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軍政兩用人才

  第471章 軍政兩用人才

  朱翊鈞目光在潘應龍、胡宗憲和譚綸的臉上掃了一遍,知道現在的儒生,就算是學貫古今的名士大才,對大明周圍藩國的地理沒有什麼概念。

  他右手指著南海西邊諸國問道:「胡公、譚公、潘先生,南海西邊這一片,孤把它叫中南半島。

  那你們有沒有發現,中南半島的諸多河流,尤其是兩條最大的河流,安南北邊的洮江(紅河)、占城南邊的湄公河,還有勃固兩條大河,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和喳里江(薩爾溫江),都發源哪裡?」

  胡宗憲、譚綸和潘應龍三人面面相覷。

  殿下此問是什麼意思?

  經略南海西邊的中南半島,跟這四條大江大河有什麼關係?

  潘應龍反應最快,遲疑地答道:「殿下,這四條大江大河,源頭皆出自我大明?」

  「沒錯,洮江源自雲南,上游在雲南境內叫梨花江,叫元江。

  湄公河源自吐蕃舊地,烏斯藏都司雪域。然後貫穿雲南,河名瀾滄江。

  喳里江也源自烏斯藏都司雪域,南北貫穿雲南,河名潞江。大金沙江也源自烏斯藏都司雪域,從雲南邊南北貫穿。」

  朱翊鈞在輿圖上敲了敲,「胡公、譚公、潘先生,你們說,中南半島河流為何皆由雲南而出?」

  「地勢緣故!」胡宗憲答道,「雲南高,中南半島低,水自高往地處流。烏斯藏都司雪域,積雪融化,匯泉成溪,又匯溪成河。

  烏斯藏比雲南高,故而河自烏斯藏流向雲南。中南半島比雲南低,故而河自雲南流向中南半島。」

  譚綸和潘應龍也明白朱翊鈞話里的意思。

  「殿下,雲南對中南半島是居高臨下。兵書有雲,『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從雲南對中南半島諸國腹地用兵,可順勢而下!」

  朱翊鈞點頭道:「雲南貴州這一片,地勢高聳,孤把它叫做雲貴高原。經略中南腹地,一是沿海,二是這四條大江大河。

  大明有制海權,沿海築城,只得皮毛。只有居高臨下,順河而下,直入腹地,方可完全掌控這裡。

  所以孤認為,經略中南半島,關鍵在雲貴!」

  朱翊鈞的手在輿圖上狠狠一拍。

  潘應龍雙眼冒光,「殿下英明!中南半島諸國,我們可先制其沿海,與其通商往來,同時輔以謀略。

  而後用心經營雲南貴州,改土歸流,徹底納入朝廷管轄,積聚十年,再順流而下,與海軍南北對進,定可一舉克定中南半島諸國。」

  潘應龍越說越興奮,「殿下在廣西行改土歸流之策,不僅是靖平兩廣,原來也有為經營雲貴做準備。

  殿下高瞻遠矚,臣敬佩得五體投地。」

  胡宗憲和譚綸對視一眼,也露出驚嘆之色。

  天下在殿下心裡就是一盤棋,他運籌帷幄,何處布子,何時落子,都是胸有成竹啊。

  朱翊鈞笑了笑,雙手籠進袖子裡,站在輿圖跟前,雙眼炯炯有神:「戰略在於全面考慮,而非局限於一隅一時。

  雲貴在我大明西南一隅,山高路遙,天高皇帝遠。在許多人眼裡,屬於閉塞貧瘠之地。

  可是他們怎麼就不好好想一想,如果把雲南貴州通過大江大河,與中南半島連在一起,其實它們離大海很近,與外界的聯繫超出我們的想像。

  曆書有記載,前漢年間,有人從雲南之地,向四川販運身毒之物。身毒即現在的天竺。雲南何來的天竺貨品?總不會是天上掉下來的吧。

  無非是海陸兩路運至勃固或暹羅,再逆江而上入雲南。

  前漢年間,玄奘還未出西域使天竺,雲南就已經與天竺有了商貿往來。而我們到現在還認為雲南是困於群山的死角一隅。

  可悲嗎?」

  胡宗憲、譚綸和潘應龍知道太子殿下又開啟了日常慣例,嘲諷儒生士林。

  飽讀經義,遍覽史書,號稱坐在家中,可知天下事。結果從前漢到現在,白紙黑字寫在史書上,上千年,卻跟睜眼瞎一般,什麼都沒看到。

  可是殿下,我們讀書哪有你這份天資,可以看透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把看上去不相干的各部分拼接在一起,組成一幅完整的戰略部署圖。

  仿佛整個天下就像一個圓球,藏在你的腦海。說到哪裡,立即就能把周邊全局都想出來。

  當初定南海經略,殿下堅持先取滿剌加海峽。

  眾人開始覺得先取那裡,過於犯險輕進。

  可是等到南海戰事打開,源源不斷地有輿圖完善回來,眾人猛地發現滿剌加海峽巨大的戰略意義。

  大明水陸兩師占了那裡,就把南海變成了自家池塘,關起門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別的不說,以後葡萄牙、尼德蘭、西班牙、天竺、大食來與大明通商,想逃稅都十分費力氣了。

  滿剌加關卡一設,未按章繳稅者,一律不准出入。

  當然了,你可以繞道走私,只要你承受得起巨大的損失就好了。

  聽著朱翊鈞譏諷的話,三人都不敢出聲。

  我們都習慣了。

  這是太子殿下祖傳的技能和愛好。

  朱翊鈞日常嘲諷儒生文官後,轉到正題:「未來五年,大明邊事重點在西邊。

  東邊蒙古左六翼、肅慎軍,再配上數萬馬步軍,足以逐步自東向西,蠶食漠北的兀良哈、喀爾喀諸部,直至唐麓嶺、金山一線,從北面包圍俺答汗的蒙古右翼。

  現在俺答汗的日子不好過,我們暫時聽其言、觀其行,再做打算。

  九邊東攻西守的戰略告一段落。東邊攻勢減弱,戰略主要為步步為營。」

  朱翊鈞在輿圖上指點著。

  「西邊重點攻擊青海地區,進而克復烏斯藏地區。

  當年蒙古為了避開南宋襄陽、四川重兵防線,千里大迂迴,聚兵於青海、吐蕃,順河而下,直撲雲南,數十日即滅大理,進而迂迴到四川南邊,實現了戰略意圖。

  可見地勢之利,遠勝人數優勢。

  而今我大明北據四川,東進湖南,南平廣西,要是西邊再定烏斯藏,進而可以四面合擊雲貴之地。

  雲貴的這些土司,只畏威難懷德,必須挑一批雞出來,狠狠殺了,鎮住場面,他們才會心悅誠服地聽朝廷跟他們講道理。」

  朱翊鈞指了指貴州布政司北邊遵義地區,這裡現在叫播州宣慰司,名義上屬於四川布政司,實際屬於土司獨立王國。

  「播州楊氏,盤踞播州數百年,根深蒂固。這些年確實出兵出力,幫朝廷剿除周圍作亂的土司。

  可是朝廷賞賜了多少東西給他?糧食、棉布、鹽巴、兵甲,諸多物資,半賣半送,楊氏是吃得滿嘴流油,實力日漸膨脹。

  播州土司楊烈年老體邁,無法視事。內外事宜,全操持在其子楊應龍之手。

  朝廷厚待他,楊應龍卻持寵跋扈。他生性雄猜、陰狠嗜殺,常有朝廷黯弱,可取而代之的言辭。

  又聞楊氏居所雕龍飾鳳,又擅用閹宦,呵呵,儼然是一位土皇帝。大明有天子,豈容播州有土皇帝!」

  朱翊鈞的話一聲嚴厲過一聲。

  三人心知肚明,播州楊氏是太子殿下選中的,平定西南的那隻雞。

  播州楊氏自前唐自據以來,歷唐、五代十國、宋、元,再至國朝,七百年有餘。在播州根深蒂固,在西南影響巨大。

  這樣的土司,你再表忠心,朝廷也不會輕信。

  唯一的出路就是乖乖地交出地盤,帶著財產和家人入朝,安安穩穩做個富足翁。

  可是楊氏甘心嗎?

  不甘心那就開打了。

  不過太子殿下所有戰略都是謀定而動。拿楊氏做雞,在前期肯定會多加安撫,各種手段一起上。

  諜報偵查局、商業調查科,刺探、收買、離間、策反。還有少府監和太府寺領導的各家商號,都會在統一指揮下進行各種經濟戰爭手段。

  朝鮮就是被諜報偵查局和幾大商社聯手,搞成今日這樣的局面。

  日本除了每年兩次的炮擊,諜報偵查局和幾大商社暗地裡收買糧食、挑撥離間.種種手段也是他們衰敗至此的重要原因。

  大明現在在兵不血刃,玩軟刀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長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播州糧食沒法完全自足,食鹽需要靠川鹽,還有棉布、鐵器、白糖等貨品,都需要從外面引入。

  唯一依仗的就是地勢險要。

  但地勢險要意味著別人進來難,你出去也難。

  到時候四川、雲南、湖南、貴州四布政司找藉口,把出入通路一卡,然後什麼賣給你,什麼不賣給你,按照參謀局的小本本來,看你能堅持幾年?

  朝鮮不到兩年就亂了。

  日本是半條漢子,扛了五年多終於還是跪了。

  「西南部署,參謀局正在籌劃。此前負責參謀局的文長先生調往西北,參謀局的事,潘先生可以兼一兼。」

  胡宗憲和譚綸連忙給潘應龍遞眼色。這是一條青雲之路,趕緊把握。

  「臣領令旨,願意為大明西南安定出謀劃策。」

  「好,參謀局你領一份差事。不過楊金水、胡公,還有文長先生都說鳳梧你是文武兼備。孤還有一份差事,需要你擔當。」

  胡宗憲和譚綸繼續給潘應龍遞眼色。

  這是好事啊!肩上的擔子越重,說明殿下越信任你。

  胡宗憲和譚綸自知各自年紀大了,朝堂上堅持不了幾年,總有告老還鄉的一日。

  可是他們自東南剿倭開始,聚集天下人才,劈薪斬棘,走到今日這一步,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

  兩人也想著為這個集團選定後備領軍人物。

  王一鶚是一位,他是自個脫穎而出的。

  潘應龍是徐渭和楊金水舉薦的,由胡宗憲培養。

  葉夢熊和宋應昌是楊金水舉薦的,分別由譚綸和胡宗憲培養,先是去了一趟朝鮮,然後一個在東北,一個在南海,分別歷練。

  胡宗憲、譚綸、楊金水這些東南集團的大佬們很清楚,只有這樣在地方和邊事中不停歷練的人才,才會得到太子殿下的青睞和器重。

  潘應龍沉住氣答道:「請殿下下詔,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孤要讓你出任順天府少尹,主持京城擴建!」

  三人都愣住了。

  什麼!

  京城擴建?

  與此同時,回到自己府上的馮保叫來了馮七。

  「今兒是誰把舅老爺送來的?」

  「回老爺的話,是胡公麾下參軍,潘鳳梧潘先生。」

  「他進了內院?」馮保眯著眼睛問道。

  馮七停了幾息,噗通跪下:「潘先生跟著舅老爺一起進了內院。小的一時失職,請老爺責罰。」

  馮保那雙秀目眨了眨,不動聲色地說道:「明兒去司禮監找掌刑千戶,領二十小板子。」

  「是。」馮七連忙磕頭謝恩,「謝老爺恩典。」

  「舅老爺呢?」

  「還在跟夫人說話。老爺要不要去看看?」

  馮保想了想,「咱家還有事,待會就走,不去了。你們好生照應著,吃的、用的、穿的,不可怠慢了一點。」

  「是,老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