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十二聖水

  【原文】

  聖水出上谷,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隱《晉書地道志》曰:郡在谷之頭,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更名朔調也。水出郡之西南聖水谷,東南流徑大防嶺之東首,山下有石穴,東北洞開,高廣四五丈,入穴轉更崇深,穴中有水。耆舊傳言,昔有沙門釋惠彌者,好精物隱,嘗篝火尋之,傍水入穴三里,有餘穴分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詣;一穴西南出,入穴經五六日方還,又不測窮深。其水夏冷冬溫,春秋有白魚出穴,數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蓋亦丙穴嘉魚之類也。是水東北流入聖水。聖水又東徑玉石山,謂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里余,潛源東出,又東。頹波瀉澗,一丈有餘,屈而南流也。

  東過良鄉縣南,聖水南流,歷縣西轉,又南徑良鄉縣故城西,王莽之廣陽也,有防水注之,水出縣西北大防山南,而東南流徑羊頭阜下,俗謂之羊頭溪。其水又東南流,至縣東入聖水。聖水又南與樂水合,水出縣西北大防山南,東南流,歷縣西而東南流注聖水。聖水又東徑其縣故城南,又東徑聖聚南,蓋藉水而懷稱也。又東與俠河合,水出良鄉縣西甘泉原東谷,東徑西鄉縣故城北,王莽之移風也,世謂之都鄉城。案《地理志》,涿郡有西鄉縣而無都鄉城,蓋世傳之非也。又東徑良鄉城南,又東北注聖水,世謂之俠活河,又名之曰非理之溝也。

  又東過陽鄉縣北,聖水自涿縣東與桃水合,水首受淶水於徐城東南良鄉,西分垣水,世謂之南沙溝,即桃水也。東徑逎縣北,又東徑涿縣故城下與涿水合,世以為涿水,又亦謂之桃水,出涿縣故城西南奇溝東八里大坎下,數泉同發,東徑桃仁墟北,或曰因水以名墟,則是桃水也,或曰終仁之故居,非桃仁也。余案《地理志》,桃水上承淶水,此水所發,不與《志》同,謂終為是。又東北與樂堆泉合,水出堆東,東南流注於涿水。涿水又東北徑涿縣故城西注於桃。應劭曰:涿郡,故燕,漢高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郡,蓋氏焉。闞駰亦言是矣。今於涿城南無水以應之,所有惟西南有是水矣。應劭又云:涿水出上谷涿鹿縣,余案涿水自涿鹿東注漯水。漯水東南徑廣陽郡與涿郡分水,漢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涿之為名;當受涿水通稱矣,故郡、縣氏之。但物理潛通,所在分發,故在匈奴為涿耶水,山川阻闊,並無沿注之理,所在受名者,皆是經隱顯相關,遙情受用,以此推之,事或近矣,而非所安也。桃水又東徑涿縣故城北,王莽更名垣翰,晉大始元年,改曰范陽郡。今郡理涿縣故城,城內東北角有晉康王碑,城東有范陽王司馬虓廟碑。桃水又東北與垣水會,水上承淶水,於良鄉縣分桃水,世謂之北沙溝。故應劭曰:垣水出良鄉,東徑垣縣故城北。《史記音義》曰:河間有武垣縣,涿有垣縣。漢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賜為侯國,王莽之垣翰亭矣,世渭之頃城,非也。又東徑頃,亦地名也,故有頃上言,世名之頃前河。又東,洛水注之,水上承鳴澤渚,渚方十五里。漢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鳴澤者也。服虔曰:澤名,在逎縣北界。即此澤矣。西則獨樹水注之,水出逎縣北山,東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水出良鄉西山,東南徑西鄉城西,而南注鳴澤渚。渚水東出為洛水,又東徑西鄉城南,又東徑垣縣而南入垣水。垣水又東徑涿縣北,東流注於桃。故應劭曰:垣水東入桃。闞駰曰:至陽鄉注之。今案經脈而不能屆也。桃水東徑陽鄉,東注聖水。聖水又東,廣陽水注之,水出小廣陽西山,東徑廣陽縣故城北;又東,福祿水注焉。水出西山,東南徑廣陽縣故城南,東入廣陽水,亂流東南至陽鄉縣,右注聖水。聖水又東南徑陽鄉城西,不徑其北矣。縣,故涿之陽亭也。《地理風俗記》曰:涿縣東五十里有陽鄉亭,後分為縣。王莽時,更名章武,即長鄉縣也。案《太康地記》,涿有長鄉而無陽鄉矣。聖水又東徑長興城南,又東徑方城縣故城北.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魏封劉放為侯國。聖水又東,左會白祀溝,溝水出廣陽縣之婁城東,東南流,左合婁城水,水出平地。導源東南流,右注白祀水,亂流東南徑常道城西。故鄉亭也,西去長鄉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也。又東南入聖水。聖水又東南徑韓城東。《詩·韓奕章》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鄭玄曰:周封韓侯,居韓城為侯伯,言為獫夷所逼,稍稍東遷也。王肅曰:今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世謂之寒號城,非也。聖水又東南流,右會清淀水,水發西淀,東流注聖水,謂之劉公口也。

  又東過安次縣南,東入於海。

  聖水又東徑勃海安次縣故城南。漢靈帝中平三年,封荊州刺史王敏為侯國。又東南流注於巨馬河而不達於海也。

  【譯文】

  聖水發源於上谷,

  上谷是舊時燕國的領土,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在這裡設置上谷郡。王卿《晉書·地道志》說:郡治在河谷的上頭,因此以上谷為郡名。王莽時改名朔調郡。聖水發源於該郡西南的聖水谷,往東南流經大防嶺東端。山下有個石洞,洞口朝向東北,高、寬都有四五丈,進洞後變得更高了,直向縱深伸展,洞中有水。據老人相傳,過去有個叫惠彌的和尚,對隱秘的事物喜歡尋根究底,曾舉著火把去探尋。順著水流走了三里多,洞穴一分為二:一個很小,向西北延伸,不知通到哪裡;另一個通向西南,進去走了五六天還不見盡頭,只好回來,也不知到底有多探。洞裡的水冬暖夏涼,春秋季節洞內有白魚游出,幾天後又游回洞內,有人捕到這種魚吃過,異常鮮美,大概也是丙穴嘉魚一類。水往東北流,注入聖水。聖水又往東流經玉石山,那山口叫玉石日。因山上多氓玉、燕石,因此以玉石為名。聖水到了這裡潛入地下流了一里多,又在東邊流出地面。水繼續向東流去,從一丈多高的山澗瀉下,折向南流。

  往東流過良鄉縣南面,

  聖水往南流經良鄉縣,折向西邊,又南流,從良鄉縣舊城西面流過―良鄉縣就是王莽時的廣陽縣―有防水注入。防水發源於良鄉縣西北的大防山南麓,往東南從羊頭阜下流過,俗稱羊頭溪;又往東南流,到了縣城往東注入聖水。聖水又往南流,與樂水匯合。樂水發源於良鄉縣西北的大防山南麓,往東南流經縣西,流向東南注入聖水。聖水又往東流經舊縣城南面,又往東流經聖聚南面。聖聚就是因聖水而得名的。聖水又東流,與俠河匯合。俠河發源於良鄉縣西部的甘泉原東谷,往東流經西鄉縣舊城北面,就是王莽時的移風,世人稱都鄉城。據《地理志》,琢郡有個西鄉縣,卻沒有都鄉城,這大概是世間口頭相傳造成的錯誤。俠河又往東流,經良鄉城南,又往東北注入聖水,世人稱為俠活河,又叫非理之溝。

  又往東流過陽鄉縣北面,

  聖水從琢縣東流與桃水匯合。桃水上口承接沫水。沫水在徐城東南面、良鄉西面分出一條垣水,世人稱為南沙溝,這就是桃水。桃水往東流經遒縣北面,又往東流經琢縣舊城下與琢水匯合。世人把它叫琢水,又稱桃水,發源於琢縣舊城西南奇溝東八里的大坎下,幾處源泉一同湧出,往東流經桃仁墟北面。有人說桃仁墟是因水而得名,那麼此水就是桃水了;也有人說這原是終仁的故居,不是桃仁。我按《地理志》,桃水上承沫水,但這條水發源與《地理志》所說不同,說終仁才對。此水又往東北流,與樂堆泉匯合。樂堆泉發源於樂堆東面,往東南注入琢水。琢水又往東北經過琢縣舊城西流,注入桃水。應肋說:琢郡,原屬燕國,漢高祖六年(前201)在此設置琢郡,郡南有琢水,琢郡就是按水來命名的。闡胭也這樣說。現在琢城南面卻沒有相應的水,只有西南面這條水。應肋又說:琢水發源於上谷琢鹿縣,我查過琢水是在琢鹿縣東邊注入漂水的。漂水往東南流經廣陽郡,與琢郡以水為分界。漢高祖六年(前201)分出燕地另設琢郡。以琢字為郡名,應當是根據琢水,所以郡和縣都是因水而得名的。但事物的聯繫』往往是隱而不露卻又暗中相通的,在有的地方顯露出來,所以在匈奴境內就發而為琢耶水。但山川阻隔,地域遼闊,是不可能一路流注的,而在各地卻得到同一個名稱,這是因為隱伏的水和顯露的水互有關聯,所以相距雖遠,卻也得了同名。照此推斷,也許出入不大,但究竟不是穩妥的說法。桃水又往東流經琢縣老城北面,王莽時改名為垣翰,晉泰(太)始元年(265),改琢郡為范陽郡,現在郡治就在琢縣老城。城內東北角有晉康王碑,城東有范陽王司馬墟廟碑。桃水又往東北流,與垣水匯合。垣水上流承接沫水,在良鄉縣分出桃水,世人稱為北沙溝。因此,應劭說:垣水從良鄉分出,往東流經垣縣老城北面。《史記音義》說:河間郡有武垣縣,琢郡有垣縣。漢景帝中元三年(前147),把垣縣封給降於漢的匈奴王賜,立為侯國,就是王莽時的垣翰亭;世人把它稱為頃城,這是不對的。垣水又往東流經頃,頃也是地名,因此有頃上的稱呼。於是人們又把垣水稱頃前河。垣水又東流,洛水注入。洛水上口承接鳴澤清。這片沼澤方圓十五里,漢武帝在元封四年(前107)出巡鳴澤。服虔說:這是個澤名,在遒縣北部邊界,指的就是這片沼澤。鳴澤西面又有獨樹水注入,獨樹水發源於遒縣北山,東流注入澤中;北有甘泉水注入,甘泉水發源於良鄉縣的西山,往東南流經西鄉城西面,往南注入鳴澤諸。從鳴澤諸往東流出的叫洛水,往東流經西鄉城南面,又往東流經垣縣,往南注入垣水。垣水又往東流經琢縣北面,東流注入桃水。因此應動說:垣水東流注入桃水。闡胭也說:垣水流到陽鄉注入桃水。現在按照典籍探尋水道,卻不能到達陽鄉。桃水往東流入陽鄉,往東注入聖水。聖水又東流,匯合了廣陽水。廣陽水發源於小廣陽西山,往東流經廣陽縣老城北面,又東流,福祿水注入。福祿水發源於西山,往東南流經廣陽縣老城南面,往東注入廣陽水,亂流往東南到陽鄉縣,向右注入聖水。聖水又往東南流經陽鄉縣城西面,並不經過城北:陽鄉縣,原是舊時琢縣的陽亭。《地理志風俗記》說:琢縣東邊五十里有陽鄉亭,後來劃分出來設置為縣。王莽時改名為章武,就是長鄉縣。按照《太康地記)),琢郡有個長鄉縣,卻沒有陽鄉縣。聖水又往東流經長興城南面,又往東流過方城縣老城北面,這就是李牧伐燕時奪取的方城。魏時把這地方封給劉放,立為侯國。聖水繼續東流,在左邊與白祀溝匯合。白祀溝從廣陽縣婁城東面流出,往東南流,在左邊與婁城水匯合。婁城水從平地湧出,往東南流,從右邊注入白祀水,亂流奔向東南,流經常道城西面―這就是原來的鄉亭。常道城西距長鄉城四十里,魏甘露三年(258),少帝曹磺被封在這裡。白祀水又往東南流注入聖水。聖水又往東南流經韓城東面。《詩·韓奕》一章說:那廣大的韓城,是燕國軍隊所築。周王封給韓侯,有追、貂等小國,擁有北方諸國領土。鄭玄說:周朝分封韓侯,居留在韓城,稱為侯伯,後為儼猶所逼,稍稍向東遷移。王肅說:現在琢郡方城縣有韓侯城,世人稱為寒號城,這是弄錯了。聖水又往東南流,向右流與清淀水匯合。清淀水發源於西淀,東流注於聖水,匯流處叫劉公口。

  又往東流過安次縣南面,往東注人大海。

  聖水往東流經勃海安次縣老城南面。漢靈帝中平三年(186),把這裡封給荊州刺史王敏,立為侯國。聖水又往東南流,注入巨馬河,並不直接流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