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章 鋒芒畢露

  這話一出,卻是讓一眾大臣們驚訝,事先誰都沒想到皇帝要親征。

  房玄齡沉默,魏徵卻是立馬站出來反對。

  侍中馬周也出言反對,認為根本用不著皇帝親征。

  「臣舉薦右僕射李相掛帥。」馬周道。

  李大亮則謙虛退讓,「臣認為李司徒比臣更適合掛帥東征。」他舉薦李靖統兵。

  「藥師年邁兼有腿疾,朕豈安心勞煩他出山?」皇帝反駁,又說李大亮如今在朝中為相,與房玄齡一起主持尚書省事務,也是抽不出空來。

  「那臣舉薦英國公李相公為帥。」

  「李績要鎮守河東,防範漠北薛延陀。」李世民反駁。

  「那柴紹、薛世雄、程咬金、牛進達、蘇定方、段志玄、張士貴、李道宗等皆可為帥!」

  皇帝卻還是搖頭,「朕當然也知道他們都是當世之猛將良帥,但朕當年曾隨高祖往遼東押運軍械糧餉,親自看到煬帝無道,征遼苦民,無數百姓為躲避出征與瑤役而打斷自己的手腳,也看到一路上,到處都是饑民和那些困斃的民夫。在遼東,更是到處是死傷的中國子弟······」

  「朕當時就曾心中立誓,早晚有一天,要率大軍回來,為中國子弟報仇雪恨。如今,自當親提六軍,揮師討伐。」

  「爾等無須多言,朕意早決。」

  「太子承乾留洛陽監國,左僕射房玄齡與知門下省事魏徵留守輔佐,另外朕再召秦琅回來,授檢校中書令加太子詹事一同留守輔佐。」

  「中書令長孫無忌、尚書右僕射兼吏部尚書李大亮、侍中馬周隨朕親征。」

  「以鎮東都督府長史、金州都督牛進達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以及山東募兵一萬,集結遼南金州卑沙,乘戰艦走海路向平壤進軍。」

  「召河西經略使、涼州大都督府長史程咬金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府軍六萬,以及隴右河朔歸附之突厥、党項等胡兵,向遼東進發。」

  水陸兩軍齊發,這也是當年隋朝時的征遼方略,並不算稀奇,畢竟高句麗盤踞遼東數百年,在遼東一線本就經營有堅固的防線,建立了大量的山城,而近年又搞起了遼東千里長城防線,遼東正面防線還是挺堅固的。

  但是大唐與高句麗隔海相望,其國都平壤又在海邊,所以出一軍自海上攻打,本就也是符合兵法的,派一支偏師自海上攻打,必然迫使高句麗人等分兵防守,這樣就能削弱其遼東防線的兵力。

  更別說,以如今大唐海上力量之強,早遠超隋時,從海上進攻,還是有很強的突破機會的。

  而皇帝選的兩位大將,牛進達統水師一路,程咬金統陸路主力,牛進達這邊不出意料,他畢竟當初為幽州長史時,秦琅偷襲高句麗,奪了卑沙城,牛進達也是冒險發兵增援的,事後因御史彈劾他擅發兵馬,皇帝便乾脆就調他鎮守卑沙,授為金州刺史,後加鎮東都督府長史。

  老牛在遼南鎮守多年,一直沒挪窩,他統水師是最佳人選。

  倒是程咬金統陸路主力,有些意外,他先前鎮守河西涼州,級別是當然是沒問題的,而且打吐谷渾打党項都是有戰功的。

  他現在也是隨駕來參加封禪,隨時可以前往幽州上任,集結人馬。

  資歷、能力都還可以,雖說不如李靖、秦琅、柴紹、李績他們,可畢竟又不是讓他為東征主帥,只是一路主將的話,也是綽綽有餘的。

  皇帝調度的兵馬數量不多,牛進達這邊是五萬,程咬金是六萬,協從的胡蠻兵不算其中。

  相比起楊廣發兵一百多萬征遼,無疑有些太少,但少有少的好處,一來兵力行動快,二來後勤補給壓力小。

  此時已是九月,本來並不是出兵的好時機,因為遼東寒冷,很快就要入冬,到時北方海灣結冰,江河封凍,更別說千里雪飄,能做戰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但如李世民早就跟將領們推演過的一樣,這個當口發兵,正是可以打高句麗人一個出其不意,此時距離遼東封凍不能作戰還是有近三個月時間的。

  秋高馬肥,正適合用兵。

  高句麗人會認為即將入冬,大唐不可能在這個時候用兵,所以必然會有些大意輕敵。

  所以大唐借著封禪做掩護,暗裡調動兵馬錢糧,然後一舉出兵突襲,正好能打高句麗人一個措手不及。

  除去路上的時間,李世民只有兩個月用兵時間。

  而皇帝也只需要兩個月時間。

  兩個月時間當然不可能滅掉一個七百年的國家,皇帝也不會這麼狂。他需要的只是趁高句麗人不備,突襲拿下一兩座重點大城,如遼東、安市或是平壤等。

  突襲拿下幾座要城後,便可據城自守,安然過冬,待明年春暖花開之後,再進行第二輪攻勢。

  在這個計劃中,皇帝親征不親征,其實倒也沒太大影響,畢竟水陸齊發,皇帝從齊州出發,先到幽州,再往遼西營州。

  最終可能也只是在營州立營駐蹕,不可能親自率軍衝鋒陷陣的。

  兵馬早已經調集,錢糧也轉運到位,再加上皇帝此時也到了齊州,戰爭令一下達,能保證在十月前,各軍跨過國境邊界。

  這是預謀已久的一場戰爭。

  皇帝要親自下場指揮。

  雖然魏徵等堅決反對,但皇帝態度堅決。

  「朕原本打算讓秦琅代朕統兵東征,可既然他沒法掛帥,那就朕自己來。」

  接下來便轉入用兵的討論之中了。

  「秦琅當初獻上疲敵之計,那高句麗人中計,這幾年大修遼東長城,甚至瘋狂從海上走私鐵料打造烏茲寶刀和波斯鎖甲,搞的府庫空虛,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甚至已經開始出現饑荒。若非如此,高句麗也不會狗急跳牆的聯合百濟、倭國,出兵侵略新羅、伽倻,甚至對東北靺鞨、室韋等諸部不斷壓迫了。」

  秦琅之前對高句麗人用間,獻上修長城之法,高句麗人對那獻上的堅固長城堡壘要塞之法,深為驚嘆,於是舉國之力修築,每年都要徵召幾十萬青壯到遼東修建長城。

  由於獻上的長城修築之法太過先進,使的技術落後的高句麗修築緩慢,且耗費太多民力,對於一個只有幾百萬人的遼東小國來說,每年幾十萬青壯長期在遼東修長城,雖說是輪替的,可也嚴重影響到了高句麗國內的經濟了。

  尤其是對他們的農業影響巨大,這幾年因為缺少青壯勞力,高句麗人的農業受到嚴重打擊,大量土地拋荒,或是因為缺少水力設施的維修等而導致出現旱災減產等。

  本來任何正常的國家,若出現這種情況,估計都會馬上調整,減少修長城的人力,以保證糧食安全。

  可問題是,高句麗人又被唐人暗算了。

  因為大唐這邊派出了更多的走私犯,向高句麗走私出售糧食,價格還不是很貴,大量的走私船,將一船船的糧食源源不斷的運去高句麗。

  所以高句麗這幾年雖然糧食生產出了問題,糧食產量越來越低,但他們國內的糧價反而越來越低,不僅沒有出現糧荒這種問題,反而有種不缺糧,糧食很賤的錯覺。

  再加上這幾年,許多商人在高句麗高價收購礦石、漆料等物,使的經營這些利潤很高,高句麗的貴族們都爭相投錢去開採礦山等。

  開採礦石賣給那些海商,那獲得高利,轉手再低價買進大量糧食,一進一出,還能賺許多,比以前種地放牧什麼的,可是划算太多了。

  高句麗人充分的享受到了什麼叫做貿易之利。

  而高句麗朝廷通過稅賦等,也是年年財收豐厚,手裡有錢,當然就可以從海上走私商人那裡買進更多的鐵料、牛皮等物,然後打造出更多的武器鎧甲。

  反正現在高句麗國中最賺錢的產業就是挖礦,而國家全力發展軍工業,倒是農業、牲畜業這些國家基本的產業,反倒是已經越來越荒廢。

  許多底層的百姓,因為家中青壯被征去修長城,或是打造軍器,導致家中田地荒蕪或是歉收,好不容易有點收穫,可高句麗的糧價被走私糧價打壓大跌,百姓們種出的糧食賣不出錢,許多農民都破產了。

  最後只能淪為貴族們的礦工或是作坊里的工人,甚至是奴隸。

  可高句麗貴族們卻沒在意,只覺得環境越來越好,錢越來越好賺,家業越攢越多了。

  沒有人意識到,他們跳進了一個大陷阱。

  那是秦琅針對高句麗人制訂的一個經濟戰,一重又一重的陷阱,他們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現在高句麗早就無法再糧食自給自足了,甚至國家都沒有了什麼糧食儲備,反正海商會源源不斷的從海上運來廉價的糧食補充。

  「傳令牛進達,封鎖高句麗沿海,禁止所有船隻前往高句麗,禁止一切物資進入高句麗!」

  一旦封鎖海上,高句麗被海禁後,他們的糧食儲量根本撐不到下一季收穫,更別說支撐一場全面的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