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1章、機械修復納米機器人

  等到整個手術結束時,猴子體內的血管瘤盡數消失不見,並且沒有留下一絲傷口。【記住本站域名sto55.COM】

  「我宣布手術成功!」

  隨著黃教授的宣告,實驗室里頓時就歡呼了起來。

  很快,小小智能設備公司就舉辦了一場新聞發布會。

  在這場新聞發布會上,黃教授作為實驗室的代表宣告實驗室研製出了成熟可用的手術納米機器人,可用於各種癌症,外傷,內傷等等疾病的治療。

  毫無疑問,這個新聞發布會頓時就在國際醫學界裡引發了浩然巨波。

  而黃教授撰寫的論文下載量一度暴增。

  沒法,這個新聞不管是對那些醫學大佬還是對各國微型機器人實驗都是一個極大的震撼。

  人家醜德拉斯國剛剛才搞出一個四十微米的機器人來,你這邊就搞出了100納米的機器人?還已經可以投入手術治療的成熟度?

  這著實顛覆了眾多學者的想像。

  畢竟兩者的差距太大了。

  實際上,這款手術納米機器人的進程超乎他們的想像。

  在濱海市的小小智能設備公司廠區里,手術納米機器人工廠已經建成投產。

  而這種手術納米機器人的生產方式卻與其它機器人大有不同。

  只要AI智能有權限,發出特殊的指令,那麼這種手術納米機器人就可以自行複製自身。

  這可要比使用其它機器來製造納米機器人輕鬆太多了,並且成本很低。

  因而所謂的手術納米機器人工廠裡面壓根就沒有多高科技的生產線,有的只是一個個巨大的金屬罐體。

  這些金屬罐體裡裝滿了納米級的碳顆粒以及保養液。

  只需要放入一定數量的納米機器人,那麼很快就能夠複製出海量的納米機器人來。

  隨著這種手術納米機器人在各大醫院裡進行臨床測試,黃教授這邊又拿到了新的設計方案。

  而這次的設計方案自然就不是什麼手術納米機器人了,而是一種機械修復納米機器人。

  這種機械修復納米機器人能夠在短時間內修復各種機械的損傷,適用範圍極廣。

  說白了,這玩意就有點好像星際里的那些高級文明在星際戰艦上使用的納米機器人,能夠隨時修補艦體上被損壞的部位。

  但這種納米機器人的研究難度就要比手術納米機器人高多了。

  其的環境適應能力以及移動速度都要求很高,並且還要求擁有很快的複製能力。

  否則,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要求。

  就拿一艘驅逐艦來說,如果其水下部分被飛彈擊穿,那麼納米機器人想要修復這個窟窿,就必須擁有較強的抗壓能力,否則的話,狂涌而入的海水會讓納米機器人壓根就完成不了修復任務。

  而天上的飛機也是如此,一旦被擊穿,內外的氣壓差必然會造成氣流衝擊,納米機器人沒辦法對抗這種壓力的話,自然也是沒用的。

  因而這種納米機器人的結構自然也與手術納米機器人不一樣。

  方小悅將其設計成為了螺旋管狀。

  說白了,這些納米機器人就是一個個微小的碳納米管。

  它們之間可以相互旋轉,好似螺螄一樣套緊,以達到很高的抗壓強度。

  並且它們可以利用中空結構里攜帶的碳粉末,快速進行複製,以達到快速修復機械的目的。

  要說這種機械修復納米機器人的研究難度很高,但黃教授手上這份設計方案幾乎精細到了手把手教你怎麼製作機械修復納米機器人。

  因而在整個製造過程之中,黃教授感受到了較之前從未有過的輕鬆。

  當然也正因為有了之前的經驗,前後就只用了幾天時間,機械修復納米機器人就研發了出來。

  只不過,這種機械修復納米機器人都沒有像手術納米機器人一樣召開新聞發布會。

  而是秘密提供給了炫炎國軍方乃至於大型船舶建造廠。

  沒法,這玩意太尖端了。

  炫炎國軍方剛一聽到消息就找上門來了,要求將其列為禁止出口的產品。

  這並不奇怪,但凡有點認知的人都知道這玩意的厲害之處。

  不管是戰鬥機還是軍艦,用上了這玩意,簡直就是不會沉沒的碉堡!

  你打一個窟窿,我補上一個窟窿。

  尤其是在黃教授給軍方代表詳細介紹了這種機械修補納米機器人的適用環境範圍之後,軍方代表的眼睛都瞪亮了。

  簡單來說,這種機械修補納米機器人能夠在零下50度與零上300度之間的環境中正常活動。

  也就是說,只要環境溫度不超過這個範圍,那麼納米機器人就可以發揮作用。

  而這個溫度範圍基本上已經包攬了戰鬥機和軍艦的活動氣溫範圍。

  並且黃教授還說,等上一段時間,第二代機械修補納米機器人就能夠研發出來,其適應溫度範圍會更大。

  而軍方代表也知道,隨著納米機器人一代代的更新,指不定都能夠直接修復高溫環境之下的各種發動機。

  如果那樣的話,這種納米機器人就很恐怖了。

  戰鬥機就算是被擊中了引擎,也不會掉落下來。

  當然,這玩意到底好不好,還得看看真正的使用情況。

  因而在炫炎國軍方的安排之下,一場特殊的測試就在海面上進行了。

  參加這場特殊測試的除了軍方代表之外,還有各大船舶,飛機廠的代表。

  這並不奇怪,這玩意一旦投入量產,其最初的客戶,肯定就是這兩個行業了。

  畢竟其它行業使用這種機械修復納米機器人的話,成本還是顯得有些略高。

  並且也沒有多大必要。

  譬如冰箱、電視等等家電,壓根就用不上納米機器人去修復。

  倒是農用的收割機,建築用的各種機械可以用上,但還是那句話,性價比不划算。

  唯獨飛機和船舶,是真的需要這種納米機器人來保證安全。

  所有人在港口登上一艘小型護衛艦,小型護衛艦後面拖著一艘已經被淘汰了的魚雷艇。

  小型護衛艦打頭,沖在前面,向一百多海里外的測試場駛去,而魚雷艇的發動機早就被拆卸掉了,只能被幾根粗壯的鋼纜拖著前行。

  這類魚雷艇只有一百噸的噸位,但由於以前造了太多,各大海軍基地的倉庫里都還封存了不少,因而以往都是拿來充當海上演戲的靶船,勉強算是廢物利用了。

  這次同樣也是如此,這艘魚雷艇就是靶船。

  到了較為風平浪靜的測試場,魚雷艇就從鋼纜上解下,停在一處。

  小型護衛艦則在駛離兩海里之後停下,等待測試指揮部的下一個命令。

  此時的魚雷艇上,裝在其甲板下的幾個塑料桶已經被激活。

  這看上去好似刮灰白的塑料桶里就裝滿了納米機器人。

  這塑料桶看上去不起眼,但卻是配合納米機器人的高科技產品。

  在AI智能察覺到魚雷艇出現損傷之後,塑料桶就會放出納米機器人,對魚雷艇進行修復。

  當然,現在只是個測試罷了。

  這種塑料桶也未必就真的適合納米機器人的釋放使用。

  總之,現在大家就只是想要看看納米機器人能否真的修復受到損傷的魚雷艇。

  是馬是騾子,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

  很快,隨著測試指揮部的命令下達。

  小型護衛艦那門57mm艦炮,就迅速旋轉鎖定了遠處的靶船,然後一口氣打出了十發穿甲彈。

  在現代火控系統控制下的艦炮,打一個2海里外的固定靶子,可以說是輕而易舉。

  這十發穿甲彈分別擊中了魚雷艇的各個部位,甚至於有一發還擊中了魚雷艇的水下部位。

  頓時洶湧的海水就順著穿甲彈打出來的窟窿,朝著魚雷艇內部湧入。

  可就在這時,那些納米機器人已經被激活啟動,一團團黑色液體被噴射而出,隨後就堵在了一個個窟窿上,隨後納米機器人迅速增殖,在短短一秒不到的時間裡,就堵上了那些窟窿。

  隨後就是小型護衛艦靠近靶船,十多個材料學的專家隨即就下到了靶船上,對那些被填補的窟窿進行性能上的測試。

  幾個小時的測試之後,一份數據明確的測試報告就新鮮出爐了。

  看到這份測試報告之後,軍方代表很有經驗的翻過前面幾頁,直接看了看報告尾部的綜合評估。

  沒法,前面的數據,他是看不懂的,但最後面的性能綜合評估,他是能看懂的。

  「填補之後的船殼綜合性能比之前還要強出百分之四十?」

  軍方代表看得目瞪口呆:「這就意味著,如果用這些納米機器人來製造一條戰艦的話,其堅固程度比現在的船用鋼還要堅固?」

  對於軍方代表的疑問,那些材料學專家點了點頭,但也表示這並不現實的。

  這種納米機器人的造價是多少,他們不知道,但肯定要比船用鋼貴上很多。

  這會導致戰艦的造價超出預算很多。

  當然,這些討論,方小悅並不知曉。

  如果他知道的話,會呵呵一笑。

  現在這種機械修復納米機器人的造價實際上並不高,因為其本身可以複製!

  這可要比船用鋼的造價低上很多。

  用這種納米機器人來建造戰艦,真正的麻煩是現在碳顆粒不夠用。

  這種細小到僅僅只是幾個碳原子構成的碳顆粒,目前僅僅只產自於核聚變反應堆里。

  這就造成了碳顆粒的產量並不高。

  即便將所有碳顆粒拿來複製納米機器人,其每年產量最多也只能夠造出一艘噸位5000噸的納米戰艦來。

  並且造這樣的納米戰艦,在軍事角度上而言,意義不大。

  因為即便是比普通戰艦更堅固,被飛彈等等武器擊中的時候,依然會造成損害。

  這一點是跑不掉的。

  因而就目前的納米機器人造價而言,拿來造軍艦什麼的,成本太高了。

  不過,實際上,方小悅已經在進行這方面的實驗了。

  做軍艦什麼的,就算是實驗,消耗納米機器人數量也太高。

  但做做納米護甲,納米機器人什麼的,還是可以的。

  這裡所說的納米機器人是指由納米機器人構成的納米機器人。

  如果實驗可行的話,那麼現有的機器人生產線就全部淘汰了。

  因為用納米機器人構建的機器人可以隨意調整大小或者用途,不像機器人生產線上下來的機器人,是多大就多大,是什麼用途就是什麼用途,很難進行改造。

  當然,除此之外,他還準備在氣星附近修建大量的核聚變堆,來提取碳顆粒。

  不過碳顆粒僅僅只是核聚變堆的最終產物,核聚變堆所產生的龐大能量也會形成浪費。

  畢竟在氣星四周,即便是修建很多機器人工廠,也消耗不了太多的能量。

  因而他注意力轉向了反物質。

  反物質,很多人都知道是什麼。

  說白了,其就是正物質的反形態。

  譬如正電子,負質子都是反物質。

  當它們與正物質相遇的時候,就會相互湮滅,徹底喪失質量,從而釋放出無比強大的能量,

  這種能量要遠遠比核聚變以及核裂變大上很多。

  實際上,人類與反物質的接觸要遠遠比想像之中的多。

  譬如每天都有少量的反物質,以宇宙射線或者高能粒子的方式抵達這顆母星,它們在進入大氣層時,能夠達到每平方米1-100個的密度。

  當然,這樣的密度相對於整個星球來說,還是很少很少的。

  就包括我們經常食用的香蕉,都會每75分鐘會釋放出一個正電子。

  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香蕉包含有少量的鉀-40。

  鉀-40是鉀的天然同位素,會在衰變過程中釋放正電子。

  這個世界裡的人類也在三十多年前就開始研究反物質了。

  據科學家所說,宇宙中,反物質密度最高的地方應該是黑洞周圍。

  大量宇宙射線,高能粒子擊中黑洞的時候,就會在視界附近,同時產生大量的正物質與反物質,由於強大引力的影響,正物質會被吸入黑洞之中,而反物質則會聚集在視界附近,形成反物質雲。

  當然,由於沒人能夠航行前往黑洞,因而這個現在僅僅只是一種假設。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