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擺爛的官家

  第249章 擺爛的官家

  「回海學士,在下已經和盛家六姑娘定親了。😾♗  🍟♟」李安說道。

  「可是積英巷盛家?」海文仁問道。

  「正是。」李安點了點頭。

  「盛台任老夫也有耳聞,為官清廉,能力不俗。你倒是找了個好岳家啊。」海文仁笑道。

  這話倒不是客套,海文仁對於官場那種拉幫結派很是看不上。

  而盛紘為人圓滑,從不參與這些,在海文仁眼裡就是正直的好官了。

  接下來海文仁並沒有繼續聊這些,而是轉移話題聊到了當下的一些時政。

  蘇家父子都說了一些各自的見解,李安只是偶爾說了幾句,把表現的機會讓給了蘇家父子。

  中午海文仁留他們在家裡用了飯,李安才隨蘇家父子告辭離開。

  「子謙,你那一番關於改革變法的言論,就連海學士都十分佩服,等你明年金榜題名,到時候必然前途無量。」

  回去的路上,蘇軾和李安同乘一車,笑著說道。

  「子瞻過譽了,今年的鄉試能不能過還不知道呢。」李安搖頭道。

  「你就別自謙了,以你的才學,一個鄉試哪難的倒你。」蘇軾反而對李安很有信心。

  李安苦笑著搖了搖頭,他雖然有些信心,卻也沒有很大的把握。

  就拿蘇洵來說,人家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的文章就連海文仁這種翰林學士都稱讚不已。

  結果呢,會試的時候還不是落榜了。

  那些中榜的,總不能才學都比蘇洵高吧?

  科舉才學只是一方面,臨場發揮和運氣也占了很大因素。

  李安即便又過目不忘之能,也沒有太大把握能一次考中。

  「對了,這段時間你記得好好準備上元詩會,海學士對你稱讚有加,必然會在官家還有朝中一些大臣面前誇讚伱。到時候你肯定會名揚汴京,若是不能展露一定的才學,就辜負海學士一片苦心了。」蘇軾說道。

  當初他得到海學士的稱讚,沒多久便名傳汴京,他的那些文章詩詞一時間很受追捧。

  李安差的就是作品太少了,不然當初靠著警世四言積累下的名氣,再有幾篇好的文章和詩詞,早就名傳天下了。

  「嗯,我明白!」李安點了點頭。

  海文仁在石林中的聲望很高,被他誇讚,確實可以讓李安短時間聲名鵲起,但若李安不能展露相應的才學,不僅沒多久名氣就會消失,就連海文仁都會受到非議。

  單純的揚名李安不在乎,但若是有好處的,他肯定要抓住。

  只要他能展露才學,又有海文仁舉薦,以後真的金榜題名,不說進翰林院,去秘書省當個校書郎還是有機會的。

  雖說校書郎只負責掌校典籍,是個清水衙門,還沒有實權,但好歹是個京官不是。

  好歹讀了幾年書,李安對於官場上很多事,都有一定的了解。

  一般來說,金榜題名後,除了狀元榜眼探花外,只有少部分人會留在京城為官。

  剩餘大部分的人,要麼給個散官,等待空缺,要麼下放各地做一些縣屬官。

  縣屬官要想升為縣主官非常難,大多數官員可能就在屬官的位置上干一輩子。

  相反,能留在汴京的,雖然基本都是進一些清水衙門,沒有實權,但是熬個幾年後,外放到地方,起步都是一縣主官。

  這也是屬官難升遷的原因之一,地方治理的好,功勞主官占大頭。

  縣令什麼的有空缺,京城外放的官員又給補充上了,哪有屬官的機會。

  →

  地方上官僚鄉紳,本就局勢複雜,不能成為主官,這官就更難做了。

  李安又不打算靠當官撈錢,去地方當屬官哪有在汴京來的舒服。

  更重要的一點,被海文仁看重,即便他考不中科舉,也有機會當官。

  他記得蘇洵雖然沒考中,但是後來被人舉薦還是當了官來著。

  這次對他來說是個機遇,自然不能放過。

  ……

  過年除了少數必要的官員,其餘官員到上元節後才會繼續辦公。

  海文仁這個翰林學士,本就清閒,上元節前都不需要辦公。

  中午招待蘇家父子和李安,海文仁也喝了不少酒。

  蘇家父子和李安離開後,海文仁本想回房睡一會,宮裡卻來了內官,說官家召他入宮。

  海文仁雖然疑惑,卻不敢耽擱,換上官服,匆匆的來到了皇宮。

  來到宮裡,直接被內官帶到了龍圖閣。

  龍圖閣是宮中一處藏書和官家理政的場所,也就是俗稱的御書房。

  海文仁進入龍圖閣,躬身行禮道:「臣拜見陛下!」

  官家擺了擺手,讓人賜坐,有些歉意道:「新春佳節,朕召卿家入宮,打擾卿家過節雅興了。」

  「陛下言重了,正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作為臣子,陛下何時召見都屬應當,何來打擾之說。」海文仁恭聲道。

  「雖然如此,但卿家一年忙碌到頭,難得有閒暇陪伴家人,朕實在不忍心打擾。這次召你來,也是朕碰到了件煩心之事,想聽聽卿家意見。」官家說道。

  「不知陛下因何煩心?」海文仁問道。

  官家從桌上拿起一道奏摺,遞給邊上的內侍,說道:「拿給海學士看看。」

  內侍躬身接過奏章,送到了海文仁手裡。

  海文仁打開奏摺看了起來,當看到其中的內容,目光一凝。

  這竟然是一封請求官家對大宋建國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的奏摺。

  奏摺上的內容洋洋灑灑,竟有萬餘字,字跡海文仁也十分熟悉,奏摺最後署名也是度支判官王安石。

  許久,海文仁合起了奏摺,說道:「陛下,臣已經看完了。」

  「王卿家所書卿家也看了,朕也知道王卿家所奏屬實,然而如今朕的心思都在儲君人選上,實在無心他顧。」官家說道。

  之前他確實有再次推行改革的想法,不然也不會調韓章回京,當大相公。

  但是他所有理想抱負,隨著兒子夭折,全都消散了。

  早年推行改革,一方面是因為宋夏戰爭中暴露出了很多弊端,讓他意識到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

  加上當時的官家正值壯年,想要勵精圖治。

  後面想再次推行改革,一方面是不甘心,最重要的還是想把一個強盛的大宋交到自己的兒子手裡。

  如今他已經年過半百,又因為兒子夭折受了極大的打擊,身體每況愈下。

  對於現在的官家來說,只想保持現在的局面,改革什麼的早就不想了。

  改革也不一定會成功,他又沒有子嗣,何必冒著晚節不保的風險來推行改革呢。

  但是因為他讓韓章擔任大相公,一些有志之士和一些想投機取巧之人,看出官家有改革之心,多次上奏,請求改革。

  其中就以王安石最為堅持,每個月都能上三五道請求改革的摺子,讓他不厭其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