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階層跨越的良機

  張浚說道:「關於新拓疆土的管轄,首先在於行政劃分。Google搜索如果劃分不合理,必然會導致統治不穩。」

  「所以政事堂打算將山後九州之地盡劃給河東北路。而剩下的塞外之地,主要分為四路。」

  「從高麗以北,沉州以南,編為遼東南路。這裡本就是我漢家故地,秦漢、魏晉時,這裡便是幽州所屬。所以一切典章制度與內地相同。當地即便有遊牧、漁獵之俗,也要編戶齊民,獎勵農耕。」

  「善,甚善!這個提議頗合朕心。」趙桓甚至撫掌稱讚。

  不論以任何角度而言,自古以來這裡都是諸夏的核心區,把他們重新編戶齊民,重歸中原模樣,不會有太大的阻力。

  王伯龍就是遼東漢兒出身,身上有著明顯的諸夏印記。

  在這裡推行與中原一模一樣的統治方式,也利於加強當地的國家認同。

  帝國新開拓的領土容易出現叛亂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當地官員自己都不認同雙方是一個民族,所以區別對待,苛刻奴役。

  哪個官員敢在這裡胡作非為,橫徵暴斂,趙桓絕對不介意親自把他處死,以儆效尤。

  說完遼東,張浚著重強調道:「另一項重中之重的規劃則是遼東北路,從沉州以北,這裡有良田沃土數萬里。」

  「關中八百里秦川便被稱為天府之國,沃野千里。而遼東北路這裡規模不下關中十倍。」

  「而且平原廣闊,土地肥沃,有大量水系流經其中。臣遍翻中原各地水經注,亦未曾見過何處能與此地相比。」

  「把這黑色萬里沃土開墾出來,足以成為我朝在北方最大的糧倉。」

  「不僅僅能供應邊軍所需,甚至可能反哺中原。」

  趙桓總結道:「北大荒變成北大倉啊。」

  「官家所言極是。只要朝廷邊軍能守住疆土,這廣袤土地在腹地發展農業,其環境安穩,條件優握,必然會迅速開墾出數億畝良田。」

  「朝廷計畝征銀,僅遼東北路就能提供上億貫財政收入。」

  趙桓問道:「那卿打算怎麼開墾這片土地?」

  張浚立即全方面說道:「臣打算從中原至少移民二十萬戶過來。」

  「一夫挾五口而治田百畝,在這裡至少能開墾出兩千萬畝良田。」

  「為了鼓勵戍邊,政事堂建議為這些百姓免除田稅三年。」

  免除田稅三年,在大宋如今的國家體制下,也就意味著這些人在這三年期間沒有任何國家稅賦。

  他們一頭扎進這肥沃的萬里山河,淘到的一切一切都是他們的財富。

  說的艱苦一點,這叫北部開荒。

  說的浪漫一點,這就是大宋版的世外桃源。

  而且老人、孩童、鰥寡孤獨,大宋朝廷也會予以一定的撫恤照顧。

  孔子他老人家設想的大同社會,也就這種程度了。

  而且這裡有一項在中原遠遠無法企及的優勢。

  那就是積累財富,實現階層跨越。

  在人煙密集的中原,一個貧民想改變命運,實在是太難了。只能通過不斷內卷,卷醫生、卷工匠、卷讀書識字、殺敵建功,才有可能改變命運。

  但這一切,對年輕人還有希望。

  可是那些上了年紀,三四十歲娶不上妻子,又目不識丁的貧民,應該怎麼改變命運?

  靠家裡那寥寥不到十畝的薄田,能夠保證他不餓死就感謝老天保佑了,如果能奮鬥半輩子,再積累下一點財富,娶個妻子,那簡直是謝天謝地了。

  這不是罕見的例子,相反在大宋鄉村,這是百姓是最普遍的狀態。

  因為大宋一億一千萬人口,農田卻只有十億畝多一點,平均每人分不上十畝地。

  更重要的是,這些土地百分之七十在士大夫們手中。

  後世總是罵大宋虛假的經濟繁華,在最繁華的江南卻溺嬰成風。

  這實在是有些冤枉大宋朝廷。

  承平百年,人口爆炸,人均耕地只能直線下降,百姓手裡的田畝就那麼些,只要遭遇一次天災人禍,家裡就必須賣兒鬻女。

  這種情況下,朝廷也找不到出路。

  但遼東北路給了這些貧民們最快的跨越階層的途徑。

  勞動人民最光榮。

  只要你辛勤肯干,不需要在中原內卷。

  背上行囊,來到遼東北路,翻身一變成為地主、員外完全沒有任何外在的阻礙。

  大宋的稅制,決定了朝廷不會去授田,限制百姓每戶最多一百畝耕地。反而是鼓勵百姓開墾荒田。

  來到遼東北路,一個貧民只要肯認認真真開墾,實現家資良田數百畝完全不在話下。

  前期苦三年,餘生享受一輩子。

  這筆投資實在是划算的很。

  有錢有糧,作個地主、員外,還怕找不到嬌妻美妾?

  怎麼也比在中原內卷強太多太多了。

  中原,除了他那不到十畝的田地,也看不到其他希望了。

  趙桓說的:「朕知道我諸夏一向安土重遷。百姓對遼東也一片陌生,不敢貿然前來。」

  「朕會讓銀行配合政事堂這次招募百姓。凡是願意遷到遼東北路的百姓,銀行給其貸款三十貫。助其購買耕牛、農具,以開墾荒田。三年免收利息,三年後每年收利百分之四。百姓可以隨時償還。」

  每戶三十貫錢,二十萬戶也就六百萬貫錢而已。

  不得不說,大宋帝鈔的購買力實在是非常堅挺,超級經花。

  一套武裝到牙齒的步人甲也才三十六貫錢,而一匹好馬在廣西的售價也不過是二十貫。

  至於耕地用的牛,大觀四年(1110),「一牛之價,不過五七千。」也就是一頭牛的價錢為五到七貫。

  趙桓一次性拿出三十貫錢貸給百姓,足夠其置備齊全相當於一個地主之家的生產工具。

  朝廷剛剛大破金人,在北方有的是耕牛、騾馬。

  這時候他們帶著銀行給的貸款,到北方開荒,可以輕而易舉的實現脫貧致富。

  這對百姓、對國家而言都是雙贏的事情。

  他們自身實現了階層跨越,成為人生贏家。國家也有了兩千萬畝的耕地。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