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商人的認識都停留在重利輕義這一層面,從儒家學說的角度去批判他們,去鄙視他們,鄙視金錢,鄙視商業,正所謂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乃至於多面性,這一點以往被反對儒家學說的人們所大肆詬病為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阻礙了中國走向民主富強。
但是蘇寧在真正理解了儒家學說對於商業的本意看法以及所帶來的影響之後,卻覺得,儒家學說的存在,很好的將中國社會的風氣引導向了一個鄙視金錢重視道義的層面,並且長期維持,對於中國社會而言,這是有利的,因為一味的重視商業重視金錢,只會帶來嚴重的資本家族控制國家的問題,類似於美國這些國家,所以,儒家學說對商業的歧視也有其正面影響。
當然,得到了什麼東西,就要付出同樣的代價去交換,這一點上,老天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所以蘇寧覺得,失去了和資本主義大時代交流的資格就是這樣的代價,中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卻沒有抓住最重要的機遇,繼續弘揚國家學說的精神,以至於落得了一個非常悽慘的下場,並且一直持續著,這是中國的悲劇,二十世紀中國最大的悲劇。
而在這個時候,一切都還沒有開始,一切都還是充滿著機遇,蘇寧不會讓這個世界的大唐和中國失去這個機會,西突厥的試點就是第一步,那個世界的一切都要拋棄。重新走一條路出來,大唐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正是發展這一切絕佳的前提條件,保持著儒家的看法,並行百家之舉,才是理想的社會。
雖然這一切都還是泡影,看得見摸不著,可這至少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為了這個世界的中國可以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以發展成為世界第一的大國,這就再重要不過了,為了達成這個理想,縱橫司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都是值得的,那些商隊的價值也就可以在這個時候體現出來了。
二十家豪門貴族的商隊和二十家富商大賈的商隊整裝齊備,已經在長安城西北角軍事大學旁邊安營紮寨了,這幾天出發之前的準備就是補缺補差,將他們所帶上的所有東西上報給蘇寧。蘇寧記錄在案,作為朝廷一方,這些東西如果是在路途中遭遇到搶劫等等受損。朝廷是要賠償的。
朝廷也要講誠信不是?儒家橫行那麼久。是個商人都算是個儒商,說話也要文縐縐的,生怕朝廷欺負他們,二十家豪門貴族的商隊都有自己府上的護衛嚴格保護,但是他們因為是商人,所以不能有私人部曲。只能靠著大唐的三千駐軍保護,這個安全等級瞬間下滑了一個層次,於是蘇寧就宣布他們的貨物如果被搶,而不是賣掉的,全部由縱橫司負責賠償。不讓他們受損失。
看著他們狐疑的表情,蘇寧只好拿出殺手鐧——他們去多長時間。他們家中就有多長時間不用繳納賦稅,這是朝廷最大的讓步了,你們可要知足!商人們大喜過望,朝廷的賠償實在是不指望,世上哪有皇帝賠償他們這些商人的?但是這個去多長時間就免多長時間的賦稅,絕對是實打實的好處,這個要是呆在那裡一輩子,一家一輩子都不用繳納賦稅,賺得錢都是自己的,不用擔心那繁重的商稅和可怕的稅務官了。
就衝著這個,這些商人就露出了視死如歸的表情,弄的蘇寧哭笑不得,現在你們視死如歸,以為去了就要死,等你們嘗到了甜頭之後,估計趕你們走都不會走了,那也好,拿你們做一個榜樣,你們就是第一批大資本家,看看你們能走到哪一步,然後再做考量,朝廷這兒也要準備改變《商律》了,商律不改變,商業自然無從發展。
終於,在一大群人的注視之下,大唐遠征西突厥商隊朝著西北方向的西突厥出發了,浩浩蕩蕩近萬人的大隊伍,如果不是附帶著巨大數量的馬車牛車,一定是一隻很雄壯的遠征軍隊,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算是一支遠征軍,只不過是商業屬性的遠征軍,他們要去開闢新的市場了,為大唐的貨物開闢新的國外市場,達到促進外需的目標。
古代的商業一直以來都是自產自銷,小小的規模,難以做大,任何一種行業想要發展成龐然大物,一定少不了地區之間的互相交流,古代的巨商是把生意做到了全國,所以稱為巨商,但是要想成為商業精英,就一定要把生意做到全世界,有這樣的眼光,商業才能發展,因為市場永遠是最重要的。
現在他們還不大懂,等他們在西突厥嘗到甜頭之後,他們就明白了,什麼叫做暴利,什麼叫做高額利潤,嘗到了這樣的甜頭,把胃口給撐大了之後,他們就再也不會把目光局限在小小的關中了,他們一定會想著古代的商業榮耀之地——絲綢之路,那一條道路,才是真正的遍地黃金。
有了這樣的信念,不用害怕商業發展不起來,等到絲綢之路被打通了,大唐的政治力量和軍事力量就可以伴隨著商業力量的滲透而滲透,重新掌握住漢家數百年都沒能掌握住的西域,河西走廊,掌握住那裡,然後聯合那裡的國家,虎視吐蕃,在青藏高原上練兵,讓士兵掌握高原作戰的訣竅,熟悉高原氣候,這樣的軍隊一定強與中原士兵。
歷史上吐蕃的存在讓大唐的後半輩子都不得安生,而且大唐敗多勝少,主要原因就在於高原氣候,大唐的士兵打不上去,吐蕃的士兵卻可以隨時打過來,大唐士兵上了高原體力銳減大半,頭暈目眩,吐蕃士兵下達平原卻是戰力大增,哪有不敗之理?所以就要用高原氣候對抗高原氣候。他們掌握西藏,我們就要控制青海,同樣的海拔訓練士兵,大唐優勢裝備之下,吐蕃不在話下。
這就是蘇寧開拓西域計劃的第一個大目標,幹掉了吐蕃,控制青藏高原之後,就可以占據一個發兵中亞的重要中轉站。當初高仙芝在恆羅斯戰敗的主要原因也有大唐士兵過少,對於西域的控制力不夠強悍的因素;所以這一回,就不要什麼名義上的控制了,派出外交官,派出駐紮軍隊,就直接控制了,不服就打,滅掉他們,直接設為大唐行政區。
打下來的最靠譜!
占據了西域和青藏高原。也就等於控制了現代中國的西部疆域,這個時候中亞還處在波斯帝國薩珊王朝的統治之下,也就是俗稱的白衣大食。薩珊王朝已經是在末期的衰落時代了。但是歷史上薩珊王朝和中國的往來還是不錯的,關係也比較好,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薩珊王朝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馴象等。
薩珊王朝在大唐貞觀六年,也就是明年的時候就會開始被阿拉伯軍隊攻擊,在公元六百五十一年,也就是大唐永徽二年滅亡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大唐,請求唐高宗李治派遣救兵抗擊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入侵。高宗好像沒什麼興趣,護送其返回今阿富汗錫斯坦一帶於永徽十二年建立波斯督護府,但到永徽十四年終為伊斯蘭阿拉伯所滅,中國史書上稱之為白衣大食為黑衣大食所滅。
這裡面的關係蘇寧也大概可以理得出來,高仙芝的對手就是這個黑衣大食,黑衣大食的侵略性強於薩珊王朝,也就是說薩珊王朝對待中國是比較友好的,而且很衰弱,不強,但是伊斯蘭阿拉伯就很強悍了,充滿侵略欲望,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崛起,大唐的時間不多了,一定要趕在阿拉伯滅亡薩珊王朝之前搞定整個中國西疆,控制那裡,然後厲兵秣馬,介入中亞戰爭,控制中亞,和阿拉伯對抗!
同樣的道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那個時候,不管是西突厥,還是吐蕃,還是西域諸國,都要消失,或者依然以名義的方式存在,但是實際上已經是大唐的領土了,只有在自己的領土上戰鬥才能有歸屬感,蘇寧不介意招收當地人進入軍隊,讓他們用最快的速度漢化,那麼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時間卻只剩下二十年左右,要在二十年的時間內做到這些事情,不可謂不難,但是又必須要做到,因為要是做不到的話,二十年之後又會迎來更大的打擊,為此,大唐需要戰鬥,需要不停地戰鬥,期間還要掃平北方南方和東方的威脅,之後全力開拓西方,開始橫跨歐亞之旅。
當然,到了那一步,阿三們的領地也是要收下的,那麼大一塊恆河平原不要實在是太可惜了,東南亞也要收下,產糧重地,海洋資源豐富,是大唐的海軍和海上力量發展不可或缺的地方,大唐可以打通陸上絲綢之路,也可以打通海上絲綢之路,總而言之,一定要抵達歐洲,打遍全球,讓大唐人的視野開闊起來,不再滿足於一塊中原之地,而要永不滿足。
商隊帶著蘇寧的雄心壯志離開了長安城,離開了所有人的視野,也將離開大唐的領土,去到別國領土之內,在異域他鄉茁壯成長,成為一隻巨大的吸血蟲,把遊牧民族的血都給吸乾,然後再去別的地方繼續吸血,為大唐的政治力量和軍事力量的介入提供機會,為大唐控制西域努力奮鬥。
所以什麼武器都會是雙刃劍,主要看使用的人是否高明,用的好了,害怕什麼?直接用就是了,沒人是你的對手,用得不好,自然不用說,死的很慘就是了,可是蘇寧覺得自己可以用好這個武器,因為目前的商人只是單純的商人,沒有政治勢力,也沒有軍事力量,將來也不會有,皇族和貴族不會把政治力量和軍事力量給他們,當這些人見識到了商人的力量之後,他們也許會恐懼的。
「三明,你說,此事若成,我等該如何對待那些商人?他們不費一兵一卒,不費糧草,以突厥之力擊垮突厥,如你所言一般,手段匪夷所思,放在國外還好,若是在大唐國內,豈不危險?三明,你可有對策?」杜如晦不知怎的,突然很先知的預料到了商人作亂的未來……
蘇寧冷冷一笑:「當然有,早就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