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即陽朔山也。應劭曰:湘出零山。蓋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縣北,縣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孫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為二水,南為灕水,北則湘川,東北流。羅君章《湘中記》曰:湘水之出於陽朔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於其中也。東北過零陵縣東,越城嶠水,南出越城之嶠,嶠即五嶺之西嶺也。秦置五嶺之戍,是其一焉。北至零陵縣,下注湘水。湘水又徑零陵縣南,又東北徑觀陽縣,與觀水合。水出鄰賀郡之謝沭縣界,西北徑觀陽縣西,縣蓋即水為名也。又西北流注於湘川,謂之觀口也。
又東北過洮陽縣東。
洮水出縣西南大山,東北徑其縣南,即洮水以立稱矣。漢武帝元朔五年,封長沙定王子節侯拘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東流注於湘水。又東北過泉陵縣西,營水出營陽泠道縣南山,西流徑九疑山下,蟠基蒼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間。羅岩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陽,商均葬其陰。山南有舜廟,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復識。自廟仰山極高,直上可百餘里。古老相傳,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東北,泠道縣界,又有舜廟。縣甫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儉立。營水又西徑營道縣,馮水注之。水出臨賀郡馮乘縣東北馮岡。其水導源馮溪,西北流,縣以託名焉。馮水帶約眾流,渾成一川,謂之北渚。歷縣北,西至關下,關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裝之始。馮水又左,合萌渚之水。水南出於萌渚之嶠,五嶺之第四嶺也,其山多錫,亦謂之錫方矣。渚水北徑馮乘縣西,而北注馮水。馮水又徑營道縣而右會營水。營水又西北屈而徑營道縣西,王莽之九疑亭也。營水又東北徑營浦縣南。營陽郡治也。魏咸熙二年,吳孫皓分零陵置,在營水之陽,故以名郡矣。營水又北,都溪水注之。水出春陵縣北二十里仰山,南徑其縣西。縣本泠道縣之眷陵鄉,蓋因言溪為名矣。漢長沙定王分以為縣,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買為舂陵侯。縣故城東,又有一城,東西相對,各方百步。古老相傳,言漢家舊城,漢稱猶存,知是節侯故邑也。城東角有一碑,文字缺落,不可復識。東南三十里尚有節侯廟。都溪水又南徑新寧縣東,縣東傍都溪,溪水又西徑縣南,左與五溪俱會。縣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會於縣門,故曰都溪也。都溪水自縣又西北流,徑泠道縣北,與泠水合。水南出九疑山,北流徑其縣西南,縣指泠溪以即名,王莽之泠陵縣也。泠水又北流注於都溪水,又西北入於營水。營水又北流,入營陽峽,又北至觀陽縣而出於峽,大小二峽之間,為沿泝之極艱矣。營水又西北,徑泉陵縣西,漢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長沙定王子節侯賢之邑也。王莽名之曰溥潤,零陵郡治,故楚矣。漢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陽置。太史公曰:舜葬九疑,實惟零陵。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也。下邳陳球為零陵太守,桂陽賊胡蘭攻零陵,激流灌城,球輒於內因地勢反決水淹賊,相拒不能下。縣有自上鄉。
《零陵先賢傳》曰:鄭產,字景載,泉陵人也,為白土嗇夫。漢末多事,國用不足,產子一歲,輒出口錢,民多不舉子。產乃敕民勿得殺子,口錢當自代出。產言其郡、縣,為表上言,錢得除,更名白土為更生鄉也。《晉書地道記》曰:縣有香茅,氣甚芬香,言貢之以縮酒也。營水又北流注於湘水。湘水又東北與應水合。水出邵陵縣歷山,崖瞪險阻,峻崿萬尋,澄源湛於下,應水涌於上。東南流徑應陽縣南,晉分觀陽縣立,蓋即應水為名也。應水又東南流,徑有鼻墟南。王隱曰:應陽縣本泉陵之北部,東五里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山下有象廟,言甚有靈,能興雲雨。余所聞也,聖人之神曰靈,賢人之精氣為鬼,象生不慧,死靈何寄乎?應水又東南流而注於湘水。湘水又東北得口,水出永昌縣北羅山。東南流徑石燕山東,其山有石,紺而狀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羅君章云:今燕不必復飛也。其水又東南徑永昌縣南,又東流注於湘水。又東北徑祁陽縣南,又有餘溪水注之。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縣,東南流注於湘。其水揚清泛濁,水色兩分。湘水又北與宜溪水合,水出湘東郡之新寧縣西南新平故縣東,新寧,故新平也。眾川瀉浪,共成一津。西北流,東岸山下有龍穴,宜水徑其下,天旱則擁水注之,便有雨降。宜水又西北注於湘。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營陽春陵縣西北潭山,又北徑新寧縣東,又西北流注於湘水也。又東北過重安縣東,又東北過縣西,承水從東南來注之。承水出衡陽重安縣西,邵陵縣界邪姜山,東北流至重安縣,徑舜廟下,廟在承水之陰。又東合略塘,相傳云:此塘中有銅神,今猶時聞銅聲於水,水輒變綠,作銅腥,魚為之死。承水又東北徑重安縣南,漢長沙頃王子度邑也,故零陵之鐘武縣。王莽更名曰鍾桓也。武水入焉。水出鍾武縣西南表山,東流至鍾武縣故城南。而東北流至重安縣,注於承水,至湘東臨承縣北、東注於湘,謂之承口。臨承即故酃縣也,縣即湘東郡治也。郡舊治在湘水東,故以名郡。魏正元二年,吳主孫亮分長沙東部立。縣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徑,鼓鳴則土有兵革之事。羅君章云:扣之,聲聞數十里,此鼓今無復聲。觀陽縣東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響遠徹,其類也。湘水又北歷印石,石在衡山縣南,湘水右側。盤石或大或小,臨水,石悉有跡,其方如印。累然行列,無文字,如此可二里許,因名為印石也。湘水又北徑衡山縣東,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蓋,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為竦傑,自遠望之,蒼蒼隱天。故羅含云:望若陣雲,非清霽素朝,不見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
《山經》謂之峋嶁,為南嶽也。山下有舜廟,南有祝融冢。楚靈王之世,山崩,毀其墳,得《營丘九頭圖》。禹治洪水,血馬祭山,得金簡玉字之書。芙蓉峰之東,有仙人石室,學者經過,往往聞諷誦之音矣。衡山東南二面,臨映湘川,自長沙至此江湘六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漁者歌曰:帆隨湘轉,望衡九面。山上有飛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練在山矣。湘水又東北徑湘南縣東,又歷湘西縣南,分湘南置也,衡陽郡治。魏甘露二年,吳孫亮分長沙西部立治,晉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十三州志》曰:日華水出桂陽郴縣日華山西,至湘南縣入湘。《地理志》曰:郴縣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湘水又北徑麓山東,其山東臨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又東北過陰山縣西,洣水從東南來注之。又北過醴陵縣西,漉水從東南來注之。
《續漢書·五行志》曰:建安八年,長沙醴陵縣有大山,常鳴如牛呴聲,積數年。後豫章賊攻沒縣亭,殺掠吏民,因以為候。湘水又北徑建寧縣,有空泠峽,驚浪雷奔,濬同三峽。湘水又北徑建寧縣故城下,晉太始中立。又北過臨湘縣西,瀏水從縣西北流注。
縣南有石潭山,湘水徑其西。山有石室、石床,臨對清流。湘水又北徑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測,故言昭潭無底也。亦謂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徑南津城西,西對橘洲,或作吉學字,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湘水又北,左會瓦官水口,湘浦也。又徑船官西,湘洲商舟之所次也。北對長沙郡,郡在水東州城南,舊治在城中,後乃移此。湘水左徑麓山東,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又右徑臨湘縣故城西縣治,湘水濱臨川側,故即名焉。王莽改號撫陸,故楚南境之地也。秦滅楚,立長沙郡,即青陽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荊王獻青陽以西。《漢書·鄒陽傳》曰:越水長沙,還舟青陽。《注》:張晏曰:青陽,地名也。蘇林曰:青陽,長沙縣也。漢高祖五年,以封吳芮為長沙王,是城即芮築也。漢景帝二年,封唐姬子發為王,都此,王莽之鎮蠻郡也。於《禹貢》則荊州之域。晉懷帝以永嘉元年,分荊州、湘中請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內,郡廨西有陶佩廟,雲舊是賈誼宅地,中有一井,是誼所鑿,極小而深,上斂下大,其狀似壺。傍有一腳石床,才容一人坐,形制甚古。流俗相承,雲誼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樹,亦云誼所植也。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對臨湘縣之新治。縣治西北有北津城,縣北有吳芮家,廣逾六十八丈,登臨寫目,為廛郭之佳憩也。郭頒《世語》云:魏黃初末,吳人發芮冢,取木,於縣立孫堅廟,見芮屍,容貌衣服並如故。吳平後,與發冢人於壽春見南蠻校尉吳綱,曰:君形貌何類長沙王吳芮乎?但君微短耳。綱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家發四百年,至見綱又四十餘年矣。湘水左合謄口,又北得石槨口,並湘浦也。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湘水又北徑三石山東,山枕側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矣。水北有三石戍,戍城為二水之會也。湘水又徑瀏口戍西,北對瀏水。又北,溈水從西南來注之。
溈水出益陽縣馬頭山,東徑新陽縣南,晉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溈水又東入臨湘縣,歷溈口戍東,南注湘水。湘水又北合斷口,又北則下營口,湘浦也。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陽縣西,北徑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謂之上鼻浦。高水西北與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謂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為陵子潭,東北流注湘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東,又北,右會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對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銅官浦出焉。湘水又北徑銅官山,西臨湘水,山土紫色,內含雲母,故亦謂之雲母山也。
又北過羅縣西,水從東來流性。
湘水又北徑錫口戍東,又北左派,謂之錫水。西北流徑錫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東北,注玉水焉。水出西北玉池,東南流注於錫浦,謂之玉池口。錫水又東北,東湖水注之。水上承玉池之東湖也,南注於錫,謂之三陽徑,水南有三戍,又東北注於湘。湘水自錫口北出,又得望屯浦,湘浦也。湘水又北,枝津北出,謂之門徑也。湘水紆流西北,東北合門水,謂之門徑口。又北得三溪水口,水東承大湖,西通湘浦,三水之會,故得三溪之目耳。又北,東會大對水口,西接三津徑。湘水又北徑黃陵亭西,右合黃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徑二妃廟南,世謂之黃陵廟也。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從征,溺於湘江。神遊洞庭之淵,出入滯湘之浦。瀟者,水清深也。《湘中記》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見底石,如樗蒱矢,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納瀟湘之名矣,故民為立祠於水側焉。荊州牧劉表刊石立碑,樹之於廟,以矽不朽之傳矣。黃水又西流入於湘,謂之黃陵口。昔王子中有異才,年二十而得惡夢,作《夢賦》。二十一,溺死於湘浦,即斯川矣。湘水又北徑白沙戍西,又北,右會東町口水也。湘水又左合決湖口,水出西肢,東通湘渚。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東出豫章艾縣桓山,西南徑吳昌縣北,與純水合。水源出其縣東南純山,西北流,又東徑其縣南,又北徑其縣故城下。縣是吳主孫權立。純水又右會汨水。汨水又西徑羅縣北,本羅子國也。故在襄陽宜城縣西,楚文王移之於此。秦立長沙郡,因以為縣,水亦謂之羅水。汨水又西,徑玉笥山。羅含《湘中記》云:屈潭之左,有玉笛山,道士遺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腳山。汨水又西為屈潭,即汨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沉於此,故淵潭以屈為名。昔賈誼、史遷皆嘗徑此,弭檝江波,投吊於淵。淵北有屈原廟,廟前有碑。又有《漢南太守程堅碑》,寄在原廟。汨水又西徑汨羅戍南,西流注於湘,《春秋》之羅油矣,世謂之汨羅口。湘水又北,枝分北出徑淚羅戍西,又北徑磊石山東,又北徑磊石戍西,謂之苟導徑矣,而北合湘水。湘水自陽羅口,西北徑磊石山西,而北對青草湖,亦或謂之為青草山也。西對懸城口,湘水又北得九口,並湘浦也。湘水又東北,為青草湖口,右會苟導涇北口,與勞口合,又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迤者也。又北過下雋縣西,微水從東來流注。
湘水左會清水口,資水也。世謂之益陽江。湘水之左徑鹿角山東,右徑謹亭戍西,又北合查浦,又北得萬石浦,咸湘浦也。側湘浦北有萬石戍。湘水左則沅水注之,謂之橫房口,東對微湖,世或謂之麋湖也。右屬微水,即《經》所謂微水經下雋者也。西流注於江,謂之麋湖口。湘水又北徑金浦戍,北帶金浦水,湖溠也。湘水左則澧水注之,世謂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會大江,名之五渚。《戰國策》曰:秦與荊戰,大破之,取洞庭五渚者也。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若出沒於其中。《山海經》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沅、澧之風,交瀟、湘之浦,出入多飄風暴雨。湖中有君山、編山。君山有石穴,潛通吳之包山,郭景純所謂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之所游處,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風於此,而問其故。博士曰:湘君出入則多風。秦王乃赭其山。漢武帝亦登之,射蛟於是山,東北對編山,山多箎竹。兩山相次去數十里,回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石岸有山,世謂之笛烏頭石。石北右會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所謂三苗之國,左洞庭者也。又北至巴丘山,入於江。
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吳之巴丘邪閣城也。晉太康元年,立巴陵縣於此,後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岡嶺,濱阻三江。巴陵西對長洲,其洲南分湘浦,北屆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會,亦或謂之三江口矣。夾山列關,謂之射獵,又北對養口,咸湘浦也。水色青異,東北入於大江,有清濁之別,謂之江會也。
【譯文】
湘水發源於零陵郡始安縣的陽海山,
陽海山就是陽朔山,應肋說:湘水發源於零山,是此山的別名。山在始安縣北邊,始安縣原來是零陵的南部。魏咸熙二年,即孫皓甘露元年(265),建立始安郡。湘水、灕水同源,卻分流成為二水:南邊的一條是灕水,北邊的一條是湘水,往東北流。羅君章《湘中記》說:湘水發源於陽朔時,小得用酒杯當船,但流到洞庭時,卻一片汪洋,連太陽月亮都好像從水中升起似的。往東北流過零陵縣東邊,
越城嬌水發源於南邊越城的山嶺間,這就是五嶺中的西嶺。秦在五嶺設置邊防城堡,這就是其中之一。北流到零陵縣,注入湘水。湘水又流經零陵縣南邊,又往東北流經觀陽縣,與觀水匯合。觀水發源於臨賀郡的謝沐縣邊界,往西北流經觀陽縣西邊―該縣就是依水命名的。又往西北流,注入湘水,匯流處叫觀口。
又往東北流過挑陽縣東邊,
挑水發源於挑陽縣西南的大山中,往東北流經縣南,該縣是依水命名的。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把挑陽封給長沙定王的兒子節侯拘,立為侯國,王莽改名為挑治。挑水東流,注入湘水。又往東北流過泉陵縣西邊,
營水發源於營陽郡冷道縣的南山,西流經九疑山下。九疑山在蒼梧的原野伸展開屈曲的山麓,相鄰各郡都看得到此山峰巒的秀色。九座石峰高高聳立,每一座山峰都有一條溪水流出。山峰岩壑險阻重重,而眾嶺形態撲朔迷離,難分難辨,使遊人心中充滿疑惑,所以稱為九疑山。大舜埋骨於南麓,商均葬身於北坡。山南有舜廟,廟前有石碑,但碑文已剝蝕殘缺,不能辨認了。從廟前仰望山峰,極其雄偉高峻,凌雲直上高達百餘里。據老人相傳,從來沒有人登上峰頂。九疑山東北冷道縣邊界上,又有一座舜廟,縣南有舜碑,是零陵太守徐儉所立。營水又往西流經營道縣,有馮水注入。馮水發源於臨賀郡馮乘縣東北的馮岡,水源經馮溪往西北流,馮乘縣就是因溪而得名的。馮水匯合了眾多的支流,渾然成為一水,稱為北諸,經過縣北,往西流到關下。關下是個地名,是商船改裝貨物的埠頭。馮水又在左岸匯合了萌諸水。萌諸水發源於南邊的萌諸嬌,這是五嶺中的第四嶺。山上錫礦很多,也稱錫方山。諸水往北流經馮乘縣西邊,北流注入馮水。馮水又流經營道縣,在右岸匯合了營水。營水又往西北流,轉彎流經營道縣西邊,就是王莽的九疑亭。營水又往東北流經營浦縣南邊,這裡也是營陽郡治的所在地。魏咸熙二年搶65),吳孫皓把零陵分開另設營陽郡,郡城在營水北岸,因而以營陽為郡名。營水又北流,有都溪水注入。都溪水發源於春陵縣北邊二十里的仰山,往南流經縣西,春陵縣原來是冷道縣的春陵鄉,因春溪而得名。漢長沙定王劃出該鄉,改立為縣,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封定王第二個兒子買為春陵侯。老縣城東邊又有一城,二城東西相對,各方百步,據老人相傳,這是漢代舊城,至今還保持著漢時的名稱,可知就是節侯原來的食邑了。城的東角有一塊碑,文字剝蝕殘缺,已經難以辨認了;東南三十里還有節侯廟。都溪水又往南流經新寧縣東邊,縣城東傍都溪;溪水又往西流經縣南,又在左岸與五條溪流匯合。縣裡有五座山,每山各有一溪,五條水在縣城門外匯合,水流匯集叫都,所以稱為都溪。都溪水又從縣城往西北流,經過冷道縣北邊與冷水匯合。冷水發源於南方的九疑山,往北流經縣城西南,冷道縣即王莽的冷陵縣,是按冷溪命名的。冷水又往北流注入都溪水,都溪水又往西北流,注入營水。,營水又往北流入營陽峽。又往北到觀陽縣出峽,大小二峽之間,是航行最艱險的一段。營水又往西北流經泉陵縣西邊。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把泉陵封給長沙定王的兒子節侯賢為食邑。泉陵是零陵郡的治所,王莽改名為溥潤,原是楚國的舊地。零陵郡是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從桂陽郡分置的。太史公說:舜葬於九疑。其實就是零陵,郡就依此取名,就是王莽的九疑郡。下邱陳球當零陵太守時,桂陽盜寇胡蘭來進攻零陵,以大水淹城,陳球卻在城內利用地勢反過來決水去淹賊兵,雙方相持不下。縣裡有白土鄉,《零陵先賢傳》說:鄭產字景載,泉俊人,在白土鄉當鄉官。漢朝末年天下多難,國家支出不足,生了孩子一歲就要繳人頭稅,因此百姓都不肯養孩子。鄭產於是告誡百姓不可殺子擴人頭稅由他代交。鄭產要求郡縣守令上表呈報朝廷,終於廢除了人頭稅,於是把白土鄉改名為更生鄉。
《晉書·地道記》說:縣裡有香茅,氣味很芳香,說是進貢朝廷作為祭祀時濾酒之用。營水又往北流注入湘水,湘水又往東北流與應水匯合。應水發源於邵陵縣的歷山。崖坡險阻,削壁萬丈,底下是澄清的源泉,上面是洶湧的應水。水往東南流經應陽縣南邊。應陽縣是晉時分觀陽縣而立,是按照應水命名的。應水又往東南流,經有鼻墟南邊。王隱說:應陽縣原是泉陵縣的北部。往東五里有鼻墟,據說是象的封地。山下有象廟,據說很靈驗,能興雲作雨。我曾聽說,聖人的魂魄叫靈,賢人的精氣是鬼,象生時既不賢慧,死後靈魂又寄託於何處呢?應水又往東南流,注入湘水。湘水又往東北流,有耗口。這個水口的水發源於永昌縣的北羅山,往東南流經石燕山東邊。山上有青色的石頭,形狀像燕子,因此名為石燕山。那些石塊有的大,有的小,有如母子。當雷電交加,狂風驟起時,石燕也被颳得漫天亂飛,或高或低,有如真燕一般。羅君章說:現在石燕不一定會飛了。水又往東南流經永昌縣南邊;又往東流,注入湘水。湘水繼續往東北流,經過祁陽縣南邊,又有餘溪水注入。余溪水發源於西北方邵陵郡的邵陵縣,往東南注入湘水。湘水一邊是清流漾漾,一邊是濁流滾滾,兩邊水色界線分明。湘水又往北流與宜溪水匯合,宜溪水發源於湘東郡新寧縣西南、新平舊縣城東畢,新寧就是舊時的新平。眾溪波浪滔滔,匯成一水,奔向西北。東岸山下有龍穴,宜水流經洞下,天旱時堵水引流注入洞內,就會下雨。宜水又往西北注入湘水。湘水又往西北流,有春水口。春水上源來自營陽春陵縣西北的潭山,又往北流經新寧縣東邊;又往西北流,注入湘水。『
又往東北流過孟安縣東邊,又往東北流過都縣西邊,承水從東南流來注人。-
承水發源于衡陽重安縣西邊邵陵縣邊界的邪曹山,往東北流到重安縣,流經舜廟下,廟在承水南岸,又東流與略塘匯合。相傳此塘中有銅神,現在水中還時常能聽到銅的響聲,這時水就變成綠色,發出銅的氣味,魚也死了。承水又往東北流經重安縣南邊,這是漢長沙頃王的兒子度的食邑,也就是舊時零陵的鐘武縣―王莽改名為鍾桓一一武水在這裡注入承水。武水發源於鍾武縣西南的表山,東流到鍾武縣老城南邊,然後轉向東北,到重安縣注入承水。承水流到湘東臨承縣北邊,往東注入湘水,匯流處叫承口。臨承就是舊時的鄙縣,臨承縣城也是湘東郡的治所,因老郡治在湘水以東,所以名為湘東郡,是魏正元二年(255)吳國君主孫亮分出長沙郡東部設立的。臨承縣有石鼓,高六尺,湘水從那裡流過。石鼓發聲,那個地區就有戰事了。羅君章說:敲』擊石鼓,方圓數十里都可聽到鼓聲,但今天石鼓不再能發響了。觀陽縣東有裴岩,岩下有石鼓,形狀就像翻過來的船,敲擊時清·越的聲音傳得很遠,也是這一類。湘水又往北流過印石。印石在衡山縣南邊、湘水的右側,大大小小的巨石,方正有如印章,石上都有痕跡,但無文字,在水邊羅列成行,散布長達二里左右,因此名為印石。湘水又往北流經衡山縣東邊。山在西南,共有三座高峰:一座名叫紫蓋,一座名叫石困,一座名叫芙容。芙容峰最高峻雄豪,從遠處望去,蒼茫的山影隱沒於天際。所以羅含說:遙望衡山有如陣雲,不是雨後放晴,或清晨明朗的時候,就看不見山峰。丹水在左邊騰湧,澄泉在右邊流奔。衡山,《山經》稱為峋嶙,就是南嶽。山下有舜廟,南邊有祝融墓。楚靈王時,山崩墓毀,卻得到《營丘九頭圖》。·禹治洪水時,殺馬祭山,得到《金簡玉字之書》。芙容峰東有仙人石室,讀書人經過時,常常可以聽到朗朗的讀書聲。衡山東南兩面瀕水,倒映於湘江之中;從長沙到這裡,沿湘水的七百里航程中,有九次面山,九次背山。所以漁夫唱道:風帆隨著湘水轉,眺望衡山有九面。山上有飛瀑下瀉,與山下的青林相映,一直流到山下,望去宛中掛在山間的白絹。湘水又往東北流經湘南縣東邊,又流經湘西縣南邊―湘西縣是從湘南分出來的,衡陽郡的治所就在這裡。魏甘露二年(257),吳主孫亮分出長沙西部設置衡陽郡,治所在湘南;後來太守何承天把治所遷到湘西。《十三州志》說:日華水發源於桂陽郴縣的日華山西,流到湘南縣注入湘水。《地理志》說:郴縣有來水,發源于來山西邊,到湘南以西注入湘水。湘水又往北流經麓山東邊。麓山東瀕湘水,西鄰低洼的平原,看破功名利祿的人,不少都薈萃於此。又往東北流過陰山縣西邊;沫水從東南流來注人;又往北流過酸陵縣西邊,漣水從東南流來注人。
《續漢書·五行志》說:建安八年(203),長沙酸陵縣有一座大山,接連幾年,常發出牛噓氣一樣的聲音。後來豫章的盜寇攻陷縣亭,殺死官吏百姓,因此以為這是預兆。湘水又往北流經建寧縣,縣內有空冷峽,狂濤駭浪奔騰有如雷鳴,水深可與三峽相比。湘水又往北流經建寧縣老城下面,該縣於晉泰(太)始年間(265-274)設立。
又往北流過臨湘縣西邊,瀏水從該縣西北流來注人。
縣南有石潭山,湘水流經山西,山上有石室、石床,面對澄清的江流。湘水又往北流經昭山西邊。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測,所『以人們說昭潭無底。昭潭也叫湘州潭。湘水又往北流經南津城西邊,此城面對橘洲―橘,有時也寫作吉字―是南津洲的尾端。水西有橘洲子戍,舊城還在。湘水又往北流,左岸匯合瓦官水口,是個牛扼湖。又流經船官西邊,這是湘洲商船停靠的埠頭,北對長沙郡。長沙郡城在水東州城以南,老郡治原在城中,後來才遷到這裡。湘水左邊流經麓山東邊,山上有老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是個牛扼湖。右邊又經臨湘縣舊城西邊,縣治在湘水岸邊,所以叫臨湘。王莽改名叫撫陸。這裡原是楚國南部邊境地區。秦滅楚國,設立長沙郡,就是青陽地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詔令;荊王獻出青陽以西的土地。《漢書·鄒陽傳》說:渡水到長沙,乘船回青陽。《注》,張晏說:青陽是地名。蘇林說:青陽是長沙的屬縣。漢高祖五年(前202),封吳丙為長沙王,此城就是吳丙所築。漢景帝二年(前155),封唐姬的兒子發為王,建都於此。這就是王莽的鎮蠻郡。在《禹貢》中,這是荊州的境域,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分荊州湘中諸郡之地設置湘州,治所就在這裡。城內郡署西面有陶侃廟,據說過去是賈誼故居遺址,裡面有一口井,是賈誼所鑿,極小,但很深,上面收攏,下面卻很大,形狀像壺;旁邊有一張石床,只可坐一個人,樣式很古老。民間相傳,說是賈誼平素所坐的坐榻。還有大柑樹,據說也是賈誼所種。城內西北角有個老市集,北對臨湘縣新治所。縣治西北有北津城,縣北有吳茵墓,寬廣在六十八丈以上。登臨遠眺,是城內遊憩的好地方。郭頒《世語》說:魏黃初(220一226)末年,吳人發掘吳丙的墳墓,把木材搬到縣裡,修建孫堅廟。發墓後,看到吳丙屍體的面貌和衣服都和生前一樣。吳平後,參加掘墓的人在壽春看到南蠻校尉吳綱,說:你的面貌怎麼這樣像長沙王吳丙呀?不過你的個子矮了一點。吳綱吃驚地說:那是我的先祖呀!從吳丙死到墳墓被掘,其間已有四百年,到看見吳綱時又有四十多年了。湘水在左岸匯合於誓口,又往北流,有石榔口,都是牛扼湖,右岸匯合於麻溪水口,也是個牛轆湖。湘水又往北流經三石山東邊,三石山就在湘水旁邊,北面就是三石水口,是個牛扼湖。水北有三石戍,這個邊防城堡坐落在二水的匯合處。湘水又流到瀏口戍西邊,這個邊防城堡北面朝著瀏水。
又往北流,偽水從西南流來注人。
溈水發源於益陽縣馬頭山,往東流經新陽縣南邊。晉太康元年(280)改名為新康。偽水又往東流入臨湘縣,經偽口戍東,南流注入湘水。湘水又北流,匯合斷口,又北流,就到下營口,是個牛扼湖。湘水左岸有高口水,發源於益陽縣西邊,北流經高口戍南邊;又往西北流,上鼻水從鼻洲上口導入湘水,往西邊注入,稱為上鼻浦。高水往西北流,與下鼻浦匯合。這裡的水從鼻洲下口導入湘川的水,西與高水相通,稱為下鼻口,高水又往西北流,右轉就是陵子潭,往東北流注入湘水,匯流處叫陵子口。湘水從高口戍東邊又往北流,右邊流經鼻洲,左邊匯合上鼻口;又往北流,右邊對下鼻口,又往北流,到陵子口。湘水右岸,有銅官浦流出。湘水又往北流經銅官山,山的西邊瀕臨湘水,山上泥土呈紫色,含有雲母,所以又叫雲母山。
又往北流過羅縣西邊,溳水從東邊流來注人。
湘水又往北流經錫口戍東邊;又往北流,左邊分出一條支流,叫錫水,往西北流經錫口戍北邊;又往西北流,轉間東北,有玉水注入。玉水發源於西北方的玉池,往東南流,注入錫浦,出口叫玉池口。錫水又往東北流,有東湖水注入。東湖水上流承接玉池的東湖,南流注入錫水,稱為三陽徑。水南有三處駐防城堡,又往東北流,注入湘水。湘水從錫口北流,又到望屯浦,是個牛扼湖。湘水繼續北流,有支流往北流出,稱為門徑。湘水縈纖曲折往西北流,轉向東北,匯合了門水,匯流處叫門徑口。又往北流,有三溪水口,三溪水在東邊承接大湖,西與湘浦相通,三水匯合,所以有三溪之名。又往北流,在東邊匯合了大對水口,西邊與三津徑相接。湘水又往北流經黃陵亭西邊,右邊匯合黃陵水口,這裡的水上流承接大湖。湖水往西流經二妃廟南邊―二妃廟,人們稱為黃陵廟。傳說大舜出外視察,兩位妃子隨行,在湘水溺死。她們的神靈漫遊於洞庭的深淵,出入瀟湘水口。瀟,水清而深的意思。《湘中記》說:湘水很澄清,能看到五六丈的深處,水底的石塊看來就像散子一樣,色彩鮮明,歷歷可辨;白色的沙灘皎如霜雪,紅色的崖岸艷若朝霞,於是得到瀟湘之名。二妃死於此,所以人們在水邊為她們立祠。荊州牧劉表在廟內刻石立碑族表,使她們的事跡傳之不朽。黃水又往西流,注入湘水,匯流處稱為黃陵口。從前王子少有奇才,二十歲時做了個惡夢,寫了一篇《夢賦》,二十一歲就在湘水裡淹死,那地方就在這條河上。湘水又往北流經白沙戍西邊;又往北流,右邊在東盯口匯合渭水。湘水又在左邊匯合決湖日,此口的水源出西破,東通湘諸。湘水又往北流,有淚水注入。淚水發源於東邊豫章郡艾縣的桓山,往西南流經吳昌縣北邊,與純水匯合。純水源出吳昌縣東南的純山,往西北流,又往東流經縣南,又往北流經該縣老城下。吳昌縣是吳主孫權所立。純水又在右邊匯合淚水。淚水又往西流經羅縣北邊。羅縣原是羅子國,先前在襄陽宜城縣西,楚文王把它遷到這裡。秦立長沙郡,於是也把羅設立為縣,水也就叫羅水了。淚水又往西流經玉筒山。羅含《湘中記》說:屈潭的東邊是玉筒山,有個道士遺言說,這是一處福地;又名地腳山。淚水又往西流,就到屈潭,就是淚羅淵。屈原懷抱沙石自沉於此,所以潭也名為屈潭了。從前賈誼、司馬遷都曾經過這裡,他們在中流停下船,向潭中投下弔文。深潭北面有屈原廟,廟前有碑,還有一塊漢南太守程堅碑,也寄存在屈原廟內。淚水又往西流經淚羅戍南邊,西流注入湘水。匯流處就是《春秋》中說的羅吶,世凡稱為淚羅日。湘水又往北流,往北分出一條支流,經過淚羅戍西邊,又往北流經磊石山東邊,又往北流經磊石戍西邊,稱為苟導徑,然後往北與湘水匯合。湘水從淚羅江往西北流經磊石山西邊,此山也稱青草山,北對青草湖,西對懸城口。湘水又往北流,先後有九個水口,都是牛扼湖。湘水又往東北流,就是青草湖口,右邊匯合苟導徑北口,又與勞口匯合,又往北流到同拌口,都是牛扼湖有港漢與右岸相通之處。
又往北流過下雋縣西邊,微水從東邊流來注人。
湘水在左邊匯合於清水口的,是資水,世人稱為益陽江。湘水左邊流經鹿角山東邊,右邊流經謹亭戍西邊,又往北流,與查浦匯合,又往北流,到萬石浦,都是牛扼湖。傍著牛扼湖,北面有萬石戍。湘水左邊有沉水注入,匯流處叫橫房口。橫房口東對微湖,也有人稱為糜湖。微湖右邊與微水相連,《水經》所說的微水流經下雋,就指此水。微水西流注入大江,匯流處叫糜湖口。湘水又往北流經金浦戍。戍北瀕金浦水,是與湖相通的一條小港。湘水左邊有澄水注入,人們稱為武陵江。這四條水,都一同注入洞庭湖,北與大江匯合,合稱五諸。《戰國策》說:秦與荊交戰,把荊打得大敗,占領了洞庭五諸。湖水方圓五百餘里,太陽和月亮好像就從湖中升起和沉落似的。《山海經》說:洞庭之山,是帝堯的兩個女兒居住的地方。從沉水、澄水吹來的風,在湘江之濱相交會,常常帶來狂風暴雨。湖中有君山、編山。君山有個岩洞,經水下暗通吳的包山,就是郭景純所說的巴陵地道。這座山是湘君所游的地方,所以叫君山。從前秦始皇在這裡遇暴風,向博士詢問是什麼緣故,博士答道:湘君來時就多風。於是秦始皇就下令砍光山上的樹木。漢武帝也登過此山,並在這裡射過蛟龍。君山東北對編山,山上多旎竹。兩山相距數十里,對峙相望,從遠處看去,一片孤影,就像飄浮在湖上似的。湘的右岸有山,人們稱為笛烏頭石,石山北面,右邊連接翁湖口,這裡有一條水,上流承接翁湖;左邊與洞浦匯合。所謂三苗之國左邊是洞庭湖,就指這一帶地方。
又往北流,到巴丘山注人大江。
巴丘山在湘水右岸,山上有巴陵老城,原來是吳在巴丘貯存糧食軍需物資的城。晉太康元年(280),在這裡設立巴陵縣,後來設立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439),設立巴陵郡,城建在山岡上,有三江阻隔。巴陵西對長洲,此洲南端分隔牛扼湖,北端伸到大江,所以叫三江。三水匯合的地方,也叫三江口。三江口兩岸山峰夾峙,其間設置關口,稱為射獵,又北對養口,都是牛扼湖。湖水翠綠極了,往東北流,注入大江,二水清濁截然不同,匯合之處稱為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