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禮部改革
「六部乃我朝政運行之所系,至關重要,因此無論增減司屬都要慎之又慎,要因時、因地制宜。諸位愛卿想要徐徐圖之,這一番苦心朕是知道的。只不過這個結果朕屬實不是滿意,只奈何朕事務繁忙,沒有交代清楚,不怨你們。「
看到皇帝這麼說,葉向高等人是自愧不如,連忙跪下磕頭道:
「臣等慚愧,我負皇恩,還請陛下示下。」
見他們如此,朱由校擺擺手並不在意。今日他一定要把意思表達清楚。
「起來吧,朕其實也覺得要徐徐圖之,一步一步來,兩三年甚至是五六年都是可行的,這個並不著急,只不過這個頭要開好,不然後面的事情都會很難做的。因此朕思來想去,覺得還是先從禮部、戶部、工部改制開始?」
禮部、戶部、工部?
眾人聞言立馬在心中揣摩皇帝說的話的用意,在他們的奏本中其實也提及了對於這三部的改制,看來皇帝可能還有別樣的想法。
「朕自即位以來,力行改革,但其實大部分改革都是圍繞著這三部而來的。這三部面臨的新情況也是最多的,因此從這三部改革是最好的。」
這其實也是朱由校深思熟慮的,儘管朱由校很想一股腦把大明的行政體制全部改掉。
但現在他已經不是後世光緒皇帝那般愣頭青了,光緒改革就要把整個體制都改了,動不動就廢除這個,廢除那個,最後導致百官反對,改革功虧一簣。
因此在他的規劃中,他的改革節奏就是一個釘子一個釘子的拔,一個部門一個部門的改革,而最先開始的就是剛才提到的三部。
而朱由校也不墨跡,他稍作停頓略微整理了下思緒,隨後徐徐開口道:
「那下面朕就說說朕的看法,諸位愛卿可以聽下,如果有不同的意見或疑惑,完全可以提出來。那就以禮部開始吧。」
諸人聞言當即打起精神,望向御座上的皇帝,想要聽聽皇帝的說法。
「朕以前參加經筵的時候,就聽聞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禮儀與祭祀,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執掌。自太祖洪武十三年始,定每屬部設郎中、員外郎、主事各1人。
二十九年後,改為禮部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個清吏司,另轄鑄印局。而成祖朝後,朝廷又更是將宗人府的事物交由禮部管轄。因此可見禮部的重要性。
但在朕看來,禮部目前執掌朝廷禮制、科舉、外交乃至宗人府等事務極其重要。但現在科舉、外交以及宗人府等事情著實有些重要,必須單獨拎出來才行。」
在場眾人一聽這話,心中就暗暗覺得有些不妙。但朱由校的話語並沒有停止,只見他繼續說道。
「其中科舉一事,朕還想著讓禮部儀制清吏司執掌。不過現在朝廷革新學制,改制國子監。
但朕想著國子監改制只是開始,以後各布政司也有改革各府縣學堂,因此儀制清吏司以後改為教育司。以後科舉考試,以及全天下的官府學堂還是私人書院都要由教育司進行管理。」
此話一出,眾人心中略微驚訝,他們沒有想到皇帝還有這個心思,不過這個消息屬實不錯。
因為現在大明雖然書院眾多,但實際上自張居正改革以來,大明朝廷其實並不喜歡書院,甚至還屢次禁止書院。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萬曆三年,張居正制定十八條措施整頓學風,其中就有一條是禁止創建書院。
他給出的理由很簡單,讀書就要到官辦的學校讀聖賢之書,各州府縣學比比皆是,為什麼要私自辦學聚集論道?私自辦學,妄議朝政,罪不容赦。
一旦違反這一條,當官的罷官,老百姓抓起來治罪。但眾人都知道張居正真實目的,就是要剷除政治上的隱患。
儘管張居正死後,這個政策也不了了之了。但經此一事以後,也讓之前興盛的書院之風,頓時有些偃旗息鼓了,直到東林書院的出現。
因此皇帝這個建議,正中東林黨人的下懷。如果這個提議成行的話,豈不是可以讓東林書院正名,甚至還會讓其進一步發揚光大。
「陛下,此乃善政,自張太岳禁止書院以來,眾意濤濤。現在朝廷改儀制清吏司為教育司,管理天下書院,定會讓天下讀書人拍手稱快,讚嘆陛下聖明。」
禮部尚書孫慎行第一個站出來同意,在他看來這是不可多得善政,皇帝此舉做的可太對了。
朱由校聞言點點頭,暗道不給你們點甜頭,你們怎麼能同意自己的想法呢。他很清楚書院的好處與弊端。特別是其弊端甚大。
自王陽明振興心學以來,他所倡導講學活動本來是要打破僵化的程朱理學、重新找回人的價值,卻逐漸走向了空談。
特別是在王陽明這半個聖人的倡導下,明代講學之風再度盛行,有權有勢的學者在各地興建書院,以至於當時的書院泛濫到代替行政辦公場所。
在學而優則仕的時代,有能力講學者大多不是在任官員就是離任致仕的官員。他們為了騰出更多的時間來講學,乾脆就在書院忙裡抽閒處理政務。
久而久之,書院已經成了講學者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乃至黨同伐異的場所,朝中大臣結黨之風盛行。
更有甚者,一些官員利用開辦書院講學來謀取私利,給行賄受賄、貪贓枉法披上風雅的外衣,對朝廷風氣的危害巨大。
也正因如此,當年張居正禁止書院就是杜絕講學之風。
但朱由校心裡清楚,書院雖然有種種弊端,如果一味禁止是絕對不好的,畢竟事物發展堵不如疏。
特別是他現在想要發展「實學」,以後更是要推崇科學,發展科技就更離不開學校進行教育與推廣。
而這些僅僅是依靠朝廷的學堂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必須要藉助私人學院或者學堂的力量。
因此對於他來說,允許創設學院只是第一步,關鍵是如何讓書院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發展、講學。
而這一點,他早就想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