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貢士名單(求訂閱)
等王佐退休的事情塵埃落定,徐光啟成功一躍而上,成為了工部尚書。
至此,天啟朝中央的第一次大換血結束,六部尚書中有四人被換下,這影響不可謂不大,完全可以用地震來形容。
所幸此事經過了一個月的事前醞釀,在場的許多朝臣都有了心理預期,再說這結果也是朝臣他們博弈的最終結果,因此不至於驚愕譁然。
早朝的主題就是確定人選,現在人選已定,朱由校也不多做討論,當即把此事揭過,看朝臣們還有沒有其他事情,這時通政司使,恩科會試的主考官袁可立突然出列。
「陛下,臣有事要奏。」
「愛卿請講。」
「陛下,恩科會試自二月二十五日開考,現在已是三月十七日,目前恩科卷宗已全部批改完畢,選錄貢士三百人,南卷一百六十五名,北卷一百零五名,中卷三十名,現在名額已定,還請陛下審閱,如無異議,便明日便可填榜,二十日就可公布天下了。」
明代會試錄取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便是地域平衡問題。
由於洪武年間,出現過會試跟殿試錄取的人數盡數是南方人的事情,導致朱元璋龍顏大怒,下令重懲主考官,重新擇錄人選,這才平息了眾怒。
直到明仁宗時期,命大學士楊士奇等人議定會試取士名額,以一百名為率,南人稱南卷,錄取名額為總額的十分之六,北人稱北卷,錄取額為總額的十分之四。
但這樣還不公平,於是在明宣宗宣德以後,再次規定南、北各退卷五名為中卷,於是成了百名為率,南卷五十五名,北卷三十五名,中卷十名。♡♢ 👌💢
這種分南北中榜的方式,既是對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江南地區的政策傾斜,也是對對北方和西南地區的政策保護,有利於協調各地區之間的關係,緩和由來已久的所謂南人北人之爭。
朱由校內心深處其實對這個分發並不是很滿意,這種分法客觀上使得朝廷內江南官員的人數激增,不過現在他還不能輕易改變,否則會引起朝廷嘩動,畢竟這確實是形勢所迫。
江南地區經濟文化發達畢竟是不爭的事實,並且這關乎到士子的前途命脈。如果沒有足夠威望和理由去做,那絕對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聽到袁可立這麼說,朱由校算了下時間,確實要到放榜時間了。
「會試榜單事關重大,等下朝你帶著名單前往乾清宮,朕親自過目定奪。」
「臣遵旨!」
袁可立聞言俯首稱是,按照慣例,沒有放榜的時候是不能出來的,但他這個主考官因為要給皇帝過目名錄,所以可以例外出來一次,但今天也必須返回去,所以皇帝只要今天確定名單即可。
此事一定,也沒有什麼大事需要匯報了,於是朱由校就囑咐魏忠賢退朝。
隨後鴻臚寺官員「唱」奏事畢,鳴鞭駕興,待朱由校聖駕退後,百官亦退,各回衙門蒞事了。
等朱由校回到乾清宮差不多巳時(九點)了,朱由校也好好地伸了個懶腰。
朱由校其實很不喜歡上早朝,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要一直端坐在金台上保持威嚴,所以不能靠著,也不能有任何異動,只能挺直了腰板兒一動不動,這讓朱由校直呼吃不消。
「陛下,這是皇后娘娘交代奴才們說陛下早朝勞累,因此特地派人了銀耳蓮子羹,讓陛下嘗嘗。」
「你放那吧。♘♞ ➅➈ş𝐇𝔲𝓧.ⒸOм 🍮🎄」
朱由校這段時間終於享受到了被枕邊人關心的溫暖如春的感覺,之前穿越而來對宮廷生活以及朝廷大事生懼,由此無時不戰戰兢兢。
哪怕繼位後還是孤家寡人,雖然有弟弟妹妹,但也是自己照顧他們,不能說些體己話或是得到充電效果。
自從大婚以後,自己的飲食起居都被張嫣全權照顧負責,做的很是細緻周到,生活也總算沒有那麼單調乏味。
現在見張嫣送來的粥羹,他也甚是欣慰,拿起小碗喝了起來。
「陛下,通政司使袁可立大人來了。」
「讓他進來吧。」
於是就見袁可立在何寧的帶領下,從門外躬身走了進來,手裡還拿著一迭卷宗,簡單參拜後,朱由校就讓他入座。
「袁愛卿這麼早沒有吃吧,恰好皇后給朕送來了點蓮子羹,給你分點吧。」
袁可立剛想拒絕,就見朱由校已經囑咐張昶再拿一副碗筷,於是直接謝恩。
「陛下,這是本次本科會試貢士的名單,所有人的取錄都是按照陛下要求,綜合三場考試成績評定,而非之前主要看第一場成績,臣從頭到尾監察,沒有任何遺漏,現在全部試卷已經封存,還請陛下過目查閱。」
聽到袁可立這般說辭,朱由校滿意地點點頭,袁可立做事他是放心的,歷史上出鎮登萊,重設東江鎮的功績足以證明他的戰略眼光跟執行能力。
因此朱由校一直想要好好的重用他,現在讓他任恩科會試的主考官,只是為了讓他在仕途履歷上更加出色而已,等恩科一過,自己就要對他予以重用了。
「伱辦事,朕放心,名單拿來給朕看看。」
張昶當即領命,從袁可立的手中接過名目交到了朱由校的手中。
朱由校隨手打開卷宗,就看見最前面的幾個大字映入眼帘。即大明天啟元年辛丑科會試名錄,下首第一個名字便是盧象升。
沒想到他考了第一名,朱由校暗暗驚訝了一下,他可以保證這其中可沒有暗箱操作,也沒有提前知會要對盧象升特別照顧。
「這個宜興盧象升為何可以為會元(會試第一名),他可有什麼過人之處啊?」
袁可立早就想到朱由校會這麼問,這個名次是考官們經過幾番討論確定下來的,既然這麼定那肯定有拿得出手的理由,於是他不緊不慢的說。
「啟稟陛下,盧象升之所以能夠中會元,全賴陛下您的英明,原本他的第一場八股經義內容雖然出彩,但絕對算不上是諸人之冠,如果按照以往標準就是個中上,頂多前二十名。
但全因陛下英明果決,延期了會試批改時間,要求按照三場考試綜合評定。因此我們後續批改的時,發現他第二場的「論」和第三場的「策問」答的極好,特別是第三場的「策問」,見解獨到,可謂諸生之冠,因此綜合評定此生可為第一。
其實不僅僅是他,如果按照三場考試綜合評定的方式,我們看下來許多考生或許經義不強,但後兩場內容卻才華出眾,因此也被錄取。」
這種考核方式雖然更加耗費時間,還更加耗費考官,這段時間考官連軸轉,反覆評定查閱卷宗,雖然特別累,但總算是出了結果。
這一番下來,袁可立對於這個結果也甚是滿意認同,覺得這種方式更加公平。
朱由校一聽袁可立這麼說,當即來了興趣,立刻往後看了下去,果然發現不少歷史名人躍然紙上。
比如南榜二十七名宋應星,這個朱由校可太熟悉了,歷史課本的常駐人物,明末的大科學家,一生致力於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科學考察和研究,他的作品《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朱由校依稀記得宋應星考學止步於舉人,隨後歷次考試都不中,他還想著要把他怎麼提拔來為官呢,現在看來完全不用了。宋應星既然被錄取了,那就正好讓他在翰林院任職,並可在工部觀政。
讓他發揮專長,總結大明的科技成就,隨後進行廣泛應用。甚至如果以後組建類似科學院的機構,也可以讓他負責。
想到此處朱由校真的不禁內心發笑,臉上也露出欣喜之色,一旁的袁可立看到皇帝這個表現便面露疑惑,難道皇帝知道其中之人不成?不過也不敢多問,只能按住自己好奇的心思。
朱由校說著繼續往後看,在宋應星往後的第五十六名那裡,又發現個熟悉的人物,即歸安茅元儀。
此人才華出眾,是軍事、經濟方面不可多得的人才。
年僅二十餘歲就編成了一部字數最多的綜合性兵書《武備志》,一共240卷,文200餘萬字,圖738幅。可以說是對明代及明代以前的軍事兵法理論、戰具、器械資料、治國方略等等一一做了整理輯錄,是一部很重要的兵書。
朱由校對他印象最深的一次,便是前世看到茅元儀的一篇為朝廷謀財的題本,題本中他一眼就看出了朝廷不是沒錢,而是朝廷收不上稅,並且許多稅太輕了。
因此建議開海禁設海關,收茶稅,收商稅,打擊藩王豪強等等一系列措施。但人微言輕,題本提交上去根本沒有人理會他,最後鬱郁不得志,悲忿失意故縱酒而亡。
現在朱由校回想起來,覺得自己的做法跟這個茅元儀不謀而合,只是沒想到這人居然也來參加了此次會試,還考過了,看來在殿試的時候要好好瞧瞧此人了。
求訂閱,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