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章 衣冠又雙叒叕南渡(第一更,求訂閱)
寧波。
和大明的很多港口一樣,這裡每天都有大量的移民出港。儘管自從上海開埠後,曾經熱鬧非常的寧波港日趨蕭條。但這裡仍然是大明最重要的港口之中,或許它不再是湖絲、蘇綢、松江布等貨物的輸出港,但是作為浙江最大的港口,仍然頗為繁華。
與北方港口不同,每天都有大量的百姓抵達中轉所。這些百姓大都是被轉為民戶的舊軍戶,他們拖家帶口來到海寧港,想要移民去南洋闖蕩。
乾聖初年,作為「乾聖新政」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舊衛所的解決,大量名存實亡的軍戶轉為民戶,儘管當時朝廷對軍田加以清查,但這也是筆算不清楚糊塗帳,普通軍戶田產既有就被軍官侵占的,也有他們自己變賣的,即便是軍官侵占的,也有在過去幾百年間多次轉賣的,既有賣給世襲軍官的,也有世襲軍官賣給百姓,買田的既有鄉紳,也有尋常百姓,就算是朝廷清查的力度很大,但是最終還是不得不讓步——有相當一部分田產經過多次轉賣、分割,早就成了小民百姓的私田,收回來,那些小民百姓就會無業無產,淪為流民。
最終在裁撤衛所的過程中,也就是收回了不到三成的軍田,可即便是如此,那也是費時長達六年,直到三年前才算理了個清楚。與北方的軍戶大量死於東虜、流寇不同,在南方還有大量的軍戶存在,這些田產微薄的軍戶,尤其是沿海軍戶,是最早的水手,甚至早在乾聖之前,就到海船上去賺錢餬口。
在「舊衛裁撤」後,沒了軍籍的約束,深知海外並不是什麼「瘴疫惡地」的他們,立即帶著全家出海,不再像過去困在衛所等死了!
這個現象,不止出現在浙江,從山東到廣東的沿海地區到處都是。畢竟,無論是沿海軍戶也好,民戶也罷,原本就是地少人多,很多人甚至完全是靠做佃戶為生,對於他們而言,「下南洋」是最好的選擇。
過去很多人想走而不知道怎麼走,畢竟,那怕就是身處沿海,成天聽說誰誰誰在海外發了財。可也就是聽說而已,即便是想上船,到什麼地方上船?怎麼走?船費幾何?
諸如此類的問題,讓人們望而卻步。消息閉塞,沿海的百姓和內地的百姓,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頂多也就是多一點「聽說」而已。
但是乾聖元年後,報紙風行於世,報紙的出現讓消息閉塞的百姓,終於弄明白了如何下南洋,尤其是在官民合作的「船票佃農」制度下,許多人紛紛在報紙上發GG,招募移民,為移民購買船票,以換取未來二十年的三成地租。
而在唐國立國後,為充實人口也派遣海船於沿海去招募移民。隨後平國、魯國等國藩王就國海外時,也是紛紛招募移民。
他們的開價都差不多,往往都是授田百畝,能識文斷字多分配五十畝,當然,得自己開荒耕種,政府免費發給種子,免費租借耕牛,移民們要開荒就行,五年之內免稅免租,五年後開始繳納三成地租償還船票,連交十年,畢竟,他們的船票是大王或者商人墊付的。
反正一句話,只要去了海外就是地主。
而乾聖九年,新設立的承化省卻給出了一個全新的開價——普通移民除了土地之外,還許配媳婦。
這條件一開出來,立即在大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
村頭巷尾,到處都是議論這件事的。從田間地頭,到茶館酒樓,從學堂教室到衙門公房,無論是身份如何,無論男女,都在討論著這件事。
官府給窮漢發媳婦了!
這件事討論的熱潮甚至超過了事件的本身,為啥啊?
古往今來,男女事一直都是熱門,君不見明朝的小說里大都寫這個,那怕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紀,影視劇里、小說中,談的也是情,說的也是愛,其實核心還是男人與女人的那點事,男人湊到一起,談的是這個,女人……嗯,也是如此。
誰都沒有想到這個看似「荒誕不經」的決定,給大明帶來了什麼。最重要的一點是,移民海外,真正意義上成為了人們所熟知的事情,不再是報紙上寫的,也不再是「據說誰誰發了財」的傳聞或者新聞。而是第一次,真正看得見、摸得著的……
其實,也就只是十幾萬人在承化摟著了緬人媳婦而已。
但是「官府送媳婦」在各地引起的轟動與熱議,帶來了一陣前所未有的移民潮。甚至就連普通農民也躍躍欲試,特別是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等省份,因為這些地方人多地少,佃戶負擔著沉重的地租,尤其是朝廷對田賦的清查,更是讓鄉紳地主逃稅不得,為了彌補損失,地主們紛紛加租,導致佃戶的日子更加艱辛。
在這種熱議之中,看到移民海外有那麼多好處,一些勉強維持生計的佃戶動了心,紛紛跑去報名出海。
伴隨著這股熱潮,有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佃戶荒,原本還尋思著怎麼加租地主們,突然發現一個怪像——長工們辭工跑了,有些佃農也跑了,這是怎麼回事?
至少在乾聖九年,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沒弄明白。畢竟,相比之下,人還是很多的。特別是南直隸本身就有大量失地少地農民以務工或者手工業為生,偶爾的有長工佃農緊張,那也只是一時,畢竟南直隸,尤其是江南,地不是一般少,人不是一般的多。但是在移民潮出現後,在短短兩三年內,就有一些地方出現了佃戶緊張的情況。
是困守祖地貧困潦倒一生,還是海外一搏?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選擇。「樹挪死,人挪活」由此深入人心。
隨著越來越多無地、少地的長工、佃農紛紛出海,地主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怪事,非但長工越來越難請了,就連同佃戶租的地少了不少,甚至地主們要上門遊說佃農多租點地。
土地閒置,那也是要交皇糧國稅的。無奈之下,為了招攬佃農,地主們只能紛紛降低地租,沒法子,你不降,別人降啊。
這是怎麼回事?
稍作疑惑後鄉紳、地主們就發現了原因——移民潮讓越來越多的人去了海外。與是乎,地主們紛紛向懸牌的鄉紳們訴苦,在家的鄉紳們給在南京為官的同鄉、同僚寫信訴苦的同時,又聯合起來向各地父母官們施壓。地方父母紛紛上疏朝廷,請求禁止百姓出海,否則沿海之地無人耕種。
朝廷中樞,響應此事的還真多,就連宋學朱都說:
「他日陛下開拓海外之利,為了緩解中原流民之苦,以南洋之糧接濟中原之需,此為大善,而今時天下百姓皆蹈海逐利,長此以往,若任由百姓蹈海海外,只恐怕使數十年後,中原幾既無禦敵之兵,既無在冊之民。」
對此,朱國強只是笑道:
「故土難離,但凡有一口吃食,百姓又豈會遠離故土,若非豪紳盤剝過重、兼併吞食,百姓焉會背井離鄉,去那海外蠻夷之地謀生?」
按後世史料統計,從乾聖九年到十九年的這十年間,至少有300多萬各地百姓移民海外。六成部分去了南洋,三成多去了天竺各諸侯國,還有少部分去了大洋彼岸的豫章郡,由此,華夏移民又一次開啟新一輪的文明擴張。後世學者將其「乾聖衣冠南渡」,與史書中的衣冠南渡的「南來頻灑淚」不同,這次是主動的,而不是迫於戰亂被迫南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