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五十八 蘇氏三國

  蘇寧送給李二陛下的第一稿手稿寫了十章,也就是寫到了陶謙部將張闓殺了曹操的父親曹嵩和曹操一大家子,曹操為報父仇起兵一伐徐州那一章,在這之前,黃巾軍作亂、董卓發跡、群英現身、十八路諸侯伐董卓、三英戰呂布、王允連環計誅殺董卓等等,無一不是三國演義裡面的經典故事。

  這些經典故事大部分都不是真實的歷史,但是《三國演義》對人們的影響太深了,若是沒有了這些片段,三國的豪情奔放和多姿多彩將大打折扣,比如三英戰呂布,歷史上是不存在的,當時劉備三兄弟還在公孫瓚手下,公孫瓚還在遼東戍邊,但是如果沒有這段故事的渲染,十八路諸侯伐董卓的章節將黯然失色……

  因為歷史上,那就是一群諸侯在酸棗等地聚集了十萬軍隊吃喝玩樂,真正願意出兵攻打董卓的也就是曹操和孫堅寥寥數人,董卓放棄洛陽也有他自己的打算,一旦放棄了洛陽,諸侯聯軍將亂作一團,爭權奪利,不戰自解,後來的發展就是不出意料了。

  但是一旦填上了三英戰呂布的章節,不單單可以表現出呂布的英武無雙,更可以將劉關張三兄弟渲染成時代的英雄這樣的角色,為後續章節的鋪設埋下伏筆,也是奠定了整部《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的基調,把劉備捧成了聖人,把曹操弄成了奸賊。

  蘇寧在寫這些章節的時候寫了很久,因為一開始他發現無論怎麼寫,這些章節存在的本身就是為了尊劉貶曹而服務的,一旦抹掉了這個基調,這些章節的存在就顯得不倫不類,羅貫中之所以這麼寫,就是為了尊劉貶曹,但是實際上,劉備壓根兒而就沒有出現在戰場上……

  這個情況一度讓蘇寧非常鬱悶。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後來蘇寧想通了,《三國演義》之所以是《三國演義》,就是因為它是一本小說。它就是演義故事,換言之,它可以看做是三國志的架空小說,把三國的歷史背景運用起來,重新塑造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歷史的進程沒有改變,但是按照羅貫中的中心思想在歷史的基礎上架空鋪設了一些不存在的故事,那只是故事而已,和歷史無關!

  《三國演義》之所以如此的膾炙人口廣泛傳播影響力巨大,不正是因為這種貼近民間的故事傳奇嗎?一板一眼的史書只有專門的大家才會去研究。這些東西和人民的生活太遠了,蘇寧寫這本小說的目的就是要揚名,將自己的名聲再度擴大,若是不能讓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百姓認可,還揚個屁名?

  對。小說,僅僅是小說,是故事,所以說,這個故事想如何寫,那是蘇寧自己的事情,和羅貫中那個太太太太太爺爺還不知道在哪裡的傢伙有個毛關係?那是自己的小說。就是自己的,沒人可以說三到四!我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我就是唐朝的羅貫中,不對,沒有羅貫中。三國的作者,就是蘇寧!

  故事是為情節推進而服務的,故事又是可以隨時捏造的,羅貫中可以大肆宣揚三英戰呂布,蘇寧又為何不能大書特書曹孟德孤軍追擊董卓的壯舉?至少在那個時候。曹操還是一個漢臣,他的目標,只是漢征西將軍曹侯而已。

  羅貫中對曹孟德孤軍追擊董卓軍的作法只是略微描寫了一下,並沒有突出那種漢臣的意味,平鋪直敘,沒有感情色彩,這就不像三英戰呂布,那叫一個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這就是差距,蘇寧不想把三英戰呂布一筆帶過,這個要寫,但是更要突出曹孟德孤軍追擊董卓的壯烈,歷史上正是因為這一點,才使得曹操有了屹立於諸侯之林的資本,曹操才得以改善自己宦官之後的處境。

  蘇寧真切的感受到了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歷史當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將已經深深受其影響的一本書裡面的情感強行扭轉更是不容易,但是憑著對於曹操和周瑜的欣賞,蘇寧硬生生的做到了這一點,做完之後,蘇寧不由的感嘆自己對這兩個人絕對是真愛……

  所以李二陛下看到的《三國》並不是《三國演義》,而是蘇寧自己寫的三國故事,雖然也算是架空小說,但是比起《三國演義》那種三分真七分假對於歷史人物甚為不公平的小說,蘇寧到底還是秉持了一點點的中立態度,至少蘇寧覺得曹孫劉三家都是一時英豪,可以擊敗那麼多的諸侯而成為最後的贏家,他們都是一時英豪。

  當然,幾乎所有有影響力的北方諸侯都是曹操掃滅的,這份功勞應該算給曹操,而不是其他人,所以《三國》裡面,蘇寧對曹操的態度還是比較良好的。

  目前才寫到這裡,而討伐徐州算得上是曹操人生的一個巨大污點,也是無數厭惡他的人所中傷他的好方法,就是曹操討伐徐州的時候殺的徐州雞犬不寧,數十萬人為此喪命,一方樂土就此被毀,天下糧倉不復往日榮光,陶謙數十年的積累就此化為飛灰,這也是蘇寧很不滿意的地方,於是在蘇寧已經寫完的曹操誅殺呂布的章節之前,對於曹操討伐徐州這一個史實,沒有任何留情。

  當然既然是小說,就要有故事情節,李二陛下讀過三國志,但是三國志是人物傳記,而非是歷史演義,所以都是以講述人物來附帶歷史,事實上大部分的史書也都是這樣的,李二陛下還是頭一回見到過以講述故事為主,以講述人物穿插其中的小說,於是整整一個時辰沒有動彈,水也沒有喝一口,把旁邊的趙琛給急的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不知所措,只好派人報告了長孫皇后,他可不敢打擾李二陛下。

  長孫皇后聞言大驚失色,立刻趕來了書房,來的時候也正好看見了李二陛下一臉痴迷的樣子看著手中的紙張,長孫皇后大為驚奇,湊上前一看,那是密密麻麻的一片小字。紙上寫的都是字,但是寫的是什麼,長孫皇后沒看清楚,只是隱隱約約看到了劉備孫堅幾個名字。那不是東漢末年的人嗎?

  長孫皇后並未急著和李二陛下說話,而是小聲詢問那些紙張的來源,趙琛說那是三原侯蘇寧派人送來的,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只知道陛下都看了一個時辰了,還沒動彈,所以他才著急。

  長孫皇后覺得有必要問清楚,正打算上前詢問壓根兒沒有注意到自己已經來了的李二陛下,就聽得李二陛下小聲說了一句:「怎麼沒了?」

  長孫皇后更為奇怪,她看了一下李二陛下的手上。那一堆紙已經翻到了最後一頁,沒了,於是長孫皇后小聲詢問道:「陛下?陛下?」

  李二陛下抬起頭,看見了長孫皇后,吃了一驚問道:「皇后為何在此?」

  長孫皇后沒好氣的笑道:「臣妾可都來了有一會兒了。趙琛遣人來說陛下得了一堆紙,就在那兒看啊看啊的,都一個時辰了也不動彈,可把他急壞了,這才找來臣妾詢問,陛下,您是怎麼了。看什麼東西看得那麼入迷?蘇寧又給您弄了什麼好東西?」

  李二陛下一陣驚訝:「什麼,都一個時辰了?怎麼我覺得才過了一炷香的時候?」

  長孫皇后也很驚訝,隨後笑道:「難道這就是當年孔夫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那陛下是聽了何種雅樂才忘卻了時辰?」

  李二陛下聞言笑了笑,把手上一堆厚厚的紙遞給了長孫皇后道:「這就是雅樂。」

  長孫皇后接過一看,第一張紙只寫了兩個大字,字寫得很漂亮。氣勢雄渾,一看就知道是蘇寧的字,蘇寧的字長孫皇后也久聞之,李二陛下的床頭就掛著一幅,曾經她也想學習。結果無論如何都無法領略其中精髓,終於明白沒有經歷過金戈鐵馬戰陣廝殺之人是無法領略其中真味的,與之相比,李二陛下就優秀多了,連日苦練,一筆字也寫得別有一番風味。

  三國!

  氣勢雄渾,威武大氣,實乃高端大氣上檔次之筆法,嗯,很不錯,翻開第二頁,一首臨江仙,再次讓長孫皇后也感受到了什麼叫做感悟,什麼叫做世事無常,什麼叫做興衰更替,古今多少事,終究只是後人口中的笑談……

  「這首長短句,當真寫出了史書真韻,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陛下,蘇寧寫的,難道是三國史書?」長孫皇后問道,李二陛下搖搖頭:「想來不是史書,史書哪有如此這般,能讓我一個時辰都無法自拔?」

  長孫皇后聞言翻開了第三頁,只見「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十六個大字,還有一個「第一回」的標識,這就讓長孫皇后有些意外和不解,這是什麼意思?只好接著看下去,只見接下來就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十二字,看完這十二個字,長孫皇后再次驚訝了,在皇帝皇后面前說這個,估計也只有蘇寧才有膽子了……

  長孫皇后看了看李二陛下,李二陛下笑著說道:「這小子說的不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倒是跟我一個警醒,若是不想讓大唐也來個合久必分,我就要做些什麼,既然說得出這種話,這小子肯定有想法,無他,日子在後頭。」

  長孫皇后點點頭,繼續看了下去:「劉玄德,面如冠玉,唇若塗脂?哈哈,蘇寧還真會寫別人,這要是看上去還不要嚇死個人?這手還那麼長,看上去豈不是奇奇怪怪?黃巾賊作亂?這是後漢末啊,所謂三國,就是魏蜀吳三國?蘇寧這還是要寫史書嗎?可是,怎麼覺得不對呢?」

  李二陛下點點頭:「一開始我也以為是史書,或者是這小子的一些讀書感想,就像看一看,這小子每每有驚人之言,讓我獲益良多,誰知翻開就是第一回第二回一直到第十回,這史書不像史書,雜記不像雜記。

  還有這奇奇怪怪的斑斑點點,卻是叫我疑惑非常,這斑斑點點看上去像是一種斷句標識,這小子是以這些斑斑點點代替我等過往書寫時一句一列的方式,倒是有些意思,而這整篇十回,看上去,倒像是再說一個故事,蘇寧莫不是在用淺顯易懂的言語講述漢末史?我倒是想不通,但是,的確非常好看,寫的扣人心弦,尤其是征戰章節,相當詳盡,這小子不愧是藥師的傳人。」

  長孫皇后往後翻了翻,粗略的掃了掃,卻是打算細細看下去,不過不是在這裡,於是長孫皇后放下文稿,笑道:「臣妾倒也是頭一回看到這物件,改天兒把蘇寧叫過來,好好兒的問一問,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