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七十一 保密法令

  古有商鞅立木為信,今有李二售書為信。

  無論過了多久,每當蘇寧想到那一日那一刻朱雀門大廣場外的景象,就禁不住激動的涕泗橫流,差點兒大小便失禁……

  曾幾何時,讀書識字是世家子弟的專有權利,平民百姓想都別想,少數寒門士子因為因緣際會而獲得了讀書識字的機會從而成為讀書人,那是多少人做夢都夢不到的事情,讀本,更需要老師教育,可是讀書人本來就少,更多的要去做官,哪有時間做老師?名師都是世家出身,要教也是教世家子弟,哪裡輪得到平民百姓?

  教育資源被壟斷,只有世家子弟和官宦子弟可以得到讀書識字的機會,廣大百姓中識字讀書的萬中無一,原本立志教化萬民使民心向善的儒家學派失去了最初的理想,轉而跟隨董仲舒的儒家霸術迅猛前進,迅速將春秋戰國時期的低賤階層士,變為了最高等的國家掌控者。

  但是這群國家掌控者卻自絕生路,將他們自己拔高了好幾個層次以後,卻又堵住了下層人民往上走的路途,魏晉南北朝,是世家大族的極盛時期,卻是大漢民族和中央王朝的衰落時期,是以他們的衰亡,是勢在必行,是歷史的抉擇。

  政治打擊,軍事剷除,都不足以徹底消滅世家大族的力量,唯有從文化上打破壟斷,將文化遍布四海,這才能徹底將世家大族打入無底深淵,使之再也沒有死灰復燃的機會,不出十年,大唐再也不需要這些掌握了文化霸權的世家大族的存在,再也不用向他們妥協。向他們賦予權力。

  原本依靠唐末軍閥割據和宋代科技發展才最終勝利的世家大族剿滅戰爭,提前到了公元七世紀的唐朝初年完成,伴隨著山東討逆的結束,以及李二陛下朱雀門售書的壯舉。世家大族終於結束了它們的歷史使命。朱雀門售書將成為一個里程碑的事件,永遠被後人所銘記。

  整整一百輛大車。五十輛大車裝著紙,五十輛大車裝著書本,一輛大車大約有五百本書,五十輛大車就是兩萬五千本書。主要是儒家經典,還有史籍,類似於兵籍這一類的書籍被視為國家機密,不允許外穿,只有國家學校里的人才能得到並且學習,不對外出售。

  而且還有一點,這些書籍絕對不向外族人出售。可以得到這些書籍的只有大唐漢人,任何外族人都無法得到這些出售的書籍,官方主持的售書機構不會允許外族人獲得這些書籍,更別提核心技術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那是大唐最高等級機密,技術圖紙被李二陛下親自掌握。

  大唐人也就算了,讓外族人也得到這些的話,就會使他們也在短時間內獲得與大唐相匹敵的文明力量,遊牧民族不在乎這些,也不通行大唐的漢字與漢語,但是一些已經建立了政權的國家,比如東北的高句麗和新羅,乃至於倭國,讓他們的得到這些,是一種災難,因為他們都使用漢字,說漢語,之前李二陛下不在意,但是被蘇寧激烈反對之後,李二陛下開始注意以往不甚關注的技術了。

  比如墨家子弟獻給大唐的技術,給大唐帶來了多少改變,為大唐的改革付出了多少,李二陛下再清楚不過,有了這些技術,大唐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成功,而若是讓那些一心一意跟著大唐的腳步無償的得到了,那可真是太不划算了,那些國家將來可都是要消滅的!

  尤其是高句麗新羅那塊地兒,那是四海一統的最後一步!前漢故地,中國之地!

  李二陛下隨之制定了保密法令,主要針對的就是外族人,但是因為沒有頒布的理由,貿貿然頒布這些條令會讓外族感到不安和不愉快,影響了國家邦交,也會影響他天下共主的地位,這讓愛面子的李二陛下難以做出抉擇,但是就在這個關口,蘇寧的道了鴻臚寺的報告,大唐瘟疫期間,一共有十七次飛鴿傳書和暗中交頭接耳的事件被發現,涉案者占據了所有鴻臚寺外族外交人員的三分之一。

  大唐在瘟疫,而他們向他們自己的國家傳遞消息,這是要做什麼?縱橫司的探子將這些人悉數逮捕,然後嚴加拷問,終於拷問出了他們的「不臣之心」,這就是一個理由,不管真實情況是如何的,只需要一個理由,一個促使大唐堂堂正正頒布制裁條令的理由,有了這個理由,專門針對外族的保密法令就可以頒布了。

  李二陛下聽到了這個消息,大怒之後大喜過望,連夜召集那些犯事的未犯事的外族外交人員,大聲斥責他們,並且懲罰了那些私自向國內傳遞消息的居心不良之人,下令斬首兩人,下令邊境駐軍向這兩處犯事小國移動,準備戰鬥。

  此一舉動嚇得不少國家紛紛上書表示對大唐沒有二心,此二國更是將被斬首的外交人員之家族夷滅,以表示絕無二心,懇請大唐退兵,並許諾朝貢倍之。

  可信嗎?

  沒關係,你不相信我,我也不相信你,我只是需要一個藉口而已,保密法令正式頒布,大量國家為此還鬆了一口氣,只是不讓我們學一些東西而已,這些都是沒有成熟政權的國家,而一些國家使者則開始四處動彈,這裡面就包括了高句麗和倭國的使者,此二國使者最為活躍。

  帶著大量錢財禮物拜訪大唐的重要官員,當然也拜訪過蘇寧,被蘇寧毫不留情面的拒之門外,大唐官員出乎他們意料的完全拒絕與他們會面,這讓此二國使者大為擔憂,李二陛下開始關注高句麗和倭國,下令給杜如晦,杜如晦下令縱橫司血滴子大量出動,向東北方向移動,加緊滲透高句麗和新羅等國,同時也派遣相當人員嚴密監視倭國使者。若有必要,則派遣探子東渡倭國,混入倭國。

  李二陛下更關注的是高句麗,而不是倭國。說實在的。憑如今大唐的國力,一個小小的倭國真的不在話下。三下五除二就收拾掉了,但是高句麗,不隱瞞的說,他是具備和大唐爭奪東亞霸權的潛在實力的大國!此事的高句麗絕對不是現代的朝鮮和韓國。而是一個三次打敗中原霸主隋王朝的大國!

  隋王朝大舉東征高句麗,雖然狠狠的削弱了高句麗的實力,但是付出的代價卻是國朝覆滅,天下大亂,高句麗獲得了喘息之機,等到大唐立國,高句麗又被經營的和鐵桶一樣難以應對。前隋付出的大量人員傷亡就等於是打了水漂,而且有了抗擊前隋入侵的經驗,一些必經之地被修築的相當雄壯,攻打起來難度數倍於前隋。

  高句麗此時雖然不敢大舉進攻大唐。東突厥之役和靈州之役以後,大唐軍隊的強悍與暴虐深深刺激了高句麗,使之對大唐甚為忌憚,恐懼之心甚至超過前隋,所以主打防禦策略,更將國土經營成了鋼鐵防線,高句麗打不過來,無法和屯駐在幽州的大唐重軍對抗,同樣的,屯駐幽州營建北平城的大唐駐軍也無力進攻高句麗。

  進取不足,自保有餘,吸收了漢文化營養的高句麗,在政權的成熟程度和文化的先進程度上,並不輸於大唐,所以另一個時空中李二陛下三次征伐高句麗也都未能得手,一直到高宗時代才終於完成了這個使命,這可以說是一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李二陛下一個永遠的痛。

  所以,在大唐國內漸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後,高句麗是最為擔憂的,遣使節考察追尋問題的來源,卻根本找不到源頭,好不容易從內部打探到了一些關於始作俑者蘇寧的消息,卻又在最關鍵的時刻被李二陛下下達了保密法令,今後一切有關國計民生的關鍵技術與軍工技術將不允外族學習,當然,若想學習儒家經典,明白禮義廉恥,這還是可以的,孔穎達先生雙手贊成。

  他們自然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使得向來慷慨大方的大唐居然做出了這樣的決策,先是終止了公主外嫁,讓外族失去了成為暴發戶的機會,而後又頒布保密法令,不允許外族正大光明的學習類似於農業技術和工業技術的重要技術,只能學習仁義禮智信……這些東西說白了有什麼用?!沒有強大的國家這些東西就是廢的!

  高句麗心急如焚,倭國也不好受,前隋時代就數次派遣遣隋使來中原學習科學技術和政治,學有所成之後有意按照大唐的模式改造倭國,使得倭國變得更加強大,這回正要來學習先進的冶鐵技術和農業技術的時候,遣唐使準備出發的時候,卻被大唐頒布的消息給驚呆了。

  同時傳來的還有大唐政府研發處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使得造紙成本大幅下降,以至於唐政府放出豪言要讓天下無一人不識字,無一人不知書,這樣的消息更是驚呆了高句麗和日本,對於遊牧民族和南方蠻族這些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的部落國家,這樣的消息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對於高句麗和倭國而言,這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消息。

  身為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宗主國大唐帝國,長期以來連他們自身都沒有足夠的書本學習,這讓跟在大唐身後的高句麗和倭國更是一書難求,他們明白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一直以來也都致力於此,但是毫無所獲,現在猛然間知道了大唐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哪裡能不激動?哪裡能不關注?

  好不容易擠進了人山人海的朱雀門售書現場,卻被告知只有大唐人才可以購買書籍和紙張,外族人一概不許,別以為長得像大唐人就可以,這個口音,這個樣子,我們分辨的出來,也別指望找大唐人代替你們買,每一本售出的書我們都知道它去了哪兒,在皇帝陛下沒有下令你們可以購買書本之前,勸你們還是老老實實的,否則,大唐不會手軟!

  使節們呆若木雞,同時向國內發去請示的消息,告訴他們大唐已經變得相當排外,他們在大唐除了正常的生活,幾乎難以接觸到大唐任何一個深層次的領域,派去的學生都被驅趕出來,要麼被趕走,要麼被送到鴻臚寺大課堂中集中學習詩書禮儀,成天搖頭晃腦的讀書,卻得不到最重要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