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1章 農場開荒、建設

  「你自己想吧,我沒想法,我就等著帶著孩子去玩兒。」孫紅葉直接攤牌,這事兒她偷懶,不準備摻合。

  「行,你不管這個,我自己弄。反正也不急,先弄個小的再慢慢擴建。」

  「其實也挺好的,慢慢擴建,小悅和豆豆她們慢慢長大,這也算是人生中一個有意思的經歷了。」

  「對,完美的想法。那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就這麼辦。」

  「損色。」孫紅葉翻了個白眼。就看不上張彥明這種雲動不動就得瑟一下的樣子,而且還只有她能看得到。

  「欠收拾了是不?」

  「就你?累死你。」

  ……

  第二天,張彥明沒起來跑步,吃過早飯,拖著酸脹的老腰上了車,和富海,倪好一起去了津門。

  京城到津門很近,農場在津門市區的東北部,兩輛車子掐頭去尾一個小時就到了茶甸農場。

  整個農場被潮白河一分為二,西側是京城市局原來開墾的部分,河水以東就是雙方合作的新農場,兩條公路從場界內穿過。

  二十多萬畝土地,寫出來就是一個數字,聽起來也就是那樣,但走進去才知道有多大。

  一百七十多平方公里,面積已經超過了國內絕大多數城市的市區面積。這會兒的津門都沒有它大。

  穿越而過的公路雖然只有兩條,不過相互之間有連通,彎彎曲曲大小不均的把整個新農場分成了五份。

  原來市局農場這邊也不是一點沒動,在潮邊河邊還是開闢了一塊出來,準備成立新的分場來著,結果計劃沒有變化快,和楓城的合作導致原計劃取消。

  也談不上什麼誰便宜誰,不過新農場確實接手了一個已經建設的差不多的營地,只不過原來建的是監獄,裡面有些地方需要改變功能。

  現在這裡就是新農場的總部基地,辦公場地。

  在農大農林教授的指導下,依據原有的公路網,新農場被分成五部分,要建五個生活區,現在都在忙忙碌碌的建造。

  速度相當快,所有人力部分都是河對岸的勞改農場接手的。主要也是沒有什麼高大建築,最多就是兩層。

  這邊荒了太多年,除了一些老年間開墾的痕跡,也就是邊緣部分當地農民種了一些菜田,基本上就是一片蒼茫的蘆葦盪,風吹草低也見不著牛羊的那種。

  樹木不多,比較集中的幾塊加起來也就是一萬多畝林子,水到是不少,幾個大塘子看樣子也差不多近萬畝的水面。

  對於整個二十六萬畝平原來說,這點樹都可以忽略不計了。水到是算不上少,對墾田還是有利的。

  這地方也不缺水,潮白河,永定河,運河都在這片兒,這裡是入海口,歷史上黃河有一段時間也是走這片的。

  周邊村子裡的農民差不多六成都被僱傭了過來,成了農場的工人,這會兒正在技術人員組織下有序的進行開荒燒荒。

  開荒不是把地挖開就叫開荒,更不是埋幾顆種子就能長出莊稼,這是一個相當有技術含量的過程。

  要清除地面上所有的雜草,得挖淨它們的根,然後經過放枯燒掉再灑回土裡。草木灰是土地最好的養料,可以補充土地的各種微量元素。

  其實自然腐爛分解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只是過程太慢。

  然後要把整個土地翻刨一遍,至少要挖大約三四十公分深,同時清除土裡的石頭。大小石塊都不能留。

  等翻刨過來的新土經過幾天太陽的暴曬,再加上有機肥料再翻一次,要把肥料深埋下去。這是養地。這個時候絕對不能用化肥,那是坑自己。

  荒廢的土地地力都不足以支撐種莊稼,必須要先養,養好。這個過程也是清除害蟲的過程。

  在養地翻地的過程中,對荒地進行規劃,分成一塊一塊的田地,同時修築水渠,用來平時灌溉和澇天排水。

  分離出來的大小石塊就用來整修田坎,方便人和機械的通行。

  這就是個純下力氣的活路,再好的身板也能累趴,相當不容易。好在現在機械越來越多了,能節省大量的人力,也提高了速度。

  旱田還不能修成純平的,必須要有些坡度,這是為了水能自然流動,雨水過大成澇的時候能減少損失。

  今年這邊是不可能有什麼物產的,能把全部土地開荒出來培好田壟,把春肥秋肥埋下去,除盡荒草和害蟲,修好水渠和田坎(田間的小路),這就是勝利。

  這也是耕地最累最耗時間的一個過程。兩季地肥追完再翻一茬就可以正常耕種了,但生地初熟,頭一年也別打算能有什麼好的收成。

  新農場的地都是菜田,種植常見青菜供應京津兩地的菜藍子。其中一半會做成大棚區,用來保證冬天青菜的供應。

  以後慢慢等地養熟了,會全部架上大棚,春夏去掉蒙布自然耕種,秋季蒙上蒙布變成暖棚。

  這麼做到是挺方便,就是有點廢塑料布,而且不少機械就進不去了,主要依靠人力操作。

  ……

  張彥明到場部和這邊的臨時負責團隊見了個面,聊了一會兒規劃和進度,然後開著車下去參觀。

  五個生活點都在緊張的建設中,因為大部分是平房,速度很快,有些都要上頂了。然後會在室內架上火烤,快速去除濕氣。

  開荒也在進行,拖拉機突突突突的冒著灰煙拽著巨大的鐵耙子在蘆葦盪里做直線運動,整個地塊上插著一些紅黃綠色的彩旗,用來給拖拉機司機指示方位。

  路也在修,原來的公路需要擴寬延長分岔。

  農場的商場,學校都建在總部那邊,各個生活區只提供一些日常商品。醫院到是不用考慮,市局那邊在這裡有醫院設置,稍微擴建一下就行。

  之所以要建商場學校和醫院,是因為來農場上班的農民都要全家搬過來,住進生活區里。

  這涉及到戶口什麼的一些問題:他們原來都是津門冀北的農業戶,來這裡工作以後就變成了京城城鎮戶口。也算是一種躍龍門,所以招工相當火爆。

  事實是,就算沒有京城城鎮戶口,周邊的農民也會非常高興能過來上班拿工資,種地在這個年代實在是掙不出錢來。太難了。

  但凡事總有例外,也有不願意來的,而且好像這事兒妨礙了他們什麼似的,冷眼冷語的,剛開始還過來鬧過一陣兒,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

  不過這些和張彥明和楓城沒有什麼系,都由市局那邊處理。

  整個地塊的邊界已經勘定下來了,不過是不是和原來一樣就不知道了,估計不太可能。

  有些地方人家都種了一二十年了,不可能讓出來。

  這種歷史官司根本就扯不清楚,去法院都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