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李世民的想法很簡單,趁著自己還活著,化解李慎三兄弟之間的仇怨。
他是過來人,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步自己的後塵。
李世民一共有過十四個兒子,夭折三人,就剩十一個兒子。
在身邊的兒子有六人,除了李慎四人外,還有十三子趙王李福,秦州刺史,過繼給了隱太子李建成,
十四子曹王李明,曹州刺史,過繼給巢王李元吉。
這倆皇子加上太子,魏王,晉王,紀王,六個親王留在長安城,
其他的都已經外放出藩。
李福和李明已經過繼,所以李世民並沒有那麼親近,只有太子四人在自己的膝下。
這兩年李世民處於半退休狀態,享受天倫之樂,想法有了改變,對於親情重視了很多。
他知道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與紀王李慎仇怨頗大,自己在時他們還能夠克制,
他怕有一天自己不在了......。
他的小兒子現在實力雄厚,雖然在朝堂上沒有實權,不敢小覷。
兩個嫡子根本就不是對手。
外人以為紀王只不過是做作惡,紈絝一些而已。
但他是最了解的,這個孩子心眼很小,沒有心胸,而且心狠手辣。
到那個時候,太子繼位也不一定能夠護住兩個弟弟。
李承乾也明白他爹的意思,他心裡懂得父親的苦衷。
他可以想像等他繼位之後,老十會讓他多頭疼。
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連老爹都管不住,更何況自己了,到時候他還不放飛自我。
「阿耶,事情雖然是這樣,但兒覺得起不到什麼作用。
能不能化解,還得看青雀和雉奴兩個人的想法。
其實十弟也不願結怨,當初十弟毆打雉奴,也是一時衝動,但也情有可原,
換成他人,十弟絕不會手下留情。
為了剷除雉奴的私軍,老十不惜一身做餌,斬草除根,他對自己都那麼狠,更何況是別人。」
李承乾看的很明白,老十就是想要自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無拘無束。
「唉,有沒有作用,那就要看命數了,能做的朕已經做了。
高明,朕在為二十二年,一直勵精圖治,想要為大唐的百姓做些事情。
如今大唐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
朕暗中派人去各地探訪過,這十年來,大唐的百姓生活過的越來越好,
哪怕是年年有災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百姓流離失所。
現在大唐對外兵強馬壯,四海依附,萬邦來朝。
這一切除了因為朝廷有作為以外,你可知還因為什麼?」
李世民眼眸深邃,看著李承乾發問。
「難道是因為十弟?」李承乾不確定的問道。
「沒錯!就是因為老十。
朕自武德九年繼位,到貞觀十年,在這十年裡雖然朝廷也有作為,
但發展很緩慢,朕一直努力著,可是世家士族獨大。
很多事情朕想做,但卻無法做。
貞觀十年,也是老十崛起的開始,他一人獨自對抗世家士族,用了十二年的時間,一點一點的慢慢蠶食,才有了現在的朝堂清明。
他給商賈們公平的交易環境,才讓百姓有了額外的收入,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以前為了逃役,百姓甚至自殘,可現在百姓可以出錢抵役,交納稅負也沒有以前那麼難收了。
還有這些年增加了數倍的讀書人,各處修橋鋪路,
老十這十二年來,完成了朕幾十年的計劃。
所以高明,老十很重要,你繼位之後,只要他不是犯了特大的錯,一定要保住老十。」
李世民今天說的有些多,他想要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訴李承乾。
李慎對大唐作用很大,無論是出於親情也好,利益也好,都要保住李慎。
李慎現在才二十歲,未來還有幾十年時間,這幾十年他可以為大唐做很多事情。
這都是為了李家的江山。
「阿耶,兒明白了,阿耶放心,十弟這些年對我的幫助也很多,兒不會胡亂猜疑,一定會保住老十的。」
李承乾鄭重的回道。
李世民站起身,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然後轉身來護欄旁,看著南海池。
良久後說道:
「高明,不要以為現在國泰民安,兵強馬壯就可以掉以輕心。
那些想要亡我大唐之人的心一直不死,那些想要亡我李家江山的人不計其數。
百姓就是我李家的基石。
李慎曾經對朕說過,我們做的再好也不會讓天下每一個人都滿意,
我們只要做到公平,讓大部分人滿意就可以,而這大部分人也要包括百姓。
把國家、民族和個人作為一個命運的共同體,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個人的具體利益都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朕相信如果做到了這些,就算有人想要推翻我李唐江山,百姓也不會跟隨。」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李承乾呢喃的重複著這句話。
這句話出自《禮記》。
李承乾很早就讀過,可是現在由自己的父親講出來,他又有了深刻的理解。
「兒多謝阿耶教誨。」李承乾深施一禮。
他主持朝政這麼久,已經明白了當年自己父親為何會要那樣對待自己。
他現在對待自己的嫡子李厥更加嚴厲,雖然還沒有封皇太子,但作為嫡長子,已經是下一任太子人選了。
「這兩天李恪和李愔回京弔唁,你安排他們就好,愍皇后下葬以後,就叫他們回封地。」
李世民顯得有些疲憊,不知道是身體還是精神。
李承乾立刻領命,然後起身行禮:
「阿耶,沒什麼事兒告退了。」
「嗯,你去吧,不要太過勞累了,朕不希望病倒。」
李世民點點頭囑咐道。
李承乾再行一禮,由宦官帶了出去。
第二日長安城東,數匹快馬疾馳而來,由遠及近很快就在春明門前停了下來。
為首兩人抬頭仰望長安城門樓,臉上露出了懷念之情。
「三哥,我們終於到了。」一位少年說道。
「是啊,終於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