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章 老將行

  因賀蘭山天險不可逾越,僅有幾個關口能供穿行,如賀蘭口、三關口、滾鐘口等。

  當時楊奔偷襲塔察兒,走的就是大武口。

  從大武口往南行便是賀蘭口,俗稱「豁了口」,山口中景色幽雅,順著結了一層冰的泉水向西,可見奇峰迭障。

  再往南,則是滾鐘口,地勢如同橫臥的巨鍾,口內三面環山,面東開口,中間有孤立的小峰曾是李元昊的行宮。從路線上而言,元軍認為李曾伯會逃入滾鐘口。

  十二月十七日,李曾伯踉蹌而行,牽馬走進賀蘭口。

  谷內到處都是山岩石壁,石壁上都鐫刻著岩畫,是党項人用石頭、骨器在岩石上刻出來的。其中內容包括狩獵、畜牧、舞蹈、繁殖、戰鬥……雖粗獷渾厚,卻可謂是一部西夏史詩。

  李曾伯沒去看這些風景,在山泉邊蹲下身來,用凍得發紅的手撿起一塊石頭去敲擊冰面。

  敲了兩下卻敲不開。

  反而是冰面映出了他的倒影,讓他感到一股憎惡。

  「數千將士喪生,這無用的老廢物還未死。」他低聲這般自語了一句,頹然摔坐在山泉邊。

  「大帥,點火吧?逃到了山間,元軍一時半會追不上來。」

  「嗯。」

  李曾伯應了一句,轉頭看去,身邊已只有數百殘騎。

  興慶府是在他手上收復的,也在他的手上丟了。

  忙來忙去,一忙又是數年,除了讓本就殘破的城池更加殘破、讓好不容易修復的河渠毀掉、讓百姓多遭受數年戰亂……還帶去了什麼?

  李曾伯搖了搖頭,將這些悲觀的念想驅散。

  他很清楚,這邊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對蒙元同樣是極大的消耗。國力的逆轉或許只在這兩年了,這種時候不該頹廢下去。

  「你來。」

  「李元帥。」

  「之先在城中來不及細問於你。我再問你,廉希憲真到了青銅峽了?」

  「真到了,我隨廉公一道過了沙頭坡,廉公便命我快馬傳信。」

  李曾伯點點頭,又問道:「黃河他可守了?萬一讓元軍渡過黃河。」

  「李元帥放心,峽谷那段全是激流,不能履冰過去。元軍渡河,要麼擊敗他走沙頭坡,要麼從北面走,但關中已調兵至定邊寨防禦……」

  「好,好,如此我便放心了。還未問伱叫什麼名字?」

  「艾山。」

  「艾山?這是你的漢名。」

  「既是我的漢名,也是我的維吾爾名,是吉祥的意思。」名叫艾山的維吾爾人笑道,「我兩年前遷到肅州黑河的,」

  「我知道那裡,你是德蘇阿木的族人。」李曾伯問道:「你漢語說得好。」

  「嘿嘿,我喜歡看唱大戲,看著戲台學的……」

  李曾伯又問了幾句,顫顫巍巍從懷中掏出一封信來。

  他本想戰死在興慶府,就是這一封信讓他改變了主意,一路奔逃到這裡。在城中時雖已看過一遍,此時再看則更為仔細。

  拆開信封,首先拿出的是一張簡單的地圖。

  地圖最西邊,伊犁河畔被劃了個圈,上面有小字寫道「脫忽大勝,木八剌沙中箭而亡」,這是好幾個月前的消息了,畢竟西域路遠,廉希憲顯然也是後來得知的,先前的信報上並未說過。

  李曾伯在城中之時來不及消化這個消息,此時才開始琢磨此事是好是壞。

  未必是壞事。

  因為地圖上還有兩個箭頭,一個是從阿勒泰山向北,邊上的小字寫著「海都出兵哈拉和林」,另一個箭頭則是從阿里麻亞向東,寫的是「兀魯忽乃率兵三萬追擊脫忽」。

  第三個箭頭則是廉希憲,他從高昌追擊脫忽,到星星峽遇到兀魯忽乃,合兵追到弱水古城之後,他沿弱水南返河西走廊,兀魯忽乃則繼續東進。

  有將士在李曾伯身邊點了火堆。

  李曾伯恍若未覺,掏出一支細筆,在這張地圖上添了幾筆。

  「八月廉善甫在此遞迴消息,報了忙哥剌東歸的路線……十月初陛下決定西進攔截……十二月兀魯忽乃該抵達了……」

  再拆開隨這地圖一起送來的信,李曾伯看了一會,又喃喃道:「廉善甫了得啊。」

  廉希憲之所以派快馬遞迴元軍東歸路線,便是想提醒李曾伯派兵阻止,哪怕小挫元軍也好。只是當時誰都沒有預料到忽必烈會親征,更沒預料到李瑕會親自去攻忙哥剌。

  這之後,一系列變故傳到廉希憲這裡,他卻還是在千里之外做出了判斷。

  他認為以李瑕之能必能從漠北歸來,大唐真正的危機在於忽必烈這一路大軍長驅直入,果斷回援,欲救興慶府。

  行軍至沙頭坡,確定興慶府不可守,立即守青銅峽,並請李曾伯西進……

  李曾伯不由回想到自己最初受宋廷之命到隴西與廉希憲共事時的情形,當時真是看不起這個從蒙古投降過來的色目人。

  到如今,卻是廉希憲請他活下去。

  ……

  入了夜,逃出生天的數百唐軍反而滅掉了火堆。

  艾山始終不敢入睡,一直看著李曾伯的身影。

  他來送信之前,廉希憲曾叮囑過他們,說李元帥沒能守住興慶府,怕是想要殉城,得要勸他活下去。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

  忽聽到李曾伯念著什麼,艾山不由走近了些,問道:「李元帥,怎麼了?」

  「睡不著啊,看著這賀蘭山,想到了一首唐詩。」

  「唐詩?」

  李曾伯雖是元帥,卻沒有因這維吾爾士卒的打擾而感到冒昧,嘆道:「就像是你們那的歌。」

  艾山用力點點頭,道:「我知道詩!我知道李白!」

  李曾伯難得笑了笑,問道:「知道王維嗎?」

  艾山搖了搖頭,問道:「李元帥念的就是王維的詩嗎?是什麼意思?」

  「《老將行》,說的是一個老將一生東征西戰,結果卻落得個無功被貶。但等到邊境烽煙再起,他又請纓報國。」

  李曾伯說著,又嘆息了一聲。

  「若不是陛下橫空出世。這詩啊,只怕說的便是我的一生。若這般回想起來,敗一場又算什麼?」

  話雖如此,他眼神里還是落寞。

  艾山便問道:「李元帥能教我這首詩嗎?」

  「好。」

  沒有火光沒有星光的黑夜裡,睡不著的一老一少就隨口聊起些詩文來。

  「這詩前八句說的是老將年輕時的智勇,少年從軍,能奪得敵人戰馬,能射殺白額老虎。後面是,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

  末了,李曾伯呢喃著那一句「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沒有再解釋。

  他終於是與詩中的老將不同的,沒有人嫌他。他還有機會,只看能不能一戰取功勳了。

  只是前途茫茫,穿過了賀蘭山口便是茫茫雪原,誰都不能確定李瑕能不能回來,會不會走這條路回來。

  ~~

  天明時分,史槓駐馬立在賀蘭口,等待著探馬先進去探明白。

  有百戶上前,問道:「少將軍,你說為何還要再追李曾伯?唐軍只剩下那一點兵馬,能濟得了什麼事?」

  「那一點兵馬?」史槓道:「那你帶一百人進入山谷,將李曾伯的人頭帶給我。」

  「這……」那百戶連忙賠笑道:「小人是說,李曾伯熟悉地勢。我們跟在後頭追,一時半會也追不上。等追上了,也許唐軍已經餓死、凍死了。更何況一個七十歲的老頭,能在冰天雪地里捱多久。」

  「你也知道可能會有埋伏。」史槓皺了皺眉頭,道:「大軍已占據了興慶府,馬上要南下了,若是讓李瑕與李曾伯在陰山那面會合。」

  對於很多元軍將領而言,仗打到現在,最讓人頭痛的問題反而是始終找不到李瑕。

  越是不知他在哪,越是忍不住擔心。

  一些低級的校將則沒有這麼深遠的考慮,這百戶便問道:「我就不明白了,李瑕就算來了,還能打敗我們的大軍嗎?」

  史槓其實也想不明白,遂淡淡道:「知道有多少認為李瑕不可能勝的人最後死掉了嗎?」

  「小人不知,小人多嘴了。」

  他們又等了一會,沒等到探馬回來,終究不敢輕易進入山谷險地,於是繼續聊了起來。

  「少將軍,我怎麼覺得,陛下好像更信任我們這些漢軍呢?」

  「你為何覺得?」

  「這次攻興慶,派去取青銅峽的是楊文安,派去取偽汗昔里吉的是張弘范,布防陰山防線的是我們大帥。都是漢軍。」

  「沒有偽汗昔里吉。」史槓先提醒道:「昔里吉在西域時就被李瑕殺了,一直以來的偽汗都是假的,是李瑕讓失鄰公主假扮的。」

  「小人知道了……說起這事啊,軍中有不少蒙古人暗地裡嘟囔,尤其是當時李曾伯放回的俘虜,都說親眼見到……」

  「閉嘴!不要命了?」史槓低喝道,「過去了就別再提了,大汗只有一個。」

  「是!」

  史槓輕呵一聲,語氣一轉,問道:「知道陛下為何更信任漢軍嗎?」

  「小人不知。」

  「漢軍有兩種,一種是像楊文安那樣,投降過來的。再投降李瑕,也肯定得不到重用,只能死心塌地為大元效命。一種是像我父親,太祖時的開國功勳,往後是要封王爵的,投降李瑕永遠不可能會有在大元的地位。自然都是忠心耿耿。」

  話到這裡,史槓轉身一指,道:「反而是有些蒙古人,不讀書,不知忠義。他們若投降李瑕了,心裡想的是草原那麼遠,李瑕根本管不到他們,最後還是只能懷柔、放縱他們……明白了嗎?哪有那麼多忠義情懷,都是想著好處,打著自己的算盤。」

  「小人明白,又不太明白。」

  「你只要記住,陛下最恨有人動搖他在草原上的威望,然後把你那張該死的嘴閉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