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日軍的輿論戰
日方政府擁有一筆巨額預算資金,用以收買美有影響力的媒體人,在美的主流報紙和電視台做出有利於日方的宣傳,以及製作印有親日的手冊和傳單等等。✌👣 69ˢ𝓗Ǘ𝓧.ᶜᗝΜ 💛🍭
在金陵大屠殺期間,日方就是利用這一套,來掩蓋事實的真相。他們沒有想著如何整頓軍隊的紀律,而是想盡一切辦法,花更多的錢和資源,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宣傳攻勢,企圖在某種程度上掩蓋這場世界歷史上最血腥的大屠殺。
在面對中華國內的輿論時候,日軍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稱金陵城內一切安好。
同時,RB新聞機構同盟通訊社報導,金陵城居民已經開始陸陸續續的返回家中,城內一切正常。
親眼目睹日軍在金陵城內犯下滔天罪行的羅伯特·威爾遜醫生寫道:「如果這就是有關禁令的全部報導的話,當真實情況得以披露後,必將引起軒然大波。」
接下來,RB天皇方面批准了為RB遊客精心安排的金陵之旅。
同盟通訊社的報導發表後,一艘滿載RB觀光客的商船從滬上抵達金陵。
喬治·菲奇在日記中記錄了這次觀光:「他們被人小心翼翼地引領著,穿過少數幾條剛剛清理掉屍體的街道,優雅地把糖果分給中國兒童,甚至還拍拍這些驚魂未定的孩子的頭。」
一些婦女陪同RB的商務代表遊覽了金陵。
菲奇注意到,這些婦女看起來極度自滿,同時也為RB的勝利感到歡心和鼓舞,不過他們對於金陵城內所發生的情況一無所知。
就在距離他們觀光的街道,也就幾百米的距離,一條街道上堆滿了層層累積、扭曲做一團的屍體,甚至更多的屍體是殘破的。
在1938年1月,RB的新聞記者來拍攝金陵的相關畫面,以便在RB及世界其他國家發行。
元旦前夜,RB大使館召集各個難民營的中國管理人員開會,告訴他們,第二天要在城裡舉行『自發的』慶祝活動,他們勒令參加慶祝活動的中國人,製作數以千計的RB國旗,並帶上街遊行,藉以展示金陵居民歡呼雀躍迎接RB軍隊的畫面,並拍攝成影像。
RB攝影師還在金陵拍攝了中國兒童接受RB軍醫救治、以及從RB士兵手中接過糖果的鏡頭。
殊不知,日軍在進攻淞滬和金陵的時候,他們的野戰醫院,連自己的人都救治不過來。、
至於那些擺拍的鏡頭,孩童的臉上寫滿了恐懼,即便是笑容,也顯得無比僵硬和怪異。
劉易斯給朋友的信中寫道:「如果沒有照相機在場,這種場景根本不可能出現。」
RB虛假宣傳最無恥的案例是,1938年1月8日,刊登在由日本人控制的滬上《新生報》上的一篇文章,文章標題為「金陵氣氛和諧,形勢進展喜人。」
聲稱皇軍進城以後,把刀劍入鞘,伸出仁愛之手,檢查和治癒病人,為飢餓者送上食物,為生病者提供醫療服務。
「男女老少紛紛向皇軍跪拜,以表達敬仰之情.大批群眾圍攏著太陽旗和紅十字旗下的RB士兵,高呼『萬歲』,表達著他們的感激之情RB士兵和中國兒童相處融洽,正愉快的玩著溜滑梯。金陵成為舉世矚目的首善之地,到處洋溢著和平共處、安居樂業的氣息。」
面對華國內部的輿論,RB企圖以弄虛作假的方式掩蓋金陵大屠殺的真相。
這引發了一些傳教士的懷疑。
詹姆斯·麥卡倫在1938年1月9日的日記中寫道:「現在,日本人正試圖詆毀我們在安全區所做的努力,他們恐嚇和威脅可憐的中國人,使他們拒絕相信我們的話.有些中國人甚至願意證明所有的劫掠、強姦和焚燒都是他們自己的同胞乾的,與日本人無關。有時候我覺得我們在同瘋子和白痴打交道,而令我驚訝的是,我們所有的外國人都經受住了這場磨難,活了下來。」
喬治·菲奇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看了幾份在淞滬發行的RB報紙和兩份《東京日日新聞》。這些報紙告訴人們:早在12月28日,金陵的商店就已迅速開業,恢復正常營業;日本人同留在金陵的外國人合作,共同賑濟貧苦的難民;在城裡打劫的中國人已經肅清;金陵已經恢復和平與秩序!如果不是因為整個事件的悲劇性,這些謊言簡直讓人忍俊不禁,這是在開戰以來,日本人一直想外界散布的典型謊言。」
然而在喬治·菲奇所記錄的眾多日記中,《讀者文摘》只轉載了他的另一篇日記:
「1938年,東京的一家政府電台向世界發布了這條消息,『在金陵製造重大傷亡和財產損失的暴徒已被抓獲並處決,他們是蔣國府的部隊中胸懷不滿的中國士兵。現在一切已經恢復正常,日軍正在賑濟30萬難民。』」
劉易斯·史邁士在1938年3月8日,給妻子的信中,以半開玩笑的方式寫:「RB報紙最新消息,他們已經發現了11名中國武裝強盜,他們是金陵城一切壞事的元兇!唉,如果他們每個人能在兩星期的時間裡,每天都日夜不停地強100-200名婦女,並攜帶報導稱的5萬美元逃逸,那這些中國人也未免太強悍了.」
日軍不僅僅利用報紙刊登。👮🎈 6➈𝐬𝓗u𝐱.ⒸO𝐦 ♘🐟
他們甚至派遣飛機,向安全區內的難民投下不計其數的傳單。
上方寫著:「所有返回自己家中的中國良民都會得到食物和衣服。那些未被蔣國府軍隊的魔鬼所愚弄的中國人,RB願意做你們的好鄰居。」
這些傳單上不光光寫下這樣極具誘惑的標語,甚至還印有彩色圖畫:一名英俊的RB士兵,懷抱著一名中國兒童,孩子的母親跪拜在他的腳下,感謝他送來的幾袋大米。
傳單散布的當天,就有數千名中國人離開難民營,返回已經成為一片廢墟的家中。
日軍不僅僅散布虛假的傳單。
它們甚至還對安全區裡的難民宣稱,金陵城內所有戰事已經結束,街道肅清,和平迎接著他們。
利用謊言來哄騙安全區難民營里的難民離開安全區。
而早在金陵城淪陷之後,日軍就用同樣的方式,哄騙安全區裡的難民,這些走出安全區的難民,很快遭到日軍的屠殺,婦女被日軍抓走,下場可見。
日軍還在自己曾經釀成慘劇的房屋外牆或附近張貼色彩鮮艷的海報,海報上畫著的內容,大都相同。
一名英俊的RB士兵,把一名中國小孩抱起來,同時把一桶大米遞給孩子和母親,把糖果和其他食品遞給孩子的父親。
海報的右上角寫著:「回到家鄉來!給你飯吃!信賴RB軍!可得救助!」
與此同時,RB還在金陵和滬上舉辦招待會和媒體活動,以此轉移人們對金陵大屠殺的注意,爭取給金陵城內的士兵,處理屍體的時間。
1938年2月初,一名日軍將領曾邀請他國外交官代表出席RB大使館在金陵舉辦的茶話會,這位將領在茶話會上吹噓說,RB軍隊以紀律嚴明聞名於世,在日俄戰爭和九一八事變期間,軍隊沒有發生過一起違紀事件。
他說,即使日軍出於某種原因在金陵城內犯下暴行,那也只能是因為中國人在某些外國公民的煽動下,對日軍進行抵抗的結果。
這是在暗指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成員。
但奇怪的是,這位將領的話與其在同一場演講中的言論相互矛盾,他之前就曾承認,在向金陵挺進的途中,日軍曾因找不到任何吃的或可用的東西,而把憤怒發泄到中國人身上。
他國外交團並未被RB媒體的伎倆愚弄,他們對RB在金陵所犯下的罪行,並非一無所知。
這是一場輿論戰,日方的確取得了成功,有不少國內人士相信了日軍的報導,而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不明真相。
夏遠來自未來,對金陵城未來的走向相當清楚,哪怕是把這件事情公之於眾,也不能夠改變什麼。
他只能夠保留證據,在日後的戰後審判中,以期望讓中國人手中掌握更多的關鍵性證據。
同樣的。
在夏遠努力搜集證據,打擊日軍的時候。
安全區裡的國際委員會成員們,也沒有停止行動。
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竭盡所能的對RB密集的宣傳攻勢進行反擊,在大屠殺最初的幾天時間裡,安全區負責人藉助一些外國記者的幫助,拍攝並採訪了許多受害者的視頻,以及日軍屠殺的畫面,緊接著就遭到RB的驅逐,所拍攝的東西也被日本人收走。
此後,RB政府開始禁止其他國家的記者進入金陵。
如《芝加哥論壇報》的馬克思·科佩寧就曾被擋在金陵城外,不得進入金陵。
當日本人發現他們的行為不再受到世界媒體監督之後,日軍更加肆無忌憚的實行暴行。
但是,日本人還是小看了安全區國際委員會開展宣傳活動的能力。
安全區負責人的一大共同特點是,他們在文字表達方面都接受過出色的訓練,他們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語言善辨的作家和演說家。
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中不乏一些傳教士,曾在美國和歐洲最好的大學接受教育,成年後將其大部分歲月都獻給了布道、撰寫文章和基督教的巡迴演講,國際委員會許多教授,還曾出版過自己的著作。
除此之外,作為一個團體,他們非常善於同媒體合作。
早在金陵淪陷之前,他們就通過金陵的電台廣播發表演講,或在通俗報刊上撰寫有關中國的文章。
這些傳教士,還有一個讓日本人意想不到的目標,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地獄』的真正含義,追求『地獄』的真相。
當金陵淪陷之後,日軍在金陵城內大肆屠殺中國人,滿街屍體、血紅的場景,斷壁殘垣,與他們所想的地獄場景如出一轍。
他們窮其一生都在追求的東西,竟然在金陵實現。
他們用犀利的文字和充分的證據,描繪他們在金陵城內見識到的『地獄』的場景,他們把關於地獄的描寫,生動的記錄在日記之中,還出現在他們寄給朋友、親人的信件,以及寄到上級的報告之中。
這些信件和報告經過多次複製和列印,經過媒體報導,在國外也掀起一陣波浪。
而這些內容,都是沒有任何署名的。、
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成員們相當清楚,如若是被日軍發現他們把金陵城內發生的事情,以信件的方式傳遞出去,勢必會遭到日軍的報復和驅逐,所以他們在寄給家中的信件以及報告上,都懇請收件人不要透露他們的名字和信息。
馬吉牧師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請勿務必謹慎處理這封信,一旦將它發表,我們可能會被驅除出金陵,這對金陵的中國人來說,將會是一場災難。」
安全區之所以能夠維持正常運轉,基本都是依靠著這些國際委員會成員的身份,日本人忌憚他們的身份,加上其他國家的間接干預,這個安全區才存在。
不敢想像,如果這些人被日本人驅逐,那麼安全區裡的中國難民將會遭到何種的對待。
怕是會像遭到屠殺的金陵城平民一樣。
日軍的嚴防死守固然有用,終究有不少記者記錄的東西被日軍搜走,但也並非是所有。
這其中就包括喬治·菲奇的日記,是最先被帶出金陵,並在滬上引起『轟動』,這篇日記和其他人的故事,很快就刊登在《時代周刊》、《讀者文摘》和《遠東》等主流雜誌上,激起廣大美國讀者的憤慨。
日記中記錄的故事,還被一些著作收錄。
日記雖然成功發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對於日軍的大手筆,加上美方的幫助,他們反擊的力度就小好呢多。
不出所料,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報告引起不少美方民眾的質疑。
尤其是當一篇《金陵劫難》的文章刊登在《讀者文摘》上後,一位訂閱者給編輯寫信,他說:「真是不可思議,你們居然相信這種東西,這明顯是拙劣的宣傳,讓人不禁想到上次戰爭期間向公眾灌輸的虛假消息。」
其他訂閱者也有類似的評論,多數為對這篇文章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