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張四維早朝記

  第181章 張四維早朝記

  午夜時分,心腹僕人在門外喊道。

  「老爺,時辰到了,該起來了。」

  張四維猛地驚醒,睜大眼睛,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身邊躺著小妾。

  她也被驚醒,坐直了光溜溜的上半身,穿上衣服,下了床,又穿上褲裙鞋子,輕聲叫喚著門外的婢女丫鬟們,點燈,端著水盆進來。

  小妾走到床邊,把帷帳掛了起來,看著睜圓眼睛躺在床上的張四維,柔聲說道:「老爺,該起來洗漱了。」

  張四維咳嗽兩聲,慢慢坐起身,接過丫鬟遞過來的茶碗,喝了一口參茶,補補元氣。

  漱口、洗臉,又用了一碗紅棗小米粥,再在小妾和丫鬟的伺候下,張四維換上三品朱紅圓領官服。

  小妾端著烏紗帽,正要給戴上,張四維突然伸手擋住,「今兒老爺要進殿啟奏事情,給我換頂新的。」

  小妾一愣。

  新的?

  進殿啟事要換一頂新烏紗官帽戴?

  不過小妾不敢問,馬上轉身去柜子里拿了一頂新的烏紗官帽,給張四維戴好。

  小妾從盒子裡拿出一塊牙牌,小心地系在張四維的腰帶上。

  這是一塊朝參官牙牌,象牙材質,正面刻有「光祿寺卿、翰林院學士、國史館編修張四維」,反面刻著四行字,「朝參官懸帶此牌,無牌者依律論罪,借者與借與者罪同,出京不用!」

  明制中,翰林院學士品階不高,才正五品,難顯其清貴,於是一般加個九寺卿的銜,把官階抬上去。

  就好比參預機務的內閣大學士,從中極殿大學士到東閣大學士,都跟翰林院學士一樣,只是正五品,視受皇上的寵信程度,加侍郎、尚書、三孤、三公銜,把官階抬上去。

  「什麼時分了?」張四維站在後院中,抬頭看了看黑漆漆的天色。

  「回老爺的話,丑時兩刻了。」

  「丑時兩刻。差不多了,轎子備好了嗎?」

  「回老爺的話,轎子在轎房裡候著。」

  張四維摸了摸懷裡的上疏奏章,深吸一口氣:「走!」

  轎子從張府側門出來,兩位隨從在前面提著氣死風燈照路,前後八位隨從護著轎子。

  走到長安街上,四位轎夫抬著轎子,腳步輕盈,走得很快。

  為了方便上朝,朝參官們一般都住在南城,尤其以東西長安街的最多。

  張四維不缺錢,在東長安街邊買有一座宅院,離午門不遠,大約兩刻鐘的路程。

  轎子在午門外停下,這裡停滿了上百座轎子,官員們紛紛從轎子裡鑽出來。

  午門上掛著數十盞燈籠,照得人影幢幢。

  大家互相拱著手,無聲地打著招呼,不敢隨意出聲,打破這裡的寂靜。

  張四維抬頭看了看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中間為御道,平時不開啟,左右兩闕門供當值大漢將軍和宿衛執杖旗校等人的出入。

  左右兩掖又各開一門,稱為左、右掖門,這才是百官入朝之門,文官入左掖門,武官入右掖門。

  張四維看到一座城樓隱在夜色中,上面的燈籠像是點點繁星,在黑夜中晃動。

  這是五鳳樓,設立有朝鐘朝鼓,由鐘鼓司宦官掌管,暮鼓晨鐘,等會朝鐘一響,就要早朝了。

  看著這座黑夜中這座高聳的城樓,張四維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壓迫感,煌煌天威啊!

  他心裡遲疑了一下。

  要不要搏一把?

  很快,他下定了決心。

  都走到這一步了!

  當然要博!

  張四維跟同僚們在左掖門候著,按照律制,當值的大漢將軍和執旗錦衣衛軍校最先驗牌入禁。

  接下來依次驗牌入內的近侍官員,公侯駙馬伯,五府六部官員,最後是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

  張四維是翰林院學士,屬於近侍官,第二批驗牌入門。

  左側門有直房五間,被人稱為「板房」,是詹事府、左右春坊和司經局官員侯朝的地方。

  張四維橫穿午門後面的空地,來到右側門。

  這裡上首位置是錦衣衛官員侯朝的朝房,下三間是翰林院翰林們的朝房,張四維拱著手,跟同僚們打著招呼,找座位坐下。

  其餘內閣、六部、五軍府各有各的侯朝朝房。

  卯時正,鐘聲響起,天蒙蒙亮。

  大漢將軍在金水橋上,揮動長鞭,發出啪啪的清脆聲響。

  聽到鞭響,大家從各自朝房裡出來,過金水橋,到達奉天門丹墀,大學士居北邊最前面,眾學士僅次居中,余者在南邊。

  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在御道兩邊對向站立。

  兩聲鐘響,大家肅然站立,不敢亂動。

  負責糾察的御史在旁監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擁擠或儀態不整的官員都會被記錄下來,聽候處理。

  台階左右是鐘鼓司的樂隊,殿陛門楯間站列著大漢將軍,著全副鎧甲。

  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員身後則各有錦衣衛校尉握刀站立。

  樂隊奏樂,隆慶帝身穿朝服,坐著步輦到達御門,走上丹墀,在御座上坐下。錦衣衛力士撐五傘蓋、四團扇,從東西兩側登上丹墀,立於御座後左右。

  一身朝服的朱翊鈞,垂手站在在丹墀御座下來一級的圍階上,

  皇上和太子就位後,大漢將軍再次揮動長鞭,鞭響後,鴻臚寺官員開「唱」入班。

  隨著唱聲,左右文武兩班齊頭並進步入御道,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東上,行一拜三叩之禮,是為「大班」。

  公侯、駙馬、伯自成「勛戚班」,居武官班前面一點位置,同時行禮。

  行禮完畢,開始早朝。

  鴻臚寺官員先出班,對隆慶帝奏報入京謝恩、離京請辭的官員人數姓名。

  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鴻臚寺報備好的。

  皇上要召見的,早就安排入禁覲見了。

  隆慶帝早朝都想罷工,自然不會安排入禁覲見,這副重擔又壓在朱翊鈞身上。

  不過他一般都是在西苑召見這些進京述職和離京赴任的官員。

  所以謝恩和請辭的官員,都是在庭下或午門之外遙行五拜三叩之禮,行禮之後便算完事了。

  接下來應該是邊關奏報,今日沒有。

  那些邊關奏報早就被隆慶帝下詔,直交督辦處處置即可。

  接下來進入非常重要的環節,各官員自行奏事。

  幾個月下來,滿朝文武都知道當今皇上是什麼樣的脾性,知道處理軍國大事在西苑,這裡只是表面工作,除了禮儀上的大事,真正的要事反倒不會在這裡啟奏。

  張四維等兩位禮部官員奏完後,猛地咳嗽一聲。

  這叫「打掃」,告訴其他同僚,我要啟奏了,你們先等著,不要撞車了。

  張四維提起衣襟,走到御前跪下,從懷裡掏出奏章,照著上面念。

  天色還未亮透,光線不是很好,要是眼睛不好的大臣啟奏,先得在家裡把奏章背熟了。

  張四維的聲音洪亮,周圍的人都聽清楚了,徐階等閣老臉色微微一變。

  在奏章里,張四維強烈建議皇上完善東宮詹事府、以及左右春坊,選拔侍講,在文華殿裡給太子設經筵,講經義。

  張四維念完後,把奏章遞給內侍,起身彎腰返回自己的站班位置。

  早朝奏事,一般不會要皇上當場做決定的,收回去後批紅或留中。

  隆慶帝遠遠地坐在御座上,身子微微晃動,看樣子很有可能睡著了。反正糾察朝會紀律的御史不會去找他的茬。

  張四維遠遠地瞥了一眼太子,發現他不動聲色,靜靜地站在那裡,像座石像,雙目炯炯有神。

  後面又有幾位官員啟奏一些事情,御史和鴻臚寺官員先後出班,上奏早朝期間官員失儀情況。

  一切安好,大家都很守規矩。

  站在旁邊的萬福提醒了一下,隆慶帝身子一抖,終於坐直,及時點了點頭。

  接到提示的鴻臚寺官員又開始唱班,「奏事畢,鳴鞭駕興!」

  然後隆慶帝和太子坐著步輦離開,等這兩位爺離開後,文武百官按順序退出禁內,各回衙門視事。

  一萬匹曹泥馬在張四維心頭飛馳而過,高大鬍子,你的附和,你的增援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