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遭雷劈

  李煜忽悠朱棣的話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口。【無錯章節小說閱讀,google搜尋】

  一來,朱棣有言在先;二則,還是因為太過羞愧。

  且順其自然吧!

  四月,皇帝下旨,正式遷都順天府,改應天府為南京,改北平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滿朝文武勛貴也浩浩蕩蕩的開始搬遷,儘管太子爺心裡很不樂意住到北方,但最終還是攜家帶口上了船。

  北京皇宮,彷南京皇宮而建,除了面積略小一些,其餘建築格局與南京皇宮別無二致。

  朱高熾罵罵咧咧的住進了東宮太子府,也既是春和宮,不過,李煜的宅子,青宮,卻是沒有了。

  青宮那是在南京燕王別院的基礎上改建的,北京原先確實有個燕王府,也確實還在。

  燕王府,乃是朱棣當燕王時期的王宮,為了省錢,乃是占據了前元的隆福宮,即前元的太子府,現在已經被改成了西宮,成為皇宮的一部分了。

  李煜只能攜帶妻妾搬回了太子府。

  五月,明軍誓師北征。

  永樂大帝親自統領兩萬三千營騎兵,三萬神機營將士,並征伐徭役三萬,浩浩蕩蕩,沿著水泥路深入草原。

  有了平坦的水泥路的保障,運送糧草的民夫自然便少了,更是節約損耗。

  阿魯台不敢輕慢,這些年與明軍多次較量,他早已深知明軍的實力。

  那神機營的火器,不是人力所能力敵的!

  莫說是三萬神機營,就是三千,只要後勤能保障,也足以給現在苟延殘喘的韃靼以致命的打擊了。

  阿魯台一邊聯繫兀良哈共同禦敵,另一邊,實則已經做好了帶領部落之中牧民再次遷徙的準備。

  這次是徹底遷徙!

  不再是暫時逃遁至漠北,休養生息後再回到漠南。而是率領韃靼部西進,離開草原,遷徙到西域以西,祖先曾經征服過的那邊歐羅巴沃土。

  雖然其中有帖木兒帝國橫亘在其中,但阿魯台也不懼。

  而兀良哈三衛首領脫魯忽察爾也不是瞎的。

  阿魯台意圖聯合共同抗明的同時,私底下卻提前開始轉移牧民,這小心思脫魯忽察爾自然看得懂。

  脫魯忽察爾雖然是兀良哈的共主,但兀良哈三衛也不是他自己說了算的,他能指揮的,也僅僅是自己麾下的朵顏部,泰寧、福餘二部,一直是聽調不聽宣的。

  脫魯忽察爾老了,生於前元至正年間的他今年已經年近七旬了,年輕時野心勃勃,帶領族人投靠大明,後又在靖難之役時果斷接受如今的永樂皇帝的僱傭。

  可惜,僱傭兵遇上了騙子,朵顏三衛幫燕王打了仗,確實撈到了不少金銀財寶,也開放了互市,可原本說好的大寧,卻一直拖著不給。

  後來大寧開始修路,成為明軍統合草原的前哨站,明朝皇帝便全然不當有曾經的許諾了。

  脫魯忽察爾也很無奈,大明仗著國力強大當老賴,他能怎麼辦?大明的觸角隨著水泥路慢慢紮根草原,擠占兀良哈三衛的生存空間,三衛一點點被打壓……

  脫魯忽察爾也好,阿札施里、海撒男答奚也罷,早已經沒有年輕時的雄心壯志了。

  明軍勢大,部族沒有出路,那邊縱情享樂吧!

  不過,他阿魯台想玩弄詭計,想讓兀良哈三衛給他韃靼當炮灰,掩護他韃靼部遷徙,卻也是休想!

  脫魯忽察爾一邊答應阿魯台的使者雙方聯合抗明一事,並許諾兀良哈三衛傾巢而出,出兵兩萬,另一面,卻悄悄派遣了兩路使者,一路前往順天府,另一路,前往永樂皇帝的大營。

  七月初,因為保護牧民遷徙,阿魯台所部與前來支援的兩萬兀良哈大軍被三千營騎兵堵截在肯特山一處山谷中,隨後神機營迅速趕至戰場。

  戰起,脫魯忽察爾忽然臨陣倒戈,迅速擊破阿魯台後軍,並堵截韃靼牧民;明軍抓住戰機,發動進攻,經過兩刻鐘的酣戰,韃靼部最後的萬餘控弦之士被盡數覆滅在此處戰場之中:小半被彈丸打翻,大半在見識到大勢已去的阿魯台的帶領下,下馬跪地向明軍請降。

  朱棣對阿魯台好生安慰,依舊命他為和寧王,安排其入京居住。

  至於阿魯台擁立的傀儡阿岱汗,大明從未承認他的地位,阿魯台投降後很懂事,阿岱汗為了不損傷祖先榮耀,「揮刀自刎」了。

  此戰之後,草原形勢豁然開朗。

  瓦剌被滅,馬哈木被生擒,答里巴汗與馬哈木幼孫伯顏早在幾年前便率領瓦剌殘餘勢力一路西遷,或許將來可能會化身上帝之鞭;韃靼此戰後滅亡,阿魯台投降,阿岱汗死於戰場。

  漠南漠北,再也沒有大的反抗勢力,只餘下那些一盤散沙的小部族,以後也將會慢慢同化掉。

  但蒙古三部,兀良哈三衛還盤踞在大寧東北方向。

  七月底,明軍還朝途中,特意繞行兀良哈三衛領地,脫魯忽察爾盛情款待,明軍在此地舉行了盛大閱兵。

  閱兵過後,脫魯忽察爾、阿札施里和海撒男答奚達成共識,聯名上表請求內附,永樂大帝再三推拒之後,「迫不得已,勉強」答應下來,脫魯忽察爾、阿札施里和海撒男答奚及三衛中貴族頭人皆獲賞賜大量金銀,敕封世襲官職後,遷居長城之內,江南繁華之地。

  而兀良哈三衛的牧民,則按照大明的政策,打散,收編,劃分草場,分配牛羊……

  自商周時期的北狄西戎,至後來的匈奴、東胡、鮮卑、突厥……以至於契丹、女真、蒙古,困擾中原民族三千年的北方邊患,在太祖屢次北伐削弱北元的基礎上,被永樂大帝憑藉強橫武力,終於徹底征服,大明疆域直抵北海,與奴兒干都司連成一片。

  再往北……太冷了,去不得!

  而就在六月底,就在朱棣率領明軍像攆兔子一樣攆的阿魯台滿草原逃竄的時候,在東方的日出之國,倭國本州島,也迎來了一場開始改變倭國國運的戰爭。

  倭國此時的的天皇乃是稱光天皇,但上有後小松上皇,下有室町幕府的第四位將軍足利義持把持朝政,外有南北長合併不久之後,因不滿足利義滿罔顧諾言,逃出京都,再次在吉野山區建立南朝的後龜山天皇,此時的倭國國內形勢,堪稱動盪。

  此時大明領著朝鮮、琉球兩個小弟也來此湊熱鬧。

  大軍乘著季風,繞過倭國本島,在出雲登陸,一日之內,盡敗此地大名,三日後占據石見銀山,此地的守護大名山名家望風而逃。

  明軍守護銀山不出,朝鮮大軍則傾巢而出,掃蕩周邊地區,兵鋒直指京都。

  朝鮮乃是倭國的死仇,在敵人的徒弟上,指望朝鮮大軍遵紀守法那是不可能的,搶劫放火不過小兒科,劫掠之中但遇抵抗,動輒屠城。

  室町幕府一日三驚,在後小松上皇的號召下,周圍各大名麾下的軍隊,外加幕府軍隊,共同組成討逆大軍,西征侵略者。

  張輔與鄭和站在山頂上,表情輕鬆的觀賞著山下正在發生的戰爭,或者也可以稱其為屠殺。

  以使用火槍的神機營對陣使用冷兵器的軍隊,就夠欺負人的了,何況此時的倭國軍隊,稱其為使用冷兵器,都有些言過其實了。

  那些大名、武士等,使用的確實是鐵製兵器,可那更多的「足輕」,拿的那是什麼?

  弓箭,箭頭都是竹製的,竹槍,鋤頭……

  打起來也完全沒有陣型可言,烏泱泱的往上沖,在火槍彈丸的打擊下再烏泱泱的潰逃。

  其與農夫有何區別?

  張輔笑了笑,從懷中取出一封蠟封好的信來,撕開,抽出裡面的一張臨行前太孫私下裡授予的命令查看起來。

  太孫殿下有言,站穩腳跟後才能查看命令,且此令只限於他與鄭和知曉。

  張輔一向謹慎,此時卻也覺得,打完這一仗,無論如何都能算得上站穩腳跟了吧?

  張輔展開信紙,信紙上至寫了兩句話,卻令張輔苦笑連連。

  「太孫殿下真是,真是……唉!」

  張輔苦笑著把密令遞給鄭和:「你自己看吧。」

  鄭和疑惑間接過信紙,凝神一看,不禁大驚失色。

  卻見上面寫著兩句話,卻殺氣騰騰。

  「所俘倭國之民,男子五十以下盡數閹割,貶入奴籍,女子二十以下貌美者盡數船運至大明,余者至五十歲止,為奴婢;勿複議,此令閱後即焚。」

  鄭和同樣苦笑的搖搖頭,至於那些五十歲以上的會是什麼下場,太孫殿下沒說,但他已經猜到了。

  明軍,不養閒人吶!太孫殿下,好狠!

  「這倭國怎麼惹著殿下了?此乃是亡國滅種的絕戶計啊!唉!」張輔長嘆口氣,悠悠說道:「我若行此絕戶計,有傷天和,怕是要禍及子孫啊!」

  說吧,張輔也不復言語,只是用飽含深意的眼神瞧著鄭和。

  鄭和頓時便看懂了,也聽懂了!心中不禁大罵:你娘!

  還有傷天和?你在交趾乾的那遭爛事,早就把天和傷了八百遭了!還怕禍及子孫?還推到咱家身上?讓咱家去幹這腌臢事?咱家就不怕禍及……是,咱家是不怕,咱家本來就斷子絕孫了!

  想到這裡,鄭和更氣了。

  這雖是事實,可你如此說,你這跟指著和尚罵禿驢有何區別!?

  鄭和剛要發作,卻忽然想起臨行前太孫殿下與自己私下說過的一句話來。

  「前宋有童貫以太監之身封王者,此乃亂政,我大明不可效彷,但封侯封伯,過繼個後代世襲罔替,卻也未嘗不可。」

  鄭和渾身一震,再結合今日太孫密令,頓時明白過來。

  他屢下西洋,奉公節儉,那些與太監沾邊的壞毛病他一樣沒有,為的不就是留名青史嘛!

  太孫話都說明了,辦好這件事,哪怕封個伯爺,以後過繼個嗣子,與國同休啊!

  至於什麼禍及子孫,鄭和從來不信這一套。

  咱家下西洋,滅掉的不服王化的小國還少了?

  想到此處,鄭和揮手招來身後的倆小崽子。

  「去,傳咱家的命令,把船隊中懂得閹……」

  永樂十九年八月,永樂大帝率軍抵京,太子、太孫攜文武勛貴出城門十里迎接。

  滅掉了北邊邊患,也把京師遷到了住慣了的北平,開疆擴土,天下繁榮,永樂大典也修築完成,可謂文治武功看,朱棣回顧一生,自覺達成了亘古未有之偉業,整個人走路都輕飄飄的,皇宮之內,許多宮女太監也沾了光,莫名其妙的便受了幾次賞錢。

  可惜,人狂必有禍,老爺子沒得瑟幾天,便遭雷噼了!

  字面意思,真·遭雷噼!

  永樂十九年八月十七,剛過完中秋節,天空中細雨綿綿,朱棣難得舉行一次朝會。

  朝會之時,天空中忽然響起陣陣雷聲。

  這可是在秋天,秋天打雷,本就難得一見!

  還沒等君臣眾人反應過來,幾道閃電自天空中噼下,眾人只覺頭頂炸響,有火光熊熊燃起,執勤的錦衣親軍急匆匆的護著朱棣和群臣逃出了奉天殿。

  等出來之後才發現,原來不僅僅是奉天殿,就連奉天殿後面的華蓋、謹身兩座正殿也遭了雷噼,同樣燃起了熊熊大火。

  火勢太大,三大殿頃刻間焚毀過半,朱棣陰沉著臉回了後宮。

  至於三大殿,只有工部負責重建。

  但沒幾日,北京城中突然出現幾則流言。

  有說皇帝陛下對待建文一脈太過心狠,懿文太子震怒的;有說皇帝遷都,拋棄太祖孤身住在南京,太祖不喜才降下懲罰的;有說皇帝廢黜建文年號,引得天威震怒的;還有說此乃上天示警,永樂朝天定不過二十年,只有儘快傳位子嗣,才得以安天心。

  有東廠和錦衣衛在,這些流言很快便傳到了朱棣耳朵里。

  對於前面那些流言,朱棣權當放屁,可最後一條流言。

  朱棣看完了兩大情報機構分別上奏的流言奏本,輕輕冷哼一聲。

  「傳朕口諭,命太孫接替太子監國,太子身體不好,最近就不要拋頭露面了,待在春和宮好生將養。」

  一刻鐘後,正要出門的太子爺遇上前來宣旨的小鼻涕,一臉懵逼的聽完了老爺子的口諭,待小鼻涕走後,太子爺鬱悶的一屁股坐在藤椅上。

  「我我我……我沒犯事兒啊?你爺爺這是又發癔症了?我最近可什麼錯都沒犯啊!私底下也沒幹什麼事啊?」

  李煜立在一旁,笑而不語。

  老爹沒做,可不代表自己沒做,老爹不過是遭了無妄之災罷了。

  不過,根據史料記載,三大殿被雷噼也不是一兩次,所以這流言嘛,老爺子總會習慣,或者相信的。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