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潧水出鄭縣西北平地,潧水出鄶城西北雞絡塢下,東南流,徑賈復城西。東南流,左合水,水出賈復城東,南流注於潧。潧水又南,左會承雲山水,水出西北承雲山,東南歷渾子岡東注,世謂岡峽為五鳴口,東南流,注於潧。潧水又東南流,歷下田川,徑鄶城西,渭之為柳泉水也。故史伯答桓公曰:君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若克虢、鄶,君之土也。如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潧洧,修典刑以守之,可以少固,即謂此矣。潧水又南,懸流奔壑,崩注丈余,其下積水成潭,廣口十許步,淵深難測,又南注於洧,《詩》所謂溱與洧者也,世亦謂之為鄶水也。
東過其縣北,又東南過其縣東,又南入於洧水。自鄶、潧東南,更無別瀆,不得徑新鄭而會洧也。鄭城東人洧者,黃崖水也。蓋《經》誤證耳。
【譯文】
潧水發源於鄭縣西北的平地上,僧水發源於鄰城西北雞絡塢下,往東南流經賈復城西邊,往東南流,在左邊與諧水匯合。偕水發源於賈復城東邊,往南流,注入僧水。僧水又往南流,左邊與承雲山水匯合。承雲山水發源於西北方的承雲山,往東南流過渾子岡,往東流去『人們把岡峽叫做五鳴口,往東南流,注入僧水。僧水又往東南流經下田川,流過部城西邊,稱為柳泉水。史伯回答桓公道:您就憑著成周的兵力,伸張正義,討伐有罪,如果攻克貌、鄰,那地方就是您的土地了。到那時前有華山,後有河水,左據濟水,右擁洛水,以茉驟山為家,靠僧、消二水養活;制訂典章刑律來治理,國家就鞏固了。說的就是這裡。僧水又南流,從懸崖上奔瀉入岩壑,崖高丈余,水聲轟鳴,下面積水成潭,寬約四十步,水深莫測。此水又南流注入淆水。這就是《詩經》所說的漆水與消水。世人也稱為部水。往東流過縣北,又往東南流過縣東,又往南注人消水。
鄰水、僧水的東南方,再也沒有別的河流了,僧水不可能流經新鄭再與消水匯合的。在鄭城往東注入誼水的是黃崖水,《水經》的記載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