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七十八 掃盲

  萬事俱備,東風也來了,那麼一切就可以進行了,伴隨著相當一部分士族旁支子弟進入到蘇寧臨時辦理的進修班裡面學習,師資資源準備齊全,這些士族旁支子弟都是對於自己明明沒有做什麼事情卻遭受池魚之殃感到不滿的人,並且對於主家,對於嫡系一派非常不滿意,蘇寧很中意這種對於主家的疏離感,把握好了,他們就是終生的大唐掃盲機器。

  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之高下,主要還是從識字率開始看起,識字的人越多,那麼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因為文字是文明的開始,只有識字,才能繼續下去學習更為深層次的文化,所以,要想讓大唐在短時間內發生巨變,掃盲就是第一要務,掃清大唐境內所有的文盲,就是這一階段,大唐政府的最重要任務。

  識字了,很多事情朝廷只需要張貼布告,百姓就能看懂,也不會像過去那樣吃力不討好,識字的人多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就能產生飛躍性的進步,只有識字的人足夠了,才能繼續下去建設國民教育體系,李二陛下的那一句不使一人不識字,不使一人不知書才不是空話。

  當然,這些士族旁支子弟還不知道應該如何教育那些不識字的人,讓他們從不識字變為識字,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從很多方面入手,比如,利用他們已經識字的優勢,讓已經培養出來的一批可以深入基層展開掃盲工作的啟蒙老師給他們上課,讓他們明白如何教導那些不識字的人識字。

  一開始蘇寧覺得使用漢語拼音應該是很不錯的方法,畢竟後來全中國的人都用這種方法識字,並且普通話也由此普及,但是漸漸的蘇寧注意到很多問題,中古漢語和近現代漢語的差別本來就很大,拋開讀音的問題,很多地方那個都不一樣。就別說大唐時代那些根本難以聽明白的地方方言。

  秦始皇一統中國之後,就發現了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戰國七雄各有各的文字,各有各的語言。各有各的錢財,各有各的文化,各有各的度量衡,各有各的行事準則,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內秦始皇批閱奏摺都需要請各國人來為他朗讀不同地方的奏摺,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所以才會有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的偉大舉措,這一舉措。使得中國避免成為歐洲那樣分裂的狀態,而保持了大一統的文化基礎。

  但是讓秦始皇也無法統一的說話讀音問題,就是千百年來困擾很多人的問題,就是如今,在湖南等地還有五里不同音的說法。不說普通話了,就是方言也是千差萬別,聽慣了普通話的人完全聽不懂方言說的是什麼,完全不是漢語拼音那四個讀音可以解決的問題,現代漢語經過簡化簡化再簡化,完全不是大唐時期可以理解的,蘇寧也是過了好一段時間才適應過來。

  但是唐詩宋詞之所以可以產生。就和這些讀音分不開關係,若是強行推行漢語拼音,使得漢字只有四個聲調,估計唐詩宋詞也就不會產生了,那是一種罪過,一種讓蘇寧難以啟齒的罪過。所以在後來蘇寧找到了孔穎達,請求他停止對漢語拼音的研究和改造,說他不想做一個罪人,然後詳細剖析了漢語拼音的弊端,說這只是方便了他自己。卻害了文化傳承。

  孔穎達隨後意識到漢語拼音的弊端,其實他早就注意到,但是因為這樣一來的確有很多字可以直接注音出來,很方便,較之兩字相切讀音法更為便捷,不用再出現識字的前提就是識字這樣一個做法,教會一個不識字的人識字也不用那樣麻煩,但是蘇寧自己都提出來了,孔穎達自然也不願意做那個罪人。

  可是若是在全大唐使用兩字相切讀音法的話,孩子也就算了,那些目不識丁難以教化的大人如何教導?他們的學習能力很弱,早就過了最適合學習的時期,長期面朝黃土背朝天,若是沒有適合他們的方法,估計學到底也學不會幾個字,反而激起容易挫傷他們的信心和上進心,對於國家而言大為不利。

  最後孔穎達長嘆:「本以為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便可改變大唐,成千古未有之大變局,卻未曾想到,一個小小的識字就讓我等如此難堪,若是到了往後,有更多事情需要教習,又當如何?老夫太小看這些了,蘇侯啊,此事不易,此事不易啊!若要讓全大唐子民都能識字讀書,談何容易?」

  蘇寧也無奈,兩字相切讀音法的弊端和弱點太明顯,卻是這個時代唯一適合的識字方法,至於其他的一些旁門左道,蘇寧也無處得知,只能說這個世界太不公平,連這第一步都邁出的如此艱難,沒有拼音這一大利器,不識字的成年人若想識字,那可就真是太難了。

  但是隨後,蘇寧卻注意到了一個相當嚴肅的問題,雖然說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古代,文盲率居高不下,但是先賢為了讓更多的人識字,還是在有限的基礎上做了無限的努力,所以識字率還是節節攀升的,沒有漢語拼音的時代中,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活字印刷術和造紙術改良之後,人們還是想到了很多的方法。

  這就讓蘇寧想到了《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這號稱三百千的三部有著重大意義的幼兒識字讀本,古人沒有辦法用音符為漢字注音,但是卻可以利用朗朗上口的三字句和四字句反覆誦讀,以此加強人們對這些字音的記憶,在記住了讀音的基礎上,再行認字,寫字,一般而言,在私塾裡面讀一年書,也就可以過識字關。

  只是古代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建立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教育體系建立不了,識字率自然也就無法提升,文盲率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體制的不完善,光靠民間辦學,而擁有大量教育資源的朝廷政府只關注一個國子監,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若是以這些朗朗上口的蒙學教材下發各地。讓這些教書先生帶著他們讀書,教個一年半載的,也就差不多了,完成任務了。當然不僅僅是這三百千三部書,更何況《千字文》已經成書了,蘇寧就打算把明代的《龍文鞭影》以及清代的《小學韻語》給提前帶到大唐來,配合上三百千這三部蒙學教材,成為學童識字的「五經」。

  果不其然,除了整理完畢的《千字文》以外,《龍文鞭影》、《小學韻語》還有《三字經》以及《百家姓》都讓孔穎達相當滿意和震撼,被蘇寧做了些許改變的幾本書顯然超出了孔穎達的心理預期,不管這些書對於識字有何用途,他們本身就是一些相當受歡迎的蒙學教材。寓意深遠,朗朗上口,孔穎達拿到手之後讀得搖頭晃腦,讓蘇寧懷疑古代學子讀書的時候搖頭晃腦是不是就從他這裡學去的。

  但是該說不說,這幾本書被蘇寧整理了一下交給孔穎達。孔穎達又在蘇寧的基礎上對此進行整合,然後整理出完整的五本蒙學教材上報李二陛下,李二陛下大喜過望,連忙招蘇寧入宮說話,蘇寧一到,李二陛下就著急的詢問蘇寧這是如何編纂出來的,朗朗上口。回味無窮,實在是飄香奇文。

  蘇寧也不好厚著臉皮說這是自己編纂的,就說這是幼年師尊教他識字的時候隨口編纂的一些朗朗上口的詞句,他的記憶力相當好,所以就記下來了,等到他發現漢語拼音並不能完全適用於目前的大唐的時候。就開始打起了主意,要盡最大的努力為大唐掃盲做出貢獻,於是整合了前人的智慧,將這五本蒙學教材整理了出來,希望對天下人讀書識字有些用處。

  何止是有些用處。在沒有拼音注音的時代,靠著韻律和上口來識字,就是不二良方了,李二陛下大喜過望,又賞賜了蘇寧很多精美的食材……

  五本教材到手,李二陛下即刻下令印刷作坊立刻印刷這五本教材,能印多少印多少,趁著這段時間,蘇寧把四大家族的旁支子弟弄到了手,同時李二陛下對剩下的三大家族施以強大的壓力,逼迫他們也交出了一部分視為棄子的旁支子弟,這一點,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那些被拋棄的旁支子弟自然也是心中怨恨不已,得到教書老師的同時削弱了三大家族的勢力,一舉兩得。

  孔穎達按照蘇寧的想法辦設了啟蒙老師教育學堂,親自為他們授課,講解五本指定蒙學教材的精髓所在,這五本飄香奇文也讓這些世家子弟讀得如痴如醉,反正都被拋棄了,現在有些用處,何樂而不為,有點頭腦的都明白,在造紙術和印刷術的衝擊影響之下,他們已經回不到從前了。

  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弘文館每到沒有學生學習的時候,就會傳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之類的讀書聲,朗朗上口,讓經過的人不由得駐足不前。

  三個月之後,第一批訓練完成的啟蒙老師一千人訓練完畢,李二陛下在目前大唐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繁華的關中地區劃了一個圈,表示這裡就是第一批建設蒙學,開始掃盲任務的地區,每一個鄉都有好幾百戶人家可以教化,所以每一個鄉派去一名啟蒙老師,就可以覆蓋一千個鄉。

  選好的地區已經派去了相關的官員,也對當地政府打好了招呼,只要願意學習的,就可以去官府報名,然後領取課本,識字讀書的蒙學教堂是免費的,不收取任何費用,只要願意學習,有時間學習,就可以報名學習,中午用餐時間管一頓飯。

  為了教育普及,李二陛下可以說下了大本錢,因為目前大唐的農戶還是比較窮困的,十幾歲的孩子也要下地勞作,一般而言沒什麼時間讀書,雖然家長們都表示再窮不能窮教育,可是肚子餓得難受,談何學習?於是李二陛下一狠心,把從北邊貿易里得來的一成錢財用在了教育普及地區的午餐費用上,雖然只是稀粥和饅頭,卻讓不少人大大鬆了一口氣。

  勞作很辛苦,幾歲的孩子就算了,要是成年人的話,一天不去勞作,田裡面就不像樣子,雖然很想讀書,但是活命更重要,所以兩相權衡之下,他們很容易就會放棄自己識字讀書,而全心全意讓孩子去讀書,可是蘇寧希望全民都能識字,大人不去讀書也就算了,識字還是可以的,只是這個勞作問題很是麻煩。

  幸好李二陛下為了貞觀革新的大業不惜血本,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消息下達各地,群眾歡欣鼓舞,教育改革計劃也就此順利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