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選檔期 對手戲

  第18章 選檔期 對手戲

  程昱覺得自己太難了。

  面對著陳一鳴的滔滔不絕,他只感到一種智商被支配的惶恐。

  這讓他又想起了當年那次對文藝片大導汪嘉偉的群訪,當時他是一個剛入行的萌新,縮在帶教老師身後做記錄。

  他一臉懵逼地聽著汪嘉偉居中而坐侃侃而談,講意象,講象徵,講手法,講表達。

  汪導說的每個字他都能對上號,但連在一起完全不明白意思,他明明看過這部電影沒錯啊。

  到後來他徹底放棄了理解的嘗試,只管悶頭記錄。

  那時候他只慶幸,幸虧稿子不需要他來寫。

  因為採訪結束後,他不信邪地找來碟片重溫那部大作,試圖拉近與大師境界的距離。

  結果他發現,這回自己連電影都看不懂了。

  如今陳一鳴又讓他回想起了那段痛苦的記憶。

  那可是差點摧毀他職業信念的一場心靈洗禮啊,誰能知道那幾年他是怎麼熬過來的!

  汪導頂多是比較偏愛中性形象,喜歡把帥哥拍得柔軟、把美女拍得剛強。

  陳導居然要在男演員身上發掘母性光輝!

  他真的是來採訪一部獻禮片的嗎?

  搞藝術的真可怕!

  程昱不得不插話打斷陳一鳴,如此貫耳魔音絕對不能再聽下去,剛考下中級職稱的他還不想改行。

  「陳導,這麼說來,《魔都假日》是一部愛情文藝片嘍?我覺得對於觀眾的欣賞水平可能有著比較高的要求,你對它有著怎樣的票房期待呢?」

  程昱決定拉回採訪的節奏,聊些接地氣的話題。

  陳一鳴其實也編不下去了,他滿嘴跑火車,自己都快不記得之前說過啥。

  終於有個新話題可以繼續聊(BIAN)了,他章口就來。

  「這部電影不存在任何觀影門檻,別看我們會使用不少英語原音,但劇情很好懂。」

  「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個孩子偶爾任性一次的故事,試問誰在成長過程中沒任性過呢,每個人都能在電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至於票房嗎,暫時還沒考慮那麼多,我的任務是盡我所能地把故事拍好,其他的交給市場與觀眾。」

  程昱不滿足於陳一鳴的場面話,開始主動製造焦慮。

  「陳導,據我所知,由於《三國上-官渡》的強勢表現,已經有好幾部大片把檔期調整到了年底,今年的賀歲檔很大概率要提前到11月中旬,對此你怎麼看?」

  「真的啊!比如呢?」

  「華語片有《武俠》、《見龍卸甲》、《九月圍城》,好萊塢大片有《極限飛車4》、《不可能的任務3》、《Q博士-暗日危機》」

  「聽名字好像都不是愛情題材,我想影響不大。」

  「愛情片當然也有,帝圈寶貝龔蕊自編自導自演,二王之一的王一白監製,大熱電視劇的同名電影《將愛至死》。都宣傳大半年了,因為《官渡》跳過了七夕檔,直接定檔雙11。」

  陳一鳴無語,還能不能好好聊會兒天了?

  面對這等對手,還嘴硬對票房有信心的話,不是直接被嘲成智障?

  比演員、比IP、比投資,哪樣比得過啊?

  他只能胡謅了幾句場面話,以劇組開工為藉口先把程大記者應付走。

  一邊往片場走,一邊胡思亂想。

  程昱的信息,把一直埋頭拍片的陳一鳴也驚醒了。

  這年頭,誰敢打包票,好電影一定能有好票房呢?

  爛電影獨霸好檔期,照樣票房大賣,比如情懷流的《美人魚》。

  好電影要是選錯檔期,票房沒達到預期已經是運氣,直接血本無歸那才叫常態。

  對一部院線電影來說,選檔期的重要性,僅次於取一個好名字。

  想想前世的《讓子彈飛》,身前身後是《趙氏孤兒》和《非誠勿擾2》,用的又是同一個男主角,屬實是左右互搏。

  好不容易突出重圍,倒霉催地又撞上影史第一的《阿凡達》。

  就這樣,《讓子彈飛》還能把票房頂上10億,不能不說品質優異了。

  可再一對比上一年的票房冠軍,輕鬆拿下12億票房的小成本喜劇《泰囧》,姜文窩不窩心?

  →

  說起來,徐光頭能搞成《泰囧》,同樣是吃過教訓的。

  他主演的《人在囧途》,明明是春運題材,卻選在6月份上映,正是上一個選錯檔期的參賽選手。

  據他自己說,明明是票房過億的底子,結果直接少收了一大半。

  陳一鳴越想越頭大,現在的麻煩在於,檔期已經改不得了啊!

  誰家博覽會獻禮片拖到博覽會開幕才上映的,哪怕只是掛個羊頭,也得顧及肉店老闆的心情不是。

  ……

  回到片場,陳一鳴把精神強行轉回到拍攝上來,現在完成電影才是第一要務。

  不過他也暗暗提醒自己,今晚回去就給大壯打電話,趕緊去搜集同期對手的情報。

  畢竟敵明我暗,沒名氣有時候也是能轉化為優勢的。

  今天的最後一場戲拍得很順暢,內大臣與女官都是舞台劇老手,哪怕發揮空間不大,照樣把兩個人物穩穩立住。

  至此莉莉已經完成了《魔都假日》的大部分戲份,只差最後一場遊船戲。

  陳一鳴給她放假一周,妹子在魔都已經呆了大半個月,堅果那邊正經一攤事呢。

  隨後的幾天,古越河終於有了男主角的待遇,劇組完全圍著他來轉。

  就是鏡頭比較零碎,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上下全都不挨著。

  這麼拍對演員要求比較高,上一場還是紳士,下一場秒變混混。

  還好老古是片場老手,早就習慣了各種省錢騷操作,情緒切換滴水不漏。

  幕後調整的間隙,祥瑞就和陳一鳴感慨,她之前真的低估了古越河的演技,誰說偶像劇出不了好演員呢。

  陳一鳴嘴上自然是各種對對對,自己挑的男主角,必須力挺。

  不過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與莉莉同框的古越河,更有魅力、更亮眼一些。

  所謂的對手戲,其實有兩種。

  常規的一種是搭戲的演員互相較勁兒,讓自己的角色獲得更吸睛的表現,可以稱之為競爭型的對手戲。

  高情商叫互相激發,直白點就是互相壓戲。

  在被壓戲的刺激下,演員往往可以爆發出能力範圍以上的表現。

  但是無論如何,演技總有高低上下,互相競爭的結果總要以一方被壓告終。

  為了電影的最終效果,導演往往就低不就高,選擇被壓一方表現最好的那一條剪進成片。

  這正是「戲骨+鮮肉」模式大行其道的基礎,一直被高手帶著演,總能有演技炸裂的時候。

  第二種對手戲,則是互相成就,彼此烘托,可以叫互補型的對手戲。

  這種就可遇而不可求了,全看演員的氣質能否相合,還要契合場景契合劇情。

  「戲骨+戲骨」往往達不到這種效果,「戲骨+萌新」偶爾可行,反倒是「萌新+萌新」可能性更大些。

  因為氣質這東西,越是老油子越是複雜多元,而萌新往往是憑藉鮮明的單一特質入行的,此時個性更為突出,相對更容易碰撞出化學反應。

  這也是很多大導演喜歡用新人演員的一個原因。

  如果去掉情懷濾鏡,那麼原版的《羅馬假日》妥妥屬於第一種對手戲,還是派克大神主動求壓的那一款。

  為了照顧赫本萌新,派克大神犧牲很大,導致自己演到最後,都快成了一個老父親。

  而陳一鳴的這部《魔都假日》,在他看來很有希望成就第二種對手戲。

  莉莉當然是萌新一枚,古越河恐怕也很難稱得上是老手。

  剛開拍時,老古還能靠著片場經驗「帶一帶」莉莉,不過幾天後他就帶不動了。

  畢竟這是一部女主電影,公主的人設又天然比記者更加討喜。

  當莉莉漸入佳境之後,古越河程式化的表演越來越難以應對,被遮蔽的個性自然就暴露出來。

  兩名由本能驅動的主角,氣質又恰好相和,簡直不能更好!

  證據就是,當古越河與莉莉不再同框時,程式化的痕跡一露,角色質感瞬間跌落一檔。

  和派克大神獨自一人時的魅力依舊,剛好形成鮮明的對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