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求新求變

  第372章 求新求變

  洛景在望著劉徹,劉徹同樣在望著洛景。

  劉徹是個自信心爆棚的人,他在做梁王的時候就銳意進取,敢於做事,所以劉恆一旦開始考慮換太子,根本就沒有思考過其他人,直接就將他召回了長安。

  劉徹望著洛景眉間的聖痕開口道:「聖痕一向被世人認為是洛氏天生高貴的象徵,似乎洛氏的興盛就是因為聖痕的庇佑。

  但在朕看來,這是何等的荒謬的言論啊。

  真正讓洛氏高貴的,難道不是代代出賢能之人?

  難道不是洛氏所堅持的高尚的德行和出眾的能力嗎?

  洛氏興盛千年之久,難道僅僅是憑藉素王的血緣嗎?

  朕以為不是這樣的。

  上古時的天、地、泰三皇何等的尊貴,他們的直系後裔現在又在何方呢?

  高皇帝受命於天,劉氏得到了天命,於是有了如此天下之主的尊貴地位。

  洛氏在大漢顯貴,是因為昭公為高皇帝加冕,英侯為高皇帝佐翼,洛文王救高皇后、孝惠皇帝於水火之中,又在先帝朝攝政天下,這難道是因為素王的庇佑嗎?

  如今天下由朕秉持,洛氏有您在朝中輔佐朕,想必是能夠繼續富貴了。」

  洛景聞言笑了起來,覺得皇帝的這番話很是有趣,他沉吟一番回道:「陛下天資英斷,有識人用人之能,只可惜臣年老身朽,不能盡力。」

  這算是微微的拒絕,但是劉徹聞言卻微微的鬆了一口氣,笑道:「洛卿不可如此妄自菲薄啊。

  朕剛剛承繼大位,只覺朝中紛亂,千頭萬緒,無法理清,正要向您問政。」

  洛景端坐道:「還請陛下示下。」

  劉徹便道:「朕授業之時,聽聞天子的古老是難以贅述的,君王接受了上天的旨意,於是統治天之下的一切。

  如果君王不能統治,陰陽的位置就會翻轉,四時的順序就會打亂,高高的山巒就會崩塌,洶湧的大江大河就會枯竭,君王不再是君王,臣子不再是臣子,天下就在這種境地之中大亂了。

  朕登基以來,每每思及朝中的千頭萬緒,就很是憂慮啊。

  這大概是因為朕不知該做什麼,能做什麼而導致的,所以想要問政於您。」

  洛景敏銳的把握住了這番話的核心,那就是「該做什麼,能做什麼。」

  這八個字,是掌握著權力的人才該問的。

  皇帝現在有權力嗎?

  有,很大!

  他能夠做很多事情嗎?

  做不了,這是現實。

  所以劉徹想要問洛景怎麼才能夠獲得做事的權力。

  洛景聞言卻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道:「陛下,您這是見到了什麼,才升起了這樣的想法呢?」

  劉徹瞳孔一縮,他萬萬沒想到洛景竟然會問出這個問題。

  洛景的話很委婉,但是其中的深意卻是,你是為了什麼才要權力?

  這是劉徹難以想像的事情,皇帝想要權力,難道還需要什麼理由嗎?

  這天下的一切難道不都是皇帝的嗎?

  皇帝至高無上,理所應當的擁有一切,這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他的腦海之中迅速的開始回想有關於洛景和洛氏的一切,然後陡然之間將思緒定在「獨夫」這個字眼上。

  這個詞語是素王帶到這個世間的,這個詞語幾乎說盡了洛氏對君主的態度。

  這個傳承了千年之久的家族,從未曾忘記過這一點。

  從高皇帝、孝惠皇帝、孝文皇帝,之所以洛氏出將入相,扶保大漢社稷,乃至於洛文王鞠躬盡瘁,是因為大漢得到了天命,是因為大漢代代明君,是因為大漢的君主都體恤天下百姓。

  現在東阿侯洛景問自己,就是想要知道,自己會是下一個體恤百姓的君主嗎?

  做了天子,做了皇帝,是為了諸夏的昌盛,為了天下的福祉,還是單純的為了自己的權力欲,單純的為了騎在天下人的頭上耀武揚威呢?

  劉徹突然哈哈大笑起來,笑聲甚至響徹了整個大殿,他實在是喜歡這個問題。

  劉徹這個人的性格,某種程度上是很怪的,你可以說他好大喜功,但決不能說他是不顧百姓死活。

  很多昏君暴君是知道自己在做壞事,所以他不讓別人說,甚至搞出文字獄這種東西,這就是越害怕什麼,越反對什麼。

  但是劉徹不一樣,那些批評他的,都被他當成笑話來看待。

  因為他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什麼,批評他的人,他只認為是眼光短淺,鼠目寸光之輩。

  洛景好奇問道:「陛下何故發笑?」

  「我笑那……」

  劉徹順嘴說道,然後陡然頓住,擺擺手朗聲道:「朕要讓大漢的東、南、西、北盡皆布滿諸夏的列國。」

  洛景眼中閃過了讚賞的目光,劉徹聽懂了他話中的深意,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一個從藩王短短時間之內驟然成為皇帝的人,卻擁有這樣的政治嗅覺,只能說是天賦異稟。

  洛景靜靜地聽著。

  「朕要率領大漢的將士們,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土,朕要做素王以下,諸夏史上開疆拓土第一人,朕要帶著無上的功勳,在泰山之頂,向至高無上的素王祭告。」

  說完就緊緊地盯著洛景,他的戰略目標可以說和前幾代執政非常不同,但劉徹現在剛剛當上皇帝,意氣風發,還沒有遭遇過任何的挫折,他秉持著一個驕傲的理念,真正的皇帝,不屑於隱藏自己的政治目標。

  洛景微微作揖道:「您是諸夏的天子,大漢的皇帝,臣以為王侯公卿都應當臣服於您,這是符合道理的。」

  劉徹聞言滿眼都是振奮之色,只要洛景站在他這一邊,之後可以試探的餘地就大了許多。

  只聽洛景又道:「治國首重才,先帝建立太學,又從山東遷徙那些家學淵源的豪強,都是為了在關中聚攏人才。

  您想要用什麼樣的人才呢?

  您希望他們是什麼出身呢?

  您希望他們有什麼樣的能力呢?

  找到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您就掌握了一切。

  法家說君臣上下一日百戰,這是無能者的謬論,那些玩弄法術勢的國家都不得好死,您要謹記這一點。

  臣有一些門徒,還有一些姻親,在長安乃至於山東的郡國還算是能說得上話,您將要什麼,臣願意為您尋來。」

  劉徹聽到洛景的三個問題若有所思,又聽到洛景後面的話,說道:「朕聽聞這世上沒有不變的法度,沒有不易的規則,先帝所行之道,從高皇后時起,到現在一甲子左右了,按照天道的規則,應該有所變化。

  朕需要這方面的賢才,應該向天下有才能的人發布詔書,尋求天下人的看法,只要是能夠提出見解的,縱然是一介布衣,也應當毫不吝嗇的賜予三公九卿之位,以此表達朕對賢才和新政的渴求之心。」

  改制!

  這仿佛是篆刻在每一任大漢皇帝血脈之中的基因,每一代皇帝登基之後都要改制。

  這實際上正是歷史賦予大漢皇帝的宿命,秦王朝存在的時間太短,剛剛統一天下就崩殂,它對天下最大的貢獻,大概就是證明了郡縣制還不能作為實實在在的制度存在於這片土地上,以及不能太過分的使用人力物力,那些終日種地的農民,一旦反抗起來,是足以摧毀一個帝國的根基的。

  漢王朝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負著要為天下人尋找從封建時代到帝制時代道路的重任,直到現在,前面的幾代皇帝和攝政都做的很好,到了劉徹這一代,他自然有自己的歷史使命。

  一個人吃飽了,就應該幹活了。

  一個國家興盛起來了,它所應該背負的責任就自然而然的降臨了。

  ……

  洛景從長樂宮離開,今日他和劉徹在宮室之中談了許久,可以說是相談甚歡,但洛景還是能夠感受到兩人之間的那種隔閡,這種隔閡是生來就有的,兩人縱然是再君臣得宜,這也是改變不了的。

  「想要改變這樣的盛世,要為天下人尋找新的道路,那該是何等的帝王呢?」

  洛景心中思索著,劉徹目前為止的操作都是一個優秀的帝王,尤其是他面對先輩所創造的盛世,卻敢於求變,這是很難得的。

  但效果如何,還要看他日後的表現,至少在現在,洛景非常願意將自己那些用不到的資源送給劉徹來掌控局勢。

  「咚!」

  隨著洛景踏出宮門,那扇沉重的門重重地落下。

  ————

  漢王朝的偉大不需要筆者用繁華的文辭去贅述,只需要簡簡單單的一句——「在諸夏文明經歷數百年的戰亂之後,它成功的為文明注入了新的動力,經歷了無數的改制,每一道改制都切實的改變了整個民族的底色。」

  漢武帝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擁有著極少人才能夠擁有的罕見卓識,在他剛剛成為這個龐大的王朝統治者後,面對著鼎盛的王朝,他並沒有沉迷於盛世的繁華之中,而是發起了一場深刻的求變之路,筆者將會儘可能的描述這個偉大帝王的一生。——《漢王朝興衰史》

  包括武帝在內的之後四代人的大劇情基調我都已經定好了,影響不了大局,我就是單純的煩腦補怪(推理劇情和腦補怪不一樣),腦補怪屬於那種先認定自己推理的一定對,然後開始輸出情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