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大家都是打工人(第二更,求訂閱)
「……故君者擇臣而使之,臣雖賤,亦得擇君而事之。」
看著報紙上的文章,朱國強居然久久不能平靜。
這齣自《晏子春秋·集釋》。意思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君王選擇臣子而使用他,臣子雖然地位低下,也可以選擇君王而輔助他。
可古代中國,除了春秋戰國之外,只有亂世之中,士人才有選擇權!
擁有選擇權的士大夫,又是什麼樣的風貌?
從春秋戰國,到三國……
朱國強的腦海中浮現出了讀到過春秋戰國的「士」的風采。
因為有了選擇,才有了驕傲的資本。
因為有了選擇,士才可以選擇投奔他人,而不是在隱世和奴才之間做選擇。
就像在另一個世界,打工人可以選擇是否「996」一樣,不過只是待遇和名聲有所區別而已。
但是在古代中國,如果沒有那些諸侯的話,對於那些士人來說,他們壓根兒就沒有選擇。即便是有選擇,也不過是是否數典忘宗的選擇,畢竟,天下只有一個中國,出了中國,就是蠻夷了。
現在有了諸侯國,士人就有了選擇。至少他們可以選擇不去做奴才,像打工人可以不選擇996一樣。
其實,士人也是打工人,過去他們只有一個老闆可以選擇,但是現在除了一個大老闆,還有一群小老闆。
「如此,華夏必可復興!」
盯著這篇文章朱國強不禁長嘆道。
這篇《非君擇臣,臣亦擇君》那裡是什麼新聞,分明就是檄文!
是吹響文明擴張的檄文!
如果說,之前的封建,是為了解決大明內部的問題——流民,藩王,也是為了解決外部問題——西洋威脅,近鄰威脅。
那麼,現在的封建,卻是文明!
是文明的擴張,是華夏文明的再次擴張!
有了這篇「檄文」,朱國中再也不必擔心人亡政息,不需要擔心華夏的未來。
因為他將開啟一個華夏文明內部競爭的時代!
這必定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在這個時代,這些源自大明的文明還會相互競爭。
這種競爭是不僅僅是文明上的,甚至諸侯之間還會爆發衝突,甚至戰爭,這些戰爭會曠日持久的,最後只有強者能夠生存,而為了成為強者,他們必須要不斷的改革,而不是故步自封,不是妄自尊大,不是閉關鎖國。
甚至,戰爭會一直伴隨著這些諸侯——他們必須要「非我族類」的夷狄發起進攻,為了生存空間,他們必須要進行擴張,為了擴張,他們必定會竭盡所能的招攬人才。
這些人才不僅僅只是只通儒學經典的治世之才,他們需要是創新型的人才,需要的是軍事家、科學家,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人才。
這甚至會讓大明朝感到壓力——大明要是想用廷杖去收拾士大夫,想把士人馴服成奴才,那簡直是不可能的。
有了選擇,有幾個人願意當奴才?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除了大老闆,還有小老闆,小老闆那麼多。大老闆自然要有所顧忌,有所收斂。
無論願不願意,大明都必須加入這場競爭之中!
而在這種文明的競爭之中,必定將會再次誕生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
就像人類科學技術,為什麼會在17世紀後,以一種膨脹式的方式發展?
就是因為歐洲各國君主的重視,因為戰爭,因為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國與國之間的征服,決定了國家的興衰。因為相對寬鬆的人才互相流動,歐洲的17-19世紀,不就像春秋戰國嗎?
他們或許沒有打出一個統一的歐洲。但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卻奠定了人類近現代科技的基礎。
而自此之後,大明也將會進入這樣的競爭之中,當然這是華夏文明內部的競爭,將是一個相對和平的競爭——類似史書上的「西周」。
在這樣的時代里,華夏文明將會發展到什麼樣的高度。
那怕就是朱國強自己,都不敢去想……
但這一瞬間,朱國強真正意識到,他將會成為華夏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
周天子分封天下,奠定了華夏的根本!
秦始皇一統天下,夯實了中原的根基!
而明天子分封天下,將會迎來什麼呢?
將會迎來華夏文明的再一次擴張,這將是最波瀾壯闊的開篇。
這將是大明歷史上,不!
是華夏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時刻!
從現在起,踏入大航海時代的華夏文明,不同於歐洲文明野蠻的殖民,而是為了文明的傳播!
華夏文明將再一次揚帆啟航。
諸侯們封建的帆船,就像周武王分封天下時,諸侯戰車一樣,抵達四夷之地,一諸侯們的王城,就是文明的燈塔!
為了這個時刻的到來,朱國強將會竭盡全力推動著這一切,不僅僅只是封建!
「王喜,擬旨升魯藩、定藩、永藩左右長吏為從一品,升六部主官為正二品,其它各衙門一率照此辦理,各諸侯國委任官員一率可於祖宅懸牌,稱以「鄉紳」……」
儘管他沒有就這篇「新聞」發表任何看法,但這份旨意就是變相的鼓勵,鼓勵士人投奔海外各諸侯國,因為品級只遜於大明一級,足夠讓所有的士人為之心動。
品級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鄉紳」這個身份,鄉紳這個身份不是誰都能當的,必須要有功名,取得功名後在家宅上懸掛「舉人」、「進士」或者「欽點翰林」等官身的牌子,只有如此才是鄉紳,至於尋常的地主……只是地主而已,屁地位都沒有的,只能依附在鄉紳門下投獻土地,偷個稅逃個役。
鄉紳……是可以在地方上參政議政的,那可是可以和縣太爺平起平坐的。
這個「懸牌」就是所謂的「光耀門楣」!
現在這一道旨意,對海外諸侯官職的認可,無疑就是在推波助瀾,就是告訴那些落榜士子們,你們不用一門心思盯著天子這邊了,海外諸侯那邊的官,也能讓你們「光耀門楣」。
不過,至於特權嘛……你魯國的官,當然是在魯國享了,在大明這邊,就是給你一個「光耀門楣」的機會。
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所追求的也就是這個光宗耀祖的機會。尤其是現在的大明,想靠功名,靠投獻發財已經不可能了。
……
「轟!」
隆降的炮聲,在曠野上迴響著,在瀰漫的硝煙中,在急促的軍鼓鼓點聲中,一隊隊穿著藍色軍裝的官兵排著整齊的隊列,於曠野上移動。
槍聲、炮聲,彼此響個不停。
在戰場的邊緣,一隊隊騎兵來回穿梭。而軍隊的後方隱約可以看到的數十名官佐騎在馬上,不時的指指點點。
儘管這些人的穿著和普通的軍官沒有什麼區別,但是被人群簇擁者的正是魯王朱以派,還有他的兄弟們。
在接到皇帝的旨意,讓他們來中都,按照祖制「中都閱武」,他們一個個無不是激動到了極點。
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終於可以離開自己的封地,來到老朱家的祖地,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真的明白了陛下是真的打算「裂土分國」。
怕分的並不是大明,而是海外的蠻夷之地。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打炮就是海外的蠻夷之地,那也是天子賜給他們的,如果沒有天子的開恩。即便是他們有這個想法,也不過就是在心裡想想罷了。
在陛下不但把他們封建到海外,讓他們過去當諸侯。而且還用心良苦的讓他們在中都學習軍事,像老祖宗們一樣在這裡演兵習武。
也就是天子才有這樣的肚量呀。
正因如此,他們兄弟幾個在抵達中都之後,才會廢寢忘食的學習者均是學習的如何處理政務。
哪怕是他們能管理好王府也不行,畢竟,將來等待他們去管理的那刻是一個國家。
哪怕就是一府一縣大小的,那也是一個國家啊。
大傢伙兒可得好好學,可不能讓天子失望了。
……
在朱以派觀察著戰場上的形勢,不時的要身邊的參軍們請教時,一旁還有十幾個士人,他們等待著大王的召見。
幾乎每天都有各地士人不遠萬里主動到中都,投效於中都閱武的幾位大王。
而姚啟聖來選去選中了這位魯王,哪怕是他的幕僚之中,有很多都是山東人,但並不妨礙姚啟聖做出這個選擇。
為什麼遠他,原因非常簡單……有錢。
和其他人一樣,姚啟聖也在一旁等著,不過在等待著的時候,他同樣在觀察著戰場。觀察著大王和幾位郡王在那邊演兵,觀察也是學習。
終於,當演習結束之後,朱以派熱情的接見著這些來投奔自己的士子,其實之前對他們就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他們誇獎一番之後,自然要給他們安排一些活兒。
輪到姚啟聖的時候,朱以派說道。
「姚啟聖,過幾天就是萬壽節了,你先隨禮官去一趟南京,給陛下賀壽。」
在一瞬間,姚啟聖仿佛看到了一條由青雲大道出現在自己眼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