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李文憂選賢舉能,賈文和欲圖大事
董卓與李儒邊走邊談,涼州士族的靠近固然是件好事,但這世間所有的饋贈,早就在暗中標註好了價格,上了士族的船容易,下士族的船就要經歷一番血腥了。
李儒自然很明白這一點,董卓現在已經不是剛剛來到涼州時的狀態,那個時候的他一無所有,現在西涼鐵騎兵強馬壯,涼州士族直到現在還沒有徹底和董卓合流,實際上就已經非常的不懂事了。
很多人都會將士人選擇主公和士族選擇軍閥混淆,實際上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士人選擇主公是個人意志的體現。
而士族選擇主公,不是他們看好誰才去投資誰,而是誰來到他們的地盤,他們就和誰合作。
這種合作是隨時都會結束的,比如說董卓現在是涼州最強勢的軍閥,所以涼州士族和董卓合作,如果董卓被打敗,那麼涼州士族是不會為董卓盡忠的,他們的選擇百分百是和下一個涼州軍閥合作。
甚至如果占據本州的軍閥不能代表當地士族的利益,這些本地的士族會直接將軍閥出賣。
姬昭所在世界的劉焉就是這樣被益州士族拋棄掉的,蜀國最後投降同樣是益州士族的反撲。
因為蜀漢政權重用荊州派,益州士族不能從蜀漢政權之中獲得利益,於是直接開關投降。
保持派系的平衡是極其重要的事情,能做好這一點的都是有爭奪天下實力的豪傑。
目前董卓的麾下,幾乎全都是西涼武人,一旦涼州士族加入,那就會迅速的占據整個董卓勢力的權位,等到董卓向關東進軍,不利於對中原士族的拉攏。
李儒想出來的主意是,從現在開始就用寒門來制衡涼州士族的實力,等到進入中原之後,涼州士族想要翻身也不可能那麼容易。
而且李儒實際上發自內心的看不上涼州士族,認為這些涼州士族之中的人才實在是太少。
中原的士族雖然品行不好,過於倨傲,但是有才之人遠遠不是涼州士族所能夠相提並論的。
尤其是洛陽周圍的南陽、弘農、潁川、汝南這幾個隸屬於司隸的郡中的士族,一郡勝過一州,絕不是虛言。
唯一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就是河北士族,不過河北士族比河南士族還要倨傲,甚至就連洛陽都有點看不上。
河北士人認為天下最富庶的就是河北,河北一地的人口就勝過其餘諸州,帝都就應該設在河北。
這實際上是天下所有士族的共同目標,那就是把帝都設置在自己家鄉。
當年長安作為帝都的時候,六郡良家子多麼顯赫,關中的經濟是多麼的富庶,抽取天下之血供給關中。
後來洛陽作為帝都,三河騎士就成為了最受信任的禁軍,三河之地的繁盛就遠超關中。
若是能把帝都安置到河北,那河北士族就會是全天下所有士族的執牛耳者,以後河北士族吃肉,其他士族就只能啃骨頭。
李儒不能允許這種情況出現在董卓的政權之中,所以對涼州士族就要又拉又打。
「啟用寒門?」
董卓聽到李儒所說,眉頭微微皺起,「文優,你這樣天賦異稟的人難道會多嗎?
若是武人的話,那倒是沒什麼,但士人的話,寒門子弟如何能與士族子弟爭鋒呢?
涼州又不是河北,可沒有洛氏授才,寒門如何才能脫穎而出?」
這就是一個很血淋淋的事實。
寒門之中的天才數量自然是要遠遠勝過士族的,但士族花費了那麼多的資源,比起普通的寒門子弟來說,的確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在天賦差不多的情況下,半工半讀的寒門子弟怎麼可能比得上全力讀書而且還有課外輔導的士族子弟呢?
李儒卻不慌不忙的說道:「寒門之間亦有差距,主公可知道武威賈氏嗎?」
「武威賈氏?」
董卓聞言微微皺起了眉頭,他是舉孝廉入仕的,對經學實在是不太精通,對這些經學家族,只知道天下最頂尖的豪門。
畢竟不要說一個州,就算是一個郡裡面,士族都很多,士族的範圍實在是過於廣了。
一個百多年前顯赫的士族,董卓這種讀書少的武人,的確是不清楚。
李儒對董卓的不學無術還是清楚的,直接說道:「武威賈氏是先漢賈誼賈丞相的後裔家族,不過在先漢末年的亂世之中衰敗,主公你應該知道當年那一場亂世,不知道有多少顯赫的家族都衰敗了。
武威賈氏雖然現在是寒門,但是家學的傳承卻並沒有丟下,這種家族是不能小覷的,只要有一個機會,就能夠瞬間騰飛起來。
賈氏之中,有臣的一個多年好友,名詡字文和。
雖然出身寒門,但是卻有通天之才,數遍天下恐怕像他那樣的大才也不多見。
作為主公的謀主實在是再合適不過。
為了說服他襄助主公,臣做了很多的努力,如今中原的局勢終於讓他意動了,有了進入局中的想法。
他願意出山襄助主公一陣,若是主公您能折服他,他願意投入您的麾下。」
董卓聞言眉頭一挑,這個賈文和還真的是傲氣,即便是現在竟然還要考察自己一番,而不是直接拜自己為主公。
不過董卓倒是沒生氣,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特點。
君擇臣,臣亦擇君。
畢竟選擇了君主之後,一般人是不願意背叛的,背叛上一次還能說的過去,若是背叛的次數多了,那名聲就徹底臭了。
「既然文優你這麼推崇這個賈文和,那吾便見見他,看看他到底有什麼能耐可以讓文優伱這麼敬佩。」
李儒的面子還是很大的,作為西涼集團名副其實的二把手,董卓基本上不會駁他的面子。
兩人回到武威郡的郡治姑臧後,就讓賈文和前來拜見。
「詡拜見明公,明公安康。」
賈文和是個略微有些胖的中年男人,看著很不起眼,甚至很容易被人所忽略。
「先生安康,不知有何計教我啊?」
董卓朗聲問道。
「詡有數言,請公靜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