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十四浿水

  【原文】

  浿水出樂浪鏤方縣,東南過臨浿縣,東入於海。

  許慎云:浿水出鏤方,東入海。一曰出浿水縣。《十三州志》曰:浿水縣在樂浪東北,鏤方縣在郡東。蓋出其縣南徑鏤方也。昔燕人衛滿自浿水西至朝鮮。朝鮮,故箕子國也。箕子教民以義,田織信厚,約以八法,而下知禁,遂成禮俗。戰國時,滿乃王之,都王險城,地方數千里,至其孫右渠。漢武帝元封二年,遣樓船將軍楊朴、左將軍荀彘討右渠,破渠於浿水,遂滅之。若浿水東流,無渡浿之理,其地今高句麗之國治,余訪蕃使,言城在浿水之陽。其水西流徑故樂浪朝鮮縣,即樂浪郡治。漢武帝置。而西北流。故《地理志》曰:浿水西至增地縣入海。又漢興,以朝鮮為遠,循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考之今古,於事差謬,蓋《經》誤證也。

  【譯文】

  浿水發源於樂浪郡鏤方縣,往東南流過臨漢縣,東流人海。許慎說:浿水發源於鏤方縣,東流注入大海。還有個說法,以為發源於浿水縣。《十三州志》說:浿水縣在樂浪郡東北,鏤方縣在郡東,浿水是發源於縣南而流經鏤方縣的。從前燕國有個人叫衛滿,從浿水往西去朝鮮。朝鮮就是舊時箕子的封國。箕子教老百姓要好好做人,他們耕田織布,風俗淳厚;他立了八條約法。下民也都知道禁令,於是就形成禮俗。戰國時,衛滿在朝鮮稱王,建都在王險城,國土幾千里。王位傳到他的子孫右渠。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派遣樓船將軍楊仆、左將軍荀俞前去討伐,在浿水大敗右渠,滅了朝鮮。假如浿水往東流,就不會去橫渡壩水了。那地方現在是高句麗的國都。我曾詢訪過番國的使者,說此城在浿水北岸。漢水往西流經舊樂浪郡朝鮮縣,往西北流去。朝鮮縣是樂浪郡的治所,漢武帝時設置。所以《地理志》說:浿水往西流到增地縣,注入大海。漢朝興起後,因朝鮮太遠,就沿著遼東原來的邊疆通到浿水,定為國界。考查今天和古代的情況,與所敘的事相差很大,那是《水經》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