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膠水出黔陬縣膠山北,過其縣西,《齊記》曰:膠水出五弩山,蓋膠山之殊名也。北徑祝茲縣故城東。漢武帝元鼎中,封膠東康王子延為侯國。又徑扶縣故城西,《地理志》,琅邪之屬縣也。漢文帝元年,封呂平為侯國。膠水又北徑黔陬故城西。袁山松《郡國志》曰:縣有介亭。《地理志》曰:故介國也。《春秋》僖公九年,介葛盧來朝,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問之,果然。晏謨、伏琛並雲縣有東西二城,相去四十里有膠水,非也。斯乃拒艾水也。水出縣西南拒艾山,即《齊記》所謂黔艾山也。東北流,徑櫃縣故城西,王莽之祓同也,世謂之王城。又謂是水為洋水矣。又東北流,晏,伏所謂黔陬城西四十里有膠水者也。又東入海。《地理志》:琅邪有櫃縣,根艾水出焉。東入海,即斯水也。今膠水北流徑西黔陬城東,晏、伏所謂高密郡側有黔陬縣。《地理志》曰:膠水出邞縣,王莽更之純德矣,疑即是縣,所未詳也。
又北過夷安縣東,縣,故王莽更名之原亭也。應劭曰:故萊夷維邑也。太史公曰:晏平仲萊之夷維之人也。漢明帝永平中,封鄧珍為侯國。西去濰水四十里。膠水又北徑膠陽縣東,晏、伏並謂之東亭,自亭結路,南通夷安。《地理風俗記》曰:淳于縣東南五十里,有膠陽亭,故縣也。又東北流,左會一水,世謂之張奴水。水發夷安縣東南阜下,西北流,歷膠陽縣,注於膠。膠水之左為澤渚,東北百許里,謂之夷安潭。潭周四十里,亦濰水枝津之所注也。膠水又東北,徑下密縣故城東,又東北,徑膠東縣故城西。漢高帝九年,別為國。景帝封子寄為王國,王莽更之郁袟也,今長廣郡治。伏琛、晏謨言膠水東北回,達於膠東城北百里,流注於海。又北過當利縣西北,入於海。
縣,故王莽更名之為東萊亭也。又北徑平度縣。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衍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利盧也。縣有土山,膠水北歷土山,注於海。海南,土山以北,悉鹽坑相承,修煮不輟,北眺巨海,杏冥無極,天際兩分,白黑方別,所謂溟海者也。故《地理志》曰:膠水北至平度入海也。
【譯文】
膠水發源於黔阪縣膠山北面,流過縣西,
《齊記》說:膠水發源於五弩山,就是膠山的別名。膠水往北流經祝茲縣舊城東面,漢武帝元鼎年間(前116~前111),把這裡封給膠東康王的兒子延,立為侯國。又流經征扶縣舊城西面。據《地理志》,這是琅邪的屬縣。漢文帝元年(前179),把這地方封給呂平,立為侯國。膠水又往北流經黔隨縣舊城西南,袁山松《郡國志》說:黔厥縣有介亭。《地理志》說:這裡是從前的介國。《春秋》:僖公九年(前651),介國葛盧來朝見,聽到牛鳴聲,說:這頭牛生了三頭純色的牛犢,都已用來祭祀了,經查問果然如此。晏漠、伏深都說:黔隨縣有東西兩座城,相距四十里,有膠水。這話不對,那是拒艾水。拒艾水發源於黔隨縣西南面的拒艾山,就是《齊記》所說的黔艾山。往東北流經櫃縣舊城西面,這就是王莽時的拔同,人們稱為王城,又稱這條水為洋水。拒艾水又往東流,晏漠、伏深說黔隨城西四十里有膠水,就指此水。拒艾水又余流入海。《地理志》:琅邪郡有櫃縣,根艾水發源於此,東流入海。指的就是此水。現在膠水向北流經西黔隨城東面,晏漠、伏深說搞密郡城旁有黔販縣城,就指此城。《地理志》說:膠水發源川下縣,王莽改名為純德,可能就是黔隨縣,但不清楚。又往北流過夷安縣東面,
夷安縣就是過去王莽改名為原亭的地方。應肋說:夷安縣是從前萊國的夷維邑。太史公說:晏平仲是萊國夷維人。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把這裡封給鄧珍,立為侯國,這裡西距濰水四十里。膠水又往北流經膠陽縣東,晏漠、伏深都稱.此地為東亭。此亭有路南通夷安。《地理風俗記》說:淳于縣東南五十里有膠陽亭,是舊縣。膠水又往東北流,左面與一條水匯合,世人稱為張奴水,發源於夷安縣東南面的山崗下,往西北流經膠陽縣,注入膠水。膠水的左面是澤諸,往東北流約一百來里,稱為夷安潭,潭周圍四十里,濰水支流也注入此潭。膠水又往東北流經下密縣舊城東面,又往東北流經膠東縣舊城西面。漢高帝元年(前忿昵),把它另立為國,景帝把它封給兒子劉寄,立為王國;王莽改名為郁鐵;今天是長廣郡的治所。伏深、晏漠說,膠水向東北迂迴流到膠東城北面一百里,注入大海。
又往北流過當利縣西北,注人大海。
當利縣是從前王莽改名為東萊亭的舊地。膠水又往北流經平度縣。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把這裡封給苗川鼓王的兒子劉衍,立為侯國,王莽改名為利盧。縣裡有土山,膠水往北流經土山,注入大海。大海以南、土山以北,都是鹽場,鹽民們在此世世代代煮盆,從未中斷。在這裡向北眺望,大海渺遠蒼茫,杳無邊際,水天相接,界線分明,這就是所謂溟海。因此《地理志》說:膠水北流到平度注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