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曹魏 李唐使者 (4K)
「什麼?」
鄧禹、吳漢以及朱右這些出身南陽的文武頓時面色一變,
馬武在雲台二十八將中排行靠後,但資歷很高,在新莽末年最先起兵,還曾以侍郎的身份跟隨劉秀參與昆陽大戰。
在南陽一系的將校中,他的權勢雖然不是最重,但老大哥的身份其他人還是都認的。
南陽系的老大哥,居然突然在襄陽戰死沙場,著實讓人震驚。
劉秀嘆口氣,把情報遞給眾人。
鄧禹一目十行,迅速看完了荊楚方向的戰況,眉頭微皺。其他人也迅速看過,神色各異。
在襄陽坐鎮的馮異,還有先後從洛陽前去支援的賈復、岑彭,可都是漢軍之中能力最強,能鎮守重地威鎮一國的名將。
但三個頂尖名將還有那麼多的大將聯手,最終的結果卻是大軍潰敗,還折損了好幾個大將。
這樣的結果,眾人有些難以接受。
劉秀心中也有些難以接受,不過他很快就恢復過來。
亂世爭霸可定不會一帆風順,當年起兵的時候,他大哥無辜被殺,家人死傷眾多。大哥死的時候,他背地裡蒙著被子哭,但在外面,他從來都是鎮定自若,一副不會被任何人打倒的堅韌。
他看似身懷天命,從昆陽之戰一舉震動天下,然後收河北,定中原的時候似乎也水到渠成,但實際上,他遭受的困難不會比歷史上任何一個開國之君少。
從起兵到坐穩皇帝之位,平定天下用時比較短的,應該是唐高祖李淵和漢高祖劉邦……其中李淵平定天下的過程更順暢……
劉秀被後世之人稱為天命之子,但平定天下卻用了十四年……河北、中原、關中、隴右、巴蜀……都是一場場血戰打下來的。
在這個過程中,劉秀本人數次逃亡,差點餓死,馮異在攻打隴右的時候病逝軍中,岑彭、來歙攻打巴蜀被刺殺……一個個在歷史上也能稱得上頂尖的名將戰死沙場,大戰十四年才終於廓清天下。
說劉秀得天下輕而易舉的人,無視了劉秀和麾下眾多文武的奮力征戰,只把他們的成就歸於天命,有些淺薄。
種種經歷,讓劉秀心志變的無比堅韌,他雖然心痛馬武的戰死,但很快就能恢復正常,迅速的判斷眼下的形勢。
「陛下,夏軍雄踞南方,已成氣候,不過夏軍這些年東征西討,從金陵到江陵有萬里之遙,大片疆土還未鞏固,和我軍大戰之後,只要夏主不昏聵,就絕不會再出兵攻打襄陽……」
鄧禹說道。
他的看法很簡單,大夏從覆滅南宋開始到攻占安慶、九江、江夏等地,疆土擴張了一大半,還有大片的疆土處於半獨立狀態。
大夏下一步,必須要梳理內部,不能再對外擴張了。大夏若是再興兵北上攻打襄陽,那東漢王朝只要以逸待勞,再調頂尖大將截斷長江,大夏就像是被斬斷的長蛇,瞬間遭到重創。
「我軍下一步先整頓兵卒,若有戰機,不妨先攻打汴梁……和大夏相比,東面的曹魏,才是我方的大敵!」
曹魏可是篡了劉秀子孫皇位的死敵,並且汴梁距離洛陽很近,中間就隔了一個滎陽,滎陽以東的大片平原,才是真正的中原之地。
東漢只憑洛陽和南陽,糧草積累的速度絕對趕不上曹魏。
不久前漢軍選擇南下江陵,而不是攻打曹魏,主要是南面的形勢對東漢十分有利……實際上,若不是王景派謝玄萬里繞道突襲奪取江陵,漢軍先拿下江陵的機率很大。
那麼好的機會,任誰都會選擇南下搶占便宜。
而眼下荊楚被夏軍所占,漢軍退守襄陽,夏軍無力北上,短時間內兩大王朝不會再交兵了。
既如此,漢軍就該立刻轉移戰略。
「曹魏奪取青齊之地不久,根基還未穩固,陛下不妨以大司馬坐鎮河內抵擋李唐,另親率大軍攻打汴梁,奪取中原膏腴之地!若能吞併曹魏,修養數年,我朝便可橫掃河北,成為神州第一王朝……」
鄧禹分析了眼下的形勢,沉聲說道。
劉秀沉吟一下,微微點頭,對鄧禹所言比較認可。
自古以來,北方的諸侯在沒有徹底奠定優勢之前,很少涉足南方,能占據襄陽,得到南下的橋頭堡已經很不錯了。
「太傅所言有理,曹操野心昭彰天下,乃我朝之死敵,決不能給他消化青齊的時間!」
吳漢說道。
但凡是東漢的臣子,都不可能對曹魏生出好感,雖說東漢當時天命已失,群雄逐鹿,曹操並不是謀朝篡位,而是自己率兵打的天下,除了道義上有些過不去外,沒有什麼對不起東漢王朝的。
曹操和司馬懿有著本質區別。
但東漢君臣的心中,曹操從西漢曹參開始到東漢末年,享受了四百年富貴,世受漢祿,最後卻奪了漢朝江山,這一點怎麼也說不過去。
東漢王朝和夏軍交戰,折損了包括馬武在內的幾個大將,但未來天下形勢發生變化,東漢和大夏還有聯手結盟的可能。
而東漢和曹魏,儘管到現在還沒有大規模的廝殺,但雙方所有人心中都有預感,雙方必有一戰,還是你死我活的連番大戰,不可能結盟,就算結盟雙方也不會有人真的相信。
……
東漢王朝的反應,王景沒有去關注,在兩軍大戰結束後,他在江陵一直坐鎮了一個多月。
襄陽的漢軍收縮防線,沒有像以前那樣派遣水師戰船和夏軍水師不斷的小規模交鋒。
馮異還派使者來江陵拜見王景,願意付出一些財物換取被俘虜的將校、兵卒。
王景和高熲、劉伯溫等人商議一番,最終答應了交換。
雙方劍拔弩張的氣氛,也在交換俘虜之後迅速的下降,漢軍顯然接受了現實,短時間內沒有覬覦江陵的打算。
這個結果,讓本以為漢軍和夏軍會在荊楚之地長時間對峙的王景有些奇怪。
不過他也沒有多想,對方的反應,對大夏也有利。
既然雙方不開戰,那麼讓呂布、宇文成都在江陵、夷陵坐鎮一段時間,就能把這兩個無敵猛將召回金陵了。
長江浩蕩的水面上,上千艘戰船覆蓋,一眼望去,從頭到尾看不到邊。
五牙大艦上。
王景和高熲、劉伯溫等人神色悠然的觀景敘話。
一直在王景身邊擔任秘文監主事的張居正,這次被外放主持江陵的內政事宜。
「夷陵、江陵、巴陵、江夏……還有九江、江西等地,這些地方若是設置行省,我朝的行省數量便會超過三十……即便如此,還有大片土地沒有納入我朝治下,未來還要繼續設置行省!」
「行省數量多了,其下的府縣只會更多!這麼多的府衙縣城,要填充官吏……太困難了!還有行省太多,不利於中樞治理!」
「臣以為,在行省之上應當再設「道」一級的衙門!」
在路過江夏的時候,王景和他們談論起荊楚等地的治理情況,高熲發自內心的提出建議。
高熲在大夏王朝擔任的官職是樞密使,專管軍務。
不過他還是大夏的伯爵……等回到金陵論功行賞,他的爵位提到侯爵不成問題,身為和王朝休戚與共的勛貴,在和皇帝閒聊的時候,說幾句政務提點意見不算出格。
高熲文武兼備,有丞相之才。提出來的建議,王景很是重視。
「在行省之上,再設衙門?」
王景眉頭微動,微微沉吟。
在後世之中,大明的基本盤是兩京十三省,滿清的是二十二行省,其後行省的數量有所增多,但疆土反而縮水了一些。
神州世界,土地廣闊,大夏王朝眼下能直接統轄的土地,就能分出二十幾個行省,這還沒算上江西、安徽的大片疆土……嶺南、泉州等地未來也是大夏的目標。
如高熲所言,再設立行省的話,太多了。
只是在行省之上再設一個衙門,讓習慣了行省府縣三級體系的王景有些不習慣而已。
「不錯,如金陵、鎮江、江都行省,可以設立京畿道!臨安、紹寧、金台行省,可設江南道……當然,臣只是提一個建議請陛下考慮。」
「成不成,還需要陛下和幾位大學士認真考量!」
高熲拱手說道。
「朕會認真考慮的!」
王景緩緩的點頭,說道。
身為君主,金口玉言,說話不能夠太直接,不過和高熲、劉伯溫他們說話,王景該表態的時候,沒有一點含糊。
船隊到了安慶。
長江水道中除了大夏的水師戰船之外,多了許多的商船。
不少商船都是由大夏工部造船廠建造的船隻,除了皇室內務府的船隊外,還發賣了不少給民間商人。
九江還不明顯。安慶剛從行營改為行省不久,金陵和江南的眾多商隊、商號便嗅覺靈敏的組建船隊奔來,帶來了大量的物資。
一趟下來,賺上萬銀晶幣輕而易舉。
在大夏王朝不禁商的環境下,本來商業氛圍濃厚的揚州、金陵和江南等地,商貿日益的繁盛,通過長江不斷的反哺上游剛奪取的土地。
神州世界中,王景也不用擔心商業繁榮會出現資產階級……個人偉力鎮壓一切,商人再有資產,也動搖不了大夏的根基。
對王景來說,只要商人按照規矩納稅,那一切好說。
一路上,船隊走走停停。
王景沒有急著返回金陵,他讓陸遜、謝玄分別帶著一部分戰船先行返回,他自己帶著高熲、劉伯溫和數萬親兵,趁著這機會,從安慶開始沿江巡視。
池州、銅陵、蕪湖……一直到當塗的時候,巡視才算結束。
他巡視的這些地方,納入大夏官府統治的時間更早,除了個別問題之外,一副欣欣向榮的模樣。
有隻要做出政績就能迅速提拔的激勵,分到各府縣的官吏都鼓著幹勁,很少貪腐。
當然,大夏各地也不是說各個清廉如水。
貪腐和欺壓百姓的情況還是有的,這些事情,在後世都不可避免,王景就算成了天帝,也杜絕不了人心中的貪念。
只能發現一起解決一起,其他王景沒有看到的,只能交給各地府縣和督查省巡查御史了。
在進入京兆府境內後。
一封加急的奏疏通過龍鷹送到五牙大艦上。
「再過不久就能返回金陵,什麼事情不能等回到金陵再稟報?難不成是找到韓信和岳飛了?」
眾人心中有些疑問。
王景接過奏疏,稍稍愣了一下,然後笑道:「原來是李唐的使者到了!」
是的,在收到漢軍和東漢在荊楚大戰的結果後,李唐和曹魏的使者先後趕到。
其中曹魏的使者在半個月之前就來了,這個消息王景在巡視的時候,就已經知道。
而這次遞送的奏疏則是李唐使者帶著使團不遠數萬里而來,已經進入大夏境內的消息。
曹魏的使者是鍾繇。
而李唐的使者是禮部尚書唐儉。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名臣充當使者,對方此行的目的,很容易就能猜出來。
「李唐和我朝相隔中原,並無來往……如今派使團前來,應該是知道我朝大勝漢軍的消息,想要和我朝結盟!」
高熲說道。
這點,眾人都能判斷出來。
李唐正在和東漢爭奪河內,雙方互有勝負,根據最新傳來的情報,李唐現在稍占上風。
不過東漢劉秀和雲台名將也不是弱者,就算以李靖為統帥,短時間內也無法奪取完整的河內,繼而虎視中原……
從曹魏和李唐的使者先後趕到的情況來看,李唐除了向金陵派遣使者外,肯定還派了使者前往汴梁聯絡曹魏。
諸侯亂戰,遠交近攻,這是自戰國以後的至理名言。
李唐若是和曹魏、大夏結盟,三大王朝合力,東漢必然難以抵擋。
東漢的形勢不太好,不過這也是四戰之地的天然缺陷,沒辦法。
「陛下,李唐若是邀請我朝一起出兵北上,最好不要答應……我朝擴張的太快,已經到了極限,不能再對外出兵了!」
高熲認真的說道。
在聽到李唐使者的消息,他就推斷出對方的打算。
如果是大夏完全消化現有疆土後,對方派使者前來,不用對方開口,高熲就會主動邀請李唐一起出兵。
現在麼,不是時候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