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攻克西寧

  「喬氏?」這個名字迅速引起劉錡與趙懷恩的重視。記住本站域名

  邊廝波結介紹道:「如今占據青唐城的是卡加六部。卡加六部公認唃廝囉曾孫結什角為王子。唃廝囉王朝已經覆滅,結什角已經沒什麼權力。但他背後的母系家族,喬氏世代居於歷精城,所部可六七萬人,號令明,人憚服之。」

  「所以喬氏與卡加六部合流,一同占據了青唐城。」

  番邦首領的名字聽起來十分拗口,劉錡也懶得去記,只是很迅速的理清形勢,說道:「所以如今喬氏與卡加六部合兵守在了西寧城內?雙方有多少兵馬?」

  邊廝波結說道:「喬氏部眾有六七萬人,卡加六部合眾亦有六七萬人。」

  二者合流,部眾十餘萬,的確規模可觀,比得上一個大型草原勢力,可以割據劫掠一方了。難怪隴右都護府局勢糜爛。

  劉錡問道:「他們可否還有其他援軍?」

  宋軍駐兵在保塞寨沒有立即發起進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知敵軍虛實。

  既不清楚西寧城內究竟有多少守軍,也不清楚周圍是否有潛在威脅。

  所以劉錡沒有貿然進攻,而是一邊拉攏周圍部落,一邊鞏固後勤,設置工事。

  作為宋軍名將,他精通兵法,深知「善戰之將,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道理。

  邊廝波結立即說道:「如今顯然是沒有。但如果戰局不利於王師,說不得就會有部落看不清形勢加入叛軍。」

  「但對叛軍也是一樣形勢。草原各部都在注視著此戰,無論王師還是叛軍都無法軟弱後退。一退,則積蓄的聲勢、銳意將全部散盡。中原有句話,叫失道者寡助。」

  劉錡沒有糾正他對這句話的誤解,而是就勢問道:「所以你認為王師應該全力以赴擊敗叛軍?」

  邊廝波結重重點頭,說道:「這可是王師一舉盪清隴右的機會。喬氏平時盤踞在歷精城,卡加六部分散於積石軍。若逐一剿平,困難重重。但如今這二者雲集於青唐城,可正是王師的天賜之機。」

  邊廝波結說的名稱都是吐蕃舊稱,青唐城即大宋西寧城,而歷精城在大宋名為寧西城。顧名思義,就是西寧城西邊的城池。

  積石軍則是西寧州南邊的一個州,雖然名為軍,但與湟州、西寧州平級。

  如果宋軍順利將喬氏部眾與卡加六部的軍隊都覆滅於西寧城中,那隴右都護府名義上的四州,一戰就肅清了三個州。

  剩下的廓州土地狹小,被包在了湟州與積石軍之間,宋軍一兩日就能收復全境。

  現在就看宋軍能否在正面的堂堂之陣中攻克西寧,肅清叛軍了。

  顯然邊廝波結也是想觀察宋軍的戰力。如果宋軍依舊像二十年前一樣,戰無不勝,那他就死心塌地的幫宋軍平定隴右。

  如果宋軍不堪一擊,他也有可能燃燒起野心,向南方擴張實力,割據一方。

  局勢已經非常明了,劉錡很快便下定決心,宋軍主力十萬與一萬三千吐蕃胡騎合兵西進,進攻河湟最重要的城市西寧。

  喬氏與卡加六部合計部眾共有十幾萬人,但不可能全是戰兵,老弱婦孺要占去大半。

  能有五萬人的部隊,就已經是極限。

  宋軍人數至少兩倍於叛軍,這一戰宋軍勝率極高。

  保塞寨與西寧城相據不足百里,宋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後,沿著湟水西進,只用了三日便抵達西寧城下。

  之所以區區百里路,宋軍走了三日,主要是大部分時間宋軍都在安營紮寨,構建工事。

  高原上,尤其是西寧城附近是一片肥沃的草原,地勢平坦,牧草肥美。

  這正是騎兵縱橫之所,因此西寧城的吐蕃聯軍並沒有固守城池,而是主動派兵來襲擾宋軍行軍,意圖劫掠宋軍糧道。

  大宋兩支精銳騎兵背嵬軍和靜塞軍都不在劉錡手下,他沒有強力騎兵反制吐蕃,就只能結硬寨,打呆仗。

  看起來這個打仗方式死板而又僵硬,但卻是吐蕃最無解的方式。將大宋國力強盛,後勤補給充足,部隊甲具精良、訓練有素的所有優勢都發揮的淋漓盡致。

  只用了三天,吐蕃人連敗十一陣。騎兵正面衝擊列陣嚴整的宋軍重步兵,死傷慘重,被陣斬人數就超過一千餘人。傷亡數以千計,全軍士氣低落,戰意萎靡。

  而宋軍雖慢必達,三天的時間就開赴到西寧城下,十餘萬大軍將西寧城團團圍困。

  到了這一步,吐蕃聯軍初戰失敗的後果就徹底顯現。

  圍在保塞寨周圍的吐蕃部落見宋軍十萬大軍聲勢浩大,兵圍西寧,徹底倒向了宋軍。

  這些人幫著宋軍在西寧城下挖掘溝塹,圍城三匝,又引湟水澆灌其中,將西寧城圍得水泄不通。

  很顯然,這是劉錡許給他們豐厚的利益了。

  勝利者能夠在戰後取償。

  所以所有人都更願意幫助獲勝的一方。

  喬氏與卡加六部就是這次被取償的對象。

  十幾萬宋軍在後顧無憂的情況下,猛攻城池,激戰五日,西寧城被宋軍重裝步兵攻克城頭。

  宋軍不屠城,城內守軍並沒有死斗的想法,三萬人棄甲投降。

  「王師俘獲戰馬兩萬餘匹,收男女七萬餘人。

  寧西城、積石軍各地望風而降,歸附大宋者十九萬八千餘口。」

  但這些,都是劉錡寫給朝廷的戰報。

  事實上,寧西城、積石軍的喬氏和卡加六部都被其他各部洗劫一空,財富和人口、婦女都被各部瓜分。

  然後在烽火跟餘燼中,這些部落帶著大量洗劫的財富向大宋請附。

  以往他們都是這般名義臣服的,反正遠在東京的大宋公卿們又不知道邊疆詳情。

  哪個部落灰飛煙滅了,哪個部落投降了,對他們而言沒有任何區別。他們只在意有幾個部落歸附,多少人口臣服。

  但這一次,吐蕃諸部的盤算徹底落空。

  隴右都護府從朝廷那裡拿到了邊疆前線的管轄權,從劉錡上奏捷報之後,就意味著朝廷不會再關注這裡的具體局勢。

  所有部族的命運與安排都落到了劉錡這個隴右都護手中。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