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三十六若水

  【原文】

  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東南至故關為若水也。

  《山海經》曰:南海之內,黑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又云:灰野之山有樹焉,青葉赤華,厥名若木。生崑崙山西,附西極也。《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木有十華,其光照下地。故屈原《離騷·天問》曰:羲和未陽,若華何光?是也。然若木之生,非一所也。黑水之間,厥木所植,水出其下,故水受其稱焉。若水沿流,間關蜀土,黃帝長子昌意,德劣不足紹承大位,降居斯水,為諸侯焉。娶蜀山氏女,生顓頊於若水之野。有聖德,二十登帝位,承少皞金官之政,以水德寶曆矣。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一名州江。大度水出徼外,至旄牛道,南流入於若水。又徑越巂大莋縣入繩。繩水出徼外。《山海經》曰:巴遂之山,繩水出焉,東南流分為二水:其一水,枝流東出,徑廣柔縣,東流注於江。其一水,南徑旄牛道,至大莋與若水合,自下亦通謂之為繩水矣。作,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彌,蜀曰邛,漢嘉、越巂曰莋,皆夷種也。

  南過越巂邛都縣西,直南至會無縣,淹水東南流注之。邛都縣,漢武帝開邛巂置之。縣陷為池,今因名為邛池,南人謂之邛河。河中有蚌巂山,應劭曰: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後復後叛,元鼎六年,漢兵自越巂水伐之,以為越巂郡,治邛都縣。王莽遣任貴為領戎大尹,守之,更名為集巂也。縣故邛都國也。越巂水即繩、若矣,似隨水地而更名矣。又有溫水,冬夏常熱,其源可燖雞豚。下湯沐洗,能治宿疾。昔李驤敗李流於溫水是也。若水又徑會無縣,縣有駿馬河,水出縣東高山。山有天馬徑,厥跡存焉。馬日行千里,民家馬牧之山下,或產駿駒,言是天馬子。河中有貝子胎銅,以羊祠之,則可取也。又有孫水焉。水出台高縣,即台登縣也。孫水一名白沙江,南流徑邛都縣,司馬相如定西南夷,橋孫水,即是水也。又南至會無,入若水。若水又南徑雲南郡之遂久縣,青嶺水入焉。水出青蛉縣西,東徑其縣下,縣以氏焉,有石豬圻,長谷中有石豬,子母數千頭。長老傳言,夷昔牧此,一朝化為石,迄今夷人不敢往牧。貪水出焉。青蛉水又東,注於繩水。繩水又徑三絳縣西,又徑姑復縣北,對三蜂縣,淹水注之。三絳一曰小會無,故《經》曰:淹至會無注若水。若水又與母血水合。水出益州郡弄棟縣東農山母血谷,北流徑三絳縣南,北入繩。繩水又東,塗水注之。水出建寧郡之牧靡南山。縣、山並即草以立名。山在縣東北烏句山南五百里,山生牧靡,可以解毒。百卉方盛,鳥多誤食,烏喙口中毒,必急飛往牧靡山,啄牧靡以解毒也。塗水導源臘谷,西北流至越巂入繩,繩水又徑越巂郡之馬湖縣,謂之馬湖江。又左合卑水,水出卑水縣,而東流注馬湖江也。

  又東北至犍為朱提縣西,為瀘江水。

  朱提山名也。應劭曰:在縣西南,縣以氏焉。犍為屬國也,在郡南千八百許里。建安二十年,立朱提郡,郡治縣故城。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綰堂琅縣,西北行上高山,羊腸繩屈八十餘里,或攀木而升,或繩索相牽而上,緣涉者若將階天。故袁休明《巴蜀志》云: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傾側蒙回,下臨峭壑,行者扳緣,牽援繩索。三蜀之人,及南中諸郡,以為至險。有瀘津,東去縣八十里,水廣六七百步,深十數丈,多瘴氣,鮮有行者。晉明帝太寧二年,李驤等侵越巂,攻台登縣,寧州刺史王遜遣將軍姚岳擊之,戰於堂琅,驤軍大敗,岳追之,至瀘水,赴水死者千餘人。遜以岳等不窮追,怒甚,髮上沖冠,帢裂而卒。按永昌郡有蘭倉水,出西南博南縣,漢明帝永平二年置。博南,山名也,縣以氏之。其水東北流徑博南山,漢武帝時,通博南山道,渡蘭倉津,土地絕遠,行者昔之。歌曰:漢德廣,開不賓,渡博南,越倉津,渡蘭倉,為作人!山高四十里。蘭倉水出金沙,越人收以為黃金。又有珠光穴,穴出光珠,又有琥珀、珊瑚、黃、白、青珠也。蘭倉水又東北徑不韋縣,與類水合,水出巂唐縣,漢武帝置。類水西南流。曲折又北流,東至不韋縣,注蘭倉水。又東與禁水合。水自永昌縣而北徑其郡西,水左右甚饒犀象,山有鉤蛇,長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澗水中,以尾鉤岸上人牛食之。此水傍瘴氣特惡。氣中有物,不見其形,其作有聲,中木則折,中人則害,名曰鬼彈。惟十一月、十二月差可渡,正月至十月,徑之無不害人。故郡有罪人,徙之禁旁,不過十日皆死也。禁水又北注瀘津水,又東徑不韋縣北而東北流,兩岸皆高山,數百丈,瀘峰最為傑秀,孤高三千餘丈。是山於晉太康中崩,震動郡邑。水之左右,馬步之徑裁通,而時有瘴氣,三月、四月,徑之必死,非此時猶令人悶吐。五月以後,行者差得無害。故諸葛亮表言:五月渡瀘,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故也。《益州記》曰:瀘水源出曲羅巂下三百里,曰瀘水。兩峰有殺氣,暑月舊不行,故武侯以夏渡為艱。瀘水又下合諸水而總其目焉,故有廬江之名矣。自朱提至道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羊官水,至險難。三津之阻,行者苦之,故俗為之語曰:棲溪赤水,盤蛇七曲,盤羊烏櫳,氣與天通。看都濩泚,住柱呼伊,庲降賈子,左擔六里。又有牛叩頭、馬搏頰坂,其艱險如此也。

  又東北至道縣,入於江。

  若水至道,又謂之馬湖江,繩水、瀘水、孫水、淹水、大渡水隨決入而納通稱。是以諸書錄記群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繩,亦咸言至道入江,正是異水沿注,通為一律,更無別川可以當之。水有孝子石,昔縣人有隗叔通者,性至孝,為母給江膂水,天為出平石,至江膂中。今猶謂之孝子石,可謂至誠發中而休應自天矣。

  【譯文】

  若水發源於蜀郡旋牛縣邊境以外,往東南流到故關的就是若水。

  《山海經》說:南海以內,黑水之間,有一棵樹叫若木,若水就發源在這裡。又說:灰野之山上有一棵樹,青葉紅花,名叫若木。它生在崑崙山,西邊依傍著西極。《淮南子》說:若木在建木西,樹上有十朵花,光芒照耀著大地,所以屈原《離騷·天問》說:日神羲和沒有上升到中天,若木的花是什麼光芒?但若木生長的地方不止一處。若木生在黑水之間,水在樹下流出,所以也因木而得名了。若水在蜀地崎嶇的山嶺間輾轉奔流,黃帝的長子昌意品德惡劣,不配繼承王位,因而被貶,滴居於若水,成為諸侯。他娶了蜀山氏的女兒,就在若水之野生了擷項。擷頂有聖人的德望,二十歲就登上帝位,接過少晦的金官職務,以水德而為王。若水往東南流,接納了鮮水,又名州江;大度水發源於邊境以外,到旎牛道,往南流注入若水。若水又經越錫大作縣注入繩水。繩水發源於邊境以外。《山海經》說:巴遂之山是繩水的發源地,往東南流分為兩條:其中一條分支東出,經過廣柔縣東流注入江水;另一條往南流經旎牛道,到大作與若水匯合。自此以下,也就通稱繩水了。作是夷族。住在墳山的叫夷,住在南中的叫昆彌,住在蜀的叫鄧,住在漢嘉、越錢的叫作,都是夷族。

  往南流過越淺郡鄧都縣西,一直南流到會無縣,淹水往東南流注人若水。

  鄧都縣是漢武帝開闢鄧作時所設。縣城地面沉降,成為池沿,因而現在名為鄧池,南方人叫鄧河,河中有蜂褐山。應肋說:有褐水,意思是說越過此水以彰明美善興盛。後來夷人又反叛了,元鼎六年(前111),漢朝從越錢水出兵討伐,設置越棋郡,治所在鄧都縣。王莽派遣任貴為領戎大尹鎮守在這裡,改名集錢。鄧都縣從前是鄧都國。越錫水就是混水、若水,似乎是隨水流所經之地而更名的。又有溫水,冬夏常熱不變,源頭溫度很高,可以煮熟雞肉和豬肉;在溫泉里洗澡,能治癒多年頑疾。從前李驟曾在溫水打敗李流。若水又流經會無縣,縣裡有駿馬河。駿馬河發源於縣東的高山,山上有天馬徑,馬的足跡還在。馬日行千里,居民的馬放牧到山下,如果生了茁壯的小馬,都說是天馬之子。河中有貝子,是銅胎,用羊祭祀就可以撈到。又有孫水,發源於台高縣,就是台登縣。孫水又叫白沙江,往南流過鄧都縣,司馬相如安撫了西南夷,在孫水架橋,就是這條水。孫水往南流到會無縣注入若水。若水又往南流,經過雲南郡的遂久縣,接納了青嶺水。青嶺水發源於青嶺縣西,往東流過縣城下,縣就是因水而得名的。縣裡有石豬析,深長的山谷中有許多石豬,母豬、小豬多達數千頭。據老人們相傳,從前夷人在這裡牧豬,一天忽然都變成了石頭;因此至今夷人仍不敢到那裡去牧豬。貪水發源在這裡。青嶺水又往東流,注入繩水。泥水又流經三絳縣西,又流經姑復縣,姑復縣北對三絳縣,有淹水注入。三絳又名小會無,所以《水經》說:淹水到會無注入若水。若水又與母血水匯合。母血水發源於益州郡弄棟縣東農山母血谷,往北流經三絳縣南,往北注入泥水。繩水又往東流,塗水注入。塗水發源於建寧郡牧靡縣的南山,縣和山都以草取名。牧靡山在該縣東北烏句山以南五百里。山上長著牧靡草,可以解毒。當百草生長旺盛時,鳥常誤食,詠口中毒,就必定會急急忙忙地飛往牧靡山,啄食牧靡來解毒。塗水發源於臘谷,往西北流,到越錢注入繩水。繩水又流經越禽郡的馬湖縣,稱為馬湖江,又在左邊匯合了卑水,卑水發源於卑水縣,往東注入馬湖江。

  又往東北流到健為郡朱提縣西邊,就是廬江水。

  朱提是山名。應劭說:山在朱提縣西南,縣也因山而得名。朱提縣原是鍵為屬國,在郡治南約一千八百里。建安二十年(215)置朱提郡,郡治就設在舊縣城。郡城西南二百里有該郡所轄的堂琅縣,往西北走,羊腸小道彎彎曲曲地伸上高山,路程八十餘里,有的地方要攀著樹木上登,有的地方要用繩索互相牽挽著爬上去,登山真有如登天,所以袁休明《巴蜀志》說:高山險峻巍峨,巨石參差錯落;山徑曲折傾斜,下臨陡峭絕壑。行人攀援登山,還須牽挽繩索。三蜀以及南中諸郡的人,都認為這一條路極險。縣城東八十里,有滬津,那裡水面寬達六七百步,深十幾丈,而且多瘴氣,很少有人行走。晉明帝太寧二年(3 24),李驥等侵犯越錢,進攻台登縣,寧州刺史王遜派將軍姚岳去進剿,在堂琅打了一仗,李驟的軍隊大敗,姚岳追到滬水,落水而死的千餘人。王遜因姚岳等人沒有窮追到底,怒氣衝天,氣得頭髮把帽子都頂了起來,頭巾也破裂了,一下子就氣死了。按永昌郡有蘭倉水,發源於西南的博南縣:,博南縣在漢明帝永平二年(59)設置。博南是山名,縣就因山而得名。蘭倉水往東北流經博南山,漢武帝時開通了博南山的路,在蘭倉津過渡,地方極其遙遠,往來行人深以為苦。有一首歌謠說:漢朝恩德廣大無邊,教化未歸順的夷民。翻過博南山,越過蘭倉津,渡過蘭倉江,一批批全是服役的人。山高四十里。蘭倉水出產金沙,越人淘沙製成黃金;又有光珠穴,洞穴里出產光珠』;還有唬拍、珊瑚和黃的、白的、青的珠子。蘭倉水又往東北流經不韋縣,與類水相匯合。類水發源於錢唐縣,崔唐縣在漢武帝時設置。類水往西南流,彎彎曲曲地又轉向北流,往東到不韋縣注入蘭倉水。蘭倉水又往東流,與禁水相匯合。禁水從永昌縣往北流,經過郡城西面,兩岸犀牛、大象很多;山上有鉤蛇,長七八丈,尾端分叉。蛇躲在山澗的水中,用尾巴來鉤岸上的人和牛吞食。這條水邊瘴氣特別厲害,氣中有個東西,雖然看不到它的形狀,出動時卻有聲音,打著樹木,樹木就折斷,打著了人,人就喪命,名叫鬼彈。只有十一或十二月還勉強可以渡河,如在正月到十月之間經過,無人不受其害的。所以郡里有犯人,就把他們流放到禁水旁,不出十日就都死了。禁水又往北流,注入滬津水,滬津水又往東流經不韋縣北,然後往東北流。兩岸都是幾百丈的高山,其中以滬峰最為高峻秀麗,孤峰拔起,高三千餘丈。此山在晉太康年間(280一289)崩塌,震得整個郡城都搖動起來。滬津水左右兩岸,僅有小徑相通,可步行或騎馬;但時常有瘴氣,三月和四月間經過這裡,必死無疑,即使不在這個時候,也還要使人胸悶或嘔吐。五月以後危害才較少。所以諸葛亮《出師表》說:五月渡滬,兩天只吃一天的食糧,我不是不珍惜自己,只是因為王業不可能偏處蜀地一隅而保持安定的緣故。《益州記》說:滬水的源頭出自曲羅錢,下流三百里才叫滬水。兩峰有殺氣,過去在酷暑季節是不能行走的,所以武侯把夏天渡滬水看作一件難事。滬水下流又匯合了諸水,但都以此水為總稱,所以有滬江這水名。從朱提到焚道有水路和步行小路,水路有黑水、羊官水,極其艱險難行,要過三處險渡,行人深以為苦,所以民間諺語說:棲溪、赤水曲又彎,東流西轉像蛇盤。太陽無光窗戶昏,瘴氣直與天相通。大汗淋漓爬山苦,柱杖小憩呼伴侶。床降小販多苦勞,七里險路左肩熬。又有牛叩頭坂和馬搏頰坂,道路是這樣艱險難行!

  又往東北流到英道縣,注人大江。

  若水流到焚道,又叫馬湖江。繩水、滬水、孫水、淹水、大渡水,隨著諸水相匯流,於是也得到了通稱。所以各種書籍記述諸水,有的說注入若水,也有說注入繩水,又有說到焚道入江。這正是因為各水流注相通,成為一水之故,除卻此水,再也沒有別的可相對應的河流了。水上有孝子石,從前縣裡有個叫魄叔通的人,生性非常孝順,天天為母親從江心汲水;於是上天為他把一片平坦的岩石伸到江心,現在還叫孝子石。這真可說內心確有極大的誠意,上天也會降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