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龍灣里不見秋色。
碼頭的漁民們仍然光著膀子,秦琅帶著隨從登上了船。
他坐的是秦家自己的商船,高大雄偉,並不比水師的戰艦差多少,甚至單論載重還比水師的戰艦要大許多,水師戰艦注重的還是速度,商船則要的是載重量。
牛見虎邀請秦琅上他的旗艦,秦琅拒絕了,這傢伙便也乾脆直接跟著上了秦琅的船,把自己水師的指揮交給了副將。
船離開下龍灣龍島,先往太平港航行靠岸,在那裡進行了全面補給,裝運了許多淡水、果蔬等,然後又匯聚了南海水師的一些船隻,並一些臨時徵召的南海水師預備役船,其實也就是一些商船。
這些商船將負責運輸來自鎮南的一些兵馬北上,同時運輸一些糧餉軍械等。
「象林都督、刺史,順化軍使王玄策拜見太尉!」
船上,王玄策一身戎服上來拜見,隨他一同來的還有象林都督府下的朱吾州司馬杜楚客、象林州司馬杜正倫。
杜楚客和杜正倫這二杜,在先前也是前途無亮的,一位是工部尚書兼魏王府長史,一位是太子左庶子、南陽侯,兩人都是離拜相只差臨門一腳的,可都因為捲入魏王爭儲一事中,被皇帝貶謫。
杜正倫先貶騹州刺史,沒多久又再貶象林州司馬,杜楚客是先貶為庶人,再又授為朱吾州司馬。
司馬本是州佐官,是州中三把手,可兩人是貶謫之官,又是到大唐最南疆之地,所以其實也只是流放一樣,發到邊疆看管的。
一位京兆杜一位洹水杜,兩杜本同宗,這幾年在嶺南也是同病相連。
這次王玄策奉旨領兵北上,二人便主動要求同行,反正留在地方他們也沒有半點實權,倒不如藉機回中原看看,說不定能立功呢。
相比之下,王玄策倒是有幾分意氣風發,這位原本是隋末嶺南桂林李襲志割據時的參軍,後來隨李襲志歸唐入長安,坐了幾年冷板凳,再外放黃水縣令,然後又到了安南愛州任折衝府的長史,因為膽氣壯,人豪橫,拿下了林邑國幾百里地,而得到了秦琅的賞識,破格表奏他檢校都督,兼任順化軍使。
這幾年他坐鎮象林都督府,鎮守大唐最南疆,表現的確實不錯,不僅把奪下的這幾百里地治理的很服帖,再無反覆,甚至還數次出兵西進山林,把許多蠻夷也威懾征服,讓他們歸附大唐,為大唐又開拓了許多疆土。
所以幾年下來,朝廷對這個幸運的傢伙,倒也認可,正式授為都督、刺史兼軍使,進入了三品之列。
「下官這次帶了三千人馬北上。」王玄策向秦琅道,這三千人中,有順化軍一千人,皆是精銳的府兵,另有兩千名山地蠻,這些山地蠻有半數占人,還有半數俚人,都是最優秀的山地兵,這幾年跟著王玄策沒少征戰立功。
「帶走三千人,象林府還能安穩嗎?」
「請衛公放心,象林府如今軍額三千整,另外附庸土團有六千,鄉團、土兵也有不少,雖不敢說全民皆兵,但林邑實行保甲連防制度,地方團練鄉勇都是時常訓練的,何況我們南邊還有南海水師峴港大營。」
象林郡雖說是從林邑國中趁亂奪取的,但地理位置還是不錯的,西面和南面都是連綿大山,有天然的屏障,加之如今大唐與林邑關係和諧,所以這幾年其實都還挺安穩,王玄策也主要是對山區裡的那些蠻部用兵。
幾年下來,早打服了,不服的也被迫西遷遠走。
「安排好了就好。」
廣南道有鎮南大都督府,這十幾年來,從原來只有核心交州一地掌握,到如今威鎮南疆,麾下不僅有靜海、順化等諸軍,軍額三萬六千,可謂是兵強馬壯。從武德時交州沒有一個折衝府,到如今的三萬六千鎮戍邊軍,也能看的出朝廷對交州的重視。
貞觀朝以來,從交州總管府到安南都護府,再到鎮南大都督府,甚至連疆域也擴大了數倍,不僅把原北面山區的諸俚獠蠻夷征服,將句町擊滅,並沿紅河向上游擊敗和蠻,打通了入雲南水陸通道、商路,接著又往南奪取了象林數百里地。
鎮南大都督府之地,比武德朝時擴張了好幾倍。
而憑著海貿工商之利,憑藉氣候土地之利,鎮海大都督府養著幾萬兵馬,不但不需要朝廷拔一分軍費,完全能夠自給自足,甚至每年糧食、賦稅上繳越來越多,這裡已經成了朝廷穩定南疆,進而對雲南、黔中、廣西影響的關鍵之地。
就如現在,廣南不僅為朝廷穩定南疆,甚至在征遼開始時,還能抽調大量兵力、錢糧等支援。
一個象林都督府就抽調出了三千人馬,而交州都督府、武安都督府、句町都督府也紛紛抽調了兵力到港口來。
「林邑國也派了三千人馬來,他們原本還想派一支象軍來,我們勸說遼東苦寒,大象難以適應,他們才勉強做罷的。」
林邑女王如今還在中原朝拜天子,聽聞東征,他們果斷的就派兵北上。
這種忠心的藩屬姿態,不得不說還是挺讓人驚訝的。
不過既然來了,總沒理由拒絕,雖說大唐並不缺這三千人,可這是藩屬國的一片赤誠,不能寒了人心。
「兵力是否超了?」
秦琅在太平港等了幾天,見到來的兵馬越來越多,也不由的咋舌。
象林都督王玄策帶來了三千象林兵,然後林邑又出了三千兵,接著武安府這邊,秦家的一眾封臣也都跳躍報名,志願從征。
這些人這幾年也是有些憋著了,自從秦琅交出了武安都督府的大權,由朝廷流官接管後,這些封臣們雖然也都得了朝廷授的勛或是地方團練職,可終究不比早前,能夠自由的開拓。
這些年全都轉而經營領地,開拓商業,口袋裡的錢是越來越多,領地越來越繁華,但終究不比過去那種自由瀟灑。
以前他們就是武安的領主,軍政司法稅賦全都他們說了算,如今卻已經管不了事,頂多是行使下監督權罷了。
「不求縣官勛賞,惟願效死遼東!」
「我們志願從征!」
大家都要求自帶乾糧從征遼東,為求勛賞,就為報當年中國子弟之仇。
武安州封臣本來大都是當初秦琅從長安帶來的勛戚貴族家的庶子,因此人稱庶子團或次子團,這些人誰家當年在隋朝時沒征過遼東?
誰家沒人死在遼東?
據說到現在,遼河畔、鴨綠水畔,都還有許多高句麗人立起的京觀,把十數萬中原子弟的屍骨堆砌炫耀武功。
如今終於可以報仇了,大家都想親自報仇。
當然了,說不求勛賞也是假的,其實大家也還是想找機會立些功勞的。
相比起當年隋軍征遼,大家紛紛自斷手腳逃避的情況,無疑鮮明對比。比如當年劉弘基這等勛戚子弟,在朝廷內府中為勛衛的官宦貴族子弟,為了逃役,都故意宰殺耕牛然後入獄逃避。
現在這些武安封臣們,無疑要強的多。
最後秦琅說船只有限,可大家說自己弄船,只要秦琅同意他們一起去就行。
這些人得到同意後,迅速就弄來了在批的商船,有些本就是自家的船,大家自備武器,帶著莊園的家丁部曲奴兵,自帶乾糧相隨。
居然湊出了八千之眾。
這還是秦琅再三要求削減數量,否則湊個兩萬都沒問題,如今的武安都督府下轄五個州擁有十五個縣,戶籍人口已經突破了二十萬戶,擁眾百萬。
湊個兩萬青壯還真不是問題。
最後減到八千,再也減不下了,誰也不願意回去,只好同意都帶上。
等到船隊啟航北上時,浩蕩無比。
計有南海艦隊三千人,交州都督府三千人,武安府八千人,象林府三千人,林邑國三千人,句町府兩千,並有通海都督府派來三千人,愛州都督府一千人,總共是兩萬六千人馬。
乘坐著南海水師的戰艦、運輸船,以及徵召的預備役商船,還有大家自願北上的商船等,這支艦隊超過了三萬人,還載著各式物資無數,浩蕩北上。
此時秋風徐徐,艦隊揚帆而起。
「當年我在桂州為參軍時,也曾下過交州幾次,那個時候,航海主要得靠信風。十月到一月,借西北風下南洋,而到了四五月,則乘東南風北上。遠洋全靠信風,因此海船經常得在港口待上半年甚至更久,等到了季節有了信風才能航行。」
王玄策站在甲板上,望著這些能夠八面來風的新式海船,無比的感嘆。
此時十月,本來是西北風起,正是東南各港船隻順風下南洋的時候,但現在大唐的船卻能無視信風風向,逆風一樣起航,甚至逆風比順風還跑的快。
只要有風,就能跑,這在二十年前都是不敢想像的事情。
秦琅望著這浩蕩艦隊有些自豪,歷史上中國古代的商船因為主要只跑沿海,是近海岸航行,而且他們航海的目的就是與沿海諸國貿易往來,航線是穩固且安全的,故此一直以來海船都是在內河船上發展而來,變化不大。
就算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的巨大寶船艦隊,其船型也沒太大變化的。
而西方大航海時代的船,卻完全不同,他們的船從船型到船帆等,更適合於遠航,尤其是不斷改進後適合深海航行。
他們這樣改的原因,還是因為西方人遠航是為了尋找東方的香料群島,尋找黃金中國,尋找新世界,在這些驅動之下,那些窮的要死,又因為歐洲大內戰而四處亂竄的傢伙,瘋狂冒險,不斷的駛向深藍,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大航海,以及不斷改進的海船和技術等。
說白了,從南北朝到唐宋再到元明,當時的東方中國,一直都是領先世界的,中原才是最富有的地方,其它地方都是落後的蠻夷,就算貿易,那也都是順差,沿海岸南下就足夠了。
而在西方人眼裡,東方有遍地黃金,有無數的華美絲綢和瓷器、茶葉,甚至是香料等等,總之那就是財富世界,誰都想到那裡去。
秦琅是個穿越者,他喜歡貿易,貿易是這個時代賺錢最快的方式,而貿易需要先進的海船,他知道方向,有雄厚的資金,有地位,所以他提供方向,拿出資金,頒布懸賞,因此新技術不斷提前出現。
就如眼下這支艦隊一樣,不論是水師戰艦,還是商船,這些都是適合於遠洋航行的海船,而不是沿海岸航行的近海船,或乾脆就是內河船改裝的那種樓船。
這些海船更長,更具流線型,多數是尖底船,更不懼風浪。
當然,這種船也有些缺點,就是因為是尖底船,在近海岸航行反倒不如傳統的平底船,容易觸礁或碰底,不像是傳統的船,對港口水深等也沒什麼要求,基本上都能行駛或停泊。
大小數百條船浩蕩北上,於嶺南諸港又接收了一些新的船隻和人馬,等到了福州時,艦隊已經有上千條船,人馬超過了五萬。
這還是秦琅對廣州、福州等諸港等候要求隨船北上的官員、將軍們不斷拒絕的結果了,若是不加以拒絕,十萬人都能湊起來。
想想武德時,整個東南沒有一個折衝府,而現在嶺南三廣加上福建、浙江、流求等,折衝府和鎮戍兵早超過了十萬,雖說仍遠不如關中、河南這些中原要地的折衝府數量等,但也已經突顯出東南的重要性提升了。
這裡已經成為帝國財稅的新興地,東南沿海諸港的海貿帶動的工商等太快了。
就如現在,五萬大軍搭乘著船隻北上,僅看他們的裝備就能知曉東南的富裕了,這些人的裝備多是由地方財政自己負責,在兩稅法下,地方收的稅,是三分之一直接上供朝廷國庫,三分之一繳道衙,三分之一留州縣。
除了朝廷專門征繳的稅賦外,一般稅賦地方上能留到三分之二,這些稅賦用來供地方軍府、驛站、修建水利城防、州縣官學、地方官吏的公廨開支、官吏俸祿等等,用錢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可他們還能把地方上的兵馬裝備的這麼好,就可知他們的財政多富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