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完禮部的事情後,下面便是戶部與工部了。
可以說這兩個部門的改革,才是今日的壓軸戲。
但與禮部不同的是,由於朱由校之前的改革。導致現在戶部與工部的許多部門已經設置好了,現在只不過是將其執掌的部門略微有些調整而已。只見他緩緩說道:
「戶部的話,朕倒是同意你們在題本中的提議,可以增設一些部門。不過財稅一事過於重要,不可不重視,再加上現在又有關稅、礦稅、商稅等一系列稅法,因此現在調整起來要慎之又慎。按照朕的想法,就是在戶部十三清吏司以及四科的基礎上進行擴充與更易。」
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可以說任務十分繁重。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管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份庶務,職責多有交叉。
但正如朱由校之前說過的那般,明代的戶部雖然看起來很厲害,貌似大明所有關於錢的事情都是跟戶部有關係。
但實際上,戶部的職權遠沒有想像的那麼高,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職權低的可憐。
其說白了只是一個大明的會計部門,他只是負責統計大明從府縣、布政司再到中央六部九卿的所有帳目,然後按照帳目上的數字進行發文撥款,而其他部門再根據戶部的發文調撥銀兩。
所以就會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由於戶部只是能統計,但不能掌握真正的大明稅賦財產。
因此每當他要調撥糧草的時候,許多地方府縣或者是其他五部雖然有錢,但是它們不想花錢,就四處搪塞推託。要麼就說沒有不給撥,要麼就是欠著,導致許多財政撥款到最後都不了了之了,欠餉、欠費問題嚴重
最後戶部實在扛不住了,最後才搞了個專供軍餉的太倉銀,但其他錢糧還是被許多部分瓜分掌管,導致戶部很難統一協調。
因此朱由校上來以後做的第一個事情,就是加大戶部的職權,不僅嚴懲不遵奉戶部文書的部門,比如追討南直隸欠稅。
其後就是擴大戶部的職權,先是收南京戶部之權,掌握全國鹽稅錢糧,其後再把其他五部九卿的的小金庫全部劃撥戶部。
最後就是開源,不斷給戶部增加新的收入,比如關稅、商稅、礦稅以及鹽商保證金等等。
如此種種,這才讓現在的戶部權勢大增,成為了一個集收稅、倉儲、會計等為一體的部門。真正成為了大明朝廷的財神爺,同時也讓大明的財政狀況得到了極大的好轉,再也沒有因為因為錢糧不夠而發愁。
也正因如此,朱由校現在要做的,就是將其進一步的正規化,並且還要梳理其與地方布政司的關係。
聽到皇帝如此說,眾人瞬間就來精神來,特別是戶部尚書畢自嚴更是望向皇帝,唯恐漏掉皇帝的任何一個字。只見朱由校不緊不慢的說道:
「戶部十三清吏司掌管倉場、私鹽稅、關稅,監管各省與戶部相關事務。只不過如果通過十三司負責各布政司事務太過於繁瑣。
因此朕想著是在十三清吏司的基礎上,以戶部四科為藍本,設置五司:
一則為民政司,掌管地方上的地理、人物、圖志、事物事物發展變化的歷程、山川險阻平坦、土地肥沃貧瘠。並且在南京的魚鱗圖冊交由民政司負責。
二為財政司,此司主要負責財稅一事,比如夏稅、秋糧的徵收、運輸以及撥發。還有就是各種賞賜、俸祿、管理地方留下的稅糧,追贓罰款收折。
三為商務司,掌管海外貿易、中外互市商船、《保護商稅條例》的執行、魚、鹽、茶葉、關稅、礦稅等事情。
四為倉儲司,其掌管在兩京一十三省的的倉場儲糧、漕運出納、軍儲出納等事物。
五為度支司,此司負責統計、檢查大明每年戶部倉儲銀兩、糧草、制定朝廷每年的度支計劃等等。」
朱由校一口氣把對於戶部五司的規劃全部說完,這五個屬司是他前思後想確定好的。分別負責農、商、工、倉儲以及會計等方向。雖然還有些疏漏,但基本上算是把戶部的職掌劃分清楚了。
在場其他人聽完以後,也是暗暗心驚。皇帝對於戶部的規劃如此縝密,想必是心中早就籌劃好了,不然不會一下子全部說出來。
「諸位愛卿,朕這個提議,你們覺得如何,有任何意見都可以提出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朕定不會怪罪。」
在場眾人面面相覷,隨後就把目光投向戶部尚書畢自嚴與內閣閣臣,前戶部尚書汪應蛟。這二人對戶部的事務極其熟悉,應該最有發言權。
「陛下,戶部如此規劃有條有理,臣覺得並無不可,只不過臣有些疑惑,還請陛下示下。
一則戶部原本有寶鈔提舉司與寶泉局,專門印製寶鈔與銅錢,但臣卻不見陛下沒有把這兩個納入戶部五司之中。二則北京戶部如果改,那南京戶部是不是也要如法更易呢?」
內閣輔臣汪應蛟站出來同意,從朱由校即位起,戶部的所有改革都是他一手操辦的。可以說他是親眼見證了戶部權力一點點增大,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明財政機構。
而皇帝現在的提議明顯是更符合戶部的利益,他自然舉雙手同意。只不過皇帝居然沒有把鑄錢機構歸入戶部,著實讓他有些驚訝。
「寶鈔提舉司與寶泉局一事,朕準備單獨設置機構管理,此事跟工部有關係,朕待會單獨囑咐。
至於南京戶部要不要改的問題,朕想了很久,目前改革六部僅限於北京六部,南京六部還是一切如舊,朕還有其他安排。」
聽著汪應蛟的疑惑,朱由校不緊不慢的給出了答覆。
但皇帝看似輕描淡寫的回答,卻讓楊漣等人心頭一震。
葉向高等人說的沒有錯,皇帝只改革北京六部,而不改革南京六部,看來就是想要廢掉南京六部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