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沮水出北地直路縣,東過馮翊祋祤縣北,東人於洛。
《地理志》曰:沮出直路縣西,東入洛。今水自直路縣東南,徑譙石山東南流,歷檀台川,俗謂之檀台水,屈而夾山西流,又西南徑宜君川,世又謂之宜君水。又得黃嶔水口,水西北出雲陽縣石門山黃嶔谷,東南流注宜君水。又東南流徑祋祤縣故城西,縣以漢景帝二年置,其水南合銅官水,水出縣東北,西南徑銅官川,謂之銅官水。又西南流徑祋祤縣東,西南流徑其城南原下,而西南注宜君水。宜君水又南出土門山西,又謂之沮水。又東南歷土門南原下,東徑懷德城南,城在北原上。又東徑漢太上皇陵北,陵在南原上,沮水東注鄭渠。昔韓欲令秦無東伐,使水工鄭國間秦鑿涇引水,謂之鄭渠,渠首上承涇水於中山西邸瓠口,所謂瓠中也。《爾雅》以為周焦獲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亦秦之利。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皆畝一鍾,關中沃野,無復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命曰鄭渠。渠瀆東徑宜秋城北,又東徑中山南。《河渠書》曰:鑿涇水自中山西。《封禪書》:漢武帝獲寶鼎於汾陰,將薦之甘泉,鼎至中山,氤氳有黃雲蓋焉。徐廣《史記音義》曰:關中有中山,非冀州者也。指證此山,俗謂之仲山,非也。鄭渠又東徑舍車宮南絕冶谷水。鄭渠故瀆又東徑嶻薛山南,池陽縣故城北,又東絕清水。又東徑北原下,濁水注焉,自濁水以上,今無水。濁水上承雲陽縣東大黑泉,東南流,謂之濁谷水。又東南出原,注鄭渠。又東歷原徑曲梁城北,又東徑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徑原東與沮水合,分為二水,一水東南出,即濁水也,至白渠與澤泉合,俗謂之漆水,又謂之為漆沮水。絕白渠,東徑萬年縣故城北為櫟陽渠,城,即櫟陽宮也。漢高帝葬皇考於是縣,起墳陵,署邑號,改曰萬年也。《地理志》曰:馮翊萬年縣,高帝置,王莽曰異赤也。故徐廣《史記音義》曰:櫟陽,今萬年矣。闞駰曰:縣西有涇、渭,北有小河。謂此水也。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又西南徑郭城西與白渠枝渠合,又南入於渭水也。其一水東出,即沮水也,東與澤泉合,水出沮東澤中,與沮水隔原,相去十五里,俗謂是水為漆水也。東流徑薄昭墓南,冢在北原上。又徑懷德城北,東南注鄭渠,合沮水。又自沮直絕注濁水,泵白渠合焉,故濁水得漆沮之名也。沮循鄭渠,東徑當道城南。城在頻陽縣故城南,頻陽宮也,秦厲公置。城北有頻山,山有漢武帝殿,以石架之。縣在山南,故曰頻陽也。應劭曰:縣在頻水之陽。今縣之左右,無水以應之,所可當者,惟鄭渠與沮水。又東徑蓮芍縣故城北,《十二州志》曰:縣以草受名也,沮水又東徑漢光武故城北,又東徑粟邑縣故城北,王莽更名粟城也。後漢封騎都尉耿夔為侯國。其水又東北流,注於洛水也。
【譯文】
沮水發源於北地郡直路縣,往東流過馮翔郡投栩縣北面,往東注人洛水。
《地理志》說:沮水發源於直路縣西邊,往東注入洛水。現在沮水從直路縣東南流經誰石山,往東南流經檀台川,俗稱檀台水;轉彎沿山兩邊往西流,又往西南流經宜君川,世人又稱為宜君水。又流到黃嵌水口,黃嵌水在西北方發源於雲陽縣石門山的黃嵌谷,往東南流,注入宜君水。又往東南流經役栩縣老城西邊―役栩縣置於漢景帝二年(前1 55),南流與銅官水匯合。銅官水發源於縣城東北,往西南流經銅官川,稱為銅官水;又往西南流經投栩縣東邊,往西南流經縣城南原下面,然後往西南注入宜君水。宜君水往南從土門山西邊流出,又稱沮水。又往東南流過土門南原下,往東流經懷德城南,城在北原上面。又往東流經漢太上皇陵北面,陵墓在南原上。沮水往東注入鄭渠。從前韓國想讓秦國不打到東方來,派了水利工程人員鄭國去偵察秦國,他開渠引徑水注入,稱為鄭渠。水渠上口在中山西面的邸瓤口承接徑水,就是所謂瓤中。《爾雅》以為這是周的焦獲。他傍著北山開渠,往東注入洛水,長三百餘里,說是可以靠它來灌溉田地。工程進行期間,被秦發現了。秦人想殺掉鄭國,鄭國說:我當初雖然是來做間諜,但開了這條渠道對秦國也有利。於是秦就讓他把渠道開好。渠道完工之後,引了帶有淤泥的水來灌溉鹽鹼地四萬餘頃,每畝收穫高達一鍾,關中成為一片沃野,不再有荒年,秦國因而富強起來,最後吞併了諸侯。於是這條水渠就被命名為鄭渠。渠道往東通過宜秋城北面,又往東通過中山南面。《河渠書》說:從中山以西開鑿徑水。《封禪書》;漢武帝在汾陰得到寶鼎,想送到甘泉宮去獻祭,到了中山時,升起一片黃雲,瀰漫籠罩在鼎上。徐廣《史記音義》說:關中有中山,這不是冀州的中山。這裡指的.就是此山,俗稱仲山,是弄錯了的。鄭渠又往東流經舍車宮南面,穿過冶谷水。鄭渠舊道又往東流經戳薛山南面、池陽縣舊城北面,又往東穿過清水,又往東流經北原下,有濁水注入。從濁水入口處起,上流現在已經無水了。濁水上流承接雲陽縣以東的大黑泉,往東南流稱為濁谷水,又往東南流出高地,注入鄭渠。又往東通過高地,流經曲梁城北面,又往東流經太上陵南原下面,向北轉彎流經高地以東,與沮水匯合。水又分成兩條。一條往東南分出,就是濁水,到了白渠與澤泉匯合,俗稱漆水,又稱漆沮水,橫穿過白渠,往東流經萬年縣舊城北面,叫棟陽渠,這座城就是棟陽宮所在地。漢高帝把他父親葬在棟陽縣,建造了陵墓,並把城名改為萬年。《地理志》說:馮詡郡萬年縣,漢高帝時設置,王莽稱為異赤。所以徐廣《史記音義》說:棟陽,就是現在的萬年。閹馳說:縣西有徑水、渭水,北面有小河,指的就是此水。水又向南轉彎,改名為石川水,又往西南流經郭藐城西面,與白渠的支渠匯合,又往南注入渭水。另一條往東流,就是沮水,東流與澤泉匯合。澤泉發源於沮水東邊的沼澤中,與沮水隔著一片高地,相距十五里,俗稱此水為漆水。水往東流經薄昭墓南,墓在北原上。又流經懷德城北面,往東南注入鄭渠,與沮水匯合。又從沮水直穿而過,注入濁水,到白渠相匯合,所以濁水得了漆沮這個名稱。沮水循著鄭渠,往東流經當道城南邊。當道城在頻陽縣老城南邊,是頻陽宮的所在地,秦厲公所置。城北有頻山,山上有漢武帝殿,是用石材構架而成。縣城在山南,所以叫頻陽。應肋說:縣城在頻水以北。規在縣城附近一帶沒有一條相應的水,有的只有鄭渠與沮水罷了。水又往東流經蓮芍縣老城北面。《十三州志》說:該縣是以草得名的。沮水又往東流經漢光武帝老城北面,又往東流經粟邑縣老城北面,王莽把它改名為粟城。後漢把粟邑封給騎都尉耿夔,立為侯國。水又往東北流,注入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