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設府置縣
對於遼東情況,楊漣一直深有體會。♞♢ 6❾ѕн𝔲x.𝐜o𝐦 ☢🐊
經過這段時間的巡查,他發現有兩個嚴重問題。
一個便是人心問題,另外一個就是環境問題。
人心問題朝廷一直有所了解,最典型的便是遼人對朝廷的歸附心不強,經常叛逃到建虜那裡去,這個情況哪怕楊漣之前在京師也有所耳聞。
等他來到遼東以後,發覺這個問題愈加嚴重。
薩爾滸之戰後,開原、鐵嶺等地相互失陷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人暗中取款,得虧他跟熊廷弼二人聯合楊一善在遼陽懲治奸細,殺了一大批心懷二心的遼東大族,這才勉強剎住了這股叛逆之風。
但楊漣是聰明之人,本身對遼東情況十分清楚,他自然知道遼人對朝廷歸附心不強的原因並不在於遼人,而在於朝廷對其太過於嚴苛,才會導致遼人不真心歸附。
所以他清楚的知道,想要重新俘獲遼人對朝廷的歸附心,不在於堵,而在於疏,圍追堵截他們跑到建虜那裡根本就是治標不治本,他們人心沒有所扶椅,越圍堵他們越會激發他們的反抗心理。
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朝廷甚至遼東都司皆要一改之前的態度,嚴懲叛徒,寬宥厚待沒有叛逃的遼人。
因此他這才會離開遼陽,開始巡查地方,目的就是了解遼東實情,落實屯田,只有緩解遼人之難,讓其有所生計,才能讓他們對朝廷不至於怨恨鬱結,乃至背叛。
但願望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
這段時間實地走訪後,他越發感嘆遼東天然環境、氣候之惡劣,以致於哪怕是屯田也是很艱難。
遼東本就處山海關外,大都位於苦寒之地,北邊又有蒙古威脅,東邊還有建虜侵擾,實乃四面楚歌。
不僅僅局勢危險,地形也十分不好,根據楊漣之前的了解和實地走訪詢問,發現每年遼河自北順流南下,因越往南地勢越平坦低洼,遼河水流由湍急變得緩慢,如同黃河下游一般,很容易導致河床淤闊,河水漫濫,因此在遼東形成了大片河湖、沼澤。
楊漣也查閱過史書,通曉自古以來遼澤一直便存在,也一直是遼東發展的桎梏。遼澤一下把關外割分至兩半,分為遼西和遼東,致使每次前往遼東遼陽等地,要麼就要沿著遼澤邊緣饒行,路途遙遠,行動十分不便。
遼澤不僅不利於出行,而且濕地在夏季很適合孳生蚊蟲,又難以耕種,朝廷也好幾次鼓勵漢人遷居此地,但都沒有成功,致使這塊地方自驛堡墩台而外,居民絕少,四望無煙,惟蘆葦蕭蕭耳。
但如果遼澤只是簡單的泛濫那也就罷了,但天災致禍也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遼澤只在每年的夏季汛期出現。而從深秋季開始,雨季結束,沼澤乾涸,遼澤就會慢慢萎縮直至消失,北邊的察哈爾、內喀爾喀蒙古人就可以輕易突破邊牆,成為遼東的心腹大患。
今日視察草灘村就是一個實證,楊漣越往深處視巡實情,就越發覺得遼澤問題不徹底根治,遼東不僅僅有軍事威脅,農業生產也會被限制。
甚至可以說,遼澤問題是目前遼東發展不起來的重要因素,也是解決遼人生計問題的關鍵所在。
因為要解決遼人人心問題,必須善待遼人,讓其有所仰賴生計;但要其所有生計,就必須要行屯田,鼓勵耕種;那鼓勵耕種的前提就是要解決遼澤水患問題。
他之前也曾在江南任職,對於水患問題也是有過了解,經過這段時間的視察,他對於遼澤水患問題也有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辦法,便是興修水利。
只有興修水利,疏通水道,修建堤壩,引水入田,就可以變廢為寶,不僅可以把遼澤水患問題解決掉,也可以反哺田土,提高產量,可以說百利而無一害。
只是大明從開國到現在已有二百餘年,遼東經營也有二百餘年,難道之前遼東那麼多巡撫、總督都沒有想到這些嗎?
這事楊漣也曾遍查經年以往檔案,了解了不少情況,也看到了之前不少總督、巡撫也上過類似題本,亦或者下發過文書,要求地方興修水利,但都收效甚微,基本上石沉大海,沒有驚起一絲波瀾,鮮有動靜和成效。
他之前也對這個現象很是疑惑,難道安撫地方,接濟民生,興修水利不是地方長官的職責嘛。但經過他這段時間的實地走訪,他也明白其中緣由了,問題就出在遼東都司上。
遼東都司全稱是遼東都指揮使司,從指揮使司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遼東都司的主要職責不在於民政、教育、錢糧,而在於軍事。
所以遼東沒有州縣,只有各種軍堡,衛所,各地官員也不是知府、知縣,而是守備、參將等等,對於這些武將來說,軍事守備的任務是第一位的,至於什麼興修水利,與民休養生息,讓百姓安居樂業等等都是其次。🍩💋 ➅➈SħǗЖ.𝓬𝓞ϻ 🐟☠
在這種情況下,水利設施不完善也就能明白道理了,哪怕遼東都司最後實行了文官擔任巡撫、總督制衡遼東,也無法改變這一現狀,在這種高強度軍事體制的統治下,遼東百姓的生活自然跟關內百姓是不可比的。
這才是遼東問題的癥結所在,也是楊漣一直想要籌劃上書的事情,便是想要讓遼東設三司,改遼東內部的軍堡為府縣,設知府、知縣統治。畢竟相比武將,楊漣還是更加信任文官的治理能力,再怎樣也會在改善政績上有一番作為的,不至於全然只知中飽私囊,啥都不干。
楊漣理清了思路,立刻開始奮筆疾書起來,今日他就要向皇帝上密奏,請求皇帝考慮改遼東都司為遼東三司,設立州縣。
因對此謀劃已久,思路自然清晰流暢,沒過一會楊漣的密奏就已經寫好了,他又稍微檢查細閱了一會兒,覺得沒有什麼問題,找來密封的鐵盒,拿出貼身的鑰匙將其打開,小心翼翼的將密奏放了進去。
「來人。」
「吱」的一聲,書房門立刻被打開。
「大人,不知有何吩咐?」
「把這個密奏交給驛丞,讓其務必快馬加鞭發至京城處。」
大明朝現有完整的驛站體系,現在還未到崇禎朝裁員驛站的時候,因為驛站體系還是齊備的,更何況這可是遼東巡撫的密折,任憑是誰都不敢怠慢,所以很快就有驛員拿著楊漣的密折,星夜出發,目的第一站便是廣寧。
處理完事情的楊漣並沒有立刻啟程前往下一站,隨後幾天他繼續待在牛莊堡,主持招募流民、屯田之事。
牛莊堡本來流民眾多,但是聽到官府招募的告示以後,立刻聚集在官衙門前應募,幾天下來已經有千餘人分的田土,正式為朝廷屯田。
「大人,之前向牛莊堡守備劉清明購買朝廷田土的李家家主李守國求見,他在府外送上拜帖說,說自己被奸人蒙蔽,不然定不會購買朝廷田土。
現在願意向朝廷退換的五萬兩白銀如數送給大人,用以給流民購置農具之用,也算了表自己的一份心意。」
楊漣聽到這話,隨後把手中的帳冊一放,臉上露出不屑之情。
「哼,這哪裡是送錢,分明是報名罷了,帖子收下,告訴他說本官身體不適,就不見他了。」
「那這個錢該如何是好,是收還是不收。」
見楊漣如此憤憤然表態,屬吏有些慌神拿不定主意,小心的問起了楊漣的意見。
「收,怎麼不收,我們不是正為了錢糧的事情操心嘛,既然他有臉送上門來,何有不收之理!這下不用讓熊廷弼頭疼了,有人雪中送炭來了,把這個銀子以牛莊堡守備府的名義收下,所有錢糧全部用來買農具、種子以及開墾農田之用。」
楊漣聞言立刻搖頭起來,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他現在也不是迂腐頑固之人,有這麼好的機會,別人送錢辦事,他自然不會拒絕。
「卑職明白,現在就去囑咐。」
「等下,這段時間招募了多少流民了?」
屬吏思索片刻,立刻拱手道:
「最近宣傳逐漸有所成效,西邊西寧堡,沙嶺驛等地的流民聽聞也逐漸趕了過來,目前已經招募流民四千六百一十二人人,按照每人十畝來算,牛莊堡五十頃土地已經差不多分完了。」
楊漣聞言,心中默默地掐算起來。他自遼陽出來後,一路南下經鞍山驛、東勝堡、東昌堡、古城屯等地,在每地都安置流民。
一路走來基本上新開墾的農田都給安置了,但滿打滿算也安置了三萬多人,五百多頃農田,現在看來這個數字還是遠遠不夠,要知道遼東各地上報的農田足足有七千多頃土地,哪怕他拼命處理也處理不完啊。
「聽說官應震往遼南那邊送了不少山東的流民,不知現在安置妥善了沒有?還有遼左廣寧那邊有沒有傳來音信,那邊的屯田進展怎麼樣了?」
見進度慢了不少,楊漣略有些心急,看來不能自己孤軍奮戰,要多管齊下才行。
楊漣的這些問題,這些屬吏都是心中有數的,見楊漣問答起來,他立刻如數家珍般說了起來。
「遼南那邊蓋州衛跟金州衛相繼送來音信,說登萊那邊有流民五六萬滯於遼南,目前整個遼南都在忙著安置流民,不過那邊人數過多,因此已經三次上書請求都司衙門撥款給予支持,並且要求向朝廷上書,不要讓登萊再遣送流民了。」
聽到官應震送來這麼多流民,楊漣又是一陣頭疼,心想這個官應震真的是只管撂人,不管這些流民的死活,反正又沒有死在他那裡。
「呵呵,遼南之前不是一直上書說有許多遼東人往山東跑,現在倒好,形勢逆轉。不過現在這麼多人那也不能不管,就讓遼東都司撥點款,給他們點支持吧,不然五六萬流民,他們沒有財力消化,萬一作亂就麻煩了。遼左呢,廣寧巡撫王化貞有沒有來信說屯田的事情。」
相比遼南,楊漣更關心遼左的問題,遼左距離山海關近,土地也較為肥沃,遼東人口四分之一就在廣寧一帶。
「之前好多次給廣寧發文,那邊的回覆都是極其敷衍,對於這個屯田的事情也不上心,不過不知道咋回事,上個月行文特別多,根據現在的行文內容來看,遼左那邊兩千頃土地已經全部分完了,全部分給了無地的流民。」
楊漣聞言搖搖頭,經過這段時間的視察,他對於各地文書中的分田說是分給無地的流民這些話全然不信。
「遼左那邊有了音信就好,自從上個月朝堂之變,以後王化貞定會聽話不少,不會再像以前那般飛揚跋扈,應該知收斂了。」
文華殿詔對的事情楊漣早已知曉,葉向高雖然被皇帝撈了回來,但權勢已大不如前,完全不能跟劉一燝相比的現狀,眾人也都看在眼裡。
而作為葉向高學生的廣寧巡撫王化貞現在也看清了形勢,知道自己的老師大不如前,他對於熊廷弼跟楊漣相比從前自然恭順了不少。
聽到遼南跟遼左的情況後,楊漣心思稍微安定下來,不管他們是否敷衍,但總算是把屯田的事情安頓了下來,想到此處,他心情也好上了不少。
「既然這邊的事情處理已差不多了,那就準備啟程吧,下一站是要去哪裡?」
「巡撫大人,按照既定行程,下一個地方是蓋州衛。」
「那就好,那就定於後日出發吧。」
蓋州衛是遼南的門戶,只要過了蓋州衛就到了遼南地界了,所以此地才會設置衛所拱衛遼南,但楊漣知道等後天前往此地,目的不僅僅是巡視屯田,還要巡視那邊的海港。
因為蓋州為西邊就是渤海,又有天然海灣可以泊船,是遼南著名的良港。
薩爾滸之戰後,朝廷就曾命山東布政司運軍糧至於蓋州以做軍需。因此他此次去的目的還有考察蓋州港口,為未來從天津以及登萊等地水運糧餉做準備。
只不過就在楊漣思索下一步計劃之時,門外突來傳來急促的腳步聲。
「稟巡撫大人,遼陽軍報!」
求訂閱,求月票,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