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易是個肯正視現實的傢伙。
悲劇既然發生了,逃避也無用,努力回想紅衣侏儒的對話,這人似乎在遭遇上善佛之際,便已服用過這丹藥,不然豈會要諸葛玉詢問上善佛,遇到他商某人時,是何等模樣。
他並不知道紅衣侏儒進入這獵妖谷的確切時間,但決計沒有自己早,一言蔽之,當他遭遇紅衣侏儒時,紅衣侏儒進入這獵妖谷的時間,絕不會朝過一個時辰。
顯然,紅衣侏儒在尚未進入獵妖谷時,決計不會服下丹藥,化作妖物模樣。
如此,便可得知,這紅衣侏儒在僅僅一個時辰不到,便恢復了人類模樣。
想通此點,許易心下大安,盤膝坐了下來,靜靜窺察身體內外。
很快,他便招出端倪來,周身血脈皆恢復了平靜,唯獨丹田處的血脈似乎蒙了一層黑影,勃勃欲發,極是興旺。
他默念止水訣,沉凝心神,渾然的氣血漸漸收縮,丹田處的血脈也漸沉凝,忽的,身體上毫毛已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
下一刻,他停下止水訣,血脈再度膨脹,毫毛再度粗獷。
顯然,這一切和丹田血脈處的異變有關。
既然能隨著氣血的平靜,而恢復模樣,證明此丹藥造成模樣的獸化,並非不可逆的,也間接證明了造成他這般模樣的緣由,無非是丹藥的藥力,而藥力必有時效性,時效性一過,定然難以維持。
可這種雞肋一般的丹藥,又有何用了,難怪諸葛玥要說恐怕只有研究價值。
忽的,他抬起手臂,擊在石塊鋪就的地面上,只輕輕一擊,那石塊便生出個巨大的坑陷。
比之他催動霸力訣時,三牛之力的一擊,也來得霸烈。
「我明白了,想必這丹藥,鍛造出的思想,便是想藉助妖物的力量,來催發人體氣血,獲得超乎尋常的力量,否則那古怪丹方上,也不會列下如此多的力量強大的猛獸的鱗爪、臟器,只是沒想到,在催發人氣血之時,會帶來這恐怖的異變。單從催發氣血,鼓舞力道而言,此丹無疑是神丹。」
許易頭腦極靈,前後溝通,左右映照,很快就猜出了訣竅。
然則,饒是他再富智慧,卻也不能由一推白,知曉全部。
原來,這丹藥,最初喚作「爆骨丹」,正是商家的一位老祖,觀察某大妖的天生巨力,奠定了此丹的最初研究思想。
歷經兩代人的辛苦,最終成丹,然服用者,無不爆體而亡。
經過千百次試驗,才有一位天生筋絡異常的弟子,服藥成功,結果,形體化作恐怖的妖獸,卻因氣血暴虐,此人智力全無,只剩滿腔殺戮,區區氣海巔峰的弟子,卻因獸化的恐怖威力,連斃商家九大凝液強者,直到藥力散盡,才將此弟子擒下。
而此事最終被打入商家的某對頭埋下的探子傳開,世間皆言商家煉出曠世神丹,各大高門世家雲集,一場滅門慘案就此引爆。
幾家高門世家搶得神丹,賜予最具天賦的核心弟子服下,結果,這些天賦極高的核心弟子盡皆爆體而亡。
而這幾大高門世家為全臉面,並不對外透露此醜事,否則,一場辛苦,落得如此下場,必為天下笑,便對外宣布,此丹名為神丹,實則妖異,以人化妖,為天道所不容,全部丹藥盡數毀棄。
終於,世間皆以此丹為萬世流毒,因其服用之後,人乃化獸,皆以妖丹斥之,漸漸再無人問津。
而那場混戰之中,商家也並非全軍覆沒,紅衣侏儒的祖上天賦最高,被當時的商家諸多長老拼死護送而出,隨之送出的還有一批爆骨丹,和那本幾近殘缺的練丹筆記。
紅衣侏儒的祖上大難得脫,矢志復仇,然商家已灰飛煙滅,僅憑他自己的力量,如何敵得過諸多世家高門,無可奈何,最終的希望,還得凝結在這爆骨丹上。
也正是紅衣侏儒祖上報仇心切,不計付出的苦心鑽研,終於研究出了服丹之法,便有了如今的紅衣侏儒。
原來這紅衣侏儒本是昂藏壯漢,為服用此爆骨丹,被其祖用秘法生生壓縮了身形。
其中道理說來也簡單,無非要將這紅衣侏儒的筋絡壓縮到極致,以增其韌性,畢竟這爆骨丹難為用的關鍵,便是氣血充盈太過,常人筋絡根本難以為繼。
而紅衣侏儒本身實力不強,跨入這獵妖谷本為尋得仙緣復仇,又怕谷中大妖猛烈,便第一時間吞服下這爆骨丹,化作猛獸形狀。
又因其時,他尚未跨入霧林,並未進入妖族聚居之地,並無危險。
恰好上善佛,葛袍老者傳送至此,陡然遇到紅衣侏儒如此形狀,大驚之下,便展開了攻擊。
因為未入霧林,三人對攻,並未觸髮禁制,一場大戰,紅衣侏儒穩占上風,按他的兇殘脾性,本欲殺之而後快,又想妖谷之中,詭秘難測,便想將此二人收作臂膀。
故此,轉動秘法,恢復人貌,兼之又顯露蒼月角能通妖言的本領,再以利誘之,這才將上善佛並葛袍老者二人收服。
至於以化妖丹賜予二人,不過是利誘虛詞,便是賜給二人,二人也絕無法承受,更何況,紅衣侏儒僅剩數枚,珍惜無比,留之報仇尚且不及,怎捨得賜予旁人。
而原本以他服下爆骨丹的實力,要勉力衝出眾妖伏擊,本非難事,偏生這爆骨丹二次催發,耗時頗長,想那時,萬箭齊發,不過十數息就結束了戰鬥,他甚至想喚出試練牌,捏碎而逃,亦不可得,哪裡來得及二次催發。
商家數代之謀,到此湮滅。
而許易得這爆骨丹,貿然而服,化而成妖,說來紅衣侏儒死了也好,不死見了許易這般服藥如吃糖,也得氣死。
商家數代之謀,才有紅衣侏儒的安然服藥,偏生許易便能從容吞服。
若只觀表面,商家諸祖便在九泉之下,也難以瞑目,但查究竟,許易所遭遇的痛苦,艱辛,卻是百倍於紅衣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