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一城帶富一國

  絲綢之路究竟有多少財富?

  從中原的角度或許很難看出來。Google搜索因為中原太大,生民兆億。普通百姓的艱苦掙扎與士大夫們朱門酒肉臭的矛盾,貫徹每個王朝始終。

  像太康盛世那種家家戶戶田地數百畝,天下無窮人的情景,只是曇花一現。

  但在絲綢之路上的沿線國家,卻能深刻體會這條絲路的財富。

  例如吐蕃、例如高昌,都是依靠著絲路,發展出了繁華的經濟,積累了大量財富。

  因為有這種珠玉在前,所以隴右都護府格外迫切的想要對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徵稅。

  只要隴右都護府能認真梳理商稅、關稅,必然能重現當初吐蕃的富庶情形。

  有錢、有糧,隴右都護府在當地的統治自然會更加穩固、順暢。

  因為財政富庶,隴右官員就不會去盤剝、壓榨胡族。

  政務清明,稅賦輕鬆,胡族部落自然也就罕見叛變。

  宋軍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地討平任何野心家與跳梁者。

  計相楊時對劉錡分析道:「劉都護之言,便可知吐蕃當地仍舊以農牧為主,城市並不繁盛。」

  劉錡不理解,問道:「計相為何如此斷定?我在西寧城,親眼見到商貿往來,絡繹不絕。車馬商隊,阻塞於路。」

  「西寧城中僅胡商便有三百餘家,大小商戶或達千家。每日進入城中商隊數以百計。這不算繁華,如何算繁華?」

  「這些商隊的車馬多上百,每車運輸財貨可值百千貫。即便十一稅,一個商隊也能繳納數百貫、數千貫錢。」

  「如此多稅收,卻不收取,充實國庫,誠為遺憾。」

  計相楊時抬起頭,看向劉錡,問道道:「那劉都護可曾統計過這些商隊是進西寧城的更多,還是出西寧城的更多?」

  「這……倒是未曾統計過。」

  「那可曾統計過,是從西方來大宋的商隊更多,還是大宋前往西方的商隊更多?」

  劉錡皺著眉問道:「這有何區別嗎?」

  楊時笑著點了點頭,說道:「區別還是極大的。如果劉都護在東京多閒逛幾日,就會聽到一句特別有名的諺語,零稅率便是最好的稅率。」

  「三司曾做過嚴格統計,從東京往四方的商隊,要比從四方往東京的商隊,約多出兩倍。」

  「東京人口上百萬,要仰仗四方漕運,依靠東南方物,才能維持運轉。」

  「商賈大族,無不往東京運送奇物,以滿足東京士大夫及百萬軍民所需。」

  「天下四方、中原內外的商隊都在往東京運輸財富,東京向外的商隊怎麼可能比這還多出兩倍?」

  楊時澹定的說道:「所以我斷言隴右的城市並不繁盛。劉都護沒有見過真正的工商繁盛是什麼情形。」

  「東京城的生產作坊,占據城市之泰半。每日每夜,都產出大量器皿、物資。」

  「在此前,我朝有舉國養東京一城的說法。但如今東京城卻有一城富一國的諺語。」

  「以大規模生產的作坊,僱傭工人數百乃至上千,一日所產出的瓷器、服飾,能抵其他路一縣之產出。」

  劉錡吃驚的問道:「一座工坊,僱傭織工上千人?」

  楊時點了點頭,說道:「不僅織工,亦有生產陶瓷的瓷匠,冶鐵鍛造的工匠,紙漿造紙的藝人,燒制玻璃杯盞的技術工匠。這些工坊常有僱傭工人上千者。」

  劉錡迅速盤算了一下,在隴右最繁華的西寧州,有沒有哪個縣境內有一千戶冶鐵的匠人,或者哪個縣有一千戶人家會手工燒瓷。

  就不比技藝了高低了,現在的問題是,偌大的一個隴右,難道就沒有哪個縣,手工生產的總量能比上東京的一個作坊?

  沒等劉錡細思,楊時繼續說道:「因為工坊規模增大,各工坊更傾向於鋪設機器,如水利轉軸大紡車,鍛造工具機與大量高溫瓷窖。東京城一日的產出,是各地不敢想像的天文數字。」

  「漕運向東京運輸的物品,主要就可以分為三類,糧食、生產原料與各種奇珍。」

  「而商隊離開東京前往天下四方時,攜帶的物品卻五花八門。他們規模雖然不如進京運送原材料的商隊龐大,但顯然其數量更多,而且財貨價值更高。」

  劉錡關切的問道:「財貨往來,商通八方,這麼多財富銷往各地,於國家意義何在?」

  楊時問道:「那劉都護以為國家富裕與否是從何評判?」

  劉錡思考了一下,回道:「看百姓家財是否充裕?若家家存錢百貫,天下無窮人,那大抵便是富庶盛世。如詩中所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楊時拍手,伸出手指在空中一點,贊道:「劉都護此言切中真諦。」

  隨後楊時轉向趙桓說道:「官家,臣記得在去歲年末,朝廷討論過是否要降低田稅。因為糧價下跌,每畝征銀四百錢,已經有些沉重。」

  趙桓點頭,說道:「朕記得此事。當時廷議以計相主張朝廷法度不可動輒反覆為由,極力反對而結束。」

  楊時說道:「我朝歷代變法更易反覆,徒耗國力,此前車之鑑只是臣反對降低田稅的理由之一。更重要的緣由在於,臣以為畝征四百錢,百姓的壓力會一年小過一年。」

  趙桓敏銳的察覺到楊時的言下之意,問道:「計相是說我朝錢幣會不斷增多,百姓手中有更多錢財?」

  楊時說道:「陛下才思敏銳。的確如此。在國家鼓勵工商,輕稅薄賦的情況下,我朝工坊、商隊販往西方的貨物價格反而可能比當地更便宜。這使我朝工坊產出的物品,源源不斷賣往西方各國。絲綢之路上的商品遠遠不止絲綢與瓷器。」

  「而且商路上從東往西的商隊,甚至要大幅超過從西往東的商隊。每支商隊從西方返回,都帶回來大量黃金、白銀。」

  劉錡不明白,問道:「這是民間財富,跟國家正稅有何關係?」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