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湛水出河內軹縣西北山,湛水出軹縣南原湛溪,俗謂之堪水也。是蓋聲形盡鄰,故字讀俱變,同於三豕之誤耳。其水自溪出南流。
東過其縣北,又東過波縣之北,湛水南徑向城東而南注。
又東過毋辟邑南,原《經》所注,斯乃湨川之所由,非湛水之間關也,是乃《經》之誤證耳。湛水自向城東南徑湛城東。時人謂之椹城,亦或謂之隰城矣。溪曰隰澗。隔城在東,言此非矣。《後漢郡國志》曰河陽縣有湛城是也。
又東南當平縣之東北,南入於河。
湛水又東南徑鄧,南流注於河,故河濟有鄧津之名矣。
【譯文】
湛水發源於河內郡軟縣西北的山間,湛水發源於積縣南原的湛溪,俗稱堪水。兩字讀音和字形都很相近,因而寫法和讀法也慢慢變了,正像把「己亥」誤作「三永」一樣。湛水從溪中流出後,就往南奔去。
往東流過縣北,又往東流過波縣以北,湛水往南流經向城東面,往南流注。
又往東流過毋辟邑南邊,推原《水經》所注,這是溪川經過的地方,並非湛水所流的路線,《水經》搞錯了。湛水從向城往東南流經湛城東面,當時人們稱為堪城,也有人叫矚城;溪則叫矚澗。限城在東,說這座城是矚城,這就錯了。《後漢書·郡國志》說:河陽縣有湛城,就指此城。又往東南流到平縣的東北邊,南流注人河水。
湛水又往東南流經鄧縣,南流注入河水,所以河上的渡頭有鄧津這個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