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議裡面有不少新面孔,最主要是六部尚書。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因為正月朝廷管轄的區域只在東京,二月趙桓在外平定叛亂,三月才總算是陸續與六部尚書混得臉熟。
除了戶部尚書陳知質以外,吏部尚書是謝克家。
吏部尚書一般被稱為天官,因為他主掌一朝官員的升遷。
不過這位大宋天官卻沒有太多威嚴,這也是滿朝公卿們的常態。
當今官家的權威熾烈的仿佛夏日驕陽, 沒有任何人敢直視。
有這麼強勢的官家,相權、臣權等等都不得不有所萎靡。
謝克家更是謹小慎微,因為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升遷跟能力沒有半分關係。
完全是前任吏部尚書、宰相唐恪犯渾,國難期間,為了求和, 極盡配合金人要求, 下令割讓河東、河北數萬里江山。又詔令天下,解散勤王大軍,以至於犯了眾怒,差點被東京百姓活活打死在宮殿前。也難為他一把老骨頭,腳下竟然十分滑溜,萬眾圍堵中居然僥倖逃脫了。
但經歷了這一出,他是沒顏面在朝中繼續做官了,灰溜溜的滾出了京城。
因此謝克家從吏部侍郎升為了吏部尚書。這種情況下,謝克家哪敢反抗親自統帥軍民擊退金軍的官家?他只能時時緊跟官家步伐,事事擁護官家決斷。唯恐步了上一位尚書的後塵,被東京軍民暴打一頓,趕出京城。
禮部尚書程振的情況與謝克家不說一模一樣吧,簡直毫無差別!前任禮部尚書馮澥同時身兼尚書左丞,因為主和,被官家整的實在是太慘了。曾經馮澥也是能在朝廷中作為主和派代表參與決策的,結果官家故意點名他去城外督戰,轉移御前軍器所。藉機將他一擼到底還不解氣,御史中丞秦檜又將他列入了抄家一列。
左相梅執禮方才藉機將他程振從戶部侍郎提拔成了禮部尚書。因此他與戶部尚書陳知質一樣都是梅執禮的親信。
工部尚書則是宰相李綱的親信, 當初趁著御史中丞彈劾工部尚書貪腐時, 被李綱提拔上來的,名為蘇遲。
這個名字不是很出名,但他爹的名字就無人不知了,名叫蘇轍。也就是蘇軾的弟弟。
蘇轍在徽宗朝被打入了元佑黨籍,也就是司馬光那一派。
大宋對元佑黨人的恨意,那絕對是咬牙切齒。當年元佑群臣貶竄死徙略盡,但京師依舊未愜意,將司馬光為首的元佑黨籍名目刻石,立在文德殿(也就是現在廷推的地方)門前,命名未「奸黨」。凡名在藉者三百零九人,皆禁錮其子孫,不得在京師和京畿近甸為官。
後來黨禁有所鬆動,蘇遲為了改變家族命運,立即旗幟鮮明的支持元豐黨人,也就是王安石那一派。
這份舉動,因緣際會之下,正符合朝廷大勢。所有人都清楚,官家十分欣賞文公王安石。蘇遲早在靖康之前就觀點鮮明的表達了自己的立場,這自然被宰相們所矚目。說明他不是在官家表態之後, 趨炎附勢的。所以立即被李綱予以重用。
刑部尚書是李若水, 這位大臣因功從權知開封府升到了刑部尚書。
兵部尚書則是右相孫傅的親信, 名為聶昌。這是一位跟孫傅一樣極具威望的大臣,威嚴有度,而且睚眥必報。六賊之一王黼的死,就是他派人路中刺殺的。
不過兵部如今沒有什麼權力,兵權都被趙桓劃給了樞密院。他也就跟孫傅一樣,都是朝廷的點綴人物。是以元老重臣來安撫人心的。
這一群人或是剛烈,或是軟弱,但共同決定了大宋整個國家的命運。
李綱軍事才能或許相對一般,但作為宰相的確剛毅果決,作風雷厲風行。
廷推趙桓只坐在龍椅上旁聽,李綱則全權負責流程。待人到齊入座後,李綱開門見山,向眾位宰執大臣說道:「金人此前欲令我朝割讓河東、河北萬里河山。如今在兩河之地,依舊有胡虜盤踞。肅清山河,時不我待。今日廷議就是要迅速定下河東宣撫使,使朝廷重新掌控河東局面。」
「諸位若有人選都可以提出。最後針對諸位提出的人選共同投票,得票最多的三人,為廷推結果。最終由官家決斷,任命何人為河東宣撫使。前往河東整頓政務,重開鹽業。」
孫傅率先開口,說道:「老夫推薦王棣,他如今為顯謨閣侍制,開德府路經略安撫使。他任下,金人一直未曾攻克開德。更配合宗澤切斷金人退路,有功於國難。按典制應予以重賞。」
聽聞孫傅之言,屋內一眾大臣都微微頷首。關鍵是沒人敢站出來反對,這王棣是文公王安石的孫子,而且盡忠報國,死守城池與金人血戰。無論從哪方面看,官家對他都充滿好感,這時候跳出來反對,純屬惹官家不快。
孫傅提出這個人選,李綱與梅執禮就沒再與之硬剛。都僅僅是各自提了一個心腹部下,幫其露下臉,給官家留下一個印象,沒想過要跟孫傅爭這個名額。
他們倆都打算集中精力去爭取計相的任命。無論如何都要把自己的親信扶到計相之位。
廷推效率極高,王棣以最高的支持度,被推到了趙桓面前。
趙桓也就沒有多猶豫,立即通過,說道:「下詔令給王棣,遷其為河東路宣撫使,令其即刻上任,撫境安民,安置百姓。同時輔助韓世忠擴大徵兵,著手北伐準備。朕希望明年之前河北、河東可以組建至少十萬軍隊,北伐收復河山。」
接下來,所有大臣都精神抖擻,最重要的環節來了,即將廷推一位大宋新任計相。
計相即三司使,主管全國財政,下設度支司、鹽鐵轉運司、戶部司。
曾經大宋一度廢除了計相,劃歸戶部名下。
但趙桓靈魂來自後世,最關注的就是稅收。連寺廟、道觀這種化外之地,都忍不住要嚴格整頓,清算賦稅。
自然不肯將三司使併到戶部,反而有意提高財政部門的權力,進一步讓計相與宰相併駕齊驅。
在趙桓的規劃中,宰相管行政,計相管財政,樞相管軍政。如此三權分立,結構精簡。再不允許宰相、樞相權責不明,每個人都能插手軍、政、財三個方面,又每個人無法全權負責任何一個方面。
參與廷推的大臣們都一把年紀了,久經宦海沉浮,對什麼人能搞錢,能增加財政稅收可謂一清二楚。
當李綱宣布廷推計相後,幾乎所有大臣都爭先開口。
畢竟這種國寶已經沒有幾個了,大家都唯恐被別人把自己的提議人選提前說出來。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