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性價比太低
到下午3點多,終於輪到魔都的公司了,聽到上頭叫自己的名字,陳一鳴站起身抬頭挺胸向發言席走去。
他還是不太習慣這種場合,自我感覺比在坎城發表獲獎感言還要彆扭緊張,兩輩子都是平頭兒百姓,沒辦法。
走到位置轉過身來側對台下,陳一鳴快速掃了一眼就垂下眼帘,才算是稍微自在了些。
他也沒拿稿子,打算隨便講兩句就下去,剛才帝圈老闆們的氣勢還縈繞在會議室上空尚未散去,他講的東西根本不契合現下的氣氛,所以還是少煞風景的好。
於是他一開口,就拼命往自己身上迭BUFF。
「大家好,我是陳一鳴,藉此機會講兩句,純屬個人意見,咱們求同存異。
各位都了解,鉑爵是一家新公司,我呢是一個新導演,本錢小經驗少底蘊差,說的就是我們鉑爵。
因此我們一直堅持差異化策略,做主流題材的非主流電影,或是直接做非主流題材,這樣做看似風險很大,但在整個行業往上走時,冒的風險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因為電影製作的滯後性,立項時有些冒險的投資規模,到上映時已經是一年之後了,此時它將面對的,將是一個已經增長了二三十個百分點的,更新更大的市場。
增長本身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這一規律在電影領域同樣適用。
聽上去,我們似乎更應該乘風而起,抓住這個快速增長的風口,集中力量製作大片,把市場的潛在可能性儘快變為現實。
但是很抱歉,我並不這麼認為,列位都是內行人,沒必要藏著掖著,這一波增長的核心驅動力是什麼,咱們彼此心知肚明。
地產資本放大了影院數和銀幕數,網際網路資本拉來了廉價用戶,雙管齊下才有了過去幾年的快速增長。
這裡面有多少是我們電影人本身的作用呢?我的估計比較悲觀,在吸引觀眾方面,好萊塢進口大片才是發揮主力作用的那個,國產電影暫時只能打輔助。
因此,才會有從前年到去年國產片占比的逆增長,很顯然,我們這些拍電影的已經落後於市場和需求了。
迎頭趕上是一種順理成章的策略,但我認為不止硬碰硬這一種方法,本土化也並非只有喜劇片和青春片可做,市場需求大幅膨脹的背景下,那些好萊塢大片提供不了的類型和題材,才是國產電影真正應該大力關注和投入的。
當然,開闢新賽道肯定有風險,但鉑爵願意當這個探路者,以後大家常來往多交流,鉑爵歡迎一切志同道合的夥伴。」
陳一鳴講完就微微一躬準備開溜,結果局座大人突然開口把他留住了,「小陳別急著下去啊,你這講的遮遮掩掩的,是有什麼顧慮嗎?」
見陳一鳴搖頭,局座眯眼笑了笑,把目光轉向台下,「學無前後,達者為師,小陳別看還不到三十歲,但是無論是票房成績還是藝術成就,都是當下國內最優秀的那一批,他既然提出了不同意見,咱們就不能倚老賣老不當回事。
今天是開年通氣會,也是諸葛亮會,不同觀點就該有交換有碰撞,才能產生真知灼見,各位老闆就沒什麼問題想要問問陳一鳴的嗎?」
陳一鳴瞬間頭大,局座搞咩啊,這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嗎,什麼愁什麼怨哦。
他一臉便秘地看向埋頭寫寫畫畫的馬二爺,馬叔,二大爺,別光看著,救一救啊!
下一刻陳一鳴就見到馬二爺抬起頭舉起了手,他這才舒緩下了崩崩的心跳,馬叔夠意思!
可惜他高興的太早了,就聽馬二爺說道,「一鳴是我拽來的,那我就先來問一個,陳導,你剛才的話我總結了一下,大致是說近些年的行業增長,有蓋房子的出力,有搞IT的出力,更有外國友人出力,唯有今天台下的這些人沒咋出力,是這意思吧?」
陳一鳴被直接問傻了,你老人家是懂歸納中心思想的,可真是我親叔叔。
「馬董你誤會了,我的意思是,相比市場的飛速增長,國產電影的產出相對而言有些跟不上進度,絕對不是沒咋出力的意思。」
馬二爺擺手打斷了陳一鳴的「狡辯」,「話糙理不糙,你的批評我老馬認下了,但你不能光提問題不提解決,不說別的,你嘴上那勞苦功高的三駕馬車,在線票補你自己不就是始作俑者麼?伱挖坑把我們埋里了,然後又說坑底的我們不出力,這可說不過去吧?」
之前因為陳一鳴的發言臉色不好看的各位大佬們,聽了馬二爺的「質問」紛紛多雲轉晴,不少人臉上還掛上了明顯的壞笑,有人治你了吧,讓你小子嘚瑟!
會議室里好幾十號人,全都囧囧有神地盯著陳一鳴,等著他的回答。
陳一鳴頭皮都炸了起來,他沒想到幾年前放出去的大殺器,在今天變成迴旋鏢扎他本人頭上了。
當初他根本就沒多想,反正票補遲早都會被搞出來,憑什麼頭道湯他不能自己笑納呢?
陳一鳴不及多想,把腦子裡的想法稍微組織了一下措辭答道,「票補確實是鉑爵先搞起來的,但不能說坑是鉑爵挖的,這是兩碼事。
電影行業不可能孤立存在,一個快速增長的領域,外來資本的進入是一種必然,這是最基本的經濟規律,不以任何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在座的大部分同行都認同多拍大片的方向,可大製作就需要大投入,那麼多錢,全都靠我們自己出嗎?出得起嗎?不還是要走融資嗎?
那麼問題來了,當下哪個行業資本最雄厚最出得起錢?不還是地產和網際網路嗎?
地產的錢是銀行的,網際網路的錢是風投的,他們天生就背負著跑贏通脹和利率的增值義務,而且花起錢來半點兒不心疼。
人家都已經在電影產業的上下游站穩腳了,怎麼可能繼續任由製片方切走額外的票房蛋糕呢?那之前燒的錢不是白燒了嘛!
地產關注的是流水大小,網際網路在意的是用戶多少,共同點很清楚了吧,人家根本就不關心利潤高低,有他們入局,票補就是早晚的問題,而不是有無的問題。
電影產業的底層邏輯即將迎來變化,韓三爺剛才提出衝擊單片30億票房,我覺得都有些保守了,50億也不是不可能。
問題在於,新的負債式運營的商業邏輯下,我們只有押寶大製作這一個選項嗎?
5000萬投資2億票房的項目,鉑爵都能同時運作兩到三個,比如《非常嫌疑人》,風險不算大,利潤也不低。
而3億投資15億票房的項目,比如《木蘭》,鉑爵只能兩年整一個,風險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屬於祖墳冒青煙的運氣。
選哪個不選哪個,不是價值判斷,而是事實判斷。」
陳一鳴哐哐哐一通輸出,然後擰開一瓶礦泉水慢條斯理地喝著,靜待反饋。
今天參會的不是官員就是老闆,經濟學都是必修,陳一鳴講的也不難理解,只是他們受限於過往的行業慣性,沒從這個角度想過而已。
會議室里響起了嗡嗡嗡的交頭接耳聲,顯然大家都在討論著陳一鳴的這番「高論」。
主席台上傳來一個聲音,「小陳,照你的說法,國產大片就不拍了嗎?」
陳一鳴扭頭看去,說話的是一個「標準」官員裝束的中年女士,名牌上只有葉靜怡三個字,連頭銜都沒有。
她坐在沈大佬的外側,跟陳一鳴隔了整個主席台,看過去只能見到半個側臉。
剛進會議室時陳一鳴還有些奇怪的,看位次應該是某個協會的,但是名字和長相陳一鳴都毫無印象,後來跟牛老哥聊起來之後,他也就不再想了。
壓下心頭的困惑,陳一鳴老老實實地回答問題,「當然不是不拍了,特效大片是產業制高點,本土化是必需的,三哥的寶萊塢也不只有歌舞片啊。
只不過現階段沒必要一窩蜂,應該掌握一個度,大片不是砸錢就能拍出來的,設備、技術、人才、管理都得跟上。
問題是國內現有的幕後力量撐不起同時開太多大項目,電影工業的配套不是流水線,光靠砸錢砸不出來。我之前跟許可導演聊過,他的仙俠大片特效都得專門開發專門製作,不是隨便挑一家特效工作室就能搞定的。
有人說可以像前些年那樣從海外請人,對此我不反對,但是沒必要,特效這東西吧,在我看來就像止痛藥,吃多了會有耐藥性。
一方面是技術的進步會越來越慢,另一方面觀眾對特效的新奇感也會越來越低,當下流行的好萊塢漫改電影已經快要觸碰到極限了。
關鍵問題是,咱們的觀眾也被好萊塢大片洗了好些年了,他們同樣有耐藥性,而且因為文化隔閡忍耐度還更低。
你要說拍國產大片賺情懷分,那也只有特效最牛逼的少數幾部電影賺得到啊,其他國產大片還是炮灰。所以我覺得,現在跟好萊塢拼特效性價比太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