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二卷小結
第二卷是一個明顯的成長和積累階段。
這一卷實際不太好詳說,因為在我看來重點都是各種鋪墊和伏筆。
這一卷中看似奇怪不合理的事,在以後都會一一揭開。
當時準備第二卷的時候,很簡單,就是覺得既然寫了古希臘,斯巴達和體育比賽不能不寫,當然,馬拉松也是不好避開的。
只不過因為是有魔法和神力的世界,很多舊的東西失效,所以戰爭過程偏向個人英雄主義。
這是高端力量戰爭的必然。
這一卷的末尾,蘇業正式踏上傳奇之路。
就像他在第二卷末尾的選擇那樣。
他決定研發造紙術和活字印刷,不是為了炫耀,不是賺錢,不是為了展示穿越者的優越,不是局限於識字,不是局限於普及文化,不是局限於那種對四大發明的低層面解讀。
而是為了推動整個人類進步,而是以傳奇的身份要求自己做事,「為什麼」很重要。
就如同大家一樣都吃飯呼吸活著,所以想明白自己為了什麼而活,更重要。
蘇業想明白了為什麼,所以他甚至不在乎造紙術和活字印刷會壯大神靈以及神殿,因為時代的進步不會遺落任何一個人。
除非自己固守舊日。
一旦時代開始加速,那麼,任何阻攔時代浪潮的人,都會被吞沒。
即便是神靈。
甚至於,當蘇業決定聯合神殿加速普及造紙術活字印刷的時候,就已經做好和一切願意進步的人一起進步的準備。
無論什麼身份。
第一卷蘇業還執著於平民和貴族之爭,但第二卷,他已經認識到更深層的東西。
貴族和平民之爭,只是問題的發生層面,只有擊穿這個層面,才能發現問題的解決層面。
有了豐富的經歷,又學習思考先賢偉人的智慧與知識,蘇業已經逐漸變化。
不是力量上的變化,而是精神上和思維上的蛻變。
在第一卷末尾我好像說過,文中的確有很多類似說教的東西,至於為什麼,我會在第三卷末尾詳說一下。
第三卷,是大綱中整本書的轉折點。
昨天我在思考第三卷的時候,刪掉了一些原本的內容,只準備寫主要的。
進度應該會稍稍加快,而從第四卷開始,進程會進一步加快。
咳咳,我打個預防針,在大概兩三個重點問題上,第三卷還是會花幾章來重點說明。
不過,過了第三卷,蘇業的精神和思維完成蛻變,就不再會出現之前過多的說教,而是會好好寫故事,還是那句話,原因會在第三卷結束後總結說明。
現在能說的就是,我真不是為了說教,我只是在用不同的的方式來寫不同的人或事,或者說,我在寫以前書里很多不會涉及的「眼睛看不到但思維能碰觸的世界」。
正文內容說到這裡,再說說別的。
二,閒聊
為什麼我不能每天三更四更五更?
這個問題要從內外兩個角度來說。
先說我認為影響程度只有1%的外部環境,對,哪怕我先說外部影響,我也認為環境因素實際非常非常小。
比如夏天天氣過熱,我睡眠紊亂,比如業界動盪,心神不定。比如疫情影響和糾結訂閱,等等等等……
即便我找出很多會減慢我寫作的因素,我依舊認為影響度只有1%。
我從來不否定外部環境的影響,但我堅信,隨著人的年齡增長,外部環境的負面影響會越來越小,自身對自身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從我自身內部來說,到底是什麼在影響我?
我從兩個方面分析,但分析過程非常複雜,我儘量從簡。
我現在每天學習書中的蘇業,或者說那些大佬,儘量每天找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大塊且完整的時間,專注于思考一個問題或一個點。
每天如果能思考透徹一個問題,一年就能思考365個,十年就是3650個,人的一生一共能有多少問題?對吧。
1,我缺少專注。
能長時間寫作的人,需要有特別強大的專注力。
我其實是一個從小就缺乏專注的人,即便現在,別看我學習了好幾年的自我管理,專注力依舊沒有質的提高。
當然,我不著急,慢慢來,我給自己十年的時間。
就像之前我所說的,人在年紀大的時候,應該明白自己才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力量,而在年輕的時候,還是外界的影響最大,尤其是童年。
所以,我在思考的時候,追尋我為什麼思維特別發散而無法集中,追尋到了童年。
我小時候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什麼姥姥奶奶姨媽舅舅姑姑這些。
哪怕我再小,也意識到,我並不是他們真正的家人,他們更多是可憐我,而很難把我當真正的家人,比如哥哥們的欺負,其他親戚的冷淡,各種事情都會對我的思維產生巨大的影響。
現在想想,我小時候挺悲劇的,只有在親戚拿遙遠且我根本沒有印象的父親嚇唬我的時候,我才知道自己有父親,所以就導致,我當時心目中的父親是一個可怕的形象。
到現在我都不會和我父親交流。(手動捂臉小表情)
我對母親的第一印象,是我已經上了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她接我回家。
我當時的親戚都是普通人,他們生存已經很累了,也都有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我身上。
這就導致,我當時對環境的看法是:這是一個不夠安全的環境,因為沒有父母保護,沒有家庭的溫暖。
在危險環境下生存,我的頭腦應該專注還是發散?
很顯然,我要時時刻刻發散,要發現各種危險信號,萬一太專注了,就可能發現不了危險。
這種從小被環境的影響,讓我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發散甚至有點多疑的思維。
所以,我從小到大特別容易被外部變化吸引注意力。
連我的學習也是,只要認真學習,成績就直線上升,可我根本無法長期專注學習,所以等待我的就是起起伏伏。
過於發散而無法保持專注,是我沒辦法每天堅持寫很多章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問題要一分為二看待,發散思維導致我無法專注,那會不會帶來好處呢?
當然有。
發散思維讓我在寫作前的「構思」方面如魚得水,憑藉豐富的「想像、幻想和妄想」能力,我才能在寫作上有一些小成績。
但是,無法專注,也限制了我進一步的成長。
我現在之所以能坦誠說出這些,根本原因是我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把世界解釋成「危險的環境」,不再過度防備。
我用現在的角度看,我童年的根本問題不是那個環境,而是「我對環境的解釋」。
如果我當時是這樣解釋的:正是因為父母愛我,他們知道在外面無法很好保護我,所以把我送到老家。我的親戚雖然不善於表達,但他們內心也是愛我的。雖然哥哥會欺負我,但那是他們想表現自己,也可能是他們覺得我奪走了屬於他們家人的愛,他們其實並不是真想欺負我……
如果我用這種方式解釋,那我現在一定會完全不一樣。
當然,我其實很慶幸當年沒遇到極端的情況,像那種被鏈子鎖住,被家人親戚嚴重傷害的事,都沒有發生在我身上。如果有過度嚴重的事情發生,就應該想辦法抗爭,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
嗯……我到底想說什麼來著?
這思維發散的……
總結下來就是,我雖然過去以對抗的心態看待童年,看待那些過去,但我現在已經在和過去的一切慢慢和解。
雖然過去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導致我思維過度發散無法保持專注,很難長時間寫作,但我已經不再把問題歸咎於過去,我現在正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注能力。
2,自我認同。
無論是發散還是專注,無論是寫作還是更新,都只是一種「表象」,我們人類有一種先天的抽象能力。
我在思考過程中,抽象了一下。整個過程其實非常複雜,真要寫會寫很久,我簡單說說。
長時間寫作是什麼?是一種行動。
那決定行動的前置是什麼?是判斷。
那麼什麼會推動判斷?覺察,覺察到變化或不變,進而才能判斷。
那麼,覺察之前是什麼?
到這裡,我思索了很久,最終確定覺察的前置是「自我認同」。
這個邏輯線因為涉及到我對各種知識和經驗的解讀,挺複雜的,不多說,簡單來說,正確的覺察需要正確的認識自我,正確的認識自我首先要有自我認同。
因為我們如果不能認同自我,就會像我童年一樣,對世界的認知出現不益於自己的偏差。
而我繼續追問自我認同的前提是什麼?
我想了很久,應該是「生存」或「存在」了。
生存之前就不需要追問,因為那就是純生理和基因的層面。
因為我們需要生存下去,我們要活著,所以我們才要「自我認同」,如果我們自己不認同自己,就沒了生存的需求,就會陷入自毀,那麼我們的一切也就毫無意義。
因為我聽說過重度抑鬱症的人,他們的大腦結構出現異於常人的變化,他們會進入一種「虛無」狀態,簡單來說,就是既不會在乎生,也不會在乎死。
他們失去了對生存的需求,所以他們的思維實際上還不如植物,他們會不在乎吃喝,甚至所謂的zisha也只是一種在他們看來正常的舉動,不是真的想要死,這個話題不能多說。
在這件事的基礎上,我確定,我要生存,就必須要自我認同,認同自己的意義,認同自己的價值,認同這個世界,認同一切。
嗯……
嗯……
嗯……
收斂發散。
說這個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我並沒有在懶散,我並沒有不想更新,我現在正在培養自我認同,培養自己的覺察,培養自己的判斷,只有這樣,我才能更好更多地寫作,然後更快更多地更新。
這下大家明白了吧。
我現在既要和過去的我、過去的一切和解,又要認同認可現在的我,所以很難同時更新更多。
不過,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一定會越來越進步。
3,自我餵養。
這是我尋求自我認同的時候,看到的一個詞彙,並且為之著迷。
這個詞語,咀嚼了很久。
並且,有了一個初步的想法。
在過去,如果,如果,我是說如果,
我的父母家庭,當年在知識、思想和愛的方面,沒有好好餵養我。
我的親戚,也沒有好好餵養我。
我的學校、老師和同學,沒有好好餵養我。
我所處的環境、社會、熟人朋友,也沒有好好餵養我。
甚至於,我做過很多很多錯事,想起來面紅耳赤追悔莫及,自己在知識、思想和愛的方面,也沒有好好餵養過自己。
那麼,從現在開始,我要好好餵養我自己。
我要餵養自己愛,餵養健康,餵養積極,餵養向善,餵養偉大的思維,餵養根基的知識,餵養一切我喜歡的、我愛的、我夢想的、我所期望的……
全文一句話總結,我不是沒加更,只是一直在為加更做準備!哈哈哈哈哈……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跟過去和解,並找到自己的體系,從現在開始,好好餵養自己,讓自己成為熱愛的自己。
這就是今天的更新內容,雖然不是正文。
明天繼續更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