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何不食肉糜

  第433章 何不食肉糜

  「仲懷?」

  沈從興和趙策英帶著禮物快到福源客棧的時候,碰到了背著行禮,準備出城的顧廷燁。

  兩人連忙下馬,走了過去。

  「仲懷你這是要走?」沈從興看了一眼馬鞍旁掛著的包袱。

  「嗯,我本來就是打算在禹州休息一晚,趕去和我娘子他們匯合。」顧廷燁說道。

  「仲懷你急什麼,昨天的事還沒感謝你呢。」趙策英說道。

  「嗐,都是小事,我也沒幫上什麼忙。」顧廷燁擺了擺手道。

  「仲懷,要走也不急這一天,要不是你,我們也不可能知道那些刺客是死士,無論如何也要給我們一個感謝的機會。」沈從興說道。

  「舅舅說的對,必須給我們一個感謝的機會。」趙策英說道。

  顧廷燁推辭了一陣,兩人死活不讓走,只能一臉無奈的跟著兩人重新回了客棧。

  他本意上也沒打算走,只是以進為退罷了。

  顧廷燁自然感覺的到,不管是趙宗全和沈從興對他都不是很信任。

  對於他們的不信任顧廷燁也能理解,而且昨晚他也有些著急了。

  思考許久,顧廷燁準備以進為退,做出要走的的樣子。

  三人進了客棧,因為時間尚早,要了些茶水點心坐下聊了起來。

  開始只是閒聊,聊了一陣,沈從興故作無意的問道:「這次江南平叛是個立功的好機會,仲懷沒趕上有些可惜啊,你怎麼沒想著直接去軍中,若是你去找英國公就能趕上了。」

  「唉。」

  顧廷燁嘆氣道:「我自然也想過,要是領兵的人是別人我就去了,可惜領兵的是英國公。英國公此人剛正不阿,而且我之前的名聲不太好,若是去找英國公,怕是連軍營的大門都進不了。」

  對於顧廷燁的這個解釋,沈從興和趙策英兩人都信了。

  英國公不僅剛正不阿,還十分講究原則,對於那些膏粱子弟更看不上眼。

  而且顧廷燁招呼都沒打就要離開,也不像是有什麼目的的樣子。

  更何況,趙家也就有個看似尊貴的的宗室身份,實際上十分尷尬,和那些伯爵府比起來都差了一截,更別說顧家那等侯府了。

  想明白這些,兩人因為趙宗全昨晚那番話而升起的懷疑,瞬間全消失了。

  同時心裡也有點愧疚。

  「仲懷,你覺得那些刺客還會出手嗎?」沈從興問道。

  「沈兄既然這麼問,說明你心裡已經有答案了不是麼?」顧廷燁笑道。

  沈從興和趙策英對視一眼,臉色有些陰沉。

  他們臉色陰沉,並不是說因為顧廷燁,而是對於未來的擔心。

  雖然顧廷燁說的那些都只是猜測,但是從刺客如此瘋狂的舉動來看,很可能是真的。

  「兩位,聽我一句勸,最好還是勸趙團練去趟汴京,只有這樣才能活下去。不然…」

  顧廷燁說著搖了搖頭,沒有繼續說下去。

  「仲懷,實不相瞞,不是我們不想去,實在是我和家父是宗室子弟,按照朝廷規矩,無詔不得離開禹州。而且刺客在城裡就敢如此肆無忌憚,一旦出城,又不能調兵隨行保護,只會更加危險。」趙策英說道。

  「越是如此,越應該去。兗王應該快動手了,接下來的刺殺只會更多。刺客必然想不到趙團練會出城,刺客人數不多,只要一路都走荒野小道,暗中的刺客也沒辦法搜尋。趙團練若是願意去京城揭發,我願捨命相互!」顧廷燁神情嚴肅道。

  「仲懷好像很想讓我姐夫去汴京?」沈從興問道。

  顧廷燁憤聲道:「我顧家深受皇恩,我猜測兗王有意謀反,卻苦於沒有證據。這次離京護送我娘子祖父回鄉,也是為了眼不見為淨。若是趙團練願意去汴京揭發,就有足夠的說服力,哪怕官家不信,也會防範。」

  「仲懷,伱先離開禹州,這件事我回去和父親再做商議,一定勸說父親進京揭發兗王!」趙策英說道。

  趙策英畢竟還年輕,不像他父親那么小心謹慎。

  而且他知道,去汴京告發是最好的辦法。

  不然兗王一旦成功,他們父子下場必然十分悽慘。

  他父親寄希望於兗王不會成功,但是趙策英卻不想去賭。

  萬一兗王成功,後悔也來不及了。

  而他們父子要去汴京,肯定只能帶少數護衛偷偷走,顧廷燁武藝不錯,有他在身邊也能多幾分保障。

  「我可以在禹州留幾日。」顧廷燁沉默了一會說道。

  「仲懷多謝了!」趙策英起身鄭重的行了一禮。

  ……

  「策英,你真的決定了?」

  回去的路上,沈從興問道。

  「舅舅,你覺得現在還有別的辦法嗎?而且昨晚那些禹州官員的態度你也看到了。若是再不決斷,哪怕接下來能在刺殺中保住性命,兗王成功後,能放過我們嗎?」趙策英說道。

  沈從興沉默了一會,說道:「可是姐夫他態度堅決,不可能答應的。」

  「事在人為,舅舅你得幫我!」趙策英目光堅定道。

  「好!」沈從興點了點頭。

  ……

  李安並不知道禹州的事,但是隨著距離皇后的壽辰之日越來越近,他心裡愈發緊張。

  畢竟如今很多事已經脫離了原來的軌跡,他擔心顧廷燁能如期的把趙宗全給帶到禹州來。

  不過李安只能把緊張壓在心底,每天依舊去翰林院坐班,休沐的時候和父母一起忙著準備自己的婚事。

  雖說李安覺得婚禮不一定能如期舉行,但是又不能跟父母說,只能讓父母張羅了。

  期間李安還收到了一封王安石的來信,信里王安石把完善後的攤丁入畝詳細的講述了一遍。

  李安並不完全清楚歷史上的攤丁入畝的詳細制度,但是看完王安石完善後的,覺得很有可行性,也挑不出什麼毛病。

  然而隨著李安對大宋內部的了解,發現他之前把問題想的太簡單了。

  攤丁入畝的本意是讓有田的多交稅,沒田的不交。

  但是大宋現在百姓有田的百姓少之又少,大量田地都在地主豪強手裡。

  百姓沒有田地,租種地主家的田地,一樣要繳納賦稅。

  地主豪強收取高額的租子,百姓能剩下的糧食去掉交稅的,只能勉強餬口。

  乍一看,攤丁入畝後,這些成為佃戶手裡又沒田的百姓,不用交稅了。

  但是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沒有田地的百姓,不需要交稅,這不部分就到了地主豪強的頭上。

  地主豪強豈能願意憑白多支出一筆錢糧來交稅麼?

  或許有人會願意,但是大多數肯定不願意的。

  他們不願意,就會提高佃戶的租子,把這份稅收重新轉回百姓頭上。

  這樣一來,不僅沒有實際意義,反而會加重百姓的負擔。

  有人可能會覺得,無非就是和原來換了一種形式,最多百姓沒得到實際好處,怎麼會加重百姓的負擔呢?

  舉個例子來說吧,原本地主收佃戶的租子是六七成,百姓能得到三四成。

  而百姓需要交納的賦稅,可能都不到得到三四成中其中的一成。

  當稅收被轉移到地主豪強身上的時候,那些地主豪強可不會因為稅收只要辦成,就給百姓加辦成的租子,因為這樣不好計算。

  很可能給百姓多加一成,結果那些沒田地的佃戶,付出的就比原來需要交稅的時候還多。

  這只是其中一點,還有一個更大的弊端,那就是免稅。

  古時候都是靠天吃飯,若是哪裡出現災情,朝廷就會根據災情嚴重程度來免除一定的稅收。

  那些地主豪強難道會因為朝廷少收了他們的稅,而大發慈悲少收百姓的租子麼?

  之前李安提出攤丁入畝,忽略了一個致命的問題。

  歷史上攤丁入畝的出現是為了抑止土地兼併。

  但是大宋從一開始就不制止土地兼併,甚至還鼓勵土地兼併。

  古代一個王朝建立百年的時候,土地兼併的問題就已經很嚴重了。

  這還是在朝廷有政策抑止的情況下。

  而大宋不抑制,如今建國已經百年,可想而知土地兼併的問題有多嚴重。

  攤丁入畝是抑制兼併土地的辦法,並不是解決土地已經被兼併的辦法。

  這就好像你吃藥預防一些病一樣,沒有患上的時候可以預防,但是已經患上了,預防的藥救命沒用了。

  既然李安知道這些,那王安石為何沒有想到呢?

  這個問題李安也想過,思來想去應該只能用何不食肉糜來解釋了。

  並不是說王安石他不知民間疾苦,而是認知不夠深刻。

  王安石在地方上任職多年,但是古代有皇權不下鄉的說法。

  王安石家境很好,做官後也是在縣城州城這些地方,對於民間真正的情況並沒有那麼了解。

  加上他一門心思想著變法,整天在想著變法的政策,並沒有深入的了解過民間的情況。

  這一點從他後來變法,地方上因為他變法的政策出現各種問題,他卻固執的以為這是變法的陣痛來看,不難看出王安石有點理想主義。

  仔細思索了一番,李安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信,信里告訴他自己發現的關於攤丁入畝的問題,讓他多下鄉好好了解一下民間真正的情況,想想怎麼解決這些問題。

  這段時間李安也一直在思考變法的事。

  他之前提出可以先從一步一步來解決內部的積弊。

  然而這段時間李安又仔細想過,這樣做確實可行,但是最終還是要涉及到核心的問題。

  也就是大宋最嚴重的三冗問題。

  所謂三冗,就是冗官、冗軍、冗費。

  不管是徹查鹽務也好,還是查別的東西也罷,只能讓朝廷的情況得到一定的改善。

  朝廷真正的問題還是冗官、冗軍帶來的冗費問題。

  宋處初幾十年內,冗官和冗軍的問題並不嚴重,因此朝廷每年稅收都有結餘。

  但是隨著冗官、冗軍問題越來越嚴重,榮費的問題就愈發凸現了。

  即便徹查鹽茶馬鐵那些能夠給朝廷增加一些收入,但是這兩個問題不解決,冗費問題越來越嚴重,最終還是會把大宋給拖垮。

  冗官的原因就是朝廷每次科舉錄取的人數太多,加上蔭封制度的問題,導致官員越來越多。

  而官員的俸祿本就高,官員數量的增加,就意味著開支增加。

  要想解決很簡單,限制科舉錄取人數和蔭官數量,同時減少官員俸祿。

  但是不管哪一點,天下大多數文官都不會接受的。

  至於冗軍的問題也難以解決,冗軍的根本問題是因為有遼國和西夏在側,北方無險可守,需要大量駐軍防備。

  除此外大宋軍隊戰力弱,也是一個弊端。朝廷只能不斷的增加軍隊數量。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增加軍隊戰力,然後削減軍隊數量。

  想要解決財政危機,無非是開源節流。

  但是大宋最需要節流的文官和軍隊,卻偏偏因為各種問題無法節流。

  而即便開源,也只能暫時堵住這兩個窟窿,並不能徹底堵住。

  其實還有個辦法,那就是打仗。

  一旦能收復那些被遼國和西夏占領的地方,沒了威脅自然不用養那麼多軍隊。

  同時地盤擴大,不但朝廷賦稅增長,需要的官員也增加了。

  然而大宋內部的總總弊端,和軍隊的戰鬥力,都支撐不了這麼做。

  如此一來,好像又陷入了死循環。

  李安作為一個穿越者,雖然算不上熟知歷史,但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一些好的政策他都知道一些。

  但是都想不到解決眼前問題的辦法。

  李安把自己的這些想法都寫了下來,告訴王安石,讓他頭疼去吧。

  ……

  這天,李安下值回到家裡,李南叫住了他。

  跟他說他和劉氏準備回去一趟。

  現在已經九月中旬了,距離李安婚期還有近兩個月時間。

  李南打算和劉氏一起回趟揚州,把李安的祖父祖母和大伯一家還有劉氏娘家的親戚給接過來。

  下聘肯定要有長輩在,其次李家在汴京沒親戚,他成親總不能沒有親戚出面吧。

  李安聽完想了想就答應了下來。

  現在距離兗王動手不遠了,到時候汴京肯定要混亂一段時間,父母留在汴京反而要擔驚受怕。

  他們回揚州,正好也能避開這一段動亂時期。

  不過李安不放心讓他們兩人回去,去師傅那邊的武館,僱傭了八個和師傅學藝的少年。

  這些少年算不上武藝高強,但是比普通人肯定強多了,父母有他們保護李安也能放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