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賺錢的法子

  第48章 賺錢的法子

  孫元化一聽也覺得有些為難,他知道徐光啟身份敏感,在朝中樹敵眾多,以前有東林與皇帝的支持得以相安無事。

  要是在皇城行大炮試射一事,被東林知道了,怕也很難為他說情了,這樣他的老師必成為眾矢之的。

  但皇帝這麼說了,也不能不做,只能寬慰道:

  「老師也不必擔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這次雖會被朝官有所非議。

  但我們新鑄的大炮品質精良,試射絕對沒有問題,到時候皇上再一高興,必定會有所賞賜,讓我們繼續研發,這也是好的。」

  徐光啟自然明白這一道理,他們兩個這段時間製作大炮,對其質量那是心裡有底的。

  但皇帝還要看看其他火器,火銃、佛郎機炮等火器的質量他卻不敢保證。

  事到如今,也只能對這些火器精挑細選,期望不要出事了。

  這時軍器局主事宗承旨收到徐光啟回來的消息也匆忙趕來,得知這個消息也只能與他們二人一起再次檢查火炮,小心挑選其他火器了。

  皇帝動動嘴,下面跑斷腿。

  今晚不只是徐光啟等人夜不能寐。

  皇帝要求在京六品以上官員上書討論如何開支節流,並且在四日後召集六部以及閣臣商討。此事一經傳出,就引起軒然大波。在京的大小官員也三兩聚在一起討論此事。

  收支之事一直是欲有作為的官員一直關心的,特別是自薩爾滸之戰後,朝廷為了應對遼東戰事,萬曆四十六年到到四十八年止,全國除貴州等少數地區外,平均每畝土地加征銀九厘,計五百二十萬零六十二兩的遼餉。就許多朝官們極其詬病。

  歷來加徵稅賦的都會被認為壓榨民力,許多官員自譽為「為天下計」,自然對此十分不恥。因此許多言官對當時的首輔方從哲多有怨恨,認為他是奸臣。

  現在才徵收三年沒到,朝廷的財政又很快捉襟見肘了。

  九邊餉銀年年都有拖欠,遼餉越來越不夠了,估計這樣下去,京城百官的的俸祿都發不出來了,他們自然甚是擔心。

  那怎麼解決,如何開源節流,既然皇上都問了,他們也想提出自己的見解。

  於是從下午開始,從六部堂官、言官御史、各司衙門的官吏甚至勛貴們都在討論。各種勢力也開始鼓動官員上書,深怕自己挨一刀。

  有人建議繼續加征遼餉從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此言一出馬上就有人反對,說不能再徵收了,應該並征及榷關、行鹽及其他雜項銀兩這樣會好點;

  還有人建議應該打擊私鹽,說現在私鹽橫行,浙江之杭、嘉、湖、寧、紹,南直隸之蘇、松、常、鎮、應天、淮揚者,然此十二州,無一人食官鹽,如果嚴禁私鹽,便可增收十倍。🍭♟ ➅9ˢ𝐇ยЖ.𝓬𝐎ⓜ 💙ൠ

  浙黨、勛貴勛貴一聽立馬就不幹了,販鹽的利潤如此之高,背後都是有勛貴、皇親國戚撐腰,誰想要自己收入減少。

  於是就有人說應該榷茶。

  明初朝廷就在川陝和南直隸實行茶葉專賣,明初南直隸一地榷茶收入就相當於六十八萬兩銀子,但收到是寶鈔,後來由於寶鈔貶成廢紙,這六十八萬兩收入也白白損失,國家分毫之利都得不到。

  為此他們還搬出了楊士奇的「茶法論」,說建議效仿朱元璋殺歐駙馬之事,對走私茶葉者重加懲處。

  每個省派能臣一個人,專門負責此事,那麼每年收入,豈止數百萬,並且這種事對百姓也沒有太大危害,百姓買不起茶葉就少喝茶即可,主要是收富人的茶稅,百利而無一害。

  有了榷茶的言論,很快就有了榷酒的言論。

  說從漢代以來都有榷酒,其中宋代尤其重視,唯獨到了本朝就放開了,這完全不應該呀。

  為此還拿出宋代的例子,說宋皇佑間每年榷酒的收入就有一千四百九十八萬六千餘貫。這麼多的錢朝廷就白白浪費了。朝廷就應該專門設官負責此事,一年下來估計又不下數百萬收入了。

  由於皇帝讓六品以上官員都可以進言,這讓許多底層官員看到了機會,看著榷酒、榷鹽、榷茶的言論出現,各個官員紛紛查找史書,以史為鑑,看看能不能找出更多賺錢的法子來。

  很快就有人把目光投到市舶司,他們發現唐宋沒有海禁,在廣州、泉州等地設立市舶司,每年稅賦都有百萬。但大明自隆慶開關以來,市舶司的收入極少。

  因此便有人提出,大明自隆慶開關以來,海上貿易遠不止設立市舶司的廣東、福建兩省。其中浙江、南直隸也多有出海經商者,但卻沒有設置市舶司。

  同時福建、廣東徵收的市舶稅,稅額極低,國家所得也只有百分之一。出海徵稅按所謂常例,隨意交納,回船時更全憑吏員自己私意索取。

  利潤都歸下面的官吏了,與其利歸於下,管理失控,還不如設定規範統一的徵稅定額標準,國家獲利更多。

  於是就有人馬上建議在浙江定海、笮浦(乍浦),南直隸瀏河、海門這些繁榮的海外貿易港口派駐官員,增設海關徵稅。不僅如此,還應選擇一個「重望大臣」,作為海外貿易管理徵稅的總負責。

  甚至還給出了收稅措施,比如船隻出港口的時候,根據量船之大小讓他們交納稅額,還可以像內地的鈔關之稅一樣,根據貨物的的價值收稅。不僅如此,還要進港口的稅,不要太多,十分之二就行了,這個稅並不重。

  「蓋通番之利不重,則人不往。太重則人兢往。濱海之民,既專其利,四方不逞之徒又從而慕之。故稅其出,稅其入,不為苛。」

  此等言論越來愈多,還有人提出應該屯田、開礦、鑄幣等等措施。

  隨著信息發酵,也讓那些既得利益者們越發坐不穩了,紛紛鼓動上書說不能與民爭利,不得壓榨百姓商人,更有甚至直接提出皇帝不能這麼愛財貪婪,不能學習神宗。

  朱由校對此毫不在意,他就是要讓下面討論,慢慢發酵,都上書,水搞得越渾越好,並且為了擴大四天後的朝議的影響,他還做了一件事。

  這些建議都是明末官員確實提出的,可見不是沒有為國分憂之人。

  求推薦,求月票,求評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