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求和者天下共誅之

  李若水的官職是禮部侍郎,曾經兼權知開封府事。

  雖然電視劇《包青天》里包大人開封府尹鐵面無私的名聲流傳極廣。但是包大人可從來沒做過一天的開封府尹。因為宋朝只有親王有資格擔任開封府尹,包大人只做過一年的權知開封府事(代理開封府尹)。也就是李若水曾經擔任的職務。

  趙桓返回汴京的路上,已經粗略想了幾點用得到李若水的地方。穿越以來首個任命就是將他重新任命為權知開封府事。

  這個人能力一般,眼界有限,但是忠誠是毋庸置疑的。

  而這混亂的時局,皇室威嚴掃地,人心混亂浮躁。趙桓最需要這種死心塌地的人才,能堅定執行自己某些突兀的命令,為自己安穩開封人心。

  想要死守開封,等到勤王大軍來援,擊退金兵,只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功。

  至於能不能守住開封城,趙桓還略有幾分信心。因為北宋滅亡後,名將宗澤組建東京留守司,非但能守住開封城,還能帶著汴京百萬居民在黃河沿線與金軍激烈征戰。第三次開封會戰,在宗澤的帶領下,以宋軍獲勝而告終。

  北宋誠然有各種弊端,其滅亡具有必然性,但靖康之難卻是萬千偶然事件組合到一起形成的一個黑天鵝事件。大宋最大的問題,就是皇帝膝蓋太軟。只要換個膝蓋硬的上台,稍微作出一點改變,北宋就完全不可能在靖康之難中亡國。

  這一點不僅是趙桓一個人的看法,而是兆億同袍的共識,無數先賢精英總結的經驗,更是整個民族對歷史教訓的反思。

  中原漢族大一統王朝,歷代治國都是對前朝得失進行打補丁。比如宋朝重文輕武就是對中唐以來武人亂國的修正。

  明朝作為宋朝之後,另一個漢王朝。對宋朝的反思,卻並不是重文輕武。而是將一個貫徹始終的大補丁修到了求和方面,大明鐵律絕不求和,不稱臣,不納貢。

  這就是因為明朝精英反思宋朝之失,其他一切弊端都是廯疥之疾,真正的心腹大患只有一個,君臣一味卑躬屈膝,求和納貢,導致亡國滅種。

  這意味著如果是一位明朝穿越者,想改變宋末局勢,採取的手段會同趙桓一樣,堅決抵抗,誓不求和。

  只有達成了「不求和,不放棄抵抗,北宋無論如何都不至於亡國」的共識,趙桓才有信心施行接下來一系列的手段。

  南薰門。

  歷史上宋朝京都官員曾在此地等候迎接宋欽宗從金軍營地返回。而金人塹南薰門路,京都人心大恐。

  但今日,無數官員、百姓、妃嬪卻如願以償的迎接到了他們的皇帝。

  時值正月,天寒地凍,路邊的樹木上都覆蓋了一層堅冰,屋檐下一支支冰錐長達數尺,尖如利劍。

  這風雪蕭條的景象,就像如今大宋的國運,入眼所見盡讓人心寒,看不到一絲溫暖希望。

  無數官員臣民皆心頭沉重,彷徨無主。

  直到皇帝車架倉皇的停在了南薰門前,火把下,眾人都看見了胸前染血,一臉蒼白的皇帝。

  無數人更是心中冰涼,悲痛難抑,忍不住嚎啕大哭。這是一國之君啊!竟然如此狼狽。

  皇后、宰相、高官們一擁而上,激動的圍著趙桓,關切問道:「官家!官家!您怎麼受傷了?」

  一片慌亂之際,趙桓身軀站的筆直,語氣堅硬,呵斥道:「哭什麼!朕還沒死呢!」

  皇帝強硬有力的話,令周圍官員心中一震,紛紛噤聲肅立。

  前世趙桓曾經思索過太多次,若有機會,該如何洗刷這個名字背後的恥辱。對靖康之難每一天的經過,可以說刻骨銘心。

  如今有了逆天改命的機會,趙桓當即開始付諸實踐,部署自己曾經設想過的規劃。

  說道:「升簽書樞密院張叔夜為樞密使,總覽東京軍務。立即清點禁軍人數,檢查武備鎧甲,明日之前將詳情報於朕。記住是詳情!朕要你詳細清點到每一個禁軍士卒的人頭,而不是那頂著一大半空餉的禁軍編制!」

  宋軍吃空餉的情況有多嚴重,幾乎是人盡皆知。京城要是有八十萬禁軍,還至於被區區十餘萬金兵圍在城中?

  張叔夜聞言一驚,自元豐改制之後,樞密院再不設樞密使,而是以知樞密院、同知樞密院、簽書樞密院等官職管理樞密院。

  如今重設樞密使,並令自己總覽開封軍務,這似乎是一改樞密院權力分散,政不由一的傳統。

  張叔夜連忙回道:「臣必不負官家所託。」

  趙桓點了點頭,時局已經如此動盪,能不能活過明天還不知道,這時候還堅持分權掣肘,簡直是不可救藥。

  況且,此時連兵馬大元帥都已經任命給了趙構。還擔心什么小小樞密使的權力過大?只有調兵權的樞密使,權力在再大能夠大過天下兵馬大元帥?

  緊接著趙桓又頒布一項任命,說道:「復劉韐[gé]為京城四壁守御使,令其統領禁軍死守內城!」

  趙桓作為一名後代人,雖然有死戰之決心,但無奈從未經歷過冷兵器戰爭,對戰事七竅只通了六竅,一竅不通。

  所以趙桓完全沒打算親自指揮戰事,而任命的這兩名大臣,才是趙桓與金軍一戰的底氣。

  這其中劉韐不必多說,這是岳武穆,武聖岳飛首次從軍時追隨的對象。

  更是金國所認可的名將,對其忌憚無比。一定要其前往金軍大營談判,然後將其逼死。

  沒有別的話說,彼之仇寇,我之英雄。

  金人越是忌憚他,痛恨他,趙桓越是要重用他,信任他。

  當初宋欽宗若能聽從劉韐之言,開封也不至於淪陷。

  開封城作為大宋國都,城防堅固,為天下堅城。由劉韐防守時,金人屢攻不克,損兵折將。

  但淪陷的卻十分清奇,其弱智之令人驚嘆,千古以來,未有後者。

  宰相唐恪相信道士郭京所言,其自稱身懷道教之法術,能施道門「六甲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布陣,可生擒金將掃蕩敵軍。

  於是宋欽宗任命其為守城高級將領,並賜以金帛數萬。令其招募統領「六甲神兵」。因此郭京招募了一群開封城內的地痞無賴。

  金兵攻城甚急,迷信郭京的官員都催促郭京統帥六甲神兵出戰。

  郭京看躲不過去了,只好來到城樓上,讓守城的士兵都撤離到幾里之外,不許看自己做法。

  士兵官員都覺得很懸,有些不靠譜。連推薦郭京的官員都覺得有些不對勁。

  結果宋欽宗一意孤行,同意郭京要求。

  於樓上就剩下郭京一人,下面是打扮得好像鬼的「六甲兵」,郭京裝神弄鬼了一會兒,寶劍一揮,打開宣化門,讓「六甲兵」出去迎敵。

  這群地痞無賴怎麼是金兵的對手,一戰來下京兵敗退,墮於護龍河,填屍皆滿。

  坐在城樓上的郭京說需要親自下去作法,下了城門便帶領餘眾逃之夭夭。

  而此時由於城牆上已無守兵,並且城門大開,守城的士兵還在幾里之外,想關城門已經來不及了,金兵趁虛而入,開封淪陷。

  可以說宋欽宗但凡聽一聽劉韐之言,不罷免劉韐,不令郭京統兵,這偌大的開封城也不至於淪陷。

  而另一位樞密使張叔夜,則十分簡單,這是一位能野戰與金軍交戰的名將。

  金軍南下,朝廷將天下二十四路分成了東西南北四道,其中張叔夜領南道都總管。

  時天下勤王大軍籍籍不前,唯有張叔夜率軍三萬,一路血戰殺到了汴京城下。

  也是在南薰門下,宋欽宗接見他們時,軍容依然整齊。

  其部下陳兵玉津園,鎧甲光明,拜舞城下。於是宋欽宗遷其為資政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之後其曾率軍與金軍血戰四天四夜,斬金軍將領金環、貴將二人。

  宋欽宗駕車出城準備前往金營投降時,張叔夜叩馬而諫。

  這是一位既忠貞可靠,又能力斐然的大臣。

  趙桓堅信,由其統領宋軍,靖康之難就算不能避免,也不會如歷史上一般恥辱。

  看著趙桓堅定的眼神,周圍一群大臣紛紛大驚。

  宰相何栗連忙勸阻道:「官家難道要重新再戰?萬萬不可啊,此必然會嚴重觸怒金兵,干擾和議。」

  趙桓臉色冰冷,右臂奮力自胸前向外一甩,食指直指宰相何栗,語氣肅殺:「奸相誤國,立斬!」

  無數人呆立當場,驚訝的目瞪口呆。不敢置信的望向當今天子,懷疑自己是否聽錯了。

  立斬?

  這是出自一項主張與金人議和的官家之口?

  趙桓猛然轉頭看向驚站一旁目瞪口呆的諸班直。

  官家眼中的殺氣讓所有大小將士皆後背一寒,再不敢耽誤,紛紛向前擒住宰相。

  大臣們目瞪口呆,有人想要勸諫。

  趙桓卻先一步開口,語氣冰冷的說道:「勸諫者同斬!」

  於是將士們吞了口唾沫,知道再無其他可能。況且軍中將士早已看不慣這些上層腐朽官僚一味賣國求榮,趁此混亂之際,殺掉求和宰相可謂令將士大快人心。

  事實上,想殺掉宰相何粟的人可不止趙桓一人,而是遍布朝野上下,每個心存正氣,熱血激動的宋朝軍民都恨不得聖誕其肉。

  趙桓任命的權知開封府事李若水就當著何粟的面大罵:「致國家如此,皆爾輩誤事!今社禝傾危,爾輩萬死何足塞責。」

  只是之前有主和派的宋欽宗庇佑,何粟才能每天為了和談而洋洋得意,喝酒吃肉。

  完全不給其他官僚反應的時間,宋欽宗的絕對心腹,帶御器械汪宗沔,指揮使命令兩名班直反鎖何栗雙臂,自己高舉長刀,猛然揮刀砍下,血濺三尺。

  隨後,趙桓從一名士卒腰間抽出一把長刀,左手用力握住刀刃,右手持刀緩緩抽動,鮮血在黑夜中也是如此妖艷刺眼。

  在何栗悽厲的慘叫聲之後,趙桓決絕冷靜的聲音清晰無誤的傳進每名官員將相、禁軍士卒耳中:「朕今日歃血為誓,自今日起,我大宋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自朕以下,凡再提議和者,天下盡可誅之!」

  死一樣的寂靜持續了數息,隨即傳來軍人們山呼海嘯般的聲音:「萬歲!」

  「萬歲!」

  「萬歲!」

  ……

  PS:《宋史·李綱傳》:靖康元年,金兵南侵,宋欽宗欲棄開封南狩。

  宰相李綱急呼禁衛曰:「爾等願守宗社乎,願從幸乎?「皆曰:「願死守。「

  綱入見曰:「陛下已許臣留,復戒行何也?今六軍父母妻子皆在都城,願以死守,萬一中道散歸,陛下孰與為衛?敵兵已逼,知乘輿未遠,以健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輟行。

  綱傳旨語左右曰:「敢復有言去者斬!「

  禁衛皆拜伏呼萬歲,六軍聞之,無不感泣流涕!

  …………

  這裡特意說幾句,是真不明白宋朝不殺士大夫這個說法是在哪流傳出來的。

  尤其袁老師還曾經得意洋洋的說,在宋朝只要讀過書就等於有了免死金牌。

  但基本上隨便翻一番宋史,就知道這個說法有多不靠譜。宋太祖、宋太宗本紀里殺大臣的記載一片一片,光太祖一個人就殺了八十多個大臣,甚至裡面還有不止一個言官。宋真宗時期乾脆連國子博士都殺,這可是國子監的教授官——「國子博士、知榮州褚德臻坐與判官鄭蒙共盜官銀,德臻杖死,蒙決杖配流。」國子監的博士無論如何都算是最典型的士大夫了吧?那杖死不算殺嗎?

  再不行想想宋高宗「完顏構」,他殺掉的大臣有多少?連領導學生運動,主張宋高宗御駕親征的太學生陳東與另一位士林名人歐陽澈都給殺了。不說別的了,就是後世大開殺戒的明朝,也輕易不會去殺一個太學生吧?可沒有任何人會說明朝不殺士大夫。

  後人感念「靖康諸罰為甚」,就算算靖康年間兩年時間殺掉的大臣有多少?赫赫有名的六賊,全被宋欽宗收拾了。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李彥遭賜死。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其餘五人先後伏誅:王黼安置永州,途中秘密處死;梁師成貶為彰化軍節度副使,途中賜死;童貫貶于吉陽軍,途中賜死;朱勔貶於循州,不久斬首處死。除了這五個被處死的,只有蔡京命好,貶於儋州,還沒來的及賜死,途中先病死了;這些可全是朝堂高官,一朝宰執。

  如果說六賊罪不容誅,那還有大量其他人,最典型的是蔡攸,歷任開府儀同三司、鎮海軍節度使,拜少師,後改任太保,封英國公。就這種當朝宰相、國公級別的大臣,宋欽宗直接將其貶責為太中大夫,接著安置到永州,連續被轉到潯州、雷州。但就這樣,御史還是不肯他過他,繼續彈劾說蔡攸的罪過禍及宗社,他驕奢淫佚的程度超過了史籍的記載,應把他流放到海島。宋欽宗下詔把他安置到萬安軍,不久又派使臣到他所去的地方殺了他。

  原文,宋史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詔置萬安軍,尋遣使者隨所至誅之。」

  遣使誅之,這還不叫殺士大夫?

  感情他們死掉了,所以都不算士大夫?

  套用一句調侃的名言,宋朝不殺士大夫,但殺岳飛阿。另一位千古名人蘇軾因為「烏台詩案」下了死獄,連送條魚都能嚇得他悲從中來,寫下訣別詩兩首。

  要不是章惇與王安石營救,新黨成員及宋神宗都要殺了蘇軾。有興趣的可以去百度一下烏台詩案,蘇軾與其子蘇邁相約,平時每日送到牢獄的飯菜是蔬菜和肉,如果判了死刑就改送魚,這樣好讓蘇軾有個心理準備。

  這種千古文豪,士大夫中的士大夫都擔憂自己會被處死。如果誰在當時說大宋不殺士大夫,恐怕蘇軾第一個跳起來暴打這個人的狗頭。老子的擔驚受怕是自找苦吃唄?魚白收了,還是訣別詩白寫了?

  就算是那個子虛烏有的的「太祖誓碑」,人家說的也是不殺「大臣及上書言事者」吧?不因為上書諫言而殺人,也不意味著犯罪了依舊不殺。

  不過考慮到太祖、太宗、高宗都殺過上書諫言的士大夫,就連這一點也是站不住腳。

  所以本書中沒有後世杜撰的宋朝不殺士大夫的說法。

  尤其如果了解一下靖康之難的背景,這些文官大臣,不殺都不足以平民憤,不足以正人心,不足以還天下公道。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