第二百三十二章 詩聖杜甫

  第232章 詩聖杜甫

  「王羲之的生平,其實沒什麼好多說的。」

  趙清然乾脆表態「他的名氣,一石裡面有九斗,都體現在《蘭亭集序》上。」

  「這幅書法作品的名氣太大了,可以說是千年以降所有瑰寶之中排前三的存在。」

  「《蘭亭集序》其實是一篇序文,類似於開篇介紹的那種。」

  「意思是說,永和九年三月,我們這些人在蘭亭這裡聚會作詩云雲。」

  「其出名的不是內容,而是寫這篇序文的書法造詣。」

  「這是書聖王羲之,在醉酒狀態下寫出的代表作,是他書法水準的巔峰作品。」

  趙清然讚嘆不已「雖然不懂什麼書法,興趣也不大。」

  「可《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是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我也是知道的。」

  東晉時空,一個可以和相愛之人一起躺在鍋里的時代,

  江陰蘭亭,酒意稍散的王羲之,抬頭看看天幕,再低頭看看石桌上墨跡未乾的《蘭亭集序》,

  心頭百感莫名。

  謝安搖搖晃晃的走過來,手裡還拿著五石散,大笑著說道「逸少,好大的名氣!」

  其實謝安自己的名氣也很大,肥水之戰就是他指揮的。

  只不過天幕一直沒怎麼介紹過,自然也是無人知曉。

  王羲之搖頭笑言「真的是沒想到。」

  「我等閒暇聚會,飲酒作樂而已,竟然會有此名聲。」

  謝安笑聲更盛「你王右軍的大名,千載之後都有人知曉。」

  「今天這幅字,更是瑰寶前三。」

  「得如此美名,也是此生無憾了。」

  王羲之跟著笑「還好,還好,虛名而已。」

  真正清心寡欲的藝術家,幾乎不存在。

  自己的作品被欣賞,能夠名傳千古,其實是藝術家們的追求。

  已然被撓到了癢處的王羲之,明顯非常高興,不過依舊是維持著矜持。

  文人嘛,就算是再高興,這個時候都得端著。

  一眾醉酒以及服用了五石散的友人們,也是上前來祝賀,一時之間小小的蘭亭極為熱鬧。

  就在這時,天幕里傳來了趙清然的聲音。

  「可惜啊,這幅《蘭亭集序》太過於受歡迎,到了唐太宗李二的手裡,因為太過喜歡,直接就給帶入自己的墓地里陪葬去了。」

  聽到這話,蘭亭眾人頓時啞然。

  王羲之的笑容,也是隨之僵住。

  自己得意的作品,居然成了陪葬品?!

  哪怕是給帝王將相陪葬,那也不行啊~~~

  謝安等人也是啞然,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過了一會,孫綽小聲開口「不如收藏起來...」

  話一出口,他自己都說不下去了。

  如此傳世佳作,收藏起來還有什麼意義?

  謝安跟上一句「不如題字,就說不願此作為陪葬品?「

  眾人想想,也是搖頭。

  幾百年後落在別人的手中,怎麼可能因為你寫幾個字就不帶入陵寢的。

  他們活著的時候,自然可以護住這幅作品。

  可幾百年後..:

  說句不好聽的,別說他們了,到時候此時煊赫滔天的謝家與王家還在不在,都不好說了。

  一直沒說話的王羲之,猛然一咬牙「罷了,與其被帝王將相當做陪葬品,不如送去天庭!」

  他當即向著天幕行禮大喊「王羲之,願贈《蘭亭集序》於仙長!求仙長納之!」

  貞觀時空。

  李二鳳還是帶著臉色的。

  「仙長可真是...」

  「朕明明已經將《蘭亭集序》送與仙長了,這不是讓人誤會嗎。」

  說誤會倒也不至於,他這個時空的確是送了,可別的時空並沒有。

  畢竟諸天萬界時空無數,也就只有這裡的李二鳳,能夠抱怨叫屈。

  趙清然這裡,見著王羲之發來的請求,也是無語的很。

  他對這些東西的興趣真心不大。

  不過既然王羲之願意給,他也不會拒收。

  應下來之後,還帶著墨汁味道的嶄新《蘭亭集序》就出現在了手邊。

  這是毫無疑問的絕對真跡。

  只不過在科學檢驗之下,必然是會被認為品。

  是那種臨募到足以以假亂真的品。

  看著蘭亭集序上那一個個的印鑑與簽名落款,趙清然也是笑。

  名人還真是不少,好幾個都是史書上有記載的。

  尤其是謝安,這位可是打贏了水之戰的名人。

  欣賞了一會《蘭亭集序》,趙清然連連點頭表示自己欣賞不來。

  將作品收起來,準備有時間了送去私人博物館存放。

  拿起了手機,繼續往下刷短視頻。

  「歷史十大才子第四名,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裹陽。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是漢武帝時期酷吏杜周的後代。」

  「他的曾祖父杜依藝,曾為鞏縣縣令,自那時起全家遷至鞏縣。』

  「祖父是杜審言,曾為國子監主簿,著名詩人。』

  父親杜閒,官至兗州司馬。

  「杜甫母族,乃是著名世家門閥之一的崔氏,崔氏最出名的就是靠嫁女兒聯姻。『

  此言一出,諸天萬界的崔氏都紅了眼。

  這話太髒了,什麼叫做嫁女兒聯姻出名?!

  瞧不起人啊!

  崔氏的女婿們,也是面色汕汕。

  別人說這話,還能想辦法反擊,可天幕說的..

  「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

  「時人稱之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到十四五歲,就出遊翰墨場,也就是遊學天下。『

  他在城看過公孫大娘的劍舞,在洛陽尚善坊聽過李龜年的歌,在北部山上看過吳道子的畫杜甫遊歷過山西,又去過吳越,週遊天下看盡世間繁華。

  「當時許多名士,如崔尚,李邕,王翰,魏啟心等人都與其結交過。『

  「青少年時期的杜甫,生活在開元盛世之中,年少時期的經歷,為他以後的詩詞創作,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杜甫自己也是志得意滿,自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趙清然的聲音傳來。

  「開元盛世的時候,大唐繁榮富強,文化昌盛。」

  「杜甫又是官宦之家出身,生活優渥,自然有機會兌現自己的才華。」

  「仔細想想這些才子們,算上還沒點評的前三,不出意外的話,是蘇白曹,這些才子們幾乎就沒有真正貧寒之家出身的。」

  「畢竟天賦這種東西,是需要外部環境幫忙兌現。」

  「就算是有著經天緯地之才,整日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忙著土裡刨食,連開蒙求學都沒有過,

  天賦再好也沒有機會。」

  他的話鋒一轉「還是新時代好,至少每個人都有上學的機會。」

  「至於能不能兌現天賦,那就看個人了,至少給了這個機會。」

  「不像是封建時代里,機會都沒有,學識都被掌握在權貴官宦們的手中。」

  趙清然笑言道「想要提升國家實力,必然要做的事情就是全面普及教育,提升人口素質。」

  「可問題是,封建時代是不能這麼幹的。」

  「一旦普及教育,就等於是奪走了權貴官宦們掌握的壟斷知識,必然會迎來瘋狂反撲。」

  「更重要的是,一旦開啟了民智,帝王將相們的統治就將被推翻。」

  「這是歷史定律,沒人能夠阻擋。」

  此言一出,不少聽到全面普及教育,可以提升國力而眼神一亮的帝王將相們,頓時又黯淡了下來。

  說到底,沒人能夠放棄已經在手中的權勢。

  哪怕是聖人也不行。

  話題明顯有些跑偏,趙清然也不繼續,直接取消暫停播放天幕。

  『天寶三年,杜甫在洛陽遇到了李白。『

  「兩人同遊了一段時日後分開,不久又在齊地相遇。

  飲酒作詩,煉丹求仙,尋訪隱士,互贈詩篇,關係急速升溫。『

  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兩人的關係非常好,杜甫由此成為了李白的迷弟。

  遺憾的是,自此之後兩人再未相逢過。!

  『杜甫一直遊歷到了三十四歲,方才返回瀰漫著浪漫遊樂氣息的長安城。』

  「他參加了科舉考試,卻未能中舉。『

  「在長安城輾轉十年,未能入仕。』

  「長安大,居不易。』

  「在長安城內居住了十年的杜甫,花光了積蓄,甚至兒子都因此餓死。『

  『這也極大的刺激了杜甫,使得他的作品,逐漸開始轉變風格。『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造反,天下大亂。

  「杜甫聽聞肅宗即位,就想去投奔,未曾想半路被叛軍抓獲,押入長安城。『

  「在被關押期間,杜甫目睹淪陷後的長安面目,創作了《悲陳陶》《月夜》《春望》等一系列名作。』

  「當他得知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的消息,寫下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至德二載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附近,長安城內一片混亂。,

  「杜甫冒險從城西金光門逃出長安城,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投奔肅宗。

  肅宗很是欣賞他,授其為左拾遺,故此後世皆稱其為杜拾遺。,

  可杜甫的政治能力很差,與李白不相上下。

  「因為上書為房琯說話被下獄,好不容易方才脫身。

  趙清然的笑聲傳來。

  「詩仙李白跟詩聖杜甫,寫詩那都是天下聞名的頂級選手。」」

  「可他們做官的本事,只能是用一個詞來形容。」

  「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