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完結後的聊天(修)

  本來以為中午能寫完,結果發現,一旦浪起來,止不住地奔涌啊……

  雖然還是在家裡待了一天,但感覺很好。

  之所以要特意安排一天休息,是因為人的大腦很有意思,如果我天天寫,同樣寫一個月,無論是每天寫一千字,還是每天寫六千字,只要我當成工作日,那麼大腦都會認為一直工作,一直是累的。

  但只要給自己放一天假,一天什麼事也不做,大腦就會認定徹底休息了一天,會消除極大的疲勞。

  這是我要休息一天的原因。

  當然,這只是基礎。

  更高一層的新定義,就是能短時間徹底放鬆休息。

  再高一層的定義,就是跳出「休息和工作」的定義,重新用一個更好的詞語來讓休息和工作不衝突。這個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難,我試過,失敗了。

  當然,還會繼續試。

  咳咳,不說這些,說書。

  因為還沒結局,沒辦法說太多,只能說一部分。

  一。

  第一卷的主要問題,還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作者表達與讀者需求之間的平衡」的問題。

  實際上,在一開始寫的時候,我就在猶豫。

  首先明確,我在書里寫的一切東西,都沒有超出寫作的範疇,也就是說,任何寫法,都是允許的。

  人類創造文字,表達文字,不是為了「一定要遵循某種模式」,如果這樣,藝術文化都死了。連小說本身都在不斷進化。

  只不過,有些是更具藝術性而有些更具道理,有些更具趣味而有些更枯燥,有些更有觀賞性而有些更平淡。

  我知道有人會討厭文中一些不斷出現的方法,一些長篇大論。

  只要不是罵人威脅,讀者有無限評論權。

  但我不下定論,因為我不能從單一角度來考慮問題,簡單從兩個角度說。

  第一個角度,從部分讀者、市場和小說技法的角度來說,那些內容太過枯燥和冗贅,是有很大不足的。

  當然,也必然有讀者會喜歡。

  第二個角度是,是,成績和收入重要,觀賞性和趣味性重要,但在某些時候,更詳細的表達我和書中人物的意圖,更重要。

  我覺得,兩個角度並不對立,但是,真正能讓兩者完美融合的,應該沒有幾本書能做到。

  哪怕是那些世界名著。

  原因很簡單,無論是追求藝術性還是市場化,很多話很多東西,是不能細說的,這就導致,再偉大的藝術作品,也很難被大眾讀懂。不被大眾讀懂,不影響價值,但影響作用。

  甚至於,古今中外大量的小說因為不同的解讀引發紛爭,說句難聽的,讀者根本不可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圖,除非作者直接說出來。

  但是,我想把話說清楚,所以這書出現了很多讓人覺得並不夠藝術化、不夠趣味化、觀賞性不足的地方。

  我不能說對錯。

  如果我認為錯,就等於放棄了一個方向,放棄了在這個方向更優秀的可能,甚至可能放棄了一種未來。路走窄了,可能是封閉自己。

  也不能認為對,如果我認為對了,那必然會形成一種阻礙我進步的力量,讓我忽視另一個角度。

  人生就是嘗試的過程,我嘗試了,經過整理總結,下一次必然能做得更好。

  所以,我只是把這種寫法形成的影響,定義為「反饋」。

  在我的語言體系和人生體系中,反饋是很中性的,但作用是正向的,因為很簡單啊,任何反饋都能讓我進步。

  二。

  我寫這本書最初的衝動,是「分享」,真不是「說教」。

  寫第一卷結尾的時候,寫到「將自己舉到高處的人,也預留出跌落的距離」的時候,我反反覆覆思考了很久。

  這句話其實不是我要主要表達的,就小說來說,可有可無,因為別的地方已經說夠了。

  但是,對我個人來說,這句話很重要,讓我背後直冒冷汗。

  我從小到大都是個稀里糊塗的人,甚至可以說愚蠢,對,就是愚蠢。

  我在上架感言也說了,我感覺自己的大腦這兩年才完成發育。

  看,我都這麼罵自己了,絲毫不進行自我保護,所以上面的不說對錯,並不是狡辯(手動斜眼)。

  一直以來,特別怕別人過度稱讚我。

  因為我覺得我真是太普通了,無論是我自己還是別人,把我捧得過高,一旦摔下來,會很慘的。

  所以,我最近給了自己一個新的身份定義,學生。

  而之前的定義是終身學習者,我覺得這種舊定義有那麼一點點傲慢。

  三十多歲的學生,很多人或許覺得彆扭,但當我給自己這個定位後,突然特別輕鬆。

  這樣,我就可以毫不在意別人的肯定或否定,也不會對別人的指責和攻擊反應過度,必然會讓自己更加虛心,反正我是學生,我怕啥?

  當然,這是我最近的身份定義,做得還不夠好,但已經初顯成效。

  所以,一個學生會去「說教」嗎?不會。

  我真的只是分享。

  但更美妙的是,我原本以為這本書只是我個人的分享,但當構建了初步的世界後發現,「蘇業」的言行,是超出了我的掌控的。

  或者說,書中很多地方的的確確由我掌控,但是,當我寫作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超過我原本預料的地方。

  這個名為《眾神世界》的世界,並不是我一個人構建的,是我和裡面的人物一起構建的,甚至還包括讀者。

  所以,不是我說教,甚至也不是我在分享,是書中的人物,借我之手,來更清晰地展現他們自己。

  我從來沒自大到覺得自己可以「說教」的程度。

  前幾天在作者群和一個作者朋友討論,雙方看法不同,當然,只是討論,都不算爭論。

  他說,他認為人是無法被說服的。

  結果我第一個反應就是,我一直在被說服啊,我經常被那些更優秀的理論和思維說服。

  或者說,與其說是我被說服,不如說,我接受了不同的角度。

  因為我還是個學生,所以我很冒失,有時候暴躁,經常犯錯誤,經常衝動,書中很多內容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請大家包涵。

  也請大家以後別拿票威脅,或者用棄書退訂威脅,當然,開玩笑的除外。

  有什麼不滿,說服我吧,或者說,幫我打開另一個角度。(手動斜眼壞笑)

  三,

  我……果然就是在聊天啊,啥都說。

  想了想,算了,愛咋咋地吧。

  這樣挺好,不高不低,不怕摔。

  四。

  永遠警惕「貴」與「賤」,永遠警惕「尊」與「卑」。

  五。

  之前有讀者一直讓我推書,我也承諾了,趁這個機會簡單說說。

  其實我這兩年讀的書挺雜的,有些書其實……意義不大,或者不適用於任何人。

  比如我一個月看了二十多本快速閱讀技巧的書,你們猜我最後得出什麼結論?

  「完全」快速閱讀的書,價值很低,也特別容易產生自己會了、自己懂了、原來是一回事啊、原來差不多啊這種知識錯覺,會讓自己失去深度思考能力。

  任何有價值的書和內容,都需要反覆閱讀,反覆思考。

  當然,低價值不代表無用,快速閱讀特別適合選書,也特別適合懶人,比如大多時候的我(捂臉)。

  這次推書,我還是推對所有人都有用的「自我管理體系」的書吧。

  對,是對所有人都有用,下到幾歲小孩,上到耄耋老人,都有用。

  自我管理體系,我的認知是,主要分四大塊,情緒管理,精力管理,時間管理,還有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最複雜,而且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說了。

  我一開始只是重視時間管理,但直到學了一個小小的判斷方法,才意識到情緒管理和精力管理的重要性。

  把自己要做的事、想做的事、應該做的事列出來,然後在後面寫上「能力」「動機」「情緒」「精力」「時間」和「方法」六項。

  然後判斷,每一件事情,這六個因素是偶爾影響,還是一直影響。

  結果我驚訝地發現,對我來說,情緒和精力,竟然是我的恆定影響因素,無論我做什麼事,如果這兩個因素都有極大的影響。

  包括休息,包括玩。

  當時我是列了表格的,更直觀,然後我就震驚了。

  能力、動機和方法,有時候影響,有時候不影響。

  時間是廣義的緯度,理論上都影響。

  所以,很顯然,情緒、精力和時間,是重中之重。

  實際上,這三個領域,都很難,我一直在慢慢掙扎……不,是攀登,哪一個領域都是大坑,但我同時在三個大坑中爬。

  1,精力管理。

  精力管理我做的不夠好,看的書也不多,主要推薦一本《精力管理》,作者是「吉姆洛爾和托尼施瓦茨」。

  很通俗的一本書,把精力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說清了。

  然後就是營養學的,各種健身,精力管理不需要看太多書,持續鍛鍊身體最重要。

  這方面的知識,我都是蹲馬桶刷今日頭條看的,然後各種不同的說法,都把我整精神病了。

  反正,身體第一,精力管理基本就是身體管理。尤其是在我耳鳴後,認識更深刻。

  2,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脈絡清晰,方向明確,但經常吸收其他領域的東西,比如目標管理等等。

  主要推薦三本入門類。

  職場類的,或時間不自主的,推薦《小強升職記》,作者鄒小強,中國時間管理領域的第一人,深耕時間管理領域多年,也是時間管理領域評分最高的書。通俗易懂,直接扔各種方法,照著做就行。

  這本書看沒用,得去做。或者說,這次推的所有書都一樣,光看沒用,必須照著做。

  自由職業者,或自我掌控時間多的或管理層,推薦《單核工作法圖解》,神器,真正的神器。好吧,因為特別適合我。這位大佬也是《番茄工作法圖解》的作者,兩本書都值得看。

  還有一本《只管去做》,也是鄒小強的,主要是制定年度計劃,裡面的很多具體方法很贊,那個「習慣培養卡」,我用了兩三年了,還在堅持用。

  除了這三本,別的書也不少。

  還有《奇特的一生》,講述時間記錄大佬柳比歇夫的神奇經歷,真正的大牛,作者是「格拉寧」,附帶的導讀手冊很重要。

  我用裡面的方法進行過半個月的時間記錄,嗯……嗯……結果就是,我終於看清了自己多麼混亂。看了這本書,進行半個月的時間記錄後,我覺得,我的人生清晰了。

  這本書能讓自己清晰地看到自己和優秀的人到底有多大的差距,數據化的直觀差距,真的,爽死了。

  當然,還有時間管理類經典《搞定GTD》以及更著名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後者是我特別推崇的書,但這書……不是技法,接近與一種「道」,看完感覺沒什麼,但越看發現自己懂得越少,而且需要配合「RIA拆書法」閱讀,後面介紹。

  時間管理領域或者說相近領域的一些書,像《吃掉那隻青蛙》《時間投資法》《晨間日記的奇蹟》《拖延心理學》等等,都很好。再多可以去網上搜,其實很多的。

  3,情緒管理。

  這是三大領域中,最大的坑。

  這個領域,其實分類很多,體系更雜。遠超前兩者,因為基本都是神經學和心理學的東西,學起來很累,用起來也特別難。

  這個領域的書太多,我自己也不是專業的,所以也不敢說什麼好,只拿出我自己看過的並且「確確實實有效」的書籍來。

  先推薦一本入門的書《高效抗壓行動法》作者是「亨德利韋辛格」和「JP保利弗雷」。

  淺顯易懂,很多具體方法,攙雜著科學解釋。

  如果想要更了解情緒管理,建議讀兩本書。

  一本是《情緒》作者是「莉莎費德曼巴瑞特」,挺厚的一本書,是比較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個徹底顛覆我舊有認知的「情緒構建論」。

  一本是《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看完上面那本,讀這本就更容易理解。

  以上三本都是以心理學為主,神經學為輔。應該算是「情緒管理書籍中最科學的那一類」。

  本書中的「定義」概念,基本是脫胎於這兩本書。

  當然,如果能先看《認知心理學》相關,會更好,不過這書連我都沒看,只在計劃閱讀中,就不吹了,哈哈。

  看完這三本書,強烈建議看一看《DK正念》,用神經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審視古老的冥想,會發現特別有趣的東西。

  這些書,都是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些書,要麼進行過較淺的快速閱讀,要麼是看別人的思維導圖讀書筆記,或者是那種簡單的聽書或分享,就不推薦了。

  這類書籍很多,只要搜一定會有。

  對了,情緒管理有一個我認為特別重要的概念叫「習慣性防衛」,直接網上搜就能搜到。我第一次接觸這個詞是成甲的《好好學習》,反覆閱讀裡面相關內容很多次,然後遇到多次事情,才吃透這個概念,最後不斷使用,才漸漸做好情緒管理。

  4,最後。

  最後,隆重推薦一本《這樣讀書就夠了》,趙周老師的大作。之前也推薦過。

  上次沒說完的是,這本書,光看沒用,裡面有一個RIA讀書法,需要不斷用才有用。

  而且自己用也用不好,需要進一個叫「拆書幫」的讀書會,進行不斷學習實踐。但這個讀書會,傾向於……大齡奮發中青年,哈哈哈哈……不自黑了。

  自己找吧,尋找各地拆書幫分會。不過這原本是線下的讀書會,現在疫情……所以不太是時候,願意學的自己在網上搜吧,因為這是鬆散的各地組織,不同地方的人適合加入不同城市的,而且有的小城市沒有,實在沒法介紹。

  基本上,這是那本特別著名的《刻意練習》的實操手冊。

  我……

  現在是晚上11點了,有點迷迷糊糊,充分證明了,我的時間管理和精力管理還需要提高。

  其實很有好多需要推薦,但實在迷糊了,就不多說了。

  我看了一下字數,五千多,加上昨天加更的,我今天好像也不算休息啊,倒搭很多字,慘……

  對了,學習成長類的書,除了《這樣讀書就夠了》,再推薦兩本。

  一本就是大名鼎鼎的《刻意練習》,這本書如果沒有相關知識,會當成故事看,各種反直覺反常識,很難相信,但如果有了之前情緒管理的那三本書的知識底子再看,或者懂心理學,會發現這本書太神了。

  這本書,真應該讓每一個孩子閱讀,從小知道能力是如何獲得的。不行,我得多買幾套,送給我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們……

  還有就是《學習之道》,作者是「芭芭拉奧克利」。

  還有很多書,就不說了。

  另外,這次推的所有書,都有一個共同點,要不斷用來解釋自己行為,要不斷使用,否則毫無用處。

  。

  這是一個叫老火的永遠年輕的學生,在分享書籍!

  。

  不管看沒看完,既然看到這裡,有月票的來點月票,沒月票的來點推薦票啊!!!

  睡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