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即淶水也,有二源,俱發淶山,東徑廣昌縣故城南,王莽之廣屏矣,魏封樂進為侯國。灤水又東北徑西射魚城東南而東北流;又徑東射魚城南,又屈徑其城東。《竹書紀年》曰: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窮、射字相類,疑即此城也,所未詳矣。淶水又徑三女亭西,又徑樓亭北,左屬白澗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積雪,故以物色受名。其水又東北流,謂之石槽水,伏流地下,溢則通津委注,謂之白澗口。淶水又東北,桑谷水注之,水南發桑溪,北注淶水。淶水又北徑小黌東,又東徑大黌南,蓋霍原隱居教授處也。徐廣云:原隱居廣陽山,教授數千人,為王浚所害,雖千古世懸,猶表二黌之稱,既無碑頌,竟不知定誰居也。淶水又東北歷紫石溪口與紫水合,水北出聖人城北大亘下,東南流,左會磊砢溪水,蓋山崩委澗,積石淪隍,故溪澗受其名矣。水出東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徑聖人城東,又東南,右會檐車水,水出檐車硎,東南流徑聖人城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於淶水。淶水又東南徑榆城南,又屈徑其城東,謂之榆城河。淶水又南徑藏刀山下,層岩壁立,直上干霄,遠望崖側,有若積刀,鐶鐶相比。咸悉西首。淶水東徑徐城北,故瀆出焉,世謂之沙溝水。又東,督亢溝出焉。一水東南流,即督亢溝也;一水西南出,即淶水之故瀆矣。水盛則長津宏注,水耗則通波潛伏,重源顯於逎縣,則舊川矣。
東過逎縣北,淶水上承故瀆於縣北垂,重源再發,結為長潭,潭廣百許步,長數百步,左右翼帶涓流,控引眾水,自成淵渚。長川漫下十許里,東南流徑逎縣故城東。漢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疆為侯國,王莽更名逎屏也。謂之巨馬河,亦曰渠水也。又東南流,袁本初遣別將崔巨業攻固安不下,退還,公孫瓚追擊之於巨馬水,死者六七千人,即此水也。又東南徑范陽縣故城北,易水注之。
又東南過容城縣北,巨馬水又東,酈亭溝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溝水於逎縣東,東南流,歷紫淵東。餘六世祖樂浪府君,自涿之先賢鄉爰宅其陰,西帶巨川,東翼茲水,枝流津通,纏絡墟圃,匪直田漁之贍可懷,信為游神之勝處也。其水東南流,又名之為酈亭溝。其水又西南轉,歷大利亭南入巨馬水。又東徑容城縣故城北。又東,督亢溝水注之,水上承淶水於淶谷,引之則長津委注,遏之則微川輟流,水德含和,變通在我。東南流徑逎縣北,又東徑涿縣酈亭樓桑里南,即劉備之舊里也。又東徑督亢澤,澤苞方城縣,縣故屬廣陽,後隸於涿。《郡國志》曰:縣有督亢亭。孫暢之《述畫》有《督亢地圖》,言燕太子丹使荊軻齎入秦,秦王殺軻,圖亦絕滅。《地理書上古聖賢冢地記》曰,督亢地在涿郡。今故安縣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風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無崖際也。沆澤之無水,斥鹵之謂也。其水自澤枝分,東徑涿縣故城南,又東徑漢侍中盧植墓南,又東,散為澤渚,督亢澤也。北屈注於桃水。督亢水又南,謂之白溝水,南徑廣陽亭西,而南合枝溝,溝水西受巨馬河,東出為枝溝,又東注白溝,白溝又南,入於巨馬河。巨馬河又東南徑益昌縣,護淀水右注之,水上承護陂於臨鄉縣故城西,東南徑臨鄉城南,漢封廣陽頃王千云為侯國。《地理風俗記》曰:方城南十里有臨鄉城,故縣也。淀水又東南徑益昌縣故城西,南入巨馬水。巨馬水東徑益昌縣故城南,漢封廣陽頃王子嬰為侯國,王莽之有秩也。《地理風俗記》曰:方城縣東八十里有益昌城,故縣也。又東,八丈溝水注之,水出安次縣東北平地,東南徑安次城東,東南徑泉州縣故城西,又南,右合滹沱河枯溝,溝自安次西北,東徑常道城東、安次縣故城西,晉司空劉琨所守以拒石勒也。又東南至泉州縣西南,東入八丈溝,又南入巨馬河,亂流東注也。
又東過勃海東平舒縣北,東入於海。
《地理志》曰: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於河。河,即濡水也,蓋互以明會矣。巨馬水於平舒城北,南入於滹沱,而同歸於海也。
【譯文】
巨馬河發源於代郡廣昌縣的沫山,
巨馬河就是沫水,有兩個源頭,都出自沫山。往東流經廣昌縣老城南面,這就是王莽時的廣屏。魏時把這些地方封給樂進,立為侯國。沫水又往東北流經西射魚城東南,流向東北,又流經東射魚城南面,又轉彎流過城東。《竹書紀年》說:荀瑤討伐中山,奪取窮魚之丘。窮(竄)與射字形相似,可能就是此城,這也難說。沫水又流過三女亭西面,又流過樓亭北面,在左岸與白澗溪相通。溪水有兩個源頭,合流成為一溪,溪石呈白色,望去如同積雪一般,所以溪就以石色而得名了。水又向東北流,名叫石槽水,水到這裡潛流到地下,只有水滿時才能流通,注人沫水,匯流處叫白澗口。沫水又往東北流,有桑谷水注入。桑谷水發源於南方的桑溪,往北注入沫水。沫水又往北流經小簧嶺東面,又東轉,流經大簧嶺南面。這裡大概是霍原隱居教學的地方。徐廣說:霍原隱居廣陽山,教授弟子數千人,後來被王浚所害。雖然時代已經很遙遠,至今還留著大簧小簧(學校)的名稱,但卻沒有留下碑文頌辭,也就無從肯定到底是誰在這裡隱居過了。沫水又往東北流到紫石溪口,與紫水匯合。紫水發源於聖人城北邊的大亘山下,在東南流,在左岸匯合磊柯溪水。大概從前此處發生山崩,塌下的亂石堆滿溪澗,所以溪水也就因此而得名了。磊呵溪水發源於東北,流向西南注入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流經聖人城東,又往東南流,向右流與檐車水匯合。檐車水發源於檐車刪,往東南流經聖人城南面,南流注入紫石水。紫石水又南流注入沫水。沫水又往東南流經榆城縣南,又轉彎從城東繞過,叫榆城河。沫水又往南流經藏刀山下。藏刀山層岩陡峭聳立,直插雲霄,遠望好像無數的刀堆在一起,刀環靠著刀環一把把排列著,刀頭都朝向西方。沫水往東流經徐城北面,有一條舊河道在這裡分出,人們稱為沙溝水;又東流,分出督亢溝。一條往東南流,就是督亢溝;一條往西南流,就是沫水的舊河道。漲水時就長流滾滾;乾枯時就潛入地下,到遒縣後又重新流出地面,這就是舊河道了。往東流過遒縣北面,
沫水在遒縣北部邊境承接舊河道,水源重新流出,積聚成為長潭,寬約一百步,長數百步,左七對邊接納了許多小支流,匯集成為深潭。潭水往下流十來里,往東南流經遒縣老城東面。漢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將這地方封給投降漢朝的匈奴王隆疆,立為侯國,王莽時改名為遒屏。這條水稱為巨馬河,又叫渠水。沫水又往東南流,袁本初派遣別將崔巨業去攻打固安,但攻不下來。他退回時,公孫攢追擊到巨馬水,死了六七千人,說的就是這條水。沫水又往東南流經范陽老城北面,易水注入。
又往東南流過容城縣北面,
巨馬水又東流,麗腸亭溝水注入。麗嚇亭溝上流在遒縣東面承接督亢溝水,往東南流經紫淵東邊。我的六世祖是樂浪太守,從琢縣的先賢鄉移到水南。住宅西邊是巨馬水,東面就是這條水,支流相通,彎彎曲曲地在田園間流過,不但有魚米之富令人懷想,實在也是遊覽的勝地。這條水往東南流,又叫哪亭溝。又轉向西南,經過大利亭,往南注入巨馬水。巨馬水又往東流經容城縣老城北面,又東流,督亢溝水注入。督亢溝水上流在沫谷承接沫水,打開水口放水,便長流直下;堵住水口,就成為一縷細流以至斷水。水性和順,如何加以改造和利用,全靠我們自己。督亢溝水往東南流經遒縣北面,又往東流經琢縣哪亭樓桑里南面,這就是劉備的故鄉。又往東流經督亢澤,這片沼澤把方城縣環抱在裡面。方城縣原屬廣陽郡,後來劃歸琢郡。《郡國志》說:方城縣有督亢亭。孫楊之的《述畫》中有督亢地圖,說到燕太子丹派荊柯到秦國獻圖,秦始皇殺了荊柯,圖也從此亡佚了。地理書《上古聖賢家地記》說:督亢在琢郡,現在的故安縣南面有督亢陌,是幽州的南界。《風俗通》說:伉,就是浩森。有煙波浩森無邊無際的意思。無水的窪地叫沉,就是鹽鹼地。溝水從澤地分支流出,往東流經琢縣老城南面,又往東流經漢侍中盧植墓南,又分散東流,形成沼澤,就是督亢澤,向北轉彎注入桃水。督亢水又南流,叫白溝水,往南流經廣陽亭西面,然後南流匯合了支溝。溝水西頭引入巨馬河水,向東分出成為支溝,又東流注入白溝。白溝又南流,匯入巨馬河。巨馬河又往東南流經益昌縣,護淀水從右邊注入,護淀水上流在臨鄉縣老城西面承接護破,往東南流經臨鄉城南。漢時把這地方封給廣陽頃王的兒子云,立為侯國。《地理風俗記》說:方城南面十里有臨鄉城,是一座舊縣城。淀水又往東南流經益昌老城西南,流入巨馬水。巨馬水往東流經益昌縣老城南面,漢朝把這裡封給廣陽頃王的兒子嬰,立為侯國,就是王莽時的有秩。《地理風俗記》說:方城縣東八十里有益昌城,是舊時的縣城。巨馬水又東流,八丈溝水注入。八丈溝水從安次縣東北的平地上湧出,流向東南,經過安次城東面,往東南流經泉州縣老城西面,又南流,在右邊匯合淖沱河的枯溝。枯溝從安次縣西北往東流經常道城以東、安次縣老城以西,晉時司空劉垠駐守這裡抗擊石勒。枯溝又往東南流,到了泉州縣西南,往東注入八丈溝;八丈溝又往南注入巨馬河,亂流往東奔去。
又往東流過勃海東平舒縣北面,往東注人大海。
《地理志》說:沫水往東南流,到容城入河。『這裡所說的河就是濡水,兩水相互匯合。巨馬河從平舒城北面,往南注入滹沱河,合流奔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