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銅錢的暴利
朱由校想到這裡就走上木盤前,重新拿起一枚銅錢仔細端量起來。♨😂 69𝕊𝕙ỮЖ.℃๏ᵐ 😺ൠ
手中的銅錢跟朱由校記憶里的銅錢無異,同樣是圓形方孔,「天啟通寶」四個大字被刻在上面。
「徐愛卿,那你就說說,這銅錢造價幾何。」
看著皇帝一邊拿起銅錢,一邊望向他,徐光啟連忙走上前,仔細介紹起來。
「陛下這種色澤光亮,一枚含紅銅六成,白鉛(鋅)三成,錫、鉛為一成。這種銅錢雖然含銅相比萬曆年制銅少了一成,但由於加入白鉛,色澤更亮,本錢比之前也更低。」
六成?
朱由校一聽這話,又再度端詳起手中的這個銅錢,就見這錢幣還是呈黃銅之色,很是光亮,質感也不錯,六成的比例還算可以。
在他印象里滿清的銅錢比例比這個更低,並且這麼低的比例可以有效防止私鑄,私鑄者哪怕熔錢也沒有什麼利潤。
一想到這裡,他也在腦海中思量起來。
如果扣除成本,鑄造銅錢的成本可以在七成,剩餘三成都是利潤了。不過也不能這麼算,因為這還要算原料的成本,跟銅錢的幣值呢。
想到這裡他緩緩望向徐光啟,把問題拋給了他。
「徐愛卿,既然這銅錢內,銅占六成,那朝廷鑄造銅錢的利潤看起來就很高了。」
徐光啟點點頭,他來之前就算過其中利潤,算出來後更是驚訝不已。
「陛下,如果以一爐為例,每爐用銅一千二百斤,每百斤加耗銅四斤,共耗銅四十八斤,共耗銅一千二百四十八斤。
臣就以雲南銅價為例,銀四兩市銅一百斤,如果加上運費,人工等,銅的本錢為七十兩左右,而鉛錫其餘鉛錫本錢為三十兩,因此一路銅錢共計一百兩。
而每爐除去損耗,實淨銅鉛錫二千一百八十四斤,每錢一文鑄重一錢二文,共鑄錢十八萬兩千文。」
聽著徐光啟這麼詳細地說明,朱由校有些算不過來實際的利潤了。
不過在場諸人都是大明朝最聰明的人之一了,略微想一會就知道了其中利潤。
「陛下,民間銀銅幣值大約一兩銀子一千文銅錢,如果照這個計算,本錢一百兩的銅鉛錫,鑄造出價值可鑄造出價值一百八十二兩的銅錢。」
朱由校聞言同時驚訝不少,這麼看鍛造銅錢可是要比鑄造銀幣利潤高多了,這足足有八成利潤啊。
但這也讓他更加疑惑,既然利潤這麼高,為何之前的皇帝都沒有大規模鑄造銅錢,難道僅僅是銅緊張嘛。
於是他便向葉向高詳細詢問起來。
葉向高本身就是商賈家族出身,對於經濟之事也頗有了解,聽到皇帝詢問,當即拱手道:
「陛下,現在雖然算起來銅錢利潤高,但這也是頗為圓滿的情況下,就拿銀銅比價來說。雖然現在朝廷銀銅比價是一兩銀子兌一千文銅錢。
只是我朝自張太岳一條鞭法以來,一直採取銀兩徵收賦稅,民間對銀子的需求極大。
所以銀銅比價要視情況而定,有些地方是一比一千兩百文,甚至最高有一比一千五百文。
這麼算的話,鑄錢雖有八成利潤,但這只是最大利潤了,一般少則五成,兩成都有可能,視情況而定。」
朱由校聞言點點頭,這麼做就說的過去了。
不過五成和兩成利潤又如何,哪怕是有一成利潤,自己都會大力印製銅錢。這種事情對於朝廷好,有利可圖,對於百姓更是好的,緩解錢荒,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6❾𝕊нⓤχ.ⓒ𝓞𝓜 ✌🐟
「如此的話更是要做了。我看這銀幣跟銅幣不僅有利於朝廷,更是有利於百姓,不僅要辦,還要大張旗鼓的辦。今日我們就商議個章程出來,把此事敲定。」
眾人聞言並不意外,畢竟之前就已經商定好了,現在看來新幣符合規格,那就推行倒也無妨,但是還有些問題需要跟皇帝敲定。
「陛下,這銀幣煉製倒也沒有什麼,只要把朝廷原本的銀兩逐漸熔鑄成銀幣即可。以後朝廷俸祿、兵卒軍餉一律用此就行,到時候定會通行天下。
但銅幣確實較為麻煩,朝廷本來就缺銅,現在礦禁這才剛開,官礦的話也只有雲南布政司在開採,所以想要獲得銅礦有些困難,如果採購銅器熔鑄成本又高,不划算。」
見孫承宗拋出自己的疑惑,朱由校倒不意外,他之前也被這個問題困擾,不過也想到了一些辦法。
「朕之前就聽說雲南銅礦較多,自洪武年間便向朝廷輸銅鑄錢,只不過遭到神宗朝礦稅使襲擾,致使現在有些混亂。
不過朕之前也翻書查閱之前典籍,發現我神宗初年在四川瀘州設有官銅店,以匯聚雲南、四川等長江上游省份生產的銅,以足額提供兩京鑄錢用銅。
朕看這個建議很好,可置官於瀘州,以後雲南、貴州、四川銅礦匯聚於瀘州,隨後在荊州、南京設置寶泉局,匯聚西南之銅於寶泉局鑄造銅錢,由工部派專人前往負責鑄錢。此兩處當置一官,就在荊州主事,專董其事。」
這個建議也是朱由校翻閱之前的題本、檔案知道的。
四川瀘州本來就是水路匯聚,是雲南、四川等地的銅水路外運的捷徑,其成本僅僅陸路運輸的四分之一。
「至於人嘛,朕看太僕寺卿董應舉不錯,他前段時間跟著左光斗屯田,成效顯著。不過此人能力出眾,敢於任事,朕看可以升任工部左侍郎,前往南京主持西南採購銅礦與鑄錢一事,諸位愛卿覺得如何。」
董應舉這個人朱由校一直想要重用了,他自從去年上書建議在京畿屯田以後,就被朱由校任命為京畿屯田使,雖然屯田最開始還有些波折,但到現在也算順利。
上個月就收到他的題本,說自去年十一月以來,安置遼東、山東流民一萬三千戶於順天、永平、河間、保定一帶。
並且拿著京畿總督鄒元標給的十萬屯田銀四處奔走,購買民田十二萬餘畝,連同閒地共十八萬畝廣招流民耕種,並開水渠、修堤防;連同豬舍、倉庫、坊圃、運輸工具等設備,僅費款五萬兩,而年收麥谷達七萬石。
這個事情被鄒元標大加讚賞,上書向朱由校表彰董應舉,就連朱由校看到以後也震驚不已。
以前都是他給別人錢,別人花的一分不剩,還要反過來向自己要錢。
而董應舉不一樣,不僅拿錢把事情辦的很漂亮,安置流民、拓墾荒田,還上繳賦稅,最後反過來給自己說錢只花了一半。
這種臣子怎麼讓朱由校不喜歡,怎麼會不重用呢。
一聽皇帝任命了董應舉為工部左侍郎負責鑄錢,劉一燝等人也點點頭,此人的才幹他們也聽鄒元標等人提及過,能力也是認同的。
「董應舉此人敢於任事,今年在京畿屯田主持的不錯,確實可以擔任西南鑄錢的重任。但滇銅如果在荊州、南京兩地熔鑄,那北京工部寶泉局那該如何是好。」
劉一燝見皇帝這麼說,當即點頭同意,但也拋出了另外個問題,在他看來還是要從長計議為好。
沒想到朱由校聞言呵呵一笑,望著木盤裡面的錢幣,隨後拿起一個銀幣對著他們說道:
「這有什麼難的,有銅就熔鑄銅錢,如果沒有銅,北京工部寶泉局主要熔鑄銀幣不就行了。內帑、戶部的銀兩,每年押解到京的銀錢,想要全部熔鑄成銀幣沒有那麼容易。
再說這銅礦之事,朕看如果只從雲南找確實有些麻煩。天下之大,朝鮮、日本、呂宋、西洋等地物產豐厚。現在既然已經開海,那就鼓勵商賈多運銅、銀至我大明。
朕看就依照鼓勵運糧那般方法,對於運銀、銅至我大明的海商,關稅都給予減免,並且寶泉局也可以出面收購,保證其利潤,商人重利,到時候定會有人銀銅回來,可以彌補我大明銀銅不足。」
海外哪裡有銅礦,朱由校可是一清二楚。但現在實力還不夠,只能和和氣氣的做生意,到時候實力夠了,定要向日本、呂宋等地借一些過來使用。
聽到皇帝心中對此事早就有了規劃,劉一燝等人也沒了顧慮,拱手道:
「如此布置甚妥,臣等沒有異議。」
「那就這麼辦吧。」
朱由校看眾人聽命後,心情也很是不錯,隨後對徐光啟說道:
「諸位愛卿,具體細節就由你們商議吧。但朕也有三點想法,一是這寶泉局必須由朝廷掌管,目前只能有北京、南京、荊州三個地方可以鑄幣,其餘布政司不得隨意鑄幣。
二是新鑄銀幣、錢幣一出,民間定會有私自仿製的,朝廷一定要發文,對於這些事情絕不姑息。」
說到這裡朱由校頓了頓,上面兩個可以說是老生常談,歷朝歷代私鑄錢幣都屢禁不絕。
他這裡也只能向劉一燝強調下,劉一燝等人也知道該怎麼做,不用他多贅述。
他最想說並不是這兩個,而是第三點。
董應舉的事跡歷史上有記載,沒有誇大。同時歷史上他也被任命到荊州鑄幣,收效頗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