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貢山水澤地所在,江水出三天子都,《山海經》謂之浙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陽黟縣南蠻中,北徑其縣,南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丈,上峰若劍杪。時有靈鼓潛發,正長臨縣,以山鼓為候,一鳴,官長一年,若長雷發聲,則官長不吉。浙江又北歷黟山,縣居山之陽,故縣氏之。漢成帝鴻嘉二年,以為廣德國,封中山憲王孫雲客王於此。晉太康中,以為廣德縣,分隸宣城郡。會稽陳業,潔身清行,遁跡此山。浙江又北徑歙縣東,與一小溪合。水出縣東北翁山,西徑故城南,又西南入浙江。又東徑遂安縣南。溪廣二百步,上立杭以相通,水甚清深,潭不掩鱗,故名新定。分歙縣立之。晉太康中,又改從今名。浙江又左合絕溪,溪水出始新縣西,東徑縣故城南,為東西長溪。溪有四十七瀨,濬流驚急,奔波聒天。孫權使賀齊討黟、歙山賊,賊固黟之林歷山,山甚峻絕,又工禁五兵。齊以鐵杙椓山,升出不意,又以白棓擊之,氣禁不行,遂用奇功平賊。於是立始新之府於歙之華鄉,令齊守之,後移出新亭。晉太康元年,改曰新安郡。溪水東注浙江。浙江又東北徑建德縣南。縣北有烏山,山下有廟,廟在縣東七里。廟渚有大石,高十丈,圍五尺,水瀨濬激而能致雲雨。浙江又東徑壽昌縣南,自建德至此,八十里中有十二瀨,瀨皆峻險,行旅所難。縣南有孝子夏先墓,先少喪二親,負土成墓。數年不勝哀,卒。浙江又北徑新城縣,桐溪水注之。水出吳興郡於潛縣北天目山。山極高峻,崖嶺竦疊,西臨峻澗。山上有霜木,皆是數百年樹,謂之翔鳳林。東面有瀑布,下注數畝深沼,名曰浣龍池。他水南流徑縣西,為縣之西溪。溪水又東南與紫溪合。水出縣西百丈山,即潛山也。山水東南流,名為紫溪,中道夾水,有紫色磐石,石長百餘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為赤瀨,蓋以倒影在水故也。紫溪又東南流,徑白石山之陰。山甚峻極,北臨紫溪。又東南連山夾水,兩峰交峙,反項對石,往往相捍。十餘里中,積石磊砢,相挾而上,澗下白沙細石,狀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爭暉,名曰樓林。紫溪東南流,徑桐廬縣東為桐溪。孫權藉溪之名以為縣目,割富春之地,立桐廬縣。自縣至於潛,凡十有六瀨,第二是嚴陵瀨。瀨帶山,山下有一石室。漢光武帝時,嚴子陵之所居也。故山及瀨,皆即人姓名之。山下有磐石,周回十數丈,交枕潭際,蓋陵所游也。桐溪又東北:徑新城縣入浙江。縣故富春地,孫權置,後省並桐廬,咸和九年,復立為縣。浙江又東北入富陽縣,故富春也,晉後名春,改曰富陽也。東分為湖浦。浙江又東北徑富春縣南,縣故王莽之誅歲也。江南有山,孫武皇之先所葬也。漢末,墓上有光,如雲氣屬天。黃武五年,孫權以富春為東安郡,分置諸郡,以討士宗。浙江又東北徑亭山西,山上有孫權父冢。
北過餘杭,東入於海。
浙江徑縣左,合餘干大溪。江北即臨安縣界,水北對郭文宅,宅傍山面溪,宅東有郭文墓。晉建武元年,驃騎王導迎文,置之西園。文逃此而終,臨安令改葬之。建武十六年,縣民郎稚作亂,賀齊討之。孫權分餘杭,立臨水縣,晉改曰臨安縣,因岡為城,南門尤高。謝安蒞郡游縣,徑此門,以為難為亭長。浙江又東徑餘杭故縣南,新縣北。秦始皇南遊會稽,途出是地,因立為縣。王莽之淮睦也。漢末陳渾移築南城,縣後溪南大塘,即渾立以防水也。縣南有三碑,是顧揚、范寧等碑。縣南有大壁山,郭文自陸渾遷居也。浙江又東徑烏傷縣北,王莽改曰烏孝,《郡國志》謂之烏傷。《異苑》曰:東陽顏烏以淳孝著聞,後有群烏助銜土塊為墳,烏口皆傷,一境以為顏烏至孝,故致慈烏,欲令孝聲遠聞,又名其縣曰烏傷矣。浙江又東北流至錢塘縣,谷水入焉。水源西出太末縣,縣是越之西鄙,姑蔑之地也。秦以為縣。王莽之末理也。吳寶鼎中,分會稽立,隸東陽郡。谷水東徑獨松故冢下,冢為水毀,其磚文:筮言吉,龜言凶,百年墮水中。今則同龜繇矣。谷水又東徑長山縣南,與永康溪水合,縣即東陽郡治也。縣,漢獻帝分烏傷立;郡,吳寶鼎中分會稽置。城居山之陽,或謂之長仙縣也,言赤松採藥此山,因而居之,故以為名。後傳呼乖謬,字亦因改。溪水南出永康縣。縣,赤烏中分烏傷上浦立。劉敬叔《異苑》曰:孫權時,永康縣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束之以歸。龜便言曰:游不量時,為君所得。擔者怪之,載出,欲上吳王。夜宿越里,纜船於大桑樹。宵中,樹忽呼龜曰:元緒,奚事爾也?龜曰:行不擇日,今方見烹,雖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諸葛元遜識性淵長,必致相困。令求如我之徒,計將安治?龜曰:子明,無多辭。既至建業,權將煮之,燒柴萬車,龜猶如故。諸葛格曰:燃以老桑乃熟。獻人仍說龜言,權使伐桑,取煮之即爛。故野人呼龜曰元緒。其水飛湍北注,至縣南門,入谷水。谷水又東,定陽溪水注之。水上承信安縣之蘇姥布。縣本新安縣,晉武帝太康三年改曰信安。水懸百餘丈,瀨勢飛注,狀如瀑布。瀨邊有石如床,床上有石牒,長三尺許,有似雜采帖也。
《東陽記》云:信安縣有懸室坂。晉中朝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聽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飢。俄頃,童子曰:其歸。承聲而去,斧柯漼然爛盡。既歸,質去家已數十年,親情凋落,無復向時比矣。其水分納眾流,混彼東逝,徑定陽縣。夾岸緣溪,悉生支竹,及芳枳木連,雜以霜菊金橙。白沙細石,狀如凝雪。石溜湍波,浮響無輟。山水之趣,尤深人情。縣,漢獻帝分信安立,溪亦取名焉。溪永又東徑長山縣北,北對高山。山下水際,是赤松羽化之處也。炎帝少女追之,亦俱仙矣。後人立廟於山下。溪水又東入於谷水,谷水又東徑烏傷縣之雲黃山,山下臨溪水,水際石壁傑立,高百許丈。又與吳寧溪水合。水出吳寧縣下,徑烏傷縣入谷,謂之烏傷溪水。閩中有徐登者,女子化為丈夫,與東陽趙昞,並善越方,時遭兵亂,相遇於溪,各示所能。登先禁溪,水為不流。昞次禁枯柳,柳為生荑。二人相示而笑。登年長,昞師事之。後登身故,昞東入章安,百姓未知;昞乃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驚怪,昞笑而不應,屋亦不損。又嘗臨水求渡,船人不許。昞乃張蓋坐中,長嘯呼風,亂流而濟。於是百姓神服,從者如歸,章安令惡而殺之,民立祠於永寧,而蚊蚋不能入。昞秉道懷術,而不能全身避害,事伺萇弘,宋元之龜,厄運之來,故難救矣。谷水又東入錢唐縣,而左入浙江。故《地理志》曰:谷水自太末東北至錢唐入浙江是也。浙江又東徑靈隱山,山在四山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圍,其上開散,狀如蓮花。昔有道士,長往不歸,或因以稽留為山號。山下有錢唐故縣。浙江徑其南,王莽更名之曰泉亭。《地理志》曰:會稽西部都尉治。《錢唐記》曰:防海大塘在縣東一里許,郡議曹華信家議立此塘,以防海水。始開募,有能致一斜土者,即與錢一千。旬月之間,來者雲集,塘未成而不復取。於是載土石者皆棄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錢塘焉。縣南江側有明聖湖。父老傳言,湖有金牛,古見之,神化不測,湖取名焉。縣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也。闞駰云:山出錢水,東入海。
《吳地記》言,縣惟浙江,今無此水。縣東有定、包諸山,皆西臨浙江。水流於兩山之間,江川急浚,兼濤水晝夜再來,來應時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餘。《吳越春秋》以為子胥、文種之神也。昔子胥亮於吳,而浮屍於江。吳人憐之,立祠於江上,名曰胥山。《吳錄》云:胥山在太湖邊,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文種誠于越,而伏劍於山陰,越人哀之,葬於重山。文種既葬一年,子胥從海上負種俱去,游夫江海。故潮水之前揚波者,伍子胥,後重水者,大夫種。是以枚乘曰:濤無記焉。然海水上潮,江水逆流,似神而非,於是處焉。秦始皇三十七年,將游會稽,至錢唐,臨浙江,所不能渡,故道餘杭之西津也。浙江北合詔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帝巡狩所憩,故有詔息之名也。浙江又東合臨平湖。《異苑》曰:晉武時,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百鼓,打之無聲,以問張華。華云: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扣之則鳴矣。於是如言,聲聞數十里。劉道民詩曰:事有遠而合,蜀桐鳴吳石。傳言此湖草壅塞,天下亂,是湖開,天下平。孫皓天璽元年,吳郡上言,臨平湖自漢末穢塞,今更開通。又於湖邊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二寸余,刻作皇帝字。於是改天冊為天璽元年。孫盛以為元皇中興之符征,五湖之石瑞也。
《錢唐記》曰:桓玄之難,湖水色赤,熒熒如丹。湖水上通浦陽江,下注浙江,名曰東江,行旅所從以出浙江也。浙江又徑固陵城北,昔范蠡築城於浙江之濱,言可以固守,謂之固陵,今之西陵也。浙江又東徑柤塘,謂之柤瀆。昔太守王朗拒孫策,數戰不利。孫靜果說策曰:朗負阻城守,難可卒拔。柤瀆去此數十里,是要道也。若從此出,攻其無備。破之必矣。策從之,破朗於涸陵。有西陵湖,亦謂之西城湖。湖西有湖城山,東有夏架山。湖水上承妖皋溪而下注浙江。又徑會稽山陰縣,有苦竹里,里有舊城,言句踐封范蠡子之邑也。浙江又東與蘭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里。太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往造焉。吳郡太守謝勖封蘭亭侯,蓋取此亭以為封號也。太守王羲之,移亭在水中。晉司空何無忌之臨郡也,起亭於山椒,極高盡眺矣。亭宇雖壞,基陛尚存。浙江又徑越王允常冢北,冢在木客村。耆彥云:句踐使工人伐榮楯。欲以獻吳,久不得歸,工人憂思,作《木客吟》。後人因以名地。句踐都琅邪,欲移允常冢,冢中生分風,飛沙射人,人不得近。句踐謂不欲,遂止。浙江又東北得長湖口,湖廣五里,東西百三十里,沿湖開水門六十九所,下溉田萬頃,北瀉長江。湖南有覆斗山,周五百里,北連鼓吹山,山西枕長溪,溪水下注長湖。山之西嶺有賀台,越入吳,還而成之,故號曰賀台矣。又有秦望山,在州城正南,為眾峰之傑,陟境便見。《史記》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平地以取山頂七里,懸隥孤危,徑路險絕。《記》云:扳蘿捫葛,然後能升。山上無甚高木,當由地迥多風所致。山南有嶕峴,峴里有大城,越王無餘之舊都也。故《吳越春秋》云:句踐語范蠡曰:先君無餘,國在南山之陽,社稷宗廟在湖之南。又有會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謂之為茅山,又曰棟山。《越絕》云:棟猶鎮也。蓋《周禮》所謂揚州之鎮矣。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玦石。
《山海經》曰:夕水出焉,南流注於湖。《吳越春秋》稱覆釜山之中,有金簡玉字之書,黃帝之遺讖也。山下有禹廟,廟有聖姑像。《禮樂緯》云:禹治水畢,天賜神女聖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東巡狩,崩於會稽,因而葬之。有鳥來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穢,是以縣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鳥,犯則刑無赦。山東有湮井,去廟七里,深不見底,謂之禹井,雲東遊者多探其穴也。秦始皇登會稽山刻石紀功,尚存山側,孫暢之《述書》云:丞相李斯所篆也。又有石匱山,石形似匱,上有金簡玉字之書,言夏禹發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山,遠望山的狀若射侯,故謂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為貴賤之准。的明則米賤,的暗則米貴,故諺云:射的白,斛米百,射的玄,斛米千。北則石帆山,山東北有孤石,高二十餘丈,廣八丈,望之如帆,因以為名。北臨大湖,水深不測,傳與海通。何次道作郡,常於此水中得烏賊魚。南對精廬,上蔭修木,下瞰寒泉。西連會稽山,皆一山也。東帶若邪溪,《吳越春秋》所謂歐冶涸而出銅,以成五劍。溪水上承嶕峴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數畝,甚清深,有孤石臨潭。乘崖俯視,猿狖驚心,寒木被潭,森沉駭觀。上有一櫟樹,謝靈運與從弟惠連常游之,作連句,題刻樹側。麻潭下注若邪溪,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如畫。漢世劉寵作郡,有政績,將解任去治,此溪父老,人持百錢出送,寵各受一文。然山棲遁逸之士,谷隱不羈之民,有道則見,物以感遠為貴,荷錢致意,故受者以一錢為榮,豈藉費也,義重故耳。溪水下注大湖。邪溪之東,又有寒溪,溪之北有鄭公泉,泉方數丈,冬溫夏涼。漢太尉鄭弘宿居潭側,因以名泉。弘少以苦節自居,恆躬採伐,用貿糧膳。每出入溪津,常感神風送之,雖憑舟自運,無杖楫之勞。村人貪藉風勢,常依隨往還,有淹留者,徒輩相謂,汝不欲及鄭風邪?其感致如此。湖水自東亦往江通海,水側有白鹿山。山北湖塘上舊有亭,吳黃門郎楊哀明居於弘訓里,太守張景數往造焉,使開瀆作埭,埭之西作亭,亭、埭皆以楊為名。孫恩作賊,從海來,楊亭被燒,後復修立,厥名猶在。東有銅牛山,山有銅穴,三十許丈,穴中有大樹神廟。山上有冶宮,山北湖下有練塘里。《吳越春秋》云:旬踐練冶銅錫之處。采炭於南山,故其間有炭瀆。句踐臣吳,吳王封句踐于越百里之地,東至炭瀆是也。縣南九里有侯山,山孤立長湖中。晉車騎將軍孔敬康少時,遁世棲跡此山。湖北有三小山,謂之鹿野山,在縣南六里,按《吳越春秋》,越之麋苑也。山有石室,言越王所游息處矣。縣南湖北有陳音山。楚之善射者曰陳音,越王問以射道,又善其說,乃使簡士習射北郊之外。按《吳越春秋》,音死,葬於國西山上。今陳音山乃在國南五里。湖北有射堂及諸邸舍,連衍相屬。又於湖中築塘,直指南山,北即大越之國。秦改為山陰縣,會稽郡治也。太史公曰:禹會諸侯計於此,命曰會槽。會稽者,會計也。始以山名,因為地號。夏後少康封少子杼以奉禹祠為越。世歷殷、周,至於允常,列於《春秋》。允常卒,句踐稱王,都於會稽。
《吳越春秋》所謂越王都埤中,在諸暨北界。山陰康樂里有地名邑中者,是越事吳處。故北其門,以東為右,西為左,故雙闕在北門外。闕北百步有雷門,門樓兩層,句踐所造,時有越之舊木矣。州郡館宇,屋之大瓦,亦多是越時故物。句踐霸世,徙都琅邪,後為楚伐,始還浙東。城東郭外有靈汜,下水甚深,舊傳下有地道,通于震澤。又有句踐所立宗廟,在城東明里中甘滂南。又有王笥、竹林、雲門、天柱精舍,並疏山創基,架林裁宇,割澗延流,盡泉石之好,水流徑通。浙江又北徑山陰縣西。西門外百餘步有怪山,本琅邪郡之東武縣山也,飛來徙此,壓殺數百家。《吳越春秋》稱怪山者,東武海中山也,一名自來山,百姓怪之,號曰怪山。亦云:越王無疆為楚所伐,去琅邪,止東武,人隨居山下。遠望此山,其形似龜,故亦有龜山之稱也。越起靈台於山上,又作三層樓以望雲物。川土明秀,亦為勝地。故王逸少云:從山陰道上,猶如鏡中行也。浙江之上,又有大吳王、小吳王村,並是闔閭、夫差伐越所舍處也。今悉民居,然猶存故目。昔越王為吳所敗,以五千餘眾,棲於稽山,卑身待士,施必及下。
《呂氏春秋》曰:越王之棲於會稽也,有酒投江,民飲其流,而戰氣自倍。所投即浙江也。許慎、晉灼並言江水至山陰為浙江。江之西岸有朱室塢,句踐百里之封,西至朱室,謂此也。浙江又東北徑重山西,大夫文種之所葬也。山上有白樓亭,亭本在山下,縣令殷朗移置今處。沛國桓儼,避地會稽,聞陳業履行高潔,往候不見,儼後浮海,南入交州,臨去,遺書與業,不因行李系白樓亭柱而去。升陟遠望,山湖滿目也。永建中,陽羨周嘉上書,以縣遠赴會至難,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為吳,以東為會稽。漢高帝十二年,一吳也,後分為二,世號三吳,吳興、吳郡,會稽其一焉。浙江又東徑御兒鄉,《萬善歷》曰:吳黃武六年正月,獲彭綺。是歲,由拳西鄉有產兒,墮地便能語,云:天方明,河欲清。鼎腳折,金乃生。因是詔為語兒鄉。非也。御兒之名遠矣,蓋無智之徒,因藉地名,生情穿鑿耳。《國語》曰:句踐之地,北至御兒是也。安得引黃武證地哉?韋昭曰:越北鄙在嘉興。浙江又東徑柴辟南,舊吳楚之戰地矣。備候於此,故謂之辟塞,是以《越絕》稱吳故從由拳、辟塞渡會稽,湊山陰是也。又徑永興縣北,縣在會稽東北百二十里,故余暨縣也。應劭曰:闔閭弟夫概之所邑。王莽之餘衍也。漢末,童謠云:天子當興東南三餘之間。故孫權改曰永興。縣濱浙江,又東合浦陽江,江水導源烏傷縣,東徑諸暨縣,與泄溪合。溪廣數丈,中道有兩高山夾溪,造雲壁立,凡有五泄。下泄懸三十餘丈,廣十丈,中三泄不可得至,登山遠望,乃得見之。懸百餘丈,水勢高急,聲震水外。上泄懸二百餘丈,望若雲垂,此是瀑布,土人號為泄也。江水又東徑諸暨縣南,縣臨對江流,江南有射堂。縣北帶烏山,故越地也。先名上諸暨,亦曰何無矣。故《國語》曰:句踐之地,南至句無。王莽之疏虜也。夾水多浦,浦中有大湖,春夏多永,秋冬涸淺。江水又東南徑剡縣,與白石山水會。山上有瀑布,懸水三十丈,下注浦陽江。浦陽江水又東流南屈,又東回北轉,徑剡縣東,王莽之盡忠也。縣開東門向江,江廣二百餘步,自昔耆舊傳,縣不得開南門,開南門則有賊盜。江水翼縣轉注,故有東渡、西汲焉。東南二渡,通臨海,並泛單船為浮航。西渡通東陽,並二十五船為橋航。江邊有查浦,浦東行二百餘里,與句章接界。浦里有六里,有五百家,並夾浦居,列門向水,甚有良田。有青溪、余洪溪、大發溪、小發溪,江上有溪,六溪列溉,散入江。夾溪上下,崩崖若傾,東有簟山、南有黃山,與白石三山,為縣之秀峰。山下眾流泉導,湍石激波,浮險四注。浦陽江又東徑石橋,廣八丈,高四丈。下有石井,口徑七尺,橋上有方石,長七尺,廣一丈二尺。橋頭有磐石,可容二十人坐。溪水兩旁悉高山,山有石壁二十許丈,溪中相攻,贔響外發,未至橋數里,便聞其聲。江水北徑嵊山,山下有亭,亭帶山臨江,松嶺森蔚,沙渚平靜。浦陽江又東北徑始寧縣山之成功嶠。嶠壁立臨江,欹路峻狹,不得並行。行者牽木稍進,不敢俯視。嶠酉有山,孤峰特上,飛禽罕至。嘗有採藥者,沿山見通溪,尋上,於山頂樹下,有十二方石,地甚光潔。還復更尋,遂迷前路。言諸仙之所憩宴,故以壇宴名山。嶠北有浦,浦口有廟,廟甚靈驗,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侵竊,必為蛇虎所傷。北則山與山接,二山雖曰異縣,而峰嶺相連。其間傾澗懷煙,泉溪引霧,吹畦風馨,觸岫延賞。是以王元琳謂之神明境,事備謝康樂《山居記》。浦陽江自山東北,徑太康湖,車騎將軍謝玄田居所在。右濱長江,左傍連山,平陵修通,澄湖遠鏡。於江曲起樓,樓側悉是桐梓,森聳可愛,居民號為桐亭樓,樓兩面臨江,盡升眺之趣。蘆人漁子,泛濫滿焉。湖中築路,東出趨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虛、垂檐帶空,俯眺平林,煙沓在下,水陸寧晏,足為避地之鄉矣。江有琵琶圻,圻有古冢墮水,甓有隱起字云:筮吉龜凶,八百年,落江中。謝靈運取甓詣京,咸傳觀焉。乃如龜繇,故知冢已八百年矣。浦陽江又東北徑始寧縣西,本上虞之南鄉也。漢順帝永建四年,陽羨周嘉上書,始分之。舊治水西,常有波潮之患。晉中興之初,治今處。縣下有小江,源出山,謂之浦,徑縣下西流注於浦陽山,下注此浦。浦西通山陰浦而達於江。江廣百丈,狹處二百步,高山帶江,重蔭被水,江閱漁商,川交樵隱,故桂掉蘭枻,望景爭途。江南有故城,大尉劉牢之討孫恩所築也。江水東徑上虞縣南,王莽之會稽也。本司鹽都尉治,地名虞賓。
《晉太康地記》曰:舜避丹朱於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亦云:禹與諸侯會事訖,因相虞樂,故曰上虞。二說不同,未詳孰是?縣南有蘭風山,山少木多石,驛路帶山;傍江路邊皆作欄干。山有三嶺,枕帶長江,苕苕孤危,望之若傾。緣山之路,下臨大川,皆作飛閣欄干,乘之而渡,謂此三嶺為三石頭。丹陽葛洪遁世居之,基井存焉。琅邪王方平性好山水,又愛宅蘭風,垂釣於此,以永終朝。行者過之,不識,問曰:賣魚師,得魚賣否?方平答曰:釣亦不得,得復不賣。亦謂是水為上虞江。縣之東郭外有漁浦湖,中有大獨、小獨二山。又有覆舟山。覆舟山下有漁浦王廟,廟今移入里山。此三山孤立水中。猢外有青山、黃山、澤蘭山,重岫疊嶺,參差入雲。澤蘭山頭有深潭,山影臨水,水色青綠。山中有諸塢,有石健一所,右臨白馬潭。潭之深無底,傳雲創湖之始,邊塘屢崩,百姓以白馬祭之,因以名水。湖之南,即江津也。江南有上塘、陽中二里。隔在湖南,常有水患。太守孔靈符遏蜂山前湖以為埭。埭下開瀆,直指南津。又作水楗二所以舍,此江得無淹潰之害。縣東有龍頭山,山崖之間有石井,冬夏常冽清泉,南帶長江,東連上陂。江之道南有《曹娥碑》。娥父旴,迎濤溺死,娥時年十四,哀父屍不得,乃號踴江介,因解衣投水,祝曰:若值父屍,衣當沉。若不值,衣當浮。裁落便沉,娥遂於沉處赴水而死。縣令度尚,使外甥邯鄲子禮為碑文,以彰孝烈。江濱有馬目山,洪濤一上,波隱是山,勢淪嵊亭,間歷數縣,行者難之。縣東北上,亦有孝子楊威母墓。威少失父,事母至孝,常與母入山採薪,為虎所逼,自計不能御,於是抱母,且號且行,虎見其情,遂弭耳而去。自非誠貫精微,孰能理感於英獸矣。又有吳瀆,破山導源,注於肯江。上虞江東徑周市而注永興。《地理志》云:縣有仇亭,柯水東入海。仇亭在縣之東北十里江北,柯水疑即江也。又東北徑永興縣東與浙江合,謂之浦陽江。《地理志》又云:縣有蕭山,潘水所出,東入海。又疑是浦陽江之別名也,自外無水以應之。浙江又東注於海。故《山海經》曰:浙江在閩西北入海。韋昭以松江、浙江、浦陽江為三江。
【譯文】
江以南到日南郡二十條河水,是禹貢山水澤地所在的地方。
漸江水發源於三天子都,《山海經》稱為浙江,《地理志》說:它發源于丹陽黔縣的南蠻地區。北流經過此縣,縣南有一座博山,山上有一塊岩石,高聳達十丈,石的頂端像劍峰。山中常有靈鼓隱隱發聲,這裡的縣官任期,可按山鼓預卜,山鼓一鳴,縣官任期一年;若山鼓長鳴,則任期雖長而於事不吉。浙江又北流經過黔山,縣在山的南面,所以稱為黔縣。漢成帝鴻嘉二年(前19),封中山憲王的孫子云客於此為王,稱為廣德國。晉太康年代(280?289),置為廣德縣,隸屬於宣城郡。有一位名叫陳業的會稽人,清高廉潔,隱遁在這山中。浙江又北流經過款縣,在縣東與一條小溪匯合,這條小溪發源於縣東北的翁山,西流經過款縣舊城以南,又西南流注入浙江。浙江又東流經過遂安縣南,江面在此寬達二百步,江上建浮橋以來往。江水又清又深,潭中游魚,清晰可見,所以縣名新定,是從款縣分地而置的。晉太康年代,又改名為現在的遂安。浙江又左與絕溪匯合,絕溪發源於始新縣西,東流經過舊縣城南,稱為東、西長溪,溪中有四十七處礁灘,水勢湍急,波濤震天。孫權派賀齊討伐黔、敦一帶的山賊,山賊固守款縣的林歷山,山很險峻,山賊又有刀槍不入的法術。賀齊用鐵鉤攀緣登山,出其不意。又用木棍攻擊,山賊的法術雖能抗禦金鐵兵器,卻擋不住木棍,賀齊就這樣用奇功平定了山賊。於是就在款縣的華鄉置始新縣,作為新都郡治,令賀齊為郡守。以後郡治移到新亭。晉太康元年(280),新都郡改為新安郡。絕溪東流注入浙江。浙江又東北流,經過建德縣以南,縣北有一座烏山,山下有廟,位於縣東七里。廟前小洲上有一塊大石,高達十丈,周圍五尺,水勢奔騰和礁石相衝激,能興雲作雨。浙江又東流經過壽昌縣南,從建德到此八十里中,江上有十二處礁灘,都很險峻,造成航行的困難。壽昌縣南有孝子夏先墓,夏先年少時雙親去世,他親自運土作墳,由於經不起悲哀,幾年後他也死了。浙江又北流經過新城縣,桐溪水在此注入。桐溪水發源於吳興郡於潛縣北的天目山。此山十分高峻,懸崖絕嶺,重重迭迭,其西峻峭,下有深澗。山上有霜木,都有幾百年樹齡,稱為翔鳳林。東面有瀑布,注入廣達數畝的深沼,稱為洗龍池。池水南流經過於潛縣西,成為縣的西溪。西溪水又東南流,與紫溪匯合,紫溪發源於縣西的百丈山,即潛山。山水東南流,稱為紫溪。溪兩岸有紫色磐石,石長百餘丈,望去像朝霞一般。因為倒影映入水中,所以又稱此水為赤懶。紫溪又東南流,經過白石山北,山勢十分高峻,北臨紫溪,又東南流,兩岸山嶽連綿,雙峰夾水而峙,岩崖石壁,項背相對。十餘里中,礁石累累,相互挾峙。溪底是白沙細石,好像霜雪。溪水與林木相映,泉流與山石爭暉,這一段溪流稱為樓林。紫溪東南流經過桐廬縣東,稱為桐溪,孫權分富春縣地立桐廬縣,以溪水之名作為縣名。從此縣到於潛共有十六處礁灘,第二處是嚴陵懶。這個礁灘邊上有山,山下有一處石室,是漢光武帝時嚴子陵所住的地方。所以山和石都以人名相稱。山下有巨石,周圍十多丈,交錯在潭邊,是嚴子陵遊憩之處。桐溪又東北流經過新城縣注入浙江。新城縣原是富春縣所屬地,孫權建此縣,後來又撤廢併入桐廬縣。晉咸和九年(334),重新建縣。浙江又東北流進入富陽縣,就是原來的富春。因為晉朝有一個皇后名「春」,所以改為富陽。這裡,浙江以東,分漢成為湖泊。浙江又東北流經過富春縣南,王莽曾改縣名為誅歲。江南有山,是孫武皇祖先的葬地,漢代末期墳墓上有光,像雲氣一般與天相連。黃武五年(226),孫權以富春縣為東安郡,又建置了其他幾郡,以討伐士宗。浙江又東北流經過亭山西,山上有孫權父墓。
北過餘杭縣,東人於海。
浙江流經餘杭縣左和餘干大溪匯合。浙江以北,就是臨安縣界。江北對郭文的住宅,住宅依山面溪,以東有郭文墓。晉建武元年(317),漂騎將軍王導,把郭文迎來,讓他住在西園之中,郭文卻逃到這裡終老,臨安縣令將他改葬於此。建安十六年(211),縣民郎稚作亂,賀齊討伐他。孫權把餘杭縣的土地分出來,另外建立一個臨水縣,到晉朝改為臨安縣。臨安縣在山岡上建城,南門特別高。謝安到此郡縣遊歷,經過這座城門,他以為在這裡當亭長是很困難的。浙江又東流經過餘杭舊縣南、新縣北。秦始皇南遊到會稽,途中經過這裡,因此在這裡立縣。王莽把縣名改為淮睦。漢朝末年,陳渾改築了南城。縣城後面溪南的大塘,就是陳渾為了防水而修建的。縣城南面有三塊石碑,是顧庵、范寧等人的碑。縣以南有大壁山,郭文從陸渾遷到這裡居住。浙江又東經過烏傷縣北,王莽把縣名改為烏孝,《郡國志》稱為烏傷。
《異苑》說:東陽有個名叫顏烏的人,他的純潔孝心,聞名於鄉里,後來有一大群烏鴉銜了泥土幫他修墳,以致烏鴉的口都受了傷。鄉里以為這是由於顏烏的無比孝心,所以才能找來慈祥的烏鴉。為了使他的孝聲遠聞,所以把縣名稱為烏傷。浙江又東北流到錢塘縣接納鼓水。谷水發源於西部的太末縣,這是越國的西部小邑,屬於姑蔑的地方。秦時才建為縣,王莽改縣名為末理。三國吳寶鼎年間(266-269),從會稽郡分出來立縣,隸屬於東陽郡。谷水東流,經過獨松故家下,這座墳墓,被大水所沖毀,磚上有文字說:簽言吉,龜言凶,百年墮水中。現在已經應驗了。谷水又東流經過長山縣南,接納永康溪水。長山縣就是東陽郡的郡治,漢獻帝分出烏傷縣建立此縣。至於東陽郡,則是三國吳寶鼎年間從會稽郡分出來的。縣城位於山南,縣名或又稱長仙,據說赤松子到此山採藥,就住在這裡,所以有長仙這個縣名。後來因為把仙字錯念成山字,縣名也就改為長山了。永康溪水從南面的永康縣發源,這個縣是三國吳赤烏年間(238一251)分烏傷縣上浦之地而建立的。劉敬叔《異苑》說:孫權時,永康縣有人進入山里,遇見一隻大龜,就把它捆回家。烏龜說了話:我出門沒挑日子,所以為你所得。肩挑烏龜的人極為駭怪,於是就想把它去獻給吳王。晚上在越里地方歇宿,把船系在大桑樹下。半夜,大桑樹忽然和烏龜說話:元緒,你遇著什麼事了?烏龜說:我出門沒挑日子,眼看就要被烹煮了。但是即使砍光南山的柴,卻也燒不爛我。桑樹說:那裡有個諸葛元遜,他知識淵博,一定要使你遇上災難,假使他使用像我這樣的東西,你將怎麼辦?烏龜說:子明,不要再多說了。到了建業,孫權就要烹煮它,但燒了萬車柴火,烏龜卻毫無影響。諸葛惜說:用老桑樹燒就能燒熟。於是獻龜者說出了老桑樹和烏龜的對話。孫權派人砍伐了桑樹來,一燒就爛。所以人們稱烏龜為元緒。永康溪水飛流北注,到縣南門注入敦水。谷水又東流,接納定陽溪水,其水上游接信安縣的蘇姥布。信安縣原名新安縣,晉武帝太康三年(282)改名信安。這裡,溪水成為懸流,高達百丈,飛注而下,形同瀑布。懸流邊有一塊如床的岩石,床上有三尺光景的石床板,顏色如攤著的絢麗綢緞一樣。《東陽記》說:信安縣有懸室坂,晉朝中葉,有一個名叫王質的居民,因為伐木而到此室中,看到有四個童子邊彈琴邊唱歌,王質就留下來,倚靠在斧柄上聽他們彈唱。童子拿一顆好像棗核般的東西給王質,王質含在口裡,就不再飢餓了。過了一忽兒,童子說,歸去吧,王質就應聲而歸,此時發現斧柄已經腐爛殆盡。歸去後,才知道他離家已經數十年,親人去世,與他離家時完全不同了。定陽溪水接納許多支流,匯合東流經過定陽縣,沿溪兩岸,都生長著支竹、香積、薛荔,並且夾雜白色的菊花和黃色的橙桔。溪灘上則是白沙和細石,看去宛如積雪。急流刷石,潺潺不息。遊山玩水的樂趣,遠勝於人情的交往。定陽縣是漢獻帝分信安縣的地方而建立的,溪也隨縣而得名。定陽溪水又東流,經過長山縣北,北有高山屹立,山下水邊,就是赤松子羽化登仙的地方。炎帝的小女兒追趕他,也一起成了仙。後來有人在這山下建造了廟宇。定陽溪水又東流注入谷水。谷水東流,經過烏傷縣的雲黃山,山下就是溪水,水邊有石壁巍然聳立,高達百餘丈。靚水又接納吳寧溪水。吳寧溪水發源於吳寧縣境,經過烏傷縣注入谷水,稱為烏傷溪水。閩中有一個叫做徐登的人,由女子變成男人,他和東陽趙曬,都善於巫術。因為當時遭到戰亂,二人在烏傷溪水相遇,各人顯示他們的本領。徐登先阻遏溪水,使它不流;接著趙曬使枯萎的柳樹長出嫩芽,兩人相對而笑。徐登年長,趙曬就以徐登為師長。以後徐登去世,趙曬東行去到章安,百姓不知道,趙曬就升到茅屋上,架起鼎鑊燒飯,主人驚駭,趙曬笑而不答,茅屋也不受損害。他又到河邊求渡,撐船的不答應,趙曬就張開傘子坐在其中,長嘯呼風,在奔騰的河水中過渡。於是,百姓敬服他的神通,許多人都歸附於他。章安縣令厭惡他,將他殺掉。人民為他在永寧縣建立了祠廟,這個祠廟蚊繩是不入的。趙曬身有道術,卻不能避開災禍,保全生命。這件事和周朝的喪弘及宋元公的神龜一樣,惡運來時,拯救為難。谷水又東流進入錢唐縣,而左入浙江。所以《地理志》說:谷水從太末東北到錢唐注入浙江。浙江又東流經過靈隱山,山在四面叢山包圍之中,有高峻的岩崖和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還有孤石直立,大三十圍,上面開散,形狀像蓮花。從前有道士,長期住此不歸,這或許就是此山所以稱為靈隱的原因。山下有錢唐縣舊址,浙江流過它南面,王莽改錢唐為泉亭。
《地理志》說:這裡是會稽西部都尉治。《錢唐記》說:防海大塘約在縣東一里,郡議曹華信家,建議建立此塘以防禦海水。於是開始徵募民工,凡挑來一解土的,給錢一千。十天到一月之間,挑土而來的人云集,因為塘沒有修築而不給錢,人們只好拋掉土石回去,土石成堆,塘因而修成,所以改名為錢塘。錢唐縣南江邊上有明聖湖,據父老相傳,古時曾見湖中有金牛,神奇莫測,所以稱為金牛湖。錢唐縣有武林山,武林水從此發源。闡驅說:從武林山發源的錢水,東流入海。《吳地記》說:現在沒有錢水,錢唐縣只有浙江。縣東有定山、包山等山,都在浙江以西,江水流經兩山之間,江水湍急,加上晝夜兩度的海濤。海濤是按時刻來到的,月初和月半常常特別大,而二月和八月最高,高達兩丈多。《吳越春秋》認為這是伍子青和文種之神。從前伍子青盡忠於吳國,最後卻落得浮屍江中。吳人憐憫他,在江上為他立祠,稱為青山。《吳錄》說:青山在太湖邊,離江不到百里,所以稱為江上。文種盡忠于越,卻在山陰飲劍而亡,越人憐憫他,把他葬在重山。文種葬後一年,伍子青從海上來,帶文種一起奔游在江海之中。所以在潮水前面揚波的是伍子青,在潮水後面翻浪的是文種。枚乘說:潮水的這種故事並不見於記載,不過海潮上漲時,江水為之逆流,看起來似有神明驅使,但其實並不如此。所說就在這裡。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將要到會稽去,抵達錢唐後,面對浙江,不敢渡越,才改從餘杭以西的渡口過渡。浙江又北和迢息湖會合,此湖原名昨湖,因秦始皇巡狩時曾在此休息,所以得到詔息的名稱。浙江又東和臨平湖會合,《異苑》說:晉武帝時,吳郡臨平湖湖岸崩塌,出現一個石鼓,打擊它不發聲音。去間張華,張華說:可取四川桐木,把它雕刻成魚形,用來打擊此石鼓,就會發出聲音。按照張華的話做,石鼓果然發聲,聲聞數十里。劉道民詩說:事有遠而合,蜀桐鳴吳石。根據傳說,若此湖被封草淤塞,天下就要亂;若湖水開通,天下就太平。三國吳孫皓天璽元年(276),吳郡的地方官上書說:臨平湖從漢末淤塞,如今已經開通,並在湖邊得到一個石盒,盒內有青白色的小石,長四寸,寬二寸多,石上刻有皇帝字樣。於是把原來的年號天冊,改為天璽元年。孫盛認為這是元皇中興的徵兆,是五湖的石瑞。
《錢唐記》說:當桓玄發難的時期,湖水變成紅色,晶晶發光像丹砂一樣。湖水上與浦陽江相通,下流注入浙江,稱為東江,是旅客去到浙江的通道。浙江又經過固陵城北,從前范蠢在浙江沿岸修築城堡,稱此城可以固守,所以叫做固陵,就是今天的西陵。浙江又東流經過祖塘,又稱為祖讀。從前,太守王朗、在固陵抵抗孫策的進攻,孫策好兒次作戰都不利,孫靜對孫策說,王朗憑險守城,難以攻克,祖讀離這裡數十里,是一條要道,姐果從那裡進攻,是他所不及防備的,一定可以攻破他。孫策聽從此話而行,在固陵攻破了王朗。這裡有西陵湖,也稱西城湖,湖以西有湖城山,湖以東有夏架山,湖上承妖皋溪水,下與浙江會合。浙江又經過會稽郡山陰縣,這裡有苦竹里,里中有舊城,據說是句踐封范蠢兒子的封邑。浙江又東流與蘭溪會合,湖以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稱為蘭亭,也叫蘭上里。太守王羲之和謝安兄弟曾多次到那裡。吳郡太守謝易被封為蘭亭侯,即以此亭作為封號。太守主真之把亭移到湖中。晉朝的司空何無忌到此郡作官,把亭修在天柱山之頂,登亭遠望,一望無餘。現在亭宇雖已塌廢,但基礎仍然存在。浙江又流經越王允常墓北,墓在木客村。老年人說,句踐派工人砍伐榮循樹以貢獻吳國,工人長久不得歸家,心中憂悶,作《木客吟》的歌謠,後來人們把這裡稱為木客村。句踐遷都到琅邪時,想把允常墓遷走,墓中起風,飛沙射人,人不能走近,句踐認為這是允常不願他遷,就沒有再遷。浙江東北流,和長湖口會合,此湖寬五里,東西長一百三十里,沿湖開水門六十九所,可以灌溉湖下農田萬頃,向北注入長江。湖以南有復斟山,周圍五百里,此山北連鼓吹山,山西有長溪流出,注入長湖。此山的西嶺有賀台,越人攻入吳國後,凱旋而建,所以稱為賀台。又有秦望山,在州城正南,是群峰中最高的一座,一入此州境內就可望見。《史記》說,秦始皇曾登此山以望南海。從平地攀登山頂達七里,孤峰天梯,山路險絕。《史記》說,必須排除藤蘿荊棘,才能升登,但山上沒有什麼高大的樹木,這是因為地高多風的緣故。山的南面有憔觀,礁現內有一座大城,是越王無餘的舊都。所以《吳越春秋》說:句踐告訴范氫,先王無餘的故國在南山的南面。社傻和宗廟,在湖的南面。又有會稽之山,即古時的防山,也稱為茅山,又名棟山。《越絕》說,棟就是鎮的意思,即《周禮》所說的揚州之鎮。會稽山山形四方,上多金玉,多塊石。
《山海經》說:夕水發源於此,南流注入湖中。《吳越春秋》說:復釜山中有《金簡玉字之書》,這是黃帝所遺的俄書。山下有禹廟,廟中有聖姑像。《禮·樂緯》說:禹治水完畢,天賜給他神女,聖姑就是神女的畫像。復釜山上有禹墓,從前,大禹即帝位十年侄u東方巡狩,死於會稽,就葬在這裡。從此,就有鳥飛來耕耘,春天拔除草根,秋天又啄除雜草。因此,縣官禁止百姓捕殺此鳥,杏則就加刑不赦。復釜山東有湮井,離禹廟七里,深不見底,稱為禹井。到東部遊歷的人,多要去探看這個洞穴。秦始皇登會稽山,曾刻石記載他的功績,此石還存在山側。孫暢之《述書》說:是垂相李斯所寫的篆書。又有石匾山,因山的形狀像石匾而得名。內有《金簡玉字之書》,說夏禹打開石匾而得到,所以他懂得了治水的道理。又有射的山,遠望此山,宛如一個射手引弓射山,所以山名射的。此山以西有石室,稱為射堂。人們常以射的山預占年景豐歉,射的山明朗則米價賤,射的山昏暗則米價貴。所以俗諺說:射的白,解米百;射的玄,解米千。射的山以北有石帆山,此山東北有孤石,高二十餘丈,寬八丈,看去宛如船帆,所以得名。石帆山北瀕大湖,水深不測,相傳與海連通,何次道作郡守時,曾在此湖中捕得烏賊魚。石帆山南對精廬,仰望有美麗的樹林,俯視有清冷的泉水。西和會稽山相連,這些山,其實都是互相連接的一片山嶽。山東面靠若耶溪,《吳越春秋》說:歐冶汲干此溪而得到銅,鑄成了五劍。若耶溪上承瞧艦麻溪,麻溪下有孤潭,周圍數畝,水很清而潭極深。潭邊有孤石,登上此石下望,連猿猴也感到吃驚。濃蔭森郁的樹木,遮蓋了麻潭,看起來陰森可怕。上面有一棵棟樹,謝靈運和他的堂弟謝惠連常到此遊覽,並作連句,在樹側題刻。麻潭向下流注於若耶溪,溪水極清,群山倒影映入溪中,看去猶如圖畫。漢朝時,劉寵在這裡當郡守,政績很好。解任離郡之時,若耶溪一帶的父老,每人拿了一百大錢前去送行。劉寵只各接受一文。隱居深山野谷的人民,當政治清明的時候就帶了錢出來遠道相送,以表敬意。情誼可貴,所以接受者雖僅取一文,就深感光榮。情義深重,不必計較饋贈的多少。溪水下流注入大湖。若耶溪以東,又有寒溪,溪北有鄭公泉,泉廣數丈,冬溫夏涼。漢太尉鄭弘在此泉邊居住,所以泉水得到此名。鄭弘幼年時,生活艱苦,行為高尚,常常賴采樵換取口糧。每次入山采樵,從此溪往返,常感到有神風推送,船隻自己行駛,沒有杖揖之勞。村民貪圖往返的順風,常常隨同鄭弘行駛。對於那些在往返途中因故滯留的人,人們往往相告:你不想借鄭風的.方便嗎?大家就是如此感激鄭弘的。湖水向東也注入江中,並且通海。水邊有白鹿山,山以北的湖塘上,舊時有亭。有三國吳黃門侍郎叫做楊哀明的,居住在弘訓里,太守張景曾多次訪間他,並在此開渠修棣,棣以西建亭,亭和棣都以楊為名。孫恩造反,從海上侵入,楊亭被燒毀,後來又重修,楊亭之名仍然存在。楊亭以東有銅牛山,山上有一個三十多丈的銅穴,穴中有一座大樹神廟。銅牛山上有冶官,山北湖邊有練塘里,《吳越春秋》說:這是句踐冶煉銅錫的地方,當時在南山伐薪燒炭,所以這中間有一條稱為炭讀的河渠。句踐稱臣於吳,吳王以越地一百里的土地封於句踐,東到炭讀,就是這條河渠。山陰縣南九里有侯山,此山孤立於長湖之中,晉朝的車騎將軍孔敬康,年輕時曾在此山隱居。長湖以北有三座小山,稱為鹿野山,位於山陰縣南六里,根據《吳越春秋》記載,這是越國的鹿苑。山上有石室,據說是越王遊憩的地方。山陰縣南、長湖以北有陳音山。楚國有一位神箭手名叫陳音,越王問他關於射箭的方法,並且加以讚賞。於是派遣士兵在北郊外練習射箭。
據《吳越春秋》記載,陳音死後,葬在國都大越城的西山上,就是現在的陳音山,在大越城南五里。湖北有射堂和許多邸舍,互相連接。又在湖中築塘,直到南山。以北就是大越之國,秦改為山陰縣,是會稽郡的郡治。太史公說:禹召集諸侯,聚會計議於此,所以稱這裡為會稽,會稽就是會計的意思。會稽起初作為山名,後來就成為地方名稱。夏朝帝王少康,封他的少子抒去奉禹祠,這就是越。經過殷、周各代,直到春秋的越王允常,都在《春秋》中記載。允常死後,句踐稱王建都會稽。《吳越春秋》所謂越王國都在埠中,位於諸暨北界。山陰康樂里有地名稱為邑中的,是越國事奉吳國的地方,所以這裡的城門向北敞開,以東邊為右,西邊為左,而雙網在北門以外。雙網以北百步有雷門,設有兩層門樓,這是句踐建造的,所以有越國時代的舊木料。州郡的館堂建築,所用的大瓦,也是越國時代的舊物。句踐稱霸的時代,國都遷到琅邪,後因被楚國所伐,才回到浙東。城東郭以外有一座稱為靈把的橋樑,橋下河水極深,從前傳說,下面有地道通于震澤。又有句踐所立的宗廟,在此城東明里的甘澇以南。還有玉筒、竹林、雲門、天柱四座寺院,都是開山劈石,獲得地基,架設木材,建造屋宇,斬斷溪澗,連接川流而建成的。泉清石美,河渠溝通。浙江又北流經過山陰縣西,西門外百餘步有一座怪山,此山原在琅邪郡東武縣,飛到這裡,壓死了數百家。《吳越春秋》說:怪山是東武縣海中的一座山,一名自來山,百姓對此很奇怪,所以稱為怪山。又說,越王無疆被楚國所攻伐,放棄了琅邪而去到東武,跟他去的人都住在山下。遠望此山,形狀像烏龜,所以也叫龜山。越國在山上建起一座靈台,並修築一座三層樓以仰觀天象。這裡山青水秀,也是一處勝地。所以王逸少說:到了山陰道上,就像在鏡中旅行。浙江沿岸,又有大吳王村和小吳王村,均是吳王闔間和夫差伐越時所駐紮的地方,現在都成了民居,但地名仍然存在。從前越王為吳所敗,五千多人,棲息在會稽山。越王很恭謙地對待士民,有什麼給施,都惠及下級。《呂氏春秋》說:越王棲息在會稽的時候,把酒倒入江中,士民飲江水,士氣倍增。越王倒酒的這條河流就是浙江。許慎和晉灼都說,江水流到山陰就是浙江。江的西岸有朱室塢,句踐受封百里之地,西到朱室,就在這裡。浙江又東北流,經過重山之西,這是大夫文種所葬的地方。山上有一座白樓亭,此亭原來在山下,縣令殷朗把它移到現在的地方。沛國桓儼隱退會稽,聞知陳業品行高潔,前往問候,陳業不接見。以後桓儼乘海船南去交州,臨行時留信給陳業,信不用使者專送,而是把它系在白樓亭柱上。升登白樓亭遠眺,湖山一覽無餘。永建年代(126-132),陽羨周嘉向上級寫信,說因他的縣境距郡治遠,到郡治開會困難,請求把郡境分成兩郡,於是在浙江以西建立吳郡,浙江以東建立會稽郡。此地在漢高帝十二年時,只一個吳的稱號,後來一分為三,稱為三吳,吳興、吳郡,會稽是其中之一。浙江又東流,經過御兒鄉,《萬善歷》說:三國吳黃武六年(227)正月,擒獲了魏的彭綺。這一年,由拳縣西鄉發生了新生兒落地就能說話的事。新生兒的話說:天方明,河欲清,鼎腳折,金乃生。於是此地得詔,稱為語兒鄉。這種傳說是錯誤的。御兒這個地名,很早就有了,這是沒有知識的人,用地名來牽強附會罷了。《國語》就已經說:句踐之地,北至御兒。那能用黃武年代的這種傳說來證明地名的來源呢。韋昭說:越國的北部邊境在嘉興。浙江又東流,經過柴辟以南,這是從前吳、楚兩國作戰的地方。由於這裡有軍事設備,所以稱為辟塞。因此,《越絕》說:從前吳國從由拳的辟塞到會稽抵山陰。浙江又經過永興縣以北,此縣在會稽東北一百二十里,即從前的余暨縣。應劫說:這是闔間的弟弟夫概的封邑,王莽把它改為余衍。漢朝末年,有童謠說:天子當興東南三餘之間。所以孫權把它改名永興,此縣在浙江江邊。浙江又東流與浦陽江會合。浦陽江發源於烏傷縣,東流經過諸暨與泄溪會合,泄溪寬達數丈,沿岸兩旁有陡峭的高山聳入雲表。共有五泄,下泄高懸三十多丈,寬十丈。其中有三泄不能到達,攀登到山上遠望,才能看見,水懸掛達百餘丈,山高水急,水聲震耳,響及溪外。上泄懸流二百多丈,看去好像是白雲下垂,這其實就是瀑布,當地人稱為泄。江水又東流經過諸暨縣以南,縣面對江流,江以南有射堂,縣北面是烏山,從前是越國之地。這裡過去名為上諸暨,也稱句無。所以《國語》說,句踐之地,南至句無。王莽改名為疏虜。夾岸多支流,支流上有大湖,春夏季水量豐沛,秋冬季河干水淺。江水又東南流,經過刻縣與白石山水會合。山上有瀑布,水懸流而下達三十丈,注入浦陽江。浦陽江又東流南轉,又東流折北,輾轉經過刻縣以東,刻縣即是王莽的盡忠縣。縣城東門面對浦陽江,江寬二百餘步。從前,老年人說,縣城不能開南門,開南門就有盜賊。浦陽江轉流經過縣城的東、西兩側,所以有東渡和西渡,東、南二渡通臨海,都有渡船;西渡通東陽,用二十五條船併合成為浮橋。江邊有查浦,從查浦東行二百多里和句章交界。查浦浦內有六里村,有居民五百家,都在浦的兩岸居住,民房門面朝水。在水邊有許多良田,沿江有青溪、余洪溪、大發溪、小發溪等六條溪流,各溪灌溉良田,然後注入江中。溪兩岸,岩崖夾立,好像要傾倒一樣。東有覃山,西有黃山和白石三山,是這個縣內的美麗山峰。山下有許多由泉水發源的溪流,在岩崖上激起波浪,河道甚險,向四面流注。浦陽江又東流經過石橋,此橋寬八丈,高四丈,橋下有石井,口徑七尺,橋上有方石,長七尺,寬一丈二尺。橋頭有一塊可以坐得下二十人的磐石。溪水兩旁,都是高山,山上有二十多丈的石壁,溪水衝激這些石壁,發出宏亮的聲音,離橋數里,就可以聽到。浦陽江北流經過蟀山,山下有亭,依山臨江,山上有茂密的松林,河心有平靜的沙洲。浦陽江又向東北流,經過始寧縣峰山的成功嬌。此嬌在江邊上壁立,沿江有羊腸小道,只容一人攀援前進,江深路狹,不敢下視。此嬌以西,有一座極高的孤峰,連飛鳥都很少到達。曾經有採藥的人,沿山循溪而行,竟到達山頂。山頂有樹,樹下有十二塊方石,其地很平整光潔。回來以後再次前去,但迷路不得到達。據說這是許多神仙休息宴集之處,所以稱為壇宴山。成功嬌北有嶺浦,浦口有廟,非常靈驗。行人和樵夫到此都先敬拜。若不尊敬,必要為毒蛇猛虎所傷。成功嬌的北則是嶂山,和嶸山相接,兩山雖然在不同的縣內,但峰嶺是互相連接的。這一帶山間溪泉,浪花飛濺,引起一片霧露,山壠中吹來香風,峰巒相接,令人嘆賞,所以王元琳稱這裡是神明境。此事在謝康樂的《山居記》中有詳細記載。浦陽江從噓山向東北流經太康湖,這是車騎將軍謝玄田園隱居之地。其地右瀕江而左依山,有一條修長的坦道與如鏡的湖泊相通。在江道的曲折之處修建樓台,樓邊都是桐樹和梓樹,高大茂盛,非常可愛,居民稱此為桐亭樓。此樓兩面臨江,登樓遠眺,極盡情趣。滿淨湖都是採伐蘆葦的樵夫和捕魚的漁夫。從湖中有一條平直道路向東和山相接。山中有三座精舍,屋宇高敞,屋檐垂空,在此俯視樹林,煙霧嚎檬,伏在山下,水陸兩界,都顯得安寧平靜,真是一個隱居避世的地方。江邊有琵琶忻,沂上有陷入水中的古墓,墓磚上隱約有字說:笠吉龜凶,八百年落江中。謝靈運把磚拿到京城,讓大家傳觀。從這首龜諺中可知,這座古墓已有八百年了。浦陽江又東北流經過始寧縣西,此境原是上虞的南鄉,漢順帝永建四年(129),陽羨周嘉上書建議,才分出此縣。浦陽江以西,常常有波濤的禍害。晉朝中興的初期,縣治設在這裡。縣內有一條小江,發源於姚山,稱為姚浦,姚浦經過縣境西流,注入浦陽江。小江江源從床山注入此浦,此浦西通山陰浦而注入江中。江面寬一百丈,狹窄處為二百步,夾岸高山,樹蔭遮蔽了江面。江中有漁船、商船和採樵人的各種船隻,在沿江美景中趕程。江南有一座舊城,是太尉劉牢之討伐孫恩時所修築。浦陽江又東流經過上虞縣以南,即是王莽的會稽縣。這裡原是司鹽都尉治,地名稱為虞賓,晉《太康地記》說,堯不傳位給他自己的兒子丹朱而給舜,舜為了躲避丹朱而到了這裡,所以稱為上虞。當時有百官跟他到這裡,所以縣北有百官橋。但也有另外一種說法,說夏禹與諸侯議事完畢,相互虞(娛)樂,所以稱為上虞。兩種說法不同,不知誰是誰非。上虞南有蘭風山,其山岩石裸露而少樹木。有釋路沿山築於江邊。路旁都有欄干。有山嶺三座,孤峰高聳在漫長的江流之上。看去仿佛要倒下來似的。沿山道路之下就是大江,所以沿途都建有用欄干護圍的閣道,才能通過這條道路。上面所說的山嶺,人們稱為三石頭,丹陽的葛洪,避世在此隱居,他用過的井仍然存在。琅邪人王方平,性情喜歡山水,在蘭風建立住宅,在這裡垂釣,以度一生。過路人不認識他,問他說:賣魚佬,有沒有魚出賣?方平說:我沒有釣到魚,釣到了也不賣。這條河流也叫上虞江,在縣東郭外有一個叫做漁浦的湖,湖中有大獨山和小獨山二座山,還有一座復舟山。復舟山下有漁浦王廟,此廟現在已經移到山中。這三座山,孤立在湖水之中,湖以外有青山、黃山、澤蘭山,山嶽重迭,一座又一座地高入雲天。澤蘭山上有一個深潭,山峰倒影在深綠色的潭水之中。山中有諸塢,並有石閘一所。右邊是白馬潭,潭極深無底。傳說,此湖創立之初,湖塘多次崩塌,百姓用白馬祭祀,所以得名。湖的南面,即是江的渡口,江以南,有上塘、陽中二里,分隔在湖南,常常發生水災。太守孔靈符,在蜂山前湖修棣攔水,棣以下開渠,直到南津。又建水閘二所,此江從此沒有潰決淹沒的災害。縣的東面有一座龍頭山,山崖之間有一口石井,不論冬夏,井內都有清泉,南面是漫長的江流,東面連接高處的破湖。沿江的路南有《曹娥碑》。曹娥的父親曹吁,在江中迎潮而溺死,當時曹娥還只有十四歲,因為找不到父親的屍體而哀傷欲絕,在江岸上號哭奔走,並解衣投入水中,祝禱說:假使父親屍體在此,衣就下沉;若不在此,衣就浮在水面。她把衣投入水中,衣服立刻下沉,曹娥就在這裡投水而死。縣令度尚,叫他的外甥邯鄲子禮撰寫碑文,以表彰她的孝烈。此江邊上有馬目山,江潮到來之時,波濤把此山隱沒在江中,其勢甚至要把嗓亭也吞沒,而且涉及數縣,使行旅之人十分困難。縣的東北有一位孝子楊威母親的墳墓。楊威年幼喪父,事奉母親極孝。常常和母親到山中采柴,有一次遇著老虎追趕,楊威自己知道無力抵抗,背了母親一,一邊哭,一邊逃。老虎見到送種情況,就垂著耳朵顧自走了。假使不是至誠之心深入精微,哪能使獸類也受感動呢?又有一條吳讀,從山中發源注入青江。上虞江向東經過周市而注入永興。《地理志》說:縣境有仇亭,柯水東入海。仇亭在縣東北十里,江北的柯水或許就是上虞江。又東北經過永興縣東和浙江會合,稱為浦陽江。《地理志》說:縣有蕭山,潘水所出,東入海。潘水或許是浦陽江的別名。因為另外就沒有河流可以相當了。浙江又東流注入海中。所以《山海經》說:浙江在閩西北入海。韋昭把松江、浙江、浦陽江稱為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