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大丈夫當殺人(第二更,求訂閱)

bookmark

  第523章 大明特色的士民關係(第一更,求訂閱)

  亂了!

  二月二十,這一天,整個南直隸儘是一片紛亂,數十個衛所同時發生「激變」,上千清量軍田的吏員差役被百姓和打的頭破血流,狼狽不堪,有些人甚至未及逃跑被剝掉了衣裳,赤條條的丟到路上。

  為了向官府表明態度,在人群中的家奴們的煽動下,一時間百姓們變得肆無忌憚起來,甚至直接毆死吏員。

  而面對各衛發生了如此惡劣民變,各地州縣官員卻盡數失聲了,根本無人出來制止,一個個都是選擇了沉默,只是將民變上報,至於其它一概不問。說他們是一夥的或許有些不符事實,可實際上,他們確實是利益相關。

  各地民變的消息,自然傳到了朱國強的案前,當然也傳到了張亮這,他第一時間就來向大將軍稟報導。

  「大將軍贖罪,下官無能,這民變一起清田實在是無法進行了。」

  此刻心裡壓著火的朱國強盯著張亮問道:

  「民變,民變!張亮,你告訴我,為什麼我大明每每民變不止!為什麼,每到稅季,各地都會有所謂的「小民不堪苛稅,毆擊稅吏」,為什麼每每都有揭帖說什麼「君無戲言,稅監可殺」煽動的言鬧語!」

  明代的民變甚至多到數不勝數,除了臨清萬人抗稅,蘇州織傭之變,蘇松地區機戶官文以揭帖「君無戲言,稅監可殺」煽動的劫掠騷亂,杭州機戶大規模罷工、逃亡的群體性事件等等之外。幾乎每年收稅時,各地都會激起「民變」,這樣民變少則數百人參與,多則千餘人參加,他們毆打稅吏、衝擊官廳,目的就只有一個——拒繳苛捐。

  可為什麼,偏偏大明朝的民變這麼多?

  面對大將軍的詢問,張亮咬牙說道。

  「大將軍,百姓譁變皆是受士紳煽動,其目的是為了拒繳錢糧。」

  「哦?」

  挑了挑眉頭,朱國強並沒有打斷他的話。

  「大將軍,積欠逋賦是困擾我大明兩百餘年的長期問題,自永樂朝以來的朝廷都在與「收不上錢」的局面作鬥爭,逋賦的第一個高峰是永樂朝,動不動就欠上個數百萬石,永樂後期,光蘇州一府平均每年逋欠就高達百萬石。」

  積欠逋賦,可謂是明朝的頑疾,很多人說,這是明末才有的,可實際上,永樂年間就已經達到高峰,這個時期欠賦的主要原因應該是永樂時代的幾個大工程,尤其是遷都,遷都北京一方面導致了明朝對江南財富的需求急劇增加,一方面中央不在南京導致國家能對江南進行的控制大幅度減少。在這個背景下,宣德—正統時代以周忱等精幹官僚為代表,對江南的積欠和漕運進行了相當有成效的治理,一直延續到正德中後期,江南基本是沒有欠賦的。順便說一句,周忱被拿下是土木堡之後,所以他的朝里靠山大概率是王振王公公,明代政治的複雜性由此可見一斑。

  從正德中後期開始,江南逋賦數額逐年增長,再也降不下來了,以對皇帝而言最重要的私房錢,每年一百萬的金花銀為例,嘉靖三十年到嘉靖三十九年,累計欠三百四十八萬;再如萬曆三十七年,歲欠金花銀及三十二萬;天啟六年統計,各省拖欠金花銀二百餘萬;崇禎六、七年金花銀共逋八十九萬。這種皇帝自己「專共御用」「例不蠲免」的銀子都如此,其他的自然更不用說了。

  為什麼收不上稅?

  萬曆總結的「勢豪恃頑不納,領解員役侵欺」,可實際上呢?從小民到勢豪都是拖欠的主體。

  「而「積欠逋賦」的根子,說到底,其實還是在高皇帝那,當初高皇帝登極之初體恤貧苦百姓,准貧下戶緩繳稅糧,開始的時候,只是一些真正的貧苦百姓因災緩繳,可到後來其它人也是紛紛效仿,只要有了理由,大家就會利用。到後來下至貧民百姓上至達官顯紳,誰家裡沒拖欠上幾十年的稅糧,如此也就越積越多,所以,從正統年間開始,每到新皇登極改元,朝廷都會免除拖欠,今上剛登基時,就曾下旨隆慶元前之前的拖欠免除,隆慶四年至萬曆元年的拖欠賦稅只需繳納七成,即便是今上登基也得屢屢下旨免除積欠……」

  天下有這樣的操作嗎?

  擱大明朝非但有這樣的操作,而且大明的祖訓非但讓百姓「緩繳」的祖訓,還有「四民之中,惟農最苦,有終歲勤動尚不得食者,其令有司務加存撫。有非強苛刻者,重罪之。」的祖訓,換句話來說,若是有地方官敢強征,輕則罷官,重則是要掉腦袋的!

  這……這未免太匪夷所思了吧!

  給朝廷征糧,可能要掉腦袋,你說官員們敢強征嗎?高皇帝啊,你這也忒會坑子孫了吧!

  「所以於士紳百姓來說,只要能拖欠錢糧,總有一天會被朝廷免除,甚至有無知小民甚至祈盼帝君駕崩,新皇登極後下旨免其拖欠,皇恩仁愛,所換得的不過只是如此!所以這才有了為能拖欠錢糧,士紳也好普通百姓都是絞盡腦汁,士紳地多,自然更不願意繳錢糧,普通百姓當然更不想繳,這地多的不想交,地少的也不想交,所以從永樂年至今,士紳百姓早就達成了共識,地多的士紳每到官府收稅時就煽動尋常百姓,讓百姓毆打稅吏,名曰抗糧,有高皇帝的祖訓在那,這知縣的官帽也戴不穩了不是?窮也好、富也罷的都一樣,反正都不想交賦稅,士紳人數少可有勢,百姓無勢可人多,兩邊加在一起,一邊有勢一邊人多,兩邊互相配合,這錢糧雖不至於不交,可總能少交不少,這拖欠自然也就的越積越多,反正吃虧的不是自己就行,至於朝廷……誰會在乎。」

  好一句話誰會在乎,張亮的一句話,讓朱國強的眉頭皺成了一團,這那裡是士紳把大明給掏空了,分明就大傢伙合起伙來一同掏空了大明。

  當然最可恨的還是那些士紳,我沒有他們的在背後策劃這些,那些普通百姓又怎麼敢如此?

  「其實他們也不是交,只是先拖著,等拖到最後,官府自然也就給大家打折了,至於拖欠的先掛在那,等過上個十幾、幾十年,等到全天下的積欠越多越多的時候,自然有官員動輒鼓吹蠲免賦稅顯示皇家仁愛,誰家要是交足了,將來一蠲免反倒吃虧了,你說天底下誰願吃這樣的虧?」

  儘管關注過明朝稅賦拖欠,可朱國強從沒有想到,居然會有這樣的內幕,而張亮的話完全顛覆了他的認知,畢竟許多資料中都是說什麼「惡吳中士大夫賴糧」,可怎麼到了張亮這,就變了味道了。

  「張亮,以你這麼說,我大明拖欠的罪人全是小民百姓了!」

  儘管聽出大將軍語氣不善,可張亮仍然說道。

  「哼哼,大將軍「吳中士大夫賴糧」是眾所周知,咱大明朝拖欠稅糧的說是士紳,可動手的從來都是百姓,百姓譁變抗糧時,士大夫可都是站在官府那邊的,他們,那才是咱們大明朝的中流砥柱啊!」

  不理會大將軍臉色的難看,張亮冷嘲道。

  「百姓不堪重負譁變抗糧,怎麼辦?當然是要靠本地士大夫們去安撫。這樣不但能化解譁變,還能收到稅款錢糧。地方官員登門拜訪豪紳,他們一商量,民變化解了,錢糧也收上來了。紳是良紳,官是能吏,民自然也是善民。」

  聽著張亮的諷刺,朱國強的反問道。

  「他們不是抗糧嗎?怎麼又交了錢糧了呢?到頭來豈不是白忙活了?」

  「白忙活?怎麼可能白忙活嗎?大將軍,即便是無知小民也知道,這朝廷的錢糧不可能不交,只是交多交少的事情,所以,才會有官員與豪紳商量,想要收他們的錢糧,就得先讓豪紳出錢糧,有他們帶頭出了錢糧,尋常百姓才會跟著出,到最後,豪紳交的錢糧退回大半,尋常百姓交上七八成,如此一來官府能收個五六成的錢糧,那也就算是能吏幹員了,要是碰到強勢一點的豪紳,指不定他交的錢糧,還要原樣奉還。如此一來,豪紳可以不繳,而小民百姓可以少繳,他們自然樂意如此了,對於尋常百姓來說能少交一些,總好過多交一些。」

  瞬間,朱國強的腦海中浮現出了曾要看過那部電影中的那句台詞。

  「得先讓豪紳出錢,帶著百姓捐錢。豪紳捐了,百姓才跟著捐。錢到手後,豪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帳。」

  嚯!

  弄了半天,大明朝也就是另一個鵝城啊!

  「好一個樂意如此……他們當真以為大明沒有王法嗎?」

  大將軍冷冰冰的話語,讓張亮說道。

  「大將軍,大將軍有王法不假,可他們有高皇帝的祖制,而且還一句話叫——法不責眾!那麼多人合在一起,有權的在後面策劃,沒錢的出頭露面,大家一起上,就是地方官也是極為忌憚,到最後也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本章完)