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算了,先殺人吧

  第585章 算了,先殺人吧

  正衙鐘鼓樓的驗收開始了,在緹騎們進行了必要的安全檢查之後,大明皇帝帶著群臣向著鐘鼓樓而去,整個鐘鼓樓三十三丈,一共有台階1050級,朱翊鈞帶著群臣們開始爬樓。

  當走到第170級的時候,朱翊鈞看向了自己的身後,有些朝臣們已經氣喘吁吁了起來。

  「超過五十歲的朝臣,就在樓下等待吧。」朱翊鈞看出了他們體力不濟。

  三十三丈的高度,大約為105.6米,真不是一般人,能一口氣爬到頂的,再加上冬天穿的都厚,一件大氅就三四斤重,爬這麼一個高度,五十多歲養尊處優的朝臣,真的爬不上去。

  朱翊鈞又爬了幾層,看著張居正笑著說道:「先生歇一歇吧。」

  「沒事,還能爬得動。」張居正看了一眼還在爬的王崇古,決定繼續爬上去。

  王崇古會用七星環首刀,能扛著大刀追王謙四條街,體力不是問題,反倒是張居正雖然出身軍戶,身為武勛,但其實是個讀書人,爬起來的確是有點難。

  王崇古就喜歡跟張居正較勁,本來打算下去等著的他,看張居正還在堅持,選擇了跟皇帝往上走。

  這一走就是近十五分鐘的時間,大明皇帝朱翊鈞仍然遊刃有餘,額頭冒出了一層細汗,張居正也沒事兒,因為朱翊鈞讓兩名緹騎取了一個兩人抬的轎子來,把張居正抬上來的,至於王崇古,則是累的氣喘吁吁。

  不能說是區別對待吧,只能說是天壤之別。

  張居正一臉無奈,被人抬上來,還不如在樓下等著呢!

  能緊跟著皇帝腳步爬到頂的廷臣,只有曾省吾和萬士和,曾省吾平九絲的時候,親自披掛上陣,恨不得沖在最前面,曾省吾也會騎馬,還會殺人,更會打仗,不單純是個讀書人。

  讓人格外意外的是,萬士和居然也爬上來了,雖然和王崇古一樣,累的不行,但還是堅持了下來。

  「萬閣老這體格非常硬朗啊。」朱翊鈞頗為意外的說道。

  萬士和靠在牆邊連連擺手,大口大口的喘氣,他其實很多次想要放棄了,是那顆追隨陛下的心,讓他堅持了下來。

  忠誠!

  忠誠可不是說出來的,是一言一行做出來的,整個大明京堂,只有萬士和算是鐵桿的帝黨,皇帝不立太子,萬士和都擁戴。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朱翊鈞負手站在了鐘鼓樓的最頂層,看著複雜的大擺鐘。

  最頂部是一口巨大銅鐘,將這玩意兒吊到最高處,可是讓工部的工匠們絞盡腦汁。

  風甚是喧囂,帶著刺骨的寒意,大雪已經停了,但寒風依舊凜冽。

  朱翊鈞很喜歡李白,李白那麼多詩詞,朱翊鈞唯獨不喜歡那首《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哥舒翰姓哥舒,是突厥姓,李白在詩中,對哥舒翰進行了誇讚,其中就有一句: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

  就是衛青和哥舒翰比起來也白做大將軍了,白起都是一個豎子了。

  拋開哥舒翰戰敗後,立刻卑躬屈膝的投降了安祿山這件事不提,哥舒翰一生的戰績,和衛青、白起相比,那也是不能相提並論的,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合稱韓白衛霍,哥舒翰就差的有點多了。

  李白又不會掐算,他寫這首詩的時候,哥舒翰還沒投降安祿山。

  萬士和終於把大氣喘勻了,他俯首說道:「臣也是看永樂年間,大宗伯胡濙的《衛生簡易方》才開始活動,算是勉強跟上了陛下的腳步。」

  萬士和解釋了下他為什麼體力好,其實就是胡濙的養生之道,和張居正一樣練了五禽戲,不過萬士和年輕,比張居正身體要好很多。

  「連個樓都爬不上來,要他們有什麼用。」朱翊鈞看向了樓梯,五十歲以上可以休息,這是優老,但五十歲以下的朝官,卻沒幾個跟得上皇帝的腳步,自然引起了皇帝的嘲諷。

  還不如六十歲的王崇古、五十多歲的萬士和。

  朱翊鈞以身作則,他能做到,他不要求朝官們做事能做到他前面,最少也要跟上自己的腳步才是,但是沒有,這些個朝官在半道上都喘著粗氣上不來了。

  看看那些緹騎們,有一個大喘氣的嗎?

  「簡直是廢物,臣都爬上來了。」馮保半抬著頭,頗為自豪的說道,因為親眼目睹皇帝習武辛苦的馮保,作為老祖宗,馮保也在偷偷努力,對於宦官而言,掉隊=死,這個公式是成立的。

  他對自己的武力值還是很自豪的。

  大明朝堂也會發生械鬥,比如正統十四年,土木堡天變後,錦衣衛指揮使馬順,被朝官活生生打死了,而修煉了《氣人經》的馮保,那罵起人來,能把人活活氣死,若是真的因為什麼鬧起來,要動手,馮保也不怕他們。

  爬個樓都能累成這樣,真動手,馮保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要打十個!

  朱翊鈞站在了大鐘之旁,看著京師的風景,從這裡一眼望過去,整個京師,盡收眼底,往東看能看到大片大片的民舍,通州縣城若隱若現的城牆;往北看,是北大營、皇家理工學院院和十王城;往西看能看到西山煤局的大煙囪和毛呢官廠,往南看,能看到大興縣南海子,當然也只能看到一個輪廓。

  登高望遠,心情開闊,風很大,沒什麼霧氣,能看的很遠很遠。

  「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朱翊鈞看著雪後的白茫茫,一時有些感慨,再吟了兩句。

  「這兩句的詩格韻律上佳,似乎是沁園春的上闕結尾,陛下有全文嗎?」張居正稍微琢磨了下這兩句,立刻問道。

  朱翊鈞眨了眨眼,大家都知道,他這個皇帝向來不擅長什麼詩詞歌賦,這突然蹦出兩句水平極高的詞句,立刻引起了張居正的注意。

  「額,妙手偶得,妙手偶得。」朱翊鈞是真的不怎麼懂詩的格律,張居正要是跟他討論這個,他真的不怎麼會,就是把全篇都抄下來,張居正跟他談論,他兩眼一抹黑,應當如何是好?

  張居正依舊不依不饒的說道:「陛下,這顯然是詞牌名沁園春中的一句啊,何不拿出來看看?」

  張居正以為是皇帝寫的,只是覺得寫的不好,不敢拿出來讓先生看,這沒什麼,陛下只要做皇帝做得好就行。

  「先生,還是看看奏疏吧。」朱翊鈞選擇了岔開話題,真的抄也能抄,還有人能來質疑他這個皇帝,年紀輕輕,就有詩詞裡的氣勢?!

  「這一句很好啊,簡單兩句,雪後天晴,紅日和白雪相映襯之壯麗,好好,陛下…」張居正仍然非常堅持,此時的張居正,就像是聞到了腥味兒的貓,十分希望知道全篇。

  朱翊鈞面色嚴肅的說道:「先生,朕記得先生最是反對這些詩詞,朕記得當初先生還大力批評了青詞宰相,還是看看奏疏吧。」

  「青詞是向上天禱告的文章,這是詩詞,又不一樣。」張居正立刻回答道,這又不是青詞,是一首好詞,陛下在詭辯,先是轉移話題,而後是混淆概念,賤儒那一套,陛下全都學會了,一個都不拉。

  這也證明,的確有全篇,就是不告訴他張居正。

  朱翊鈞不能抄,抄了,張居正就得問誰寫的,《沁園春·雪》的氣勢,那可不是一般的磅礴,縱觀大明也就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有這份氣度,但是文采上,卻差了一些。

  「妙手偶得。」朱翊鈞將奏疏遞了過去,就不該找人把張居正抬上來,氣喘吁吁的他,哪還有功夫關注這個?

  就該讓倔強且嘴硬的張先生,脫脫毒。

  張居正打開了奏疏,看了兩句,就是眉頭緊蹙,看完之後,攥緊了手中的奏疏,厲聲說道:「簡直是無法無天!混帳東西!臣請旨,立刻將其查辦!但凡有此舉者,格殺勿論!」

  此時此刻的張居正,一如當初執意要變法時那般的激進,直接喊出有此舉者格殺勿論,一點活路不給。

  因為事關糧食安全。

  大明在進行清丈、普查丁口,這兩件事已經做完了,只有廢除賤奴籍還在收尾,年底之前,各地都能完成,行政上廢除了對賣身契的法律支持,徹底改變賤奴籍的存在,需要漫長的生產關係的轉變。

  而這個過程中,生產關係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地方的鄉賢縉紳,再不能借著朝廷的名義,大肆兼併,並且以土地欺壓百姓了。

  糧食的生產包括了四個環節,種植生產、收儲、加工、銷售,種植生產的主要矛盾是土地所有權的歸屬,收儲的主要矛盾是各府州縣的肉食者們通過層層撲買、製造不存在的債務損公肥私;

  而戶部尚書王國光上的這本奏疏,內容是關於加工和銷售的。

  沒處理過的糧食一般不會直接食用,需要把稻穀脫殼成米、麥子磨麵製成麵粉、豆子榨油豆粕製作飼料等等。

  而問題就出在了這個加工和銷售這兩個環節,糧食作為歷來極為重要的商品,這個加工和銷售的過程,出現了壟斷。

  小農經濟的特點,就是自產自銷,自給自足,但城裡人不種地,自然會有商品糧的存在,南衙走在了小農經濟蛻變的最前沿,問題也是最先出現。

  蘇州府崑山一農戶不種棉種稻,往年都是拉到磨坊里將多餘的糧,直接賣掉,這年頭的磨坊也充當著商品糧集散的功能。

  而萬曆十一年,則賣不掉了,用當地磨坊主的原話是:你自留種糧種稻穀,我便不收,理由也是各種各樣,不好吃、水分大、賣相不好等等,不過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你自己留了種糧,那你就自己吃吧!

  南衙松江府磨坊集中在了十七望姓之家,他們控制著南衙十四府超過了87%的磨坊,現在這麼一折騰,一方面是農戶的糧賣不到磨坊里加工,而城裡開始缺糧,糧價飛漲。

  「這十七望姓,當真是不長記性!不給他們點教訓瞧瞧,恐怕這種辦法,就會在一兩年之內,傳遍大明!」張居正咬牙切齒的說道:「殺!」

  「先生氣性不要那麼大,動不動就喊打喊殺的,你看把王次輔嚇得。」朱翊鈞樂呵呵的說道。

  「王次輔家裡也有這種生意?!」張居正猛地看向了王崇古。

  「沒有!你不要污人清白!這麼缺德的事兒,我為什麼要干,我是徐階嗎!」王崇古臉色漲紅厲聲說道:「我就是覺得後果太嚴重了,他們膽子實在是太大了!」

  徐階是這樣的。

  海瑞在做應天巡撫的時候,曾經也做出過類似於均田役的舉動,整個政策是『廢排甲輪役制,以概縣之田,承當概縣之役,按畝征銀,差役官自雇募』,嘉靖朝兵部尚書唐龍想搞均田役,沒做成,海瑞在應天府也想這麼搞,也沒做成。

  到現在王崇古舊事重提,以官廠團造和工兵團營為基礎,也想搞均田役,但皇帝始終慎重無比。

  海瑞和徐階之間的鬥爭,看似是徐階兼併過重,是徐階個人品德的問題,其實海瑞在與世界逆行。

  奈何不了海瑞,只能給他升官,逼他致仕了。

  于慎行曾經批評徐階:華亭在位時,松江賦皆入里第,吏以空牒入都,取金於相邸,相公召工傾金,以七銖為一兩,司農不能辨也。

  徐階在朝中當首輔的時候,松江府的賦稅錢糧都進了徐階的家門,收稅的官員就拿著空的牒文,去找京中的徐府兌換錢就行了,這是匯兌不假,但徐階以七銖抵一兩兌付,有司官吏叫苦連天,而不能抗辯。

  徐階是當朝首輔,有人告狀抗辯,就是堂下何人,膽敢狀告本官?

  一兩二十四銖,七銖抵一兩,就是松江府的稅,他徐階一家就吃了七成,給朝廷留了三成。

  得虧徐階退的早,這要是徐階和嚴嵩一樣干二十年,那天下稅賦他徐家怕是要吃去七成去!

  嚴嵩當了二十年首輔,都不敢吃朝廷七成的稅賦,分帳的時候,也是內帑、國帑、嚴黨,都想辦法面面俱到。

  王崇古不用像徐階那樣,他只要把銀子交給皇帝陛下,陛下去投資,他們老王家,光是分紅就拿到手軟,拿到怕被皇帝當豬殺。

  貪?貪哪有分紅拿得多?

  王崇古貪了十幾年,就攢了兩百多萬兩白銀,給陛下鞍前馬後,不停的往外散財,一年都一百多萬銀的分紅。

  王崇古嘴角抽搐了下說道:「他們的目的不是賣種糧,他們的目的,是為了控制糧食的價格,本來一石糧能賣三錢銀,他們這麼一折騰,恐怕只能賣十分之一,三分銀了,而另外一頭,送到城裡商品糧,應聲漲價,這裡拐外拐,最少就是三四倍的差價。」

  「當真是無法無天!我都沒這麼大的膽子!」

  「朕深知王次輔經邦濟國,先生也是憤怒之下,才以為王次輔面色變了,是參與其中。」朱翊鈞寬慰了王崇古一句,也算是替張居正道了個歉。

  畢竟王崇古真的當過反賊,所以張居正一看王崇古的臉色不對,就立刻變得憤怒了起來,悔不該當初留他一命了,當初宣府大同長城鼎建大案,張居正真的追殺,王崇古逃脫不了一個斬首示眾的下場。

  「先生,殺人解決不了問題。」朱翊鈞看著張居正,這已經變得保守的張先生,在這種事上,格外的激進。

  王崇古低聲說道:「陛下,有的時候殺人解決不了問題,是殺的人不夠多。」

  朱翊鈞愣了下,自己反倒成了保守派了?!

  張居正有這個態度,很正常,張居正因為天下困於兼併這六個字回朝,行事行政,就是素疾大戶兼併,力摧豪強,撫窮弱之民以固國本。

  王崇古也是喊打喊殺,是朱翊鈞沒想到的,王崇古可是天下勢要豪右的代表人物,他這麼對同階級同陣營的勢要豪右喊打喊殺,真的合適嗎?

  朱翊鈞面色凝重的說道:「我們不能什麼事都訴諸於暴力,而是應該下詔訓誡規勸,而後利用好常平倉和巡撫等多種工具,來抑制糧價,進行制度設計,一味的喊打…」

  「算了,先殺人吧。」

  朱翊鈞說了個半截,最終放棄了,不是嫌麻煩,他發現得先殺人,因為他們得罪的農戶。

  按照李贄提出的無代表不納稅,朱翊鈞這個親事農桑的皇帝,就代表的是農戶的利益,這個時候,念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以雷霆手段,進行震懾之後,才能進行詳細的制度規劃,否則一切制度都是扯淡,沒有威罰,就沒有普遍遵守。

  制度設計的再精妙,執行不下去,有個屁用。這就是朱翊鈞這十一年踐履之實的經驗,也是張居正反覆教給皇帝的道理,君上威福之權的應用。

  威在福之前。

  「陛下,很多事,殺人是可以解決問題的,臣以踐履之實而言,面對斧鉞加身之時,沒有人不害怕的。」王崇古以自己充分的反賊經驗,告訴陛下,反賊更怕死。

  「這鐘鼓樓實在是太高了!」海瑞帶著沈鯉爬上了鐘鼓樓,扶著膝蓋,氣喘吁吁的說道。

  「咱們倆一把老骨頭了,就該在下面等著的。」沈鯉扶著腰,他比海瑞年輕,但體力還不如海瑞,這兩個骨鯁正臣,都超過了五十歲的年紀,但還是爬了上來。

  在沈鯉之後,就是王國光、張學顏等一眾廷臣,他們在下面休息了幾次,爬了上來。

  「除了海瑞這樣的人。」王崇古看到海瑞爬了上來,趕忙說道,這剛說完沒人不怕死,就遇到了個不怕死,捨生而取義的人,王崇古趕緊為自己的話打補丁。

  海瑞不怕斧鉞加身,他敢抬棺上諫,勸諫皇帝要行正道,就不怕斧鉞二字。

  嘉靖末年,海瑞抬棺上諫,隆慶皇帝神隱,在宮裡奢靡無度,海瑞連章上奏規勸。

  不僅僅是海瑞。

  嘉靖末、隆慶初年,有個宦官叫李芳,是內官監太監,隆慶元年二月,李芳就勸諫隆慶皇帝要節儉,不要奢靡,清理了一大批的冗員,革罷了上林苑監許多的雜役,節省宮廷開支的同時,反對驕奢淫逸,切諫不止。

  隆慶皇帝命李芳閒住,李芳還是閒不住,反覆說著節儉二字,被隆慶皇帝打了八十仗,下了刑部大牢,等待處決,理由是:事朕無禮錮之。

  李芳確實挺沒禮貌的,切諫就是懇切進諫,話肯定很難聽。

  這個時候,和宦官一直不對付的文官,反倒是以刑部尚書毛愷、刑科都給事中舒化等人為首,進言勸隆慶皇帝,怎麼說也是潛邸舊膺從龍忠臣、直臣,你這麼殺了李芳,陛下潛邸舊臣,豈不寒心?

  最終李芳被趕到了南京做了淨軍,後來到了鳳陽種地去了。

  李芳走後,陳洪、滕祥、孟沖這些個混帳東西,逐漸得寵了起來。

  同樣因為勸諫隆慶皇帝節儉而失寵的還有陳皇后,現在的陳太后;

  同樣因為勸諫隆慶皇帝節儉被外放的官員還有海瑞去了應天做巡撫。

  同樣,張居正在隆慶二年,跟皇帝討價還價,皇帝要三十萬兩白銀,張居正只給了十萬,多一厘銀都沒有,殺了他張居正也沒用。

  王崇古這麼一扒拉,發現不怕死的人還真不少,只能說:漢室江山,代有忠良,唯獨沒有我。

  王崇古怕死,踐履之實的講,殺人能解決問題。

  「發生了什麼事?」海瑞終於把氣喘勻了,看著皇帝面沉如水的樣子詢問道。

  「有人在找死。」王崇古把奏疏遞給了海瑞等人,簡單的解釋了下其中的內情。

  海瑞看完了奏疏後,十分確信的說道:「這不殺留著他們過年嗎?快馬前往南衙,立刻將其拿下就是,瘋了吧,有幾家磨坊,就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誰了?就敢如此膽大包天,胡作非為?!」

  「朕也不想整日裡喊打喊殺的,這幫蠢貨,害苦了朕。」朱翊鈞由衷的說道。

  賺錢的生意那麼多!為什麼,偏偏要盯著老百姓那點血汗錢?

  在這個沒有大型機械、沒有化肥、沒有完善水利設施的年代裡,種地那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力活,三伏天要下地,數九天也要下地,堆肥是人拉肩抗,一點點挑到地里的,不避寒暑,辛辛苦苦種點糧食,封閉的小農經濟之下,本就沒什麼利潤可言,還要對這糧食,動歪心思。

  那就不能怪朱翊鈞心狠手辣了。

  哪怕是搞點官田侵占、掏空府庫的把戲,也不至於讓廷臣們達成一致,喊打喊殺。

  自作孽,不可活。

  這玩意兒,影響過於惡劣了。

  最終爬上來的廷臣們意見非常一致,因為中書舍人還在爬樓,所以這次鐘鼓樓議事,就沒有記錄在案了,廷臣們也是暢所欲言,大家的態度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先抓了,查問清楚。

  過年時肯定要過年的,光是查補的手續,不加急的話也要一年之久,要查清楚其危害,要踐履之實的問責,殺頭的殺頭,流放的流放,充邊的充邊,按照影響不同,帶頭的人就要明正典刑,防止惡劣影響擴大。

  朱翊鈞開始下樓,他下樓的速度不快,但廷臣們畢竟都一把年紀了,還是沒能跟上皇帝陛下。

  「以後眾卿,每月都要來爬一次,登高望遠,朕陪著你們一起,脫脫毒也挺好的。」朱翊鈞看著樓道里沒有一點斯文的朝官們,扔下了一句話,就向著鐘鼓樓之外而去。

  很快一道嚴旨入了內閣,責令南衙緹帥駱秉良,將這十七戶盡數緝拿歸案,抄家法辦,仔細查補後,押解案犯入京,至於法辦的原因,也寫的很清楚,哄抬糧價等同於製造民亂,等同於謀反。

  這是非刑之正,皇帝當然要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而努力,這麼搞天下沸反盈天,他這個皇帝還要不要做了?

  對於勢要豪右而言,當下的挑戰,就是如何在社會劇烈變革的過程中,搞清楚、想明白、自己和絕大多數普通百姓之間的關係,怎麼處理好這種關係,做出正確的選擇。

  如果大明的勢要豪右都能把這個問題想明白,搞清楚,那麼大明迎來一個千年尺度上的輝煌盛世,根本不是問題。

  中國的歷史很長很長,其實早就給出了選擇,從時日皆喪予及汝皆亡開始,就已經有了答案,但這些個勢要豪右們,始終不肯面對這個選擇。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連儒家都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份嚴旨到六部的時候,就引起了軒然大波,朝臣們立刻就問,是哪個不長眼的傢伙,又辦了什麼大缺大德的事兒,引起了陛下在過年前,如此雷霆大怒?

  等搞清楚後,朝臣們立刻就明白了,陛下為何動怒了。

  理所應當。

  陛下的確是個皇帝,是天下最尊貴的人,至高無上,但陛下同樣是一個農戶,親事農桑,能夠感同身受的理解農戶們的難處。

  農戶們其實不怕天災,因為人力可勝天,再可怕的天災,也有應對之法,唯獨怕人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